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羅貫中塑造的,與史實反差最大的人物是誰?

月夜歸舟


曹操,偉大領袖毛主席多次評價曹操,認為曹操為發展農業、國家的統一等方面起到推動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還多次讚賞曹操的詩詞。而《三國演義》把曹操描寫為白臉奸雄。



三生40250241


《三國演義》羅貫中塑造的,與史實反差最大的人物應該是龐統。從演義記載中看,臥龍鳳雛齊名,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二人,也沒有取得天下,還危機四伏,得三分天下還是勢力最弱的。《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朔,以諸葛亮為主角,諸葛亮與龐統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龐統百無一用,劉備深受其害,放在現在龐統這樣的軍師我也不會要,臥龍龐統的才能和成就天差地別。。。。。。1、龐統出道以後,跑到江東周瑜那裡任郎中小官,周瑜文武雙全,對相貌醜陋,持才傲物的龐統根本不重視。龐統又跑到曹營為曹操獻連環計,使戰船連串能在水上平穩,被採納。又到東吳被魯肅引薦給孫權,孫權也不待見。再由諸葛亮寫信舉薦給劉備,龐統在東吳沒有施展才華機會,到荊州直接化名參加劉備對人才的考試,卷試第一名,劉備見龐統相貌不佳,只委任個耒陽縣令。龐統非百里之才,委屈呀,只顧喝酒,張飛巡示,有人告知好酒貪杯不理政事的縣令。恰好有人告狀,龐統步履跚跚而出,吵什麼吵,些許小時,分分鐘搞定,張飛倒要看看他如何處置,龐統一個時辰將耒陽縣半年的積案處理好,由期是算帳方面又快又準,張飛大驚,奇才呀,得知龍縣令就是龐統,馬上報知劉備出城相迎。其實龐統做個縣令郡守還很稱職。劉備得知耒陽縣令是龐統後,喜不自禁,天下奇才臥龍鳳雛都得到了,何愁天下不定。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參軍機。211年,劉璋為防張魯進攻西川,在張松、法正的勸說下請劉備進川相助。龐統初投劉備,必須建功,自主跟隨劉備入川,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黃忠、魏延為大將,領兵一萬入川。。。劉備大軍經幾月拔山涉水來到涪城,劉璋從成都率文武來迎,二劉互道宗室兄弟情誼,入筵席。龐統密囑魏延在筵席上舞劍殺了劉璋,群龍無主好奪益州。劉備劉璋相飲甚歡,龐統提議舞劍助興,目示魏延,魏延執劍長舞,目標劉璋。蜀將劉貴見魏延意在主公,大急,提議雙舞,仗劍護著劉璋,事已明瞭,劉備大怒,我兄弟相聚,你們到搞起鴻門筵來了,如有不棄劍者立斬,筵會不歡而散。一一這是哪根哪?若魏延刺殺劉璋成功,劉備賢能仁德半世英名將毀於一旦,益州文武也不會讓外來戶猖獗,還有劉璋之子劉遁就在雒城,劉備將盡失人心,遭益州大軍圍困。龐統未經劉備同意出此下策,百害無一利。後因相會之事,益州文武向劉璋進言,劉備此行居心叵測,不得不防,劉璋疑惑,向劉備大軍供應少量劣質糧草,靜觀其變。事已挑明,劉備不得不做最壞打算,龐統獻上三策,1、輕裝襲取成都,2、就地進攻雒城,3、退回荊州。劉備權衡,1.太急,3、太緩,取2,以回荊州為名,誘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進攻雒城,雒城由劉璋之子劉遁與蜀中名將張任駐守,劉備大軍多次進攻失利,龐統到最前線察看地形,親自領兵迂迴作戰,在落鳳坡被張任設伏射殺。。。龐統看似盡心盡力,實是才智平庸無能,初入西川喧賓奪主,可劉璋父子在西川經營了二十餘年,西川人才濟濟,刺殺劉璋成功又能怎樣?人家堅壁清野駐守,盡靠劉備一萬人馬能攻取得西川。還有輕襲成都是不可能成功,從涪城到成都有三百多里,到成都已是人困馬乏,成都城高牆厚,又無援軍,如何攻取,只有捱打的份。對雒城半年不能攻取,無計可施,龐統身為軍師,以身犯險,置主公劉備與大軍不顧,自己身死是以身殉職,可歌可泣。但給劉備留下具大危害,龐統死後,劉備大軍士氣低落,盡有大將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劉備取西川無望,只得差關平回荊州請軍師諸葛亮入川相助。若不是劉璋懦弱,或許劉璋顧及同宗之情,差大軍把守出荊州要道,派幾萬勁軍圍困劉備,劉備又無糧草,蜀將李嚴、張任、劉貴可敵黃忠、魏延、劉封,劉備人馬一月之內將全軍覆滅。。。龐統一生僅出了個連環計,還流離於三家之間,初入西川使鴻門宴之計實在不妥,困浩城獻三策都是敗計,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只得鳳雛,他連西川也得不到,劉備只能重操舊業,回家賣草鞋。以《三國演義》羅貫中記載,龐統在三國當時連二流謀士都算不上,臥龍鳳雛齊名真是天下奇談,龐統應該是和史實反差最大的一個重要人物吧。





