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滴滴、美團主導的新商業創業潮推動線上生意佔到了整體經濟的30%,剩餘的70%的純線下生意,將在未來10年內完成線上線下一體化,也就是OMO時代。


疫情襲來,點燃了企業奔向OMO的火苗。疫期,部分企業因受線下實體經濟的衝擊,開始轉向線上開展業務,奔向OMO。但是如何奔向OMO?


OMO?OMO是什麼?以前不是有O2O嗎?


那我們就先來說一說O2O和OMO吧。


O2O是Online to Offline,是打通線上線下的意思,主要是指C端業務,這種模式主要是針對網店不能給消費者線下場景體驗、而線下實體店又客流枯竭,如果把網上和網下的優勢結合起來,通過網購引流,對接到實體店,讓消費者在享受線上優惠價格的同時,又可享受線下貼身的服務。


那OMO呢?


OMO的英文全稱是Online Merge Offline,就是線上線下融合,它比O2O更進一步的是:適合所有的企業。也就是說,不論是B2B的業務,還是B2C的業務,通過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定時定點向客戶提供高度精準、高度個性化的服務。


從O2O的模式,演變到OMO的模式,最大的背景變化就是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次疫情的出現,使人們突然發現,沒有線上能力的企業越來越難以活下去,這將加速各行各業、各個企業向OMO模式的轉型。


今天的課程,我們一起來分享向OMO模式轉型的話題,我們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1、決定純線下企業存亡的線上能力;

2、做出開發線上能力的戰略決斷;

3、斷然行動,帶領團隊向線上進軍;

4、合縱連橫,拓展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模式;

5、經營可視化,邁向智慧企業。


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先看一個案例,有一家化肥企業,是零牌顧問機構的老客戶,我們在2月11日~20日連續十天的時間,給全國近200位營銷人員做了一次系列營銷培訓,主題是《農資企業優勢營銷》,全程網上直播,這是家非常傳統的純線下企業,平時都不怎麼做培訓,這一次緊鑼密鼓的線上培訓把所有營銷人員都調動起來了。


現在,我公佈一下這十天直播課程的相關數據:


每天平均聽課學員數是180人;直播間討論區互動次數為5,521條,平均每個學員每天互動4次;直播間學員點贊3,546個,平均每個學員每天點贊為2.5次。這些數據全部是網絡自動統計的。


說明一下,這次培訓的安排是:上午專題研討,下午預習課程、之後聽直播課,晚上做作業和小範圍討論,人均每天學習時長是6.5小時,其中,線上學習2.5小時,線下學習4小時,跟線下培訓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高強度,關鍵是學員狀態都非常好,學員評分、小組競賽、評優頒獎、結業典禮等等,全部都有。


結果呢,就在這個活動進行到第四天的時候,董事長跟我通了44分鐘的電話,向零牌顧問機構提出了構建雲營銷系統的輔導需求,“雲營銷”這個詞,也是在動員大會我在致辭當中帶給他們的新概念。


而這次10天的系列雲端培訓結束之後,他們又給我們提出了對經銷商的線上培訓需求,我們將在2月27日啟動,為這家公司600多家經銷商連續五天的雲課程。


說回雲營銷的話題。董事長說,之所以提出雲營銷體系建設的需求,是現在的疫情時期見不到經銷商和零售商,但是春耕準備又必須開始,而化肥企業搶佔市場,在這個時候靠得的是速度。


我說:是呀。疫情過去之後,公司服務的海量農戶,散落在全國各地、田間地頭,如果有了雲營銷體系,

打通了線上和線下,公司就可以隨時隨地與農戶互動,提供貼身服務,這個體系越早建立,越有先發優勢。


實際上,打造雲營銷體系,就是打通全價值鏈,打造農資企業的新營銷,這意味著這家公司邁進了新的發展階段,正在締造企業未來的歷史。

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化肥企業如何打造雲營銷?這就得分析:純線下農資企業是如何服務客戶的?


分析之前先搞清楚兩個基本認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三個問題,加起來一共是五個問題:


第一,農資企業的客戶是誰?

第二,化肥企業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

第三,化肥企業是如何通向客戶的?

第四,農資企業如何進行優勢營銷?

第五,化肥企業如何常態化地跟客戶在一起?


現在,我們一個一個問題來分析,進而發現,最傳統的化肥企業,是可以邁向OMO的,在今天的時代也必須邁向OMO。


補充一下,這家公司是我在農資行業的第一家客戶,接下來的分析全部是我的原創成果,也是得到客戶高度認同、正在推進的思路。


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第一個問題,農資企業的客戶是誰?


農戶是化肥企業的服務對象,顯然,除了農戶,化肥企業還有其他的服務對象,包括農業企業、政府、消費者等等。下面,我們重點以農戶為例子進行說明:為什麼我們要搞清楚服務對象?怎麼界定好我們的目標客戶。


為什麼要搞清楚服務對象?


