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真的具备称帝的条件吗?

李煜说史


从天下大势来看袁术根本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其因有四

一而且袁术能安身立命资本还是因为他们家四世三公的积累的优势然而其称帝他就会丧失天然的优势。

二诸葛亮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可以见天下人心还是心存汉室的。

三袁术个人穷奢极欲目光短浅听不进忠言导致战局一边倒,实在不是有为之主。

四袁绍决定称帝前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居然没有一位盟友倒是称帝后被曹操等诸位诸侯联合征讨导致其兵败身死。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得意自纵横。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游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难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可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几世浮沉几飘零


建安二年,袁术以“代汉者当涂高”谶言为借口,在寿春称帝,国号“仲氏”。建安四年,袁术在众叛亲离中,哀嚎死去,临死前连一杯蜂蜜水都喝不到,吐血数斗。

事实证明,袁术称帝就是跳梁之举,他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的条件,狂妄自大,把自己架上了火堆。我们先从袁术自己的理由开始,探讨袁术称帝的条件,到底具不具备。

袁术代汉的第一个条件:汉室真的灭亡在即吗?

袁术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称帝,他自己的理由有两条:一是汉室没救了,二是自己就是那位代汉的“当涂高”。

  • 01.以谶言为依据,袁术自己娱乐自己

“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以谶言为革命依据,这套老把戏,盛行于西汉末年,留下了无数的笑谈。“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言,其实并非当时的流传说法,而是出自于汉武帝时期。也就是说,从流传到彼时,已经三百年过去了。即便准确,它也是指西汉的事,袁术东拉西扯的本领真是不一般。

与其说谶言推动袁术称帝,倒不如说袁术心虚,需要谶言替他打气,别人未必信,自己骗自己玩而已。

  • 0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东汉,还是一面旗帜

一个王朝的灭亡,条件很复杂,绝不是单一因素,东汉政权二百年历史,它所形成政治环境绝不可能瞬间崩塌,即便满清灭亡,还几次沉渣泛起。一般情况下,王朝从衰败到灭亡,要经历相当长的死而不僵阶段。

东汉政权虽然只剩一口气,但是它依然是天下的一面旗帜,甚至在汉献帝东迁洛阳之前,全天下的目标只有一个:重振汉室!

也就是说,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认为,东汉帝国虽然遭受了董卓之乱,但是只要剿灭董卓,重振皇纲,帝国完全可以重回轨道。袁术迫不及待地给汉政权判处死刑,提前量打得太多,超前给自己的“仲氏”做“剖腹产”,弄死了自己!

  • 03.董卓尚且不敢造次,代汉的政治力量尚未成型

董卓控制朝政,军政一把抓的时候,他为何不敢称帝?很简单,地方势力与他为敌,中央势力表面臣服。再直白一点说,董卓的实力远远不足以改朝换代。

连董卓都不足以对抗僵死的东汉政权,袁术凭什么称帝呢?其实那时候,不光袁术,满天下都还没有一支可以代汉的政治势力!

曹操牛不?为何一直不称帝?忠于汉室之说,那是他自己给自己贴金,他根本没实力代汉,众多的豪门士族集团与曹操达成一致之前,依然站在傀儡皇帝汉献帝一边!

以上因素决定了,东汉政权不可能马上灭亡,谁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就是找死!

袁术代汉的第二个条件:谁是他的支持力量?

东汉自身短时间不能灭亡,袁术外部支持力量如何呢?

  • 01.军事上,军阀割据袁术既无优势也无支持

身处乱世,大伙儿最看重军事实力,认为军事实力够强就能搞定一切,那我们就先看看袁术的军事实力有多强。

当时天下最要的割据力量大致有如下几支:河北袁绍,关西董卓(李榷),关东曹操,山东刘备、吕布,南阳张绣,荆州刘表。袁术占据九江,与江东孙坚联盟。

从军事实力上看,袁术肯定比不上袁绍,跟李榷有得一拼,比曹操略强。也就是说,袁术的实力确实算得上顶级水平。不过这里有虚火,他与孙坚是联盟关系,不是臣属关系,俩人多有龃龉:

“或谓术曰:‘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故术疑之。”

孙坚兢兢业业在前方卖命,袁术听信谗言,忌惮孙坚坐大不好管,在背后断他的粮草供应。如果孙坚不站在袁术一边,他的实力几乎腰斩!东边的吕布与袁术之间,今天和明天翻脸,靠不住的联盟。

至少说,袁术的军事实力毫无优势可言,又得不到其他军事实力的支持,他有立足之本,而无兼并之力!

