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真的具備稱帝的條件嗎?

李煜說史


從天下大勢來看袁術根本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其因有四

一而且袁術能安身立命資本還是因為他們家四世三公的積累的優勢然而其稱帝他就會喪失天然的優勢。

二諸葛亮說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也可以見天下人心還是心存漢室的。

三袁術個人窮奢極欲目光短淺聽不進忠言導致戰局一邊倒,實在不是有為之主。

四袁紹決定稱帝前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居然沒有一位盟友倒是稱帝后被曹操等諸位諸侯聯合征討導致其兵敗身死。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得意自縱橫。

空招俊傑三千客,漫遊英雄百萬兵。

羊質虎皮功難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可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幾世浮沉幾飄零


建安二年,袁術以“代漢者當塗高”讖言為藉口,在壽春稱帝,國號“仲氏”。建安四年,袁術在眾叛親離中,哀嚎死去,臨死前連一杯蜂蜜水都喝不到,吐血數鬥。

事實證明,袁術稱帝就是跳梁之舉,他不顧客觀環境和自身的條件,狂妄自大,把自己架上了火堆。我們先從袁術自己的理由開始,探討袁術稱帝的條件,到底具不具備。

袁術代漢的第一個條件:漢室真的滅亡在即嗎?

袁術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稱帝,他自己的理由有兩條:一是漢室沒救了,二是自己就是那位代漢的“當塗高”。

  • 01.以讖言為依據,袁術自己娛樂自己

“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

以讖言為革命依據,這套老把戲,盛行於西漢末年,留下了無數的笑談。“代漢者當塗高”這個讖言,其實並非當時的流傳說法,而是出自於漢武帝時期。也就是說,從流傳到彼時,已經三百年過去了。即便準確,它也是指西漢的事,袁術東拉西扯的本領真是不一般。

與其說讖言推動袁術稱帝,倒不如說袁術心虛,需要讖言替他打氣,別人未必信,自己騙自己玩而已。

  • 02.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東漢,還是一面旗幟

一個王朝的滅亡,條件很複雜,絕不是單一因素,東漢政權二百年曆史,它所形成政治環境絕不可能瞬間崩塌,即便滿清滅亡,還幾次沉渣泛起。一般情況下,王朝從衰敗到滅亡,要經歷相當長的死而不僵階段。

東漢政權雖然只剩一口氣,但是它依然是天下的一面旗幟,甚至在漢獻帝東遷洛陽之前,全天下的目標只有一個:重振漢室!

也就是說,那時候絕大多數人認為,東漢帝國雖然遭受了董卓之亂,但是隻要剿滅董卓,重振皇綱,帝國完全可以重回軌道。袁術迫不及待地給漢政權判處死刑,提前量打得太多,超前給自己的“仲氏”做“剖腹產”,弄死了自己!

  • 03.董卓尚且不敢造次,代漢的政治力量尚未成型

董卓控制朝政,軍政一把抓的時候,他為何不敢稱帝?很簡單,地方勢力與他為敵,中央勢力表面臣服。再直白一點說,董卓的實力遠遠不足以改朝換代。

連董卓都不足以對抗僵死的東漢政權,袁術憑什麼稱帝呢?其實那時候,不光袁術,滿天下都還沒有一支可以代漢的政治勢力!

曹操牛不?為何一直不稱帝?忠於漢室之說,那是他自己給自己貼金,他根本沒實力代漢,眾多的豪門士族集團與曹操達成一致之前,依然站在傀儡皇帝漢獻帝一邊!

以上因素決定了,東漢政權不可能馬上滅亡,誰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就是找死!

袁術代漢的第二個條件:誰是他的支持力量?

東漢自身短時間不能滅亡,袁術外部支持力量如何呢?

  • 01.軍事上,軍閥割據袁術既無優勢也無支持

身處亂世,大夥兒最看重軍事實力,認為軍事實力夠強就能搞定一切,那我們就先看看袁術的軍事實力有多強。

當時天下最要的割據力量大致有如下幾支:河北袁紹,關西董卓(李榷),關東曹操,山東劉備、呂布,南陽張繡,荊州劉表。袁術佔據九江,與江東孫堅聯盟。

從軍事實力上看,袁術肯定比不上袁紹,跟李榷有得一拼,比曹操略強。也就是說,袁術的實力確實算得上頂級水平。不過這裡有虛火,他與孫堅是聯盟關係,不是臣屬關係,倆人多有齟齬:

“或謂術曰:‘堅若得洛,不可複製,此為除狼而得虎也’,故術疑之。”

孫堅兢兢業業在前方賣命,袁術聽信讒言,忌憚孫堅坐大不好管,在背後斷他的糧草供應。如果孫堅不站在袁術一邊,他的實力幾乎腰斬!東邊的呂布與袁術之間,今天和明天翻臉,靠不住的聯盟。

至少說,袁術的軍事實力毫無優勢可言,又得不到其他軍事實力的支持,他有立足之本,而無兼併之力!

