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雲長敗走麥城,諸葛亮是否有責任?

扛大餅


關雲長敗走麥城,諸葛亮沒有責任,因為關羽自視清高,一貫看不起人,以諸葛亮的名義派一謀士為其參謀,關羽肯定還是我行我素。我認為劉備才真有責任,劉備當時已是漢中王,他明知關羽武勇少謀,聽不進忠言,如以漢中王的名義,下一道詔書,任命一謀士輔佐關羽,關羽會感到任命的重大,聽得進他人之言,也可能避免敗走麥城。痛失荊州,敗走麥城,關羽應負全責,水淹七軍後,驕橫傲慢,自以為天下無敵,趙累進言,要防備東吳,要加強荊州的防禦,而關羽大意輕敵,聽不進忠言,造成了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曹魏前後夾擊,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自取敗亡。完全是咎由自取。


漢闕故人


大家好,很高興能為你回答這個問題,我有一個同班同學就是姓諸葛,我一直懷疑他就是諸葛亮的後人。所以呀,我來幫你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諸葛亮身為謀士,為何不勸諫?

諸葛亮應該是能意識到荊州存在隱患的,他為何不向劉備言明?至少有三個時候,諸葛亮應該勸諫劉備。

其一,劉備攻打成都請求支援時,只留下了關羽一員大將守備荊州,這是個最佳的決定嗎?

其二,益州平定後的幾年裡,荊州的危機一直存在。

其三,關羽單獨發動襄樊之戰時,荊州的後方就不怕有危險?

當然,除了諸葛亮,謀士法正也並沒有勸諫,想來要是“鳳雛”龐統還在,他身為荊州人,總會時時刻刻惦記著荊州這一塊戰略要地吧。

丟失了荊州,致使關羽喪生,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諸葛亮此時為什麼不分兵守護荊州?按照劉備和龐統入川時的分兵按排,此時應該是:關羽、張飛、趙雲三個人守護荊州;諸葛亮一個人入川,因為在西川那邊,還有黃忠、魏延和劉備。按照荊州當時的分兵按排,諸葛亮也應該再留下一個人:張飛或者趙雲。諸葛亮此時分派將領不夠公平。關羽一個人守護荊州,以後荊州發生戰爭,關羽便顧頭不能顧尾,這就為丟失荊州,埋下了一個失敗的因素。

回答到此圓滿結束,喜歡的麻煩點贊、評論、轉發。


謀略國學


關二爺敗走麥城,導致蜀國集團喪失最重要的軍事屏障荊州。最根本原因在於諸葛亮佈局荊州局勢時候的策略失誤!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1.孔明對關羽的綜合能力太過於自信。明知道關羽性格自傲,剛愎自用,還要委派他一人守荊州。在荊州的關羽身邊其實並沒有一個真正有軍事謀略的人。到了關鍵時候,沒有人能提出最正確的決策。

2.對關雲長後方支援不夠。荊州距離蜀國的大本營成都相距千里,以當時的行軍速度,需半月方可到達前線。荊州周邊有實力的軍隊只有上庸的劉封孟達。況且當時的劉封已經與劉備集團離心離德,因為嗣位問題,劉封已經是想獨立發展了。

3.對地理位置判斷不明。荊州地處交通要道,面臨曹魏和孫吳兩家的虎視眈眈。荊州本來就是易主頻繁的一個地方,易攻難守,靠一員大將根本無法徹底控制局勢。大勢不明,佈局就會策略失誤,當時的蜀國百廢待興,根本沒有精力去佔據和發展荊州集團以及周邊城池的實力。荊州就是一塊懸掛在群狼口邊的好肉,群雄豈不想方設法的去掙搶?

總之來說,諸葛亮作為蜀國最有發言權的謀略家,應該對荊州失利負有根本策略失誤的責任!