  • 02.政治上,豪门士族集团不站在袁术一边

比军事实力更重要的其实是政治,否则的话董卓早就登基了。那么袁术在政治上能否压人一头呢?

袁术从洛阳逃到南阳后,能迅速站稳脚跟,从未割据军阀,无外乎两点原因:一是董卓不想与袁氏豪门闹得太僵,为了拉拢他们,给了袁术一个豫州刺史的名头;二是他凭借袁氏家族的身份,获得了当地士族集团的支持。

那么能不能说,豪门士族集团是袁术的坚强后盾呢?不能,士族集团支持袁术,是因为他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而袁术登基称帝,又站在了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

豪门士族集团为何不支持袁术?

首先豪门士族集团,以皇权为核心,形成稳定的利益结构连,假如袁术代汉,就意味着结构链的一次重建,请问袁术拿什么收买其它豪门家族?尤其山东集团,本来就与关东集团不和,他们断然不会支持袁术称帝。

其次,关东集团内部也不会支持袁术。袁氏家族虽然四世三公,有绝对的影响力,但是像袁氏家族那样的豪门,关东太多了,比如杨氏,也是四世三公,还有陈氏、荀氏、崔氏等等,绝不是袁氏一家说了算,况且袁氏远在淮南,豪门集团离开家族所在地,基本就丧失了大半条政治生命。

最后,连袁氏家族内部也不会支持袁术称帝。袁家最狗血的事,就是袁术袁绍的兄弟阋墙。袁绍是袁术的同父异母哥哥,不过袁术仗着嫡子身份,看不起袁绍这个庶子,张口闭口称袁绍是“奴婢生的”!

其实袁绍已经过继给伯父袁成,按宗法制,袁绍就是袁成的嫡子,袁术与他是堂兄弟关系,没有理由拿出身讽刺哥哥。哥俩从小不和,在政治问题上也从来达不成一致。袁绍想立刘虞为帝,袁术拒绝:

“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袁术想称帝,袁绍当然义正言辞地反对!

  • 03.新势力,庶族集团与袁术势不两立

除了豪门士族,新崛起另一大政治势力,更是与袁术势不两立——寒门庶族集团。

三国的历史,其实就是庶族地主集团,打败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三国归晋,其实就是门阀集团做政治收割机,把包革命成果的历史。庶族集团都有谁呢?为何与袁术为敌呢?

庶族集团那时正处于发展壮大期,包括曹操、刘备、孙权,还包括诸葛亮、鲁肃、庞统、徐庶等一大批士族阶层,都是庶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庶族地主阶级与豪门士族集团之间,可谓势不两立,矛盾就在东汉的“察举制”,被豪门士族集团垄断,庶族集团出仕的路经被堵塞,只能依附于豪门集团,给他们做门客、谋士,靠豪门集团的势力,谋取一份起点很低的仕途之路。

这个人群在当时相当庞大,就连曹操都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曹操虽然要比一般的庶族集团好很多,但是也遭到以袁氏兄弟为首的豪门集团歧视,背着个“宦官之后”的骂名生活!

所以,新崛起的庶族集团就是袁术的天敌,永远不可能支持他称帝!

袁术称帝的第三个条件:袁术自身条件够不够硬?

再看最后一个条件,打铁还得自身硬,袁术自身条件够不够强大呢?

  • 01.内部大分裂,袁术自不量力

前面讲过,袁术外部支持不够,其内部情况又是怎样呢?一样很糟糕!

首先是面和心不和的孙坚,立刻宣布脱离袁术,让他的军事实力损了一半!接着“亲家”吕布也背盟,转投曹操。紧接着广陵太守吴景和大将孙贲,也宣布脱离袁术。最后连心腹雷簿、陈兰也背叛了他。

总之,袁术称帝前,根本没有认真考量过,他的内部有多少真正的核心,称帝以后才发现,身边全是地雷!