  • 02.政治上,豪門士族集團不站在袁術一邊

比軍事實力更重要的其實是政治,否則的話董卓早就登基了。那麼袁術在政治上能否壓人一頭呢?

袁術從洛陽逃到南陽後,能迅速站穩腳跟,從未割據軍閥,無外乎兩點原因:一是董卓不想與袁氏豪門鬧得太僵,為了拉攏他們,給了袁術一個豫州刺史的名頭;二是他憑藉袁氏家族的身份,獲得了當地士族集團的支持。

那麼能不能說,豪門士族集團是袁術的堅強後盾呢?不能,士族集團支持袁術,是因為他站在了董卓的對立面,而袁術登基稱帝,又站在了豪門士族集團的對立面!

豪門士族集團為何不支持袁術?

首先豪門士族集團,以皇權為核心,形成穩定的利益結構連,假如袁術代漢,就意味著結構鏈的一次重建,請問袁術拿什麼收買其它豪門家族?尤其山東集團,本來就與關東集團不和,他們斷然不會支持袁術稱帝。

其次,關東集團內部也不會支持袁術。袁氏家族雖然四世三公,有絕對的影響力,但是像袁氏家族那樣的豪門,關東太多了,比如楊氏,也是四世三公,還有陳氏、荀氏、崔氏等等,絕不是袁氏一家說了算,況且袁氏遠在淮南,豪門集團離開家族所在地,基本就喪失了大半條政治生命。

最後,連袁氏家族內部也不會支持袁術稱帝。袁家最狗血的事,就是袁術袁紹的兄弟鬩牆。袁紹是袁術的同父異母哥哥,不過袁術仗著嫡子身份,看不起袁紹這個庶子,張口閉口稱袁紹是“奴婢生的”!

其實袁紹已經過繼給伯父袁成,按宗法制,袁紹就是袁成的嫡子,袁術與他是堂兄弟關係,沒有理由拿出身諷刺哥哥。哥倆從小不和,在政治問題上也從來達不成一致。袁紹想立劉虞為帝,袁術拒絕:

“紹議欲立劉虞為帝,術好放縱,憚立長君,託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

袁術想稱帝,袁紹當然義正言辭地反對!

  • 03.新勢力,庶族集團與袁術勢不兩立

除了豪門士族,新崛起另一大政治勢力,更是與袁術勢不兩立——寒門庶族集團。

三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庶族地主集團,打敗豪門士族集團的歷史,三國歸晉,其實就是門閥集團做政治收割機,把包革命成果的歷史。庶族集團都有誰呢?為何與袁術為敵呢?

庶族集團那時正處於發展壯大期,包括曹操、劉備、孫權,還包括諸葛亮、魯肅、龐統、徐庶等一大批士族階層,都是庶族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

庶族地主階級與豪門士族集團之間,可謂勢不兩立,矛盾就在東漢的“察舉制”,被豪門士族集團壟斷,庶族集團出仕的路經被堵塞,只能依附於豪門集團,給他們做門客、謀士,靠豪門集團的勢力,謀取一份起點很低的仕途之路。

這個人群在當時相當龐大,就連曹操都是這個人群中的一員。曹操雖然要比一般的庶族集團好很多,但是也遭到以袁氏兄弟為首的豪門集團歧視,揹著個“宦官之後”的罵名生活!

所以,新崛起的庶族集團就是袁術的天敵,永遠不可能支持他稱帝!

袁術稱帝的第三個條件:袁術自身條件夠不夠硬?

再看最後一個條件,打鐵還得自身硬,袁術自身條件夠不夠強大呢?

  • 01.內部大分裂,袁術自不量力

前面講過,袁術外部支持不夠,其內部情況又是怎樣呢?一樣很糟糕!

首先是面和心不和的孫堅,立刻宣佈脫離袁術,讓他的軍事實力損了一半!接著“親家”呂布也背盟,轉投曹操。緊接著廣陵太守吳景和大將孫賁,也宣佈脫離袁術。最後連心腹雷簿、陳蘭也背叛了他。

總之,袁術稱帝前,根本沒有認真考量過,他的內部有多少真正的核心,稱帝以後才發現,身邊全是地雷!