公路影視哥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歷史了,到底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諸葛亮是否有責任呢,這個問題也是由來已久,眾說紛紜,我就在此簡單分析一下我的看法。

  1. 首先,關羽丟失荊州走麥城陣亡的前因是攻打襄樊,如果不攻打襄樊,呂蒙的白衣渡江計劃也是很難實施的,因此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打襄樊,作為我個人看法這個是關羽擅自採取的行動並沒有得到劉備甚至是諸葛亮的授意,因為如果是領導決策要發動戰爭,那麼不可能既不配合行動,又不給關羽配置配套措施,又不增援,但是戰爭確實發動了,那就說明劉備並沒有反對而是聽之任之,因為那時候劉備剛拿下漢中,擴張心情迫切,所以沒有阻止關羽。那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我認為沒有,首先諸葛亮當時主要職務是供給後勤堅守後方,沒有軍事指揮權,而且諸葛亮做事謹慎不可能讓關羽去打無準備之仗的。

  2. 關羽失荊州最後走麥城,固然上面分析的戰略失誤有關,但是主要還是個人性格問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不可否認確實關羽是一個勇武忠誠的良將,在劉備集團內部也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獎,但是卻性格高傲,剛愎自用,對呂蒙陸遜等人從來不屑一顧,不進忠言,導致最後被曹魏和東吳聯手夾擊。


在我看來,關羽敗走麥城把責任推給諸葛亮是不公平的,看歷史要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不能被小說演義誤導了史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那麼大的軍事指揮權且也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具備高超的軍事才能。

所以,綜上所述,我自己認為關羽敗走麥城最大的責任在於自己,輕敵怠慢剛愎自用,其次劉備作為集團領導人也應該擔負一些責任沒有及時阻止關羽的冒失行動,而諸葛亮是沒有責任的,


識海泛舟


我相信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有一種統一的想法,那就是該劇。給我們在生活的為人處事,以及謀略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也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該劇是一部非常經典,值得讚揚的影視劇也是還原了原著,那麼在精彩演繹上又增加了很多的情節。

咱們回到正題,關羽敗走麥城跟劉備沒有關係,因為在劇情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在作戰時,處於下風,而關羽重視情誼,想要營救劉備,那麼在這場戰役中也看出了關羽義字當頭是多麼的重視情誼,不顧一切去幫助劉備以獲得成功,但是沒想到在麥城這塊中計,遇到他人突襲,導致了此次戰役的失敗,最終關羽敗走麥城自殺殉亡。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此次戰役中,關羽敗走麥城,屬於失算而責任不屬於劉備,也跟劉備沒有什麼關係,而且劉備囑託,關羽要死守城池,但是關羽沒有服從命令,導致慘敗,屬於自身原因。



百家講解


我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失敗付有主要的責任。關羽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援兵不足”。這一點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雙方的兵力:整個戰役自219年7月開始,至12月結束。關羽的荊州軍有五萬人,用於北伐的大約四萬人。曹魏的兵力分批派往前線,計算比較複雜:于禁七軍被關羽所俘3萬餘人,加上死亡逃散的,當不下4萬人。徐晃同夏侯淵以重兵守漢中,夏侯淵戰死後,徐晃率重兵屯宛,當不下萬人。殷署、朱蓋等12軍,殷署一軍為5千人,其餘11軍仍以每軍5千人計,徐晃、殷署、朱蓋等軍共約7萬人。曹仁、呂常所領樊城、襄陽守軍,當不下1萬人。曹魏方面,前後出動兵力大約12萬之多。中期以後增援兵力8萬餘人。而且,曹魏先後調用滿寵、于禁、徐晃、趙儼、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張遼、裴潛、呂貢等共11人前往支援曹仁。其中除張遼、裴潛、呂貢等軍因關羽撤圍未到樊城外,其餘8人都參加了樊城戰役。可見,曹魏集團是“傾國之力”守襄樊。而關羽,始終是開始的5萬人。劉備即沒有派一兵一足支援,又沒有派遣合適的將領輔佐。結果可想而知,就算關羽絕倫超群,威鎮華夏,畢竟兵少將寡,何況還有孫權背後捅了一刀,怎麼能不失敗。相反,設想劉備如果在關羽水淹七軍後適當的幫上一把。攻險襄樊的可能還是很大的,到那時才是真的實現了諸葛亮說的“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今古雜壇