  • 02.缺德寡谋,“冢中枯骨”岂能坐天下

孔融骂袁术是“冢中枯骨”,一点没错。这家伙德行亏缺,头脑笨得跟猪有得一拼,竟然做着皇帝的春秋大梦。

大概老天都动怒,在他称帝的当年,淮南爆发大饥荒。政治家应该立刻想到,饥荒就意味着大乱的危机,要马上想办法赈灾,保持社会安定,袁术怎么做的呢?

“舒仲应为术沛相,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术闻怒,陈兵将斩之......术虽矜名尚奇,而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

老百姓被逼得“人相食”,他舍不得赈灾,还穷凶极欲地满足个人享受,哪里把自己当作天下的主人了?分明是与天下为敌的贼寇嘛!

总之,袁术的个人素质,低劣得让人发指,他坐在袁氏家族的高起点上,盲目自大,胡作非为,陈寿对他的评价非常到位:

“袁术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而猖狂于时,妄自尊立,固义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虽复恭俭节用,而犹必覆亡不暇。袁术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

结论:

无论从天下大势,还是从袁术的自身条件,以及外部的支持力量来看,他都不具备登基称帝的条件。袁术称帝就是一出闹剧、丑剧,既把自己推上绝路,也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他活该被后人讥笑、指斥!


寻根拜祖


个人认为当时的袁术是具备称帝的条件,只是没守住基业。首先袁术的出身名门望族是 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出身是够的。其次自身也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实力也是允许的。于是在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没有得到众人的承认。

建安二年,袁术俨然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手下管着扬、豫、徐三州,麾下还有没独立出去的孙策周瑜等猛人,战神吕布也是袁术的盟友。袁术本身是极具野心的人,在获得玉玺后,又有河内人张鲏为他卜卦,说他有做皇帝的命作为借口,于是就在寿春勉为其难的称帝。



可坏也坏在袁术称帝这件事上,导致天下诸侯的排斥和不满,也导致自己与麾下的孙策决裂,带着自己的部众,占据扬州从袁术手下独立出去。此时的吕布又在陈登的建议下,叛盟了。曹操还亲自征讨袁术,在蕲阳擒斩袁术多名大将。 此时袁术势力骤减,只剩本家豫州,但要知道豫州可是个人口鼎盛的大州,袁术势力所在的颖川,汝南,陈国三郡,加在一起人口已经破五百万了,势力仍然很强,就连孙策的好朋友周瑜,都是在袁术称帝一年,已经完全无可挽回的时候才回到孙策的怀抱。但奈何袁术自身的军事素养又欠佳,最终也只落得身死的下场。



总结:袁术称帝时,实力在当时诸侯里算第一的,但枪打出头鸟,蚁多咬死象,而且汉室还在,得位不正,自身的军事素养又欠佳对地盘经营又不到位,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奇文笑谭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一个人或者是集团要想夺取天下,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有实力,应天命,得人心。

“有实力”是在经济军事层面具备夺取天下的条件,“应天命”代表的是政治舆论导向层面时机成熟,而“得人心”则是所建立的政权能够平稳过渡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

天下依然是汉朝的天下。

那么袁术是不知道这一点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袁术作为一个累代为三公的世家子弟,对于这些都是了如指掌的。也就是说袁术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选择称帝的。

为什么?袁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兴平二年袁术第一次提出僭号称帝想法的时候说起。

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兴平二年冬,天子播越,败于曹阳。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众莫敢对。”

“播越”这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理解,一个是流离失所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声名远播的意思。在这里所谓的“天子播越,败于曹阳”指的是兴平二年李傕郭汜大交兵以后,汉献帝在杨奉及将军董承的保护之下东迁洛阳,一路上多次与追击而来的李傕郭汜交战,先是败于东涧,后又败于曹阳,史书记载曹阳之败更甚于东涧。以此可知这里的播越指的是流离失所的意思。

袁术就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第一次提出了僭号称帝的想法,由此可见袁术对于汉朝的灭亡已经做出了肯定的判断,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在这里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出现了“众莫敢对”这样四个字的记载。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一般都是 “众人听了,谁也不敢反对。”

