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先引出一個關鍵人物:李仙得,法裔美國人,美國駐廈門領事。他將在後邊的故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李仙得

1867年,一艘名叫“羅佛號”的美國商船在臺灣南部失事。船上的十幾名船員不得不選擇在恆春一帶登陸,卻因為惹怒了當地的少數民族被全部殺死。這件事造成的影響,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美方自然是怒不可遏,他們一邊派出人員與清政府交涉,一邊派遣海軍少將貝爾率領兩艘軍艦,在未經清政府允許的情況下出兵征討。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可惜,貝爾小瞧了少數民族的智慧。他只帶領181名官兵上岸,卻被少數民族引到山區還擊。最終,在付出不算大的人員傷亡代價下,美軍被迫撤回海上。

接下來,就該李仙得登場了。在獲得清朝官員同意後,李仙得登島與少數民族首領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是,李仙得代表美國政府與少數民族簽下一個協議——如果以後再發現美國船隻遇難,簽下條約的少數民族要對他們妥善救護。此次簽約,清政府方面由臺灣鎮總兵劉明燈作為見證,表示條約的合法性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發現問題了嗎?

按照國際條約的規定,只能國與國之間簽訂條約,美方並沒有同清政府簽約,而是和臺灣地區的少數民族簽下了被國際認定合法合規的條約。這樣的簽約成功,在列強眼中就意味著,清政府承認並不具備對少數民族的管轄權。

人心險惡!

但撕破臉皮掠奪臺灣的時機還不成熟。於是李仙得憑藉此次化解危機得到少數民族和清政府雙重認可的機會,登島和少數民族及漢人開展了廣泛的聯繫,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臺灣通”。等等,他要幹什麼?寫書!在書中他提到這樣一個問題:“臺灣土著區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嗎?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這個直擊人心的叩問所提出的“番地無主論”,成為日後日本方面大模大樣動手的絕佳理論依據。呵呵,強盜的邏輯只有一個字:不要臉就對了。

1868年,深深被西方列強刺痛的日本開始了被後世評為日本現代化建設開端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迅速崛起。崛起後,日本發現全球的殖民地被牢牢掌控在西方列強手中,憑日本這個後起之秀很難在世界瓜分一杯羹。於是它將目光對準了自己的老大哥中國。從哪裡入手合適呢?看著地圖,日本人將目光挪到了臺灣島。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機會也轉瞬就來。1871年,一艘歸屬於琉球王國的船隻遭遇了和羅佛號同樣的命運,54人被少數民族殺害。僥倖存活下來的12人輾轉到達福州後,獲得了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並給予撫卹,送回琉球。這件事情,後來被稱為“牡丹社事件”,儘管殺人的少數民族是高士佛社。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琉球自古以來就臣屬於中國,這是遍佈史料可證的事實。但日本人需要的僅僅只是一個藉口而已,哪管事實真相如何?琉球作為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本來就是在清政府和日本兩方中間俯首,既接受清朝的冊封,同時也向日本稱臣納貢。日本也就自然可以將它當作自己的屬國來替它處理糾紛。

師出要有名,常年在清政府淫威下過活的日本,才進行了改革還不確定自己斤兩的日本必須做足準備。於是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跑到美國駐日公使處尋求幫助。美國公使也不負日方所託,向副島種臣推薦了李仙得。當時的李仙得恰好辭去駐廈門領事一職,準備返回美國。副島種臣便直接將他截留,委任了日本外務省二等出仕的美差。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李仙得給出副島種臣的良方,自然是他的

“番地無主論”

接下來就是談判了。日方向中方表示要替琉球國民挽回公道,必須出兵削牡丹社。中方則義正言辭,說琉球乃是中方屬國,與日方無關。況且,臺灣乃是大清治下,日方膽敢出兵就是向大清宣戰。不管面對西方列強是怎樣一個慫樣,在面對小弟的時候,大清老大哥永遠底氣十足。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牡丹社事件

怎麼辦?日本人將求救的目光再次轉向李仙得。好辦!清朝官員不是在談判中多次說殺人的是“生番”,不服王化所以無力懲辦嗎?那好,你們無力,我們自己去。不服王化就意味著清政府對少數民族並沒有真正有效的管轄,既然被稱為“生番”,也就並非大清子民。既然不是大清子民,那他們所佔據的地區自然就不能稱之為大清國土了。前幾年簽訂的條約還在,又有李仙得這個人證,日本悍然出兵。

好漂亮的邏輯,好經典的辯論。其實清政府一開始就找錯了突破點,關鍵問題只在琉球的歸屬上。只要打出“這是本國內務,外國無權干涉”這一張牌就夠了。哪那麼多廢話?和日本有必要解釋嗎?可惜,言多必失常常只被當作一句名言,也僅僅只是一句名言而已。雖然日本想要出兵臺灣,總也能找得到藉口。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日軍登陸位置

1874年,日本派出3000“徵臺軍”殺向臺灣,李仙得隨軍參謀。牡丹社酋長阿祿古父子率領族民頑強抵抗,最終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沒能挽回敗勢,日本成功佔領牡丹社領土,並設立都督府。儘管後來在瘟疫、水土不服的條件下,以及中方派出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從中斡旋並積極備戰的壓力下日本撤軍,但這件事仍舊引發出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先是中方對日方進行了軍費賠償和撫卹,再是中方被迫承認日軍出兵是出於“保民”的舉措。這就等於承認了琉球是日本的屬地。於是僅一年以後,1875年,日方便阻止琉球向清廷進貢,並於1879年將之改名為“沖繩縣”。琉球作為中方屬國的歷史徹底成為過去。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李仙得呢?在清廷的多次抗議下,美方出於壓制日本囂張氣焰的考慮,派兵將李仙得逮捕。但在日軍從臺灣撤兵後,美方找了個藉口又把他放了,反正就只是給清政府做場戲看。要不是還騰不出足夠的兵力瓜分大陸,美國連這點面子都不會給。況且,不是為了壓制日本,真給面子嗎?但這,僅僅只是臺灣島悲慘命運的開始,往後迎接島民的將是更加殘酷的現實。主角仍然是日本。

清政府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卻成了未來日本掠奪臺灣的絕佳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