公元219年,劉備為了牽制曹魏讓漢中、益州能夠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於是命令關羽從荊州北伐。關羽圍曹魏於樊城,不久水淹七軍、活捉曹魏大將於禁,殺死龐德至此關羽威震華夏。然而,東吳孫權授意呂蒙偷襲荊州,佔領江陵切斷其歸路致使其北伐功虧一簣敗走麥城,最終被殺。我們縱觀整個形勢來分析關羽北伐失敗並敗走麥城的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漢人才凋敝、國力不足。而荊州失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當曹魏與關羽陷入僵持階段以後,關羽不得不抽調荊州守軍,這才給了呂蒙偷襲荊州的機會。究其讓傅士仁、糜芳投降東吳的原因:除了和關羽不和,更重要的就是荊州後方空虛守城已無希望。同時,劉備人才凋敝也是一個原因,如果關羽手下有一員智勇雙全、獨擋一方的將領,那麼即使關羽北伐失敗也不會如此徹底。有人說,關羽鎮守荊州是錯誤的。但我們縱觀蜀漢,將才多不勝數,然而能獨當一面、智勇雙全的帥才卻猶如鳳毛麟角。最起碼就荊州統帥來說,關羽已經完成了其戰略意圖。

其次,東吳對荊州垂涎已久。有人說孫權出兵東吳是因為關羽的傲慢,那麼說明你太看不起孫權了。難道關羽對孫權畢恭畢敬,孫權就會放棄荊州這麼富庶和人傑地靈之地?而孫權之所以會向關羽提親,無非是想以此來穩定關羽,讓關羽覺得東吳並無垂涎荊州之意。果然,這個策略不光麻痺了關羽,更是麻痺了劉備和諸葛亮,不然劉備也不會要求關羽北伐。換句話,其實當時誰鎮守荊州都無濟於事。因為在東吳蓄謀已久的策劃下,荊州必丟無疑。起碼關羽水淹七軍的北伐還是比較漂亮的,換作其他人不一定有這樣的戰績。

最後,就是關羽北伐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劉備戰略謀劃的失敗。他低估了孫權對於荊州志在必得的決心,更高估了吳蜀同盟對於東吳的牽制力。而後為了奪回荊州,劉備又在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至此北伐中原的夢想基本就破滅了。而劉備親手締造了復興漢室的夢想,也親手毀滅了自己的夢想。當時的形勢下蜀漢已經別無選擇,只能修養生息。然後再過三五年國力提升後,才是真正北伐的時機。當時我認為最好的情況就是把荊南四郡全部割給孫權,然後以此為契機讓孫權出兵合肥牽制曹魏,這是上策。把荊州的人口、物資、軍馬全部遷移到益州,然後把荊州割讓給孫權。雖然失去了荊州重地,但是一方面能讓孫權死心塌地的維護吳蜀聯盟,另一方面也能為蜀漢北伐積蓄力量,這是中策。畢竟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是制約著國家的重要因素,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土地面積的多少!而劉備無疑是採取了最下策,縱觀劉備在政治、領導上的才能是比較優秀的,知人善任能虛懷納諫,但其統帥才能卻是有待提高的。而這次戰役,關羽成了最大的背鍋俠。








夢歸秋塵


劉備集團自從有了諸葛亮之後,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指引下,他們的事業走上了發展高速公路,奪取了部分荊州,又拿下了劉璋的益州。眼看諸葛亮隆中對,兩大前提已基本就位,就在這個時候,荊州的關羽卻出事了。

他主動出擊,水淹七軍,一時間威震華夏。偏偏就在他聲望正隆之時,竟然被孫權抄了後路,搞出個大意失荊州。丟失荊州這塊戰略要地,使得劉備集團沒有向中原地區深入的跳板,從而只能龜縮在益州,這不禁讓人扼腕痛心。

對於關羽的死,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巧施妙計陷害的。其實不然,我們要認定諸葛亮陷害關羽,需要有證據,必須要搞清楚諸葛亮的動機。

但是很不幸的是,這兩樣東西我們都沒有找到,諸葛亮和關羽沒有矛盾,貌似關係還挺不錯的,諸葛亮對於關羽的脾氣,摸得很透,這使得諸葛亮能夠和關羽較好的相處。

關羽在得知自己和馬超並列五虎上將之後,他的心態又崩了,揚言要進四川和馬超一較高下。對於這樣的情況,作為關羽的老上級劉備都覺得非常頭疼,這個時候諸葛亮卻站了出來,寫了一封信給關羽,一下子就搞定了這件事。

在信中他告訴關羽,馬超雖然勇猛異常,但是他的模板無非就是另一個張飛,怎麼能夠和您美髯公相比?

這個美髯公的稱呼,就類似於現在我們叫別人大鬍子,是一個比較親切的暱稱。如果兩人關係不和,以關羽這個個性,諸葛亮作為一個小輩,如此稱呼他,豈不和火上澆油一樣?