那么,大家来想象一下,当袁术大会群臣并提出这句话的时候,臣下们“众莫敢对”的情景,是不是会有一种瞬间的压抑感。虽然的确是没有人反对,却也没有人出来表示过支持。所以对于“众莫敢对”的理解不应该是简单的没人敢反对,而应该是没人敢说话。

没人敢说话,其实这就是代表了没人支持。而且停顿了好长时间,还是有人装着胆子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这个人就是袁术的主簿阎象。

阎象

主薄这个职务,本身虽然是属于文职,但由于其会经常性的与团队领导者也就是“主公”进行交流接触的这种特殊关系,往往会由亲信来负责担任,所以阎象应该是属于袁术幕府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也正应为如此他才会有胆量敢于率先提出反对的声音。当时阎象对袁术说道“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这段话可谓是义正言辞,恳切到了极点。不过这个阎象也的确是不太给袁术面子。在这里《三国志》记载,袁术当时的反应是“术嘿然不悦”。

什么叫做“嘿然”, 嘿然就是嘿嘿笑着点头同意。这种状态在我们日常交际中其实是可以看到的,也比较常见,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而另一个人又不方便反驳的时候,往往就会点着头嘿嘿的笑,可其实心中却是不同意的。袁术对于阎象说的这番话是不同意的,所以他才会“嘿然”。这种细微的状态在后世被范晔洞察了出来,所以在《后汉书》中“嘿然不悦”被一分为二,在阎象说完这段话以后,袁术由于顾忌到阎象的地位,或者是与自己的特殊关系,所以他只是“嘿然”并没有不悦。而袁术的“不悦”则被放在了张范的弟弟张承身上。

张范字公仪,张承字公先,他们还有一个叫张昭的弟弟,注意这个并不是东吴字子布的张昭。

张承

这张氏兄弟三人,祖籍河内郡脩武县,他们的来头可是不小,祖父就是汉桓帝时期担任过司徒的张歆,而父亲则是在汉灵帝中平二年担任过太尉的张延。所以他们兄弟在当时也是属于三公世宦子弟,当时也算得上是非常有名气的名士。董卓作乱以后,张承本来想要召合徒众参与讨伐董卓,结果在张昭的劝说之下与张范一起弃官后跑到扬州去避乱。

据《三国志张范传》记载,袁术曾经派人备重礼聘请张范来辅佐自己,可是张范却称疾不往,而派遣自己的弟弟张承前去见袁术。张范为什么没有接受袁术的聘请,史书中没有记载,多半也是认为袁术并非明主的理由。但是张承的到来,显然说明了其对于袁术是有着与张范不一样的判断。对于袁术来说这是件好事,虽然没有请来张范,但是张承来了也算是不错的结果。而称帝这件事袁术也自然少不了去找张承商量。

袁术向张承问道“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

袁术是要做汉高祖的。这番话说的也非常直接,这也是袁术一贯的风格。可是张承却给袁术泼了盆冷水。张承回答道“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僣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苟”这个字在这里应该是轻率、草率的意思,“干时”的意思就是违背时势的发展方向,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告诫袁术,假如你袁术轻率的做出僭号的计划,违背时势的发展,那么你就会变成众矢之的,被大家所抛弃,到时候谁又能帮的了你呢?

张承的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最重要的,是他用了一个反问句,这代表着还有后话。要想知道后话是什么,袁术你得去问“如之奈何?”

可是袁术偏偏就是不问,不是他袁术不懂张承的意思,而是他根本就不想听。他的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称帝是他唯一想要的,他想听到的就是支持称帝的声音。所以史书记载袁术听了张承的话“不悦”。

不悦就是不高兴。

那么最终袁术在兴平二年天子播越于曹阳的时候称帝了吗?恐怕是没有。理由是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

所谓《十二月己亥令》是记载于《魏武故事》中的一篇曹操亲自撰写的回忆自己人生经历的自传性令文。之所以叫做令,是应为曹操在文中不但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发展轨迹,还下令让出了自己所食封邑的三个县两万余户,只保留了武平一个县,作为自己的食邑。所以这篇令文又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或者是《述志令》。

在这篇令文中有一段提到了袁术僭号称帝的事件,原文引用如下:

“又袁术僣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僣这个字与僭同音,都是读作(jiàn),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都是具有越级篡逆的含义。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曹操的眼中“僣号”与“即帝位”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这也应该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所以我们需要先搞明白什么是僭号,他与称帝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所谓僭号,其实就是违反规定逾越制度的使用或者盗用皇帝的称号、仪仗、服饰等一切与之相关的行为。而称帝则是要正式的颁布诏书自称皇帝,并祭祀天地昭告天下改朝换代的行为。也就是说僭号的行为中可以包含有称帝,但是称帝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僭号。称帝是僭号行为的终极目标,而僭号只能算是称帝之前的一个铺垫。

从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中的这段话可以看出,袁术应该是先进行了僭号的,后来有人劝说他正式称帝,而他却由于顾忌曹操的存在而不敢。袁术对曹操有所顾忌的这种说法应该的确是存在过的,但是多少这里面还是有曹魏美化自身的成分。袁术在兴平二年之所以不敢正式称帝恐怕主要原因还是时机不够成熟。

当时的袁术入主淮南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而且连年发动战事,各方面条件显然是不太充分的。但是,在两年以后的建安二年,这一切就发生了本质的不同。因为在这一年袁术不但在孙策的协助之下统一了扬州,还在之前得到了吕布同意与之联姻的口头承诺。这些都标志着袁术正式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具实力的诸侯,在这种实力与天命所归的双重优势笼罩之下,称帝似乎只不过是向前跨出一步那样的简单。

于是在这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年,袁术第二次提出了僣号称帝的想法。

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上一次他商议的对象主要是自己身边,最亲信(阎象),最知名(张承)的人。而这一次他是要为正式称帝做准备,所以他扩大了商议的范围,选择自己势力范围之内所任命的封疆大吏,或者向自己臣服的附庸。袁术需要确认这些人对自己的忠心以及对自己称帝的支持态度。这其中主要就是两个人,一个是臣服于自己的附庸代表吕布,另一个就是自己势力范围之内所任命的封疆大吏的代表孙策。

孙策

孙氏家族在袁术的幕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军事将领中,基本算是领军人物。由于孙策在平定江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依附于袁术的状态,所以导致袁术单方面认为孙策一定是支持自己称帝的态度。可是让袁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给孙策写信之后得来的竟然是反对的声音。

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策闻术将欲僭号,与书谏曰:‘董卓无道,陵虐王室,祸加太后,暴及弘农,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元恶既毙,幼主东顾,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与之更始。然而河北异谋于黑山,曹操毒被于东徐,刘表僭乱于南荆,公孙叛逆于朔北,正礼阻兵,玄德争盟,是以未获从命,櫜弓戢戈。当谓使君与国同规,而舍是弗恤,完然有自取之志,惧非海内企望之意也。成汤讨桀,称‘有夏多罪’;武王伐纣,曰‘殷有重罚’。此二王者,虽有圣德,假使时无失道之过,无由逼而取也。今主上非有恶于天下,徒以幼子胁于强臣,异于汤武之时也。又闻幼主明智聪敏,有夙成之德,天下虽未被其恩,咸归心焉。若辅而兴之,则旦、奭之美,率土所望也。使君五世相承,为汉宰辅,荣宠之盛,莫与为比,宜效忠守节,以报王室。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古今所慎,可不孰虑!忠言逆耳,驳议致憎,苟有益于尊明,无所敢辞。’术不纳,策遂绝之。”。

这封书信在《吴录》中记载有一个完整的版本,而这一封或为范晔经过整理后的简略版。《吴录》中记载这封信是由张纮代笔所写,而在《典略》中则记载为张昭代笔所写。裴松之根据两个人文采风格的不同断定张纮代笔的说法更为可靠。

孙策的“绝之”固然是袁术所没有想到的,而吕布的悔婚更是袁术所始料不及的。

袁术派遣韩胤,以为自己的儿子正式迎娶吕布女儿的名义出使徐州,实际上却是要确定吕布对于自己僭号称帝的态度。结果吕布在陈珪父子的忽悠之下不但悔婚,还将韩胤抓住械送许都被曹操斩首。

这些事情的背后虽然有着各种不一样的因素,但是都可以证明袁术僭号称帝是不得人心的行为。

吕布

可是,袁术绝对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初衷,尤其是在韩胤被杀的背景之下。他的愤怒可想而知。