劉坤忠120


《三國演義》刻畫出有些人物和真實的三國人物還存在著一些差異,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究他們之間的差異!

1.魯肅

魯肅絕對是一個被低估的智者,真實的他為人豪氣,目光長遠,可媲美與魏國的荀彧以及蜀漢的諸葛亮,是一位英雄。在諸葛亮出山之前,魯肅就提出了天下三分的設想,甚至還提出了赫赫有名的吳宮對。而小說《三國演義》對這段歷史中魯肅形象的刻畫的確稍嫌偏差,為了凸顯諸葛亮和周瑜,魯肅的個性被描述成過於忠厚而缺少謀略;《單刀會》一節中,為了突出關羽的英雄氣概,把魯肅塑造成一個目光短淺,缺少膽識的人。

2.曹真

曹真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是個白痴。既不會打仗,屢敗於諸葛亮,受挫於司馬懿;為人又小氣,最後給司馬懿氣病,諸葛亮再寫封信給他,把他氣死了。而正史中的曹真,除了兒子生不好,其他方面都非常優秀。演義中曹真能當上大將軍,是因為他姓曹。而真實的曹真能夠當上大將軍,靠的不是“親戚之寵”,而是自身的能力。諸葛亮北伐時,一共和魏軍一共交手了六次,前四次都是和曹真交手,最後兩次才是司馬懿。曹真才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對手,四次全讓諸葛亮無功而返。

3.周瑜

《三國演義》“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確如此,周瑜在中國家喻戶曉,但人們所知嘵的這個周瑜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判若兩人。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很強的人。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4.劉備

《三國演義》表面是在讚揚劉備,但實際卻是明褒實貶,羅貫中對劉備是不見聲色、不溜漏任何貶義的高級黑。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很多事蹟都移花接木給了別人,比如鞭打督郵,斬車胄,火燒博望坡,堵華容道等等。演義裡的劉備完全變成了只會哭和收買人心的偽君子。











今古雜壇


三國演義畢竟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文學作品,和史實比肯定會有反差,比如周瑜就是被羅貫中抹黑了的典型,但曹魏陣營中卻有一位被嚴重低估了的將領——曹仁。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曹仁就像是一個活體經驗包,總是被人幹翻刷他升級。先有徐庶破陣八門金鎖,後有諸葛亮新野水淹白河,南郡也是在曹仁的手裡被周瑜奪走,是不是很窩囊感覺連曹洪都不如。

可正史上的曹仁善用騎兵、工於防守,他的作用不在於做出了什麼事,而是防止隱患的發生。曹操打陶謙、攻張繡、滅呂布、平袁紹,曹仁總是獨領一軍,從來不出現在正面戰場,因為他就是曹操戰略佈局的保鏢,他不能確保戰局的勝利,卻可保在最壞的情況下能裨補闕漏而不至於崩盤。

看戰績如下:

敢領著幾十個騎兵去衝陣數千敵軍,並救下了被包圍的部將牛金,還把敵人的前鋒給震懾退了;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硬懟了周瑜一年多才退走,這勇氣比起突陣逍遙津的張遼來,也不逞多讓吧。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嚇得曹操都想要遷都了,曹仁帶著區區幾千人抵死不退,悍守住了搖搖欲墜的樊城,硬撐到徐晃的到來。