再者,關羽等失敗在於他只是一個軍事將領,對於政治和外交完全不懂。在荊州這個地方,三方勢力魚龍混雜,是三國英雄必爭之地,處於弱勢地位的劉備集團,要想保住荊州,就必須和長江中下游的霸主孫權搞好關係。

而關羽這個人恰恰就死在了這一點上,當鴿派人物魯肅還活著的時候,雖然魯肅單刀赴會把關於罵的狗血噴頭,但是雙方還能保持克制,能夠一致對外。

可是當鷹派人物呂蒙上臺,他敏銳地指出,一目前東吳的情況,只有兩個地區可以奪取,一個是徐州,另一個是荊州。奪取徐州之後,東吳沒有足夠的騎兵,在和曹魏帝國野戰爭雄上,必然落於下風,所以多取了徐州也勢必保不住。

而奪取荊州可以使得自己的長江防線,最後一塊拼圖被補上,能夠極盡長江之地利,這對於東吳帝國偏安江東,是有極大的益處的。所以在他和孫權的力主之下,東吳果斷對荊州下手,最終導致聯盟破裂,關羽被殺。這其中哪裡有諸葛亮的影子?


農村孫哥


關雲長敗走麥城和諸葛亮關係不大,這個和關羽高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性格有主要關係,原本荊州得手以後,交給關羽鎮守,諸葛亮臨走的時候送給關羽八個字“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但是由於關羽沒有把握好這八個字而導致吳、魏聯手攻打荊州,關羽走麥城,最後招致殺身之禍,其實就是關羽的一句話造成的嚴重後果!我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前因後果。

《三國》裡邊,荊州本來是劉備為取西川跟人家東吳借用的,等劉備把西川拿到手以後,荊州也沒還給東吳。後來東吳想了個辦法,把孫尚香嫁給劉備,完了把劉備扣留在東吳,想用這個辦法要回荊州,最後諸葛亮神機妙算,這事也沒弄成,把周瑜還給氣死了。但是生氣歸生氣,兩家還必須得聯手,因為當時曹魏的勢力最大,如果不聯手的話,都得讓曹操給收拾了。這樣一家對兩家曹操還不敢輕舉妄動!

後來,西蜀奮發圖強,定軍山一戰,老黃忠斬夏侯淵,後邊收取漢中,就是現在陝西甘肅一帶都給弄過來了。從這以後,西蜀的實力快追上魏了,這會曹操給孫權寫信,意思是咱們倆家聯手吧,要不蜀國就會把你滅瞭如何如何的,當時孫權也挺動心,這個時候有些謀士就說;主公,不能聽曹操的,他乃當世的奸雄,這會把你拉過去對抗劉備,等過後在回來收拾我們。孫權想了想也是,那該怎麼辦呢?蜀國現在勢力這麼大,對咱們也是威脅啊!

這時有個謀士說;咱們來個親上加親,主公你不是劉備的大舅哥嘛!你妹妹孫尚香在那邊呢,咱們在跟關羽提提親,怎麼個提親呢?關羽有個女兒,沒嫁人呢,正好主公你有個兒子,提一下親,這親要是加上,那可有好處。關羽人講義氣,咱們要成一家人,那他不得對咱們很夠意思,說一定將來一大方,荊州咱們要回來了呢!就這麼得派諸葛瑾去辦這個事,諸葛瑾是誰呢?就是諸葛亮的哥哥。就這樣諸葛瑾帶著孫權的書信來到了荊州,關羽客客氣氣的把諸葛瑾接了進來,因為,諸葛亮臨走的時候告訴過關羽要“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在加上諸葛瑾是丞相的哥哥,所以,關羽對諸葛瑾還是挺尊重的,然後,諸葛瑾就和關羽說了提親這個事怎麼怎麼個情況,沒想到關羽把臉一抹說了一句話“虎女焉能嫁犬子”,這話說的太狠了,大家想想,人家孫權在不怎麼著,好歹也是一國之主啊!你說人家的孩子是狗崽子,就是平常老百姓聽了這句話也受不了啊!諸葛瑾回去和孫權一說這話,孫權這氣直往腦門撞,當下決定和曹操聯手。