你不让我干,可我偏要干给你看。你们不支持我,我也要让你们都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意孤行正是袁术性格中最大的缺点。

于是袁术一方面派兵攻打徐州,发动了“七道攻布”的战事,另一方面继续着僭号称帝的歧途。

《三国志》记载袁术“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僣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

《后汉书》记载“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炯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这一次袁术不但设置了公卿百官,还举行了郊祀天地的仪式。所谓郊祀天地,是中国古代皇帝带领文武百官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这时候的袁术其实已经与帝王无异,所以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在建安二年的条目之下做出了袁术最终称帝的判断:“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司马光的这种理解也为后世奠定了袁术建安二年淮南称帝的理论基础。


霖霖历史录


不具备的,袁术只是没有远见,盲目自大,以为只要有玉玺就可以当皇帝。

当时有袁绍兵力就比袁术多20万 武将也多很多,土地也比袁术大,而且还都是富裕之地。

而且曹操势力也不小,兵力虽然没有袁术多,但武将多,而且曹操是后来才占据一方的,剑锋日盛一日,虽然汉朝衰落,但当是还属于汉朝天下,民心还在。

当时汉朝虽然四分五裂,但还不到自立的时候,天子还在,谁敢自立 就是自取灭亡,袁绍和曹操野心都大,都想当皇帝,但这点他们还是看的能清楚,

袁术当时称帝,之因得到玉玺,就以为可以称帝,没有远见和战略目光,总觉的任何人都不如他,狂妄自大,称帝后,曹操更是倾巢出动绞杀袁术, 袁术称帝就被所有诸侯孤立,不到三年就兵败自杀。


吾不知叔


1.家室显赫

2.信心百倍

天下大乱时,直取扬州地区,成为实力最大的一个

3.文臣武将多

袁涣、杨弘、阎象、纪灵、杨奉、李丰等等

4.天时

当时国内的形势对他最有利,曹操刚刚从袁绍的麾下分离出来,这个时候也就刚刚迎回皇帝,本身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后面还出现了宛城这个大事件,让自己在张绣的身上吃了一个大亏,牺牲了儿子和侄子以及一员大将典韦了。而袁绍这个时候也是处在多线作战的情况下,这样的一个形式对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5.拥有传国玉玺


古道时光


不具备

但是,袁术称帝时的势力可以说是当时最强

初时的袁术一直在朝廷任职,他真正做割据一方的诸侯,成为一方势力,是在董卓废帝的时候。
“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其郡”

南阳在当时是个人口百万的大郡,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袁术在这儿还是有不错的家底,然后领军跑去了陈留,结果“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被自己亲哥和曹操狠揍了一顿,这一仗应该被打的挺惨,收拾军马之后他便去了九江,杀了扬州刺史占了扬州。

在扬州经营的过程中,袁术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在扬州大部,豫州一部分,以及荆州一部分。

而与此同时,袁绍只是堪堪把公孙瓒主力赶出青州,但田楷,臧霸,柳毅等人仍占据青州,袁绍还是只能抱有冀州一地,甚至由于公孙瓒的存在,冀州北部很多区域尚且不稳定(易京在幽冀交接之地,直到公孙瓒彻底败亡,他的势力都没完全离开冀州)。

曹操也仅仅在兖州站稳脚跟,仍然在和吕布的战争之中。

在19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袁术俨然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诸侯。

只不过孙策一早就准备独立,等袁术称帝之后彻底与其决裂,于是由孙家各部担任太守的扬州集体从袁术手下独立。

然后紧接着是吕布在陈登的劝说下,带着控制的徐州各郡与袁术决裂。

于是在袁术称帝后的很短时间内,他的势力范围就从跨有三州变成了只剩本家豫州一州。


盛祺好奇


问答一

袁术出身高贵,他的父辈以上有四代人担任“三公”职务,其家族号称“四世三公”。袁术又是嫡出,他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非常高,因此更加自命不凡。

董卓进京后,就提出要废立皇帝,立了刘协为帝;而袁绍则想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袁术不赞成。