這兩次守城,曹仁都是臨危受命,在形勢惡劣可用資源又少的情況下,穩定了戰線併為後方爭取到調整的時間。綜上所訴,智勇雙全曹子孝,嚴謹堅毅大司馬。這就是我眼中的大司馬,一個充滿魅力的大將軍。


用戶80752119016


雖然《三國演義》寫的很精彩,但小說終究是小說,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歷史上的人物形象是有區別的。就《三國演義》而言,小說形象和歷史形象有反差的人物不在少數。

要說《三國演義》塑造的形象和歷史反差最大的,我認為是:曹操。

《三國演義》是揚劉抑曹的,是把曹操看作國賊的,因此對曹操的形象塑造,多有不實之處。

就拿曹操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哪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來說。《三國演義》的描述和史料的記載區別甚大。

關於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卻是事實,有問題的是曹操殺人後的態度。史料記載,曹操殺了呂伯奢家人以後,才發現人家是準備殺豬宰羊款待自己,誤殺了好人,

“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悽愴說明曹操發現自己誤殺無辜以後,心裡也是很悽慘,很悲傷的,只好自我安慰,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一個辯護。當然,這種辯護並不能洗刷他的罪過。但能夠悽愴,總算還沒有喪盡天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的人也是特指呂伯奢的家人,意思是:寧肯我對不起呂伯奢一家,也不能呂伯奢一家對不起我。

但是到了《三國演義》中,“悽愴”的心情沒有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也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裡的人就不是特指,而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意思是:寧肯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對不起我。這就大不一樣了。

曹操當時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意思是雖然我錯殺了人家,對不起人家,但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裡面。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成一貫如此,變成理直氣壯了。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三國演義》是以“國賊”的基調在塑造曹操的形象,即是“國賊”又怎會塑造曹操“好”的一面,只會塑造曹操“惡”的一面。既已如此,《三國演義》和史料記載的曹操形象,自然反差甚大。

因此,要了解清楚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形象。看小說、戲劇,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還是史書。


壹零壹肆


與史實反差最大的是諸葛亮。

在史實記載中,諸葛亮的確是有辯才,治國治軍,濟世愛民,但《三國演義》裡描寫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集大智慧與人格於一身,可謂絕無僅有,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帶有“主角光環”吧

舉一些破解諸葛亮神話的例子吧:

1.諸葛亮的妻子在當時可謂是天下第一才女,攻打孟獲市,剋制禽獸戰的噴火戰車,北伐時發明的木牛流馬,再後來諸葛連弩等等的發明其實都是諸葛亮的老婆發明的,然後把圖紙給諸葛亮,他命人按照圖紙打造的。演義中是把這個功勞都歸於諸葛亮了的。

2.最經典的戰役,如草船借箭,和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是赤壁大戰結束後六年,孫權巡視曹操營寨,遭到弓箭手瘋狂進攻,眼看船要翻了,孫權命人把船轉身,另一邊承受,這樣船又平穩了,而且孫權的一條戰船,並沒有其他船隨行。事實上,把釘在木板上的箭取下來加以利用,是冷冰器時代的一個知識。另一場戰役火燒赤壁主要還是周瑜的功勞。至於借東風,更是演義中為了故事情節精彩,而進行的藝術化描寫。

3.周瑜是死於征戰途中的,並不是諸葛亮氣死的。再說了,周瑜是一代儒帥,又怎麼會嫉妒賢能之人呢。

4.歷史上的諸葛亮儘管一出山就十分收到劉備的信任,但他在劉蜀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高的,並不是像演義中那樣一開始就大權在握,指揮一切的統帥。

大家都知道不管電影、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做藝術加工。其根本就是運用想象和虛構,通過對史實的選擇、加工、改造,在不影響基本歷史真實面貌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強故事和人物的藝術魅力,為我們廣大讀者提供了一種比史書更為形象、生動而具有活力的歷史,改編得非常精彩。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國之棟樑,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這種忘我、戰鬥到最後一息的精神也是十分令人敬佩。

(以上參考史實資料:《三國志》、《後漢書》等)