只有清晰地知道公司給誰提供服務,我們才能聚焦目標客戶,更好地理解客戶;只有正確地理解客戶,才能向客戶提供良好的服務。


可是,化肥企業把最終客戶定位為農戶,還是太泛了,全國農戶數量那麼龐大,家家都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嗎?只要會買化肥、會種作物的農家,就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嗎?那些不講理的、只要價格低的農戶就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嗎?顯然,我們忙不過來的,服務不了所有的中國農戶。這個時候,就要更加聚焦。


我認為,在中國農村市場,化肥企業的目標客戶應該是新銳農民,當然,這裡說的“新銳農民”是指他所在的家庭,這樣說方便理解。


什麼是新銳農民?就是有想法、有見識、有追求的農戶主,他們在家裡說了算,不甘平庸,他們努力奮鬥、發家致富,他們容易接納新鮮事物、敢於嘗試,他們膽子大、行動快。總之,他們是中國農民中最上進的那一群。


新銳農民,我給他們起了另外一個更形象的名字,叫新時代的“孫少安”。


孫少安是誰呢?年紀大一點的同學可能知道,他是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裡面的主人公,是改革開放初期陝北農村敢闖敢幹、發家致富的帶頭人,當然他發家致富不只是靠種地,主要是辦磚廠,這部長篇小說後來拍成了電視連續劇。


所以,農資企業的客戶是新時代的“孫少安”,服務好新時代的“孫少安”,就能帶動一批中國農戶,更好地耕耘中國這片熱土。


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第二個問題,我們如何為客戶創造價值?


我們拿一種應用場景來思考,就是現代種植,客戶需求的是種植技術服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農戶需要生產安全、質優、令消費者安心、健康的農產品,他們需要提質、增產、增收,但是很多人技術上並不專業,怎麼養土、怎麼施肥、怎麼做田間管理、怎麼商品化、怎麼對接市場、怎麼打開銷路,總是有些方面農戶是需要專業支持的。


這個時候,農資企業,不論是銷售網點、還是品牌企業,誰能夠融入他們、提供合適的服務,誰就會受到“孫少安”們的歡迎,農戶們就願意跟這個企業長期在一起。


所以,化肥企業一定要由產品思維向業務思維轉變:過去我們提供的是產品,現在我們提供的是業務,在現代種植這一應用場景中,我們提供的業務是作物營養技術服務,這個技術服務就是作物營養方案;基於作物營養方案,就會用到企業的產品套餐。


所以,我們要轉變觀念,在產品觀念之上,建立業務觀念,客戶需求產生於應用場景,對接客戶的應用場景,提供解決客戶痛點或者激發客戶興奮點的業務方案,進而獲得項目化或者產品化的訂單。


所以,農資企業與農戶的共同的價值追求,就是提質、增產、增收。農產品一定要商品化才能增收,面向市場提供高·精·尖·新·奇·特的商品,才能既增產又增收。


化肥企業就是這樣,基於養土技術和作物種植技術,為農戶提供作物營養技術服務,幫助中國農民生產安全、質優、令消費者安心、健康的農產品,實現提質、增產和增收。這也是幾乎所有農資企業的價值所在。


農資企業要做的是幫助中國農戶發家致富,化肥企業的好產品在田間地頭,沒有技術服務,就沒有好產品 。


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以化肥企業為例,資企業營銷定位就是:深耕田間地頭,賦能中國農業。無私服務,天道酬勤。


具體來說,營銷部門的使命是幫助農戶提質、增產、增收;幫助經銷商和零售商做強、做大;培養拉多美品牌粉絲;


營銷人員的職責呢,就是是做農戶的技術顧問,做經銷商和零售商的經營顧問,公司的的品牌大使。


奔向OMO,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運營和服務模式


第三,化肥企業是如何通向客戶的?


過去:化肥企業離農戶太遠。


化肥企業要經過經銷商、再到零售商,最後才能到農戶。甚至說只到達經銷商,零售商長什麼樣都沒見過,或者到了零售商,又不知道農戶的需求是什麼。


從化肥企業、經銷商、零售商、農戶的路徑如果中間出現阻斷,化肥企業就沒辦法到達產品最終的用戶。


化肥企業要縮短客戶距離,就得改變通往客戶的路徑。


現在,化肥企業要融入農戶,要見得到他們,要跟他們常在一起。

走到田間地頭,要和他們見面、交談,要知道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得到企業提供的作物營養技術方案,種植管理技術指導。


與各相關方合作,共同服務中國農戶。


除了化肥企業的經銷商、零售商,還有其他農資組織、各級政府和科研機構等等,尤其是各個地方有實力的農資綜合服務提供商。


融入當地圈子。


這裡說一下融入不僅僅是關係的融入,更是要提供價值。比如化肥企業可以調研當地種植的難題,把其他地方相應的種植成功案例進行分享,開展專家講座及交流,或者通過企業各地的網絡進行資源的置換等。


未完待續...(連載中)


作者:祖林,利基戰略與隱形冠軍研究專家,“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委員會專家,零牌顧問機構董事長、華南理工大學EDP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