袁绍虽然是庶出,但他年长,在政界的威望比袁术高,人缘自然也好得多,这让袁术恨得咬牙切齿,非要和袁绍争个胜败高低,甚至说袁绍不是袁家的人。

袁术手中有一块传国玉玺,是他从孙坚夫人那里强行夺过来的。有了这个宝贝,袁术就做起了皇帝梦。

他认为,大汉王朝气数已尽,行将就木,必将由他人取而代之。谁最有资格呢?当然是他老袁家。因为他们家是“四世三公”,而他袁术是嫡出,地位尊崇,又持有传国玉玺,因此就召开会议,把自己想当皇帝的梦想公之于众。他的部下有的极力反对,有的就委婉一点地劝他“当不当得上皇帝,与是不是高干子弟没关系,如果众望所归,天下拥戴,便是一介匹夫,也可成就王道霸业。”可惜这些忠言逆耳,袁术全都当成了耳边风。

在一片反对声中,袁术称帝了。

曾与他关系最好的孙策,在得知后从江东来信表示反对,并与之绝交。袁术四处碰壁,又去找吕布,结果吕布把使节抓了起来,袁术勃然大怒,派兵去打吕布,又被吕布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以反对国家分裂的缘由,来征伐他,袁术听到后吓得掉头就跑。这时候的袁术已经是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他的军粮也被“丞相”舒仲应全部分给了灾民。他苦撑了两年,最终发现这个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决定把那传国玉玺让给袁绍。可是曹操早已派刘备在下邳拦截他,单等他来送死。袁术没有办法,只好又掉头回淮南。逃到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吐血而死。

袁术只当了三年半的皇帝,而且还是假的,没人承认。从起兵到称帝,在他的治理下,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他自己每天山珍海味,手下的士兵却一个个冻死饿死。

这样的袁术,又怎么具备称帝的条件呢?


京嬴


前言:袁术敢在当时的各路诸侯中率先称帝,在我们如今看来是跳梁小丑,冢中枯骨。但综合他的各方面来说,他也不算脑子一热,想要玩一把“坐龙庭”的过家家。他称帝僭越所具备的条件也还是相当充分的。

出身名门望族

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而且是嫡出。他们家族在东汉就是一个专门量产达官贵人的工厂。高贵的出身和官职,让他拥有极大的名声。而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名声就是一个名片,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大环境下,让他觉得凭借自己的出身和号召力,这个时候出来振臂一呼,必定是拥趸无数、水到渠成。

实力雄厚,堪称第一

袁术称帝的时候,他的兵马是各路诸侯中最多的,地盘是最广的,人口最多的。他当时割据在江淮及豫州等富庶地区。而同期的其他诸侯,袁绍不过拥有冀州,曹操除了手握汉献帝这个“吉祥物”外,也仅仅只有兖州一块地盘。刘备当时不过是寄人篱下混吃混喝的“骗子”,孙权和孙策的老爸孙坚也在袁术手下效命。无论是当今还是后来,数得上的人物的实力在当时的他面前都是不值一提,所以他既然有了笑傲群雄的实力,就产生了问鼎天下的野心。

谶言加传国玉玺,自认天命所归

从西汉武帝的时候,就广为流传了一句谶语:代汉着,当涂也。汉朝是“火德”,根据五行的规律,代火的应该是“土德”。而自己姓袁,袁的上部分正好是个“土”字。并且自己名“术”,“术”有城邑中道路的意思,他又别字“公路”,正应了流传几百年的谶语。更让他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的是,他得到了最具有权威性的“传国玉玺”。这种种迹象都表明他代汉称帝就是顺应天意,不做就是逆天而行。当时的人对这些天命之说大都是深信不疑的,袁术更是乐享其成。

后语:袁术的称帝和后世的袁世凯一样都成了一场闹剧,留下了千古骂名。袁术虽然具备称帝的条件,却不具有称帝的能力。当时的汉室虽然衰微,却也不是人心尽失。他一称帝,自然成了各路诸侯攻打的靶子。并且他的内部并不团结,很多将领对他这个行为并不支持,无法做到勠力同心,所以他的代汉自立也终成了黄粱一梦。

好的历史不会死去,我是历史爱好者“好史不死”,喜欢我的回答就请点赞+关注+转发,如有不同见解,敬请评论区讨论。


好史不死


袁术称帝不够格/他无功于国家,无功于人民,仅凭着拥有一颗传国玉玺就悍然称帝,他的逆天之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终是自取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