伊莎貝拉Isabella


是曹操。一、曹操勵精圖治,統一了北方,為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所謂的“寧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其實是對曹操有很深的誤讀。這句話其實是曹操懷著無比愧疚的心理自己問自己:我這不是負了天下人,而不是天下人負我嗎?三、曹操把漢獻帝從洛陽遷到許昌時,對漢獻帝是無比的尊重,當時的都城洛陽已經破敗不堪,皇帝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到了許昌後,曹操對漢獻帝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為了保證漢獻帝足夠的尊嚴,曹操說送給皇上的生活物資都是先帝賞賜給自己父親的,都在家裡供著,從來沒有敢用過。所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更準確的話說應該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表明了曹操有著極高的政治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基本穩定住那時的局勢。曹操政治生涯相當大的部分,基本上恪守了君臣之道,是忠於東漢朝廷的,並不是什麼“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像如上對曹操的誤讀,在《三國演義》裡及其他野史記載裡還有很多。四、宋代以後,最高統治階級都積極樹立忠君榜樣,三國時期人物裡以關羽為代表,被尊為“武聖人”,立關帝廟,而把三國時期的曹操認定為“亂臣賊子”加以批判,這對曹操的歷史形象其實是不公平的。我們當代人讀歷史,應該以正史記載為基礎,多方史料相結合 ,才能對歷史有較為正確的理解。





德馨先生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其塑造成為了一個「常敗將軍」。第一次攻打新野時,布八門金鎖陣,被徐庶看出破綻,不僅大敗而回,而且還丟了樊城;第二次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劉備時,卻被諸葛亮火攻,燒博望與新野,再次大敗而回;在赤壁之戰曹操敗退回許昌後,奉命鎮守南郡,與孫吳對峙,雖然依靠曹操的安排擊退吳軍,卻被諸葛亮用兵符詐取南郡;關羽攻樊城水淹七軍,被關圍困了好長時間,並放冷箭射中關羽右臂,用奸詐成就了關羽「刮骨療毒」的戰神形象。

  但在正史中,曹仁就不一樣了,簡直是曹魏陣營的典範。魏晉時期的傅玄《傅子》中,「曹大司馬之勇,賁、育弗加也。張遼其次焉。」賁,孟賁;育,夏育。都是力能分牛的怪物。更了不起的是後一個:張遼還次於曹仁。

  裴松之的《三國志注 魏書九》中稱,仁少時不脩行檢,及長為將,嚴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從事。鄢陵侯彰北征烏丸,文帝在東宮,為書戒彰曰:「為將奉法,不當如徵南邪!」年輕時很不羈,但為將軍就嚴謹無比,還是浪子回頭。連曹丕都拿曹仁來教訓曹彰。端正吧?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將軍。又詔仁移屯臨潁,遷大司馬,復督諸軍據烏江,還屯合肥。大將軍者,全國最高軍銜。魏國第一任大將軍是夏侯惇,但大家都知道夏侯惇帶兵水平一般,資歷了得;曹仁是第二任大將軍,然後是大司馬。官位最高。太祖軍還,為繡所追,軍不利,士卒喪氣,仁率厲將士甚奮,太祖壯之,遂破繡。

  曹仁勇猛,但不是匹夫之勇。他非常擅長鼓舞士氣,意志如鐵,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