這才有呂蒙白衣過江,最後取荊州,關羽走麥城,最後讓孫權把自己腦袋砍了。

所以大家看,如果沒有關羽的這句話,孫權不會和曹操聯手,更談不上攻打荊州,也不會發生失荊州、走麥城這一說。就是因為關羽高傲自大的性格,才有了這悲慘的下場。






能量學堂


沒有,當時劉備並不完全聽諸葛亮的。關羽也有能力守住荊州。

漢中大戰後,再調兵運糧支援荊州不易。

失荊州是個意外。兩線作戰是兵家之忌,所以諸葛亮本意是暫守住荊州就行了。

但關羽一見曹操漢中大敗失利,南線空虛,竟自發實施起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來,一支出荊襄,西向宛洛,曹操也確實害怕,問題是背後東吳如何想?

諸葛亮的方針雖是北出祁山漢中,南遣一軍出荊襄,合擊魏國,但也要有足夠國力與時機,因為國力不足,才聯吳抗曹,關羽出荊襄卻不聯吳,孫權聯姻試探還被罵虎女安肯嫁犬子。是破壞了聯吳方略。

這個誰也怪不著,只怪自己太高傲。

就這等行為,劉備又甚倚之,滅了魏,下一步就該收拾東吳了。孫權也不是傻瓜,豈能縱容其做大。抄其後路,襲取荊州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但關羽佔據如此重要佔略位置。又獨統一軍在外,罵孫權也是罵給劉備看,若真與孫權聯姻了,劉備會怎麼想。

所以關羽並非一些人想象全憑武藝高強,其實其人甚有兵家大略。荊州也並非無留守人手。只不過有些大意,輕視了吳國人才。

這等亂世用兵而輕視敵手行為,走麥城也是必然之事了。

所以諸葛亮與劉備等人一接到荊州戰報,便知要壞事,忙下令劉封,孟達等人密切關注戰場形勢,一旦荊州不測,立碼去救。可偏偏劉封,孟達又不聽話,認為劉備總是偏袒關羽,正好借刀殺人。這一下子可葬送了關羽性命了。

實際劉備確實是偏袒關羽,偏袒到從不忍觸其臉面的地步,若早早遣一軍入駐荊州之側,東吳想偷襲也得掂量掂量,可是這樣一來豈不顯得關羽沒臉面,所以諸葛亮,法正等人急得無法,劉備卻只讓劉封,孟達等人關注前線形勢。諸葛亮知道到那時就來不及了,便讓孟達等人到時不用管荊州,快救麥城撈出關羽來再說,畢竟是副皇帝,劉備的鐵桿人材。可孟達,劉封等人連麥城也不救。開始也沒想致關羽於死地,只想讓他吃點苦頭教訓敎訓的意思,誰知後來戰場形勢發展太快,呂蒙等人取了荊州就馬不停蹄卡麥城,直接不讓關羽回老家,關門殺人。那時劉封,孟達等人想救也來不及了。孟達知道劉備這事不能算完,嚇得忙投曹操去了,曹操危難之際見孟達來投,直接封了他一個大官,雍涼太守。劉封還心懷僥倖,讓劉備逮住揪了腦袋去。

要知道,這是人地俱丟,戰略要地丟了。鐵桿大將丟了。

歷史上並沒記載劉關張三人結拜之事,但曾記載三人未發跡時,常同席而坐,不分彼此,甚至經常與美羽同榻而眠。

在曹操鼎盛劉備窮困之時,關羽也沒貪戀漢壽亭候之位,沒懼怕前途艱險仍掛印而去,追隨幾近末路的劉備。

這樣的鐵桿人才為人所害,可以想想劉備的心疼程度,能讓劉備怒而興師的事不多。可關羽一死,劉備本來就愛哭,以前有些是假哭,這次是真哭,日夜號哭,四十餘日,眼中泣血。心下對諸葛亮等人可能也生氣。可是他不是曹操,不好意思也沒理由相責,只好日夜號哭,也是哭給諸葛亮等人看。

又要起兵伐吳,諸葛亮勸也不聽。其實是心裡有火氣,越勸越不愛聽,故意打諸葛亮的臉,甚至這此出征諸葛軍師也不稀帶了。終於怒而興師,又吃了大虧。

其實至始至終也不關諸葛亮責任。

劉備最終也意識到自己錯誤,便又來了次堪稱千古第一的託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