奇正國學


《三國演義》羅貫中塑造的,與史實反差最大的人物應該是龐統。從演義記載中看,臥龍鳳雛齊名,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二人,也沒有取得天下,還危機四伏,得三分天下還是勢力最弱的。《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朔,以諸葛亮為主角,諸葛亮與龐統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出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龐統百無一用,劉備深受其害,放在現在龐統這樣的軍師我也不會要,臥龍龐統的才能和成就天差地別。。。。。。1、龐統出道以後,跑到江東周瑜那裡任郎中小官,周瑜文武雙全,對相貌醜陋,持才傲物的龐統根本不重視。龐統又跑到曹營為曹操獻連環計,使戰船連串能在水上平穩,被採納。又到東吳被魯肅引薦給孫權,孫權也不待見。再由諸葛亮寫信舉薦給劉備,龐統在東吳沒有施展才華機會,到荊州直接化名參加劉備對人才的考試,卷試第一名,劉備見龐統相貌不佳,只委任個耒陽縣令。龐統非百里之才,委屈呀,只顧喝酒,張飛巡示,有人告知好酒貪杯不理政事的縣令。恰好有人告狀,龐統步履跚跚而出,吵什麼吵,些許小時,分分鐘搞定,張飛倒要看看他如何處置,龐統一個時辰將耒陽縣半年的積案處理好,由期是算帳方面又快又準,張飛大驚,奇才呀,得知龍縣令就是龐統,馬上報知劉備出城相迎。其實龐統做個縣令郡守還很稱職。劉備得知耒陽縣令是龐統後,喜不自禁,天下奇才臥龍鳳雛都得到了,何愁天下不定。拜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參軍機。211年,劉璋為防張魯進攻西川,在張松、法正的勸說下請劉備進川相助。龐統初投劉備,必須建功,自主跟隨劉備入川,劉備以龐統為軍師,黃忠、魏延為大將,領兵一萬入川。。。劉備大軍經幾月拔山涉水來到涪城,劉璋從成都率文武來迎,二劉互道宗室兄弟情誼,入筵席。龐統密囑魏延在筵席上舞劍殺了劉璋,群龍無主好奪益州。劉備劉璋相飲甚歡,龐統提議舞劍助興,目示魏延,魏延執劍長舞,目標劉璋。蜀將劉貴見魏延意在主公,大急,提議雙舞,仗劍護著劉璋,事已明瞭,劉備大怒,我兄弟相聚,你們到搞起鴻門筵來了,如有不棄劍者立斬,筵會不歡而散。一一這是哪根哪?若魏延刺殺劉璋成功,劉備賢能仁德半世英名將毀於一旦,益州文武也不會讓外來戶猖獗,還有劉璋之子劉遁就在雒城,劉備將盡失人心,遭益州大軍圍困。龐統未經劉備同意出此下策,百害無一利。後因相會之事,益州文武向劉璋進言,劉備此行居心叵測,不得不防,劉璋疑惑,向劉備大軍供應少量劣質糧草,靜觀其變。事已挑明,劉備不得不做最壞打算,龐統獻上三策,1、輕裝襲取成都,2、就地進攻雒城,3、退回荊州。劉備權衡,1.太急,3、太緩,取2,以回荊州為名,誘殺蜀中名將楊懷、高沛。進攻雒城,雒城由劉璋之子劉遁與蜀中名將張任駐守,劉備大軍多次進攻失利,龐統到最前線察看地形,親自領兵迂迴作戰,在落鳳坡被張任設伏射殺。。。龐統看似盡心盡力,實是才智平庸無能,初入西川喧賓奪主,可劉璋父子在西川經營了二十餘年,西川人才濟濟,刺殺劉璋成功又能怎樣?人家堅壁清野駐守,盡靠劉備一萬人馬能攻取得西川。還有輕襲成都是不可能成功,從涪城到成都有三百多里,到成都已是人困馬乏,成都城高牆厚,又無援軍,如何攻取,只有捱打的份。對雒城半年不能攻取,無計可施,龐統身為軍師,以身犯險,置主公劉備與大軍不顧,自己身死是以身殉職,可歌可泣。但給劉備留下具大危害,龐統死後,劉備大軍士氣低落,盡有大將黃忠、魏延、劉封、關平,劉備取西川無望,只得差關平回荊州請軍師諸葛亮入川相助。若不是劉璋懦弱,或許劉璋顧及同宗之情,差大軍把守出荊州要道,派幾萬勁軍圍困劉備,劉備又無糧草,蜀將李嚴、張任、劉貴可敵黃忠、魏延、劉封,劉備人馬一月之內將全軍覆滅。。。龐統一生僅出了個連環計,還流離於三家之間,初入西川使鴻門宴之計實在不妥,困浩城獻三策都是敗計,若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只得鳳雛,他連西川也得不到,劉備只能重操舊業,回家賣草鞋。以《三國演義》羅貫中記載,龐統在三國當時連二流謀士都算不上,臥龍鳳雛齊名真是天下奇談,龐統應該是和史實反差最大的一個重要人物吧。





f夢飛翔f


我認為小說與史實反差最大的應該是曹操。因為羅貫中在創作小說的過程中,明顯有抑魏揚蜀的情感傾向和人物定位。歷史上的曹操,雄才大略,豪情滿懷,有橫槊賦詩的儒將風範。而小說中的曹操,被醜化和曲解成一個陰狠毒辣的奸雄形象。一些細節描寫,比如曹操馬踏麥苗時故作姿態的自刎,比如曹操對鄒夫人美色的垂涎,都在刻意向讀者展現三國亂世中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的發家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