  • 02.缺德寡謀,“冢中枯骨”豈能坐天下

孔融罵袁術是“冢中枯骨”,一點沒錯。這傢伙德行虧缺,頭腦笨得跟豬有得一拼,竟然做著皇帝的春秋大夢。

大概老天都動怒,在他稱帝的當年,淮南爆發大饑荒。政治家應該立刻想到,饑荒就意味著大亂的危機,要馬上想辦法賑災,保持社會安定,袁術怎麼做的呢?

“舒仲應為術沛相,術以米十萬斛與為軍糧,仲應悉散以給饑民。術聞怒,陳兵將斬之......術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陵物。及竊偽號,淫侈滋甚,媵御數百,無不兼羅紈,厭梁肉,自下飢困,莫之簡恤。於是資實空盡,不能自立。”

老百姓被逼得“人相食”,他捨不得賑災,還窮兇極欲地滿足個人享受,哪裡把自己當作天下的主人了?分明是與天下為敵的賊寇嘛!

總之,袁術的個人素質,低劣得讓人髮指,他坐在袁氏家族的高起點上,盲目自大,胡作非為,陳壽對他的評價非常到位:

“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

結論:

無論從天下大勢,還是從袁術的自身條件,以及外部的支持力量來看,他都不具備登基稱帝的條件。袁術稱帝就是一出鬧劇、醜劇,既把自己推上絕路,也給社會帶來巨大危害,他活該被後人譏笑、指斥!


尋根拜祖


個人認為當時的袁術是具備稱帝的條件,只是沒守住基業。首先袁術的出身名門望族是 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出身是夠的。其次自身也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實力也是允許的。於是在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但沒有得到眾人的承認。

建安二年,袁術儼然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手下管著揚、豫、徐三州,麾下還有沒獨立出去的孫策周瑜等猛人,戰神呂布也是袁術的盟友。袁術本身是極具野心的人,在獲得玉璽後,又有河內人張鮍為他卜卦,說他有做皇帝的命作為藉口,於是就在壽春勉為其難的稱帝。



可壞也壞在袁術稱帝這件事上,導致天下諸侯的排斥和不滿,也導致自己與麾下的孫策決裂,帶著自己的部眾,佔據揚州從袁術手下獨立出去。此時的呂布又在陳登的建議下,叛盟了。曹操還親自征討袁術,在蘄陽擒斬袁術多名大將。 此時袁術勢力驟減,只剩本家豫州,但要知道豫州可是個人口鼎盛的大州,袁術勢力所在的穎川,汝南,陳國三郡,加在一起人口已經破五百萬了,勢力仍然很強,就連孫策的好朋友周瑜,都是在袁術稱帝一年,已經完全無可挽回的時候才回到孫策的懷抱。但奈何袁術自身的軍事素養又欠佳,最終也只落得身死的下場。



總結:袁術稱帝時,實力在當時諸侯裡算第一的,但槍打出頭鳥,蟻多咬死象,而且漢室還在,得位不正,自身的軍事素養又欠佳對地盤經營又不到位,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奇文笑譚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一個人或者是集團要想奪取天下,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有實力,應天命,得人心。

“有實力”是在經濟軍事層面具備奪取天下的條件,“應天命”代表的是政治輿論導向層面時機成熟,而“得人心”則是所建立的政權能夠平穩過渡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

天下依然是漢朝的天下。

那麼袁術是不知道這一點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袁術作為一個累代為三公的世家子弟,對於這些都是瞭如指掌的。也就是說袁術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選擇稱帝的。

為什麼?袁術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事情的經過還要從興平二年袁術第一次提出僭號稱帝想法的時候說起。

據《後漢書袁術傳》記載“興平二年冬,天子播越,敗於曹陽。術大會群下,因謂曰:‘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何如?’眾莫敢對。”

“播越”這個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截然相反的兩種理解,一個是流離失所的意思,還有一個就是聲名遠播的意思。在這裡所謂的“天子播越,敗於曹陽”指的是興平二年李傕郭汜大交兵以後,漢獻帝在楊奉及將軍董承的保護之下東遷洛陽,一路上多次與追擊而來的李傕郭汜交戰,先是敗於東澗,後又敗於曹陽,史書記載曹陽之敗更甚於東澗。以此可知這裡的播越指的是流離失所的意思。

袁術就是在這樣一個節點上第一次提出了僭號稱帝的想法,由此可見袁術對於漢朝的滅亡已經做出了肯定的判斷,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在這裡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都出現了“眾莫敢對”這樣四個字的記載。對於這四個字的理解一般都是 “眾人聽了,誰也不敢反對。”

那麼,大家來想象一下,當袁術大會群臣並提出這句話的時候,臣下們“眾莫敢對”的情景,是不是會有一種瞬間的壓抑感。雖然的確是沒有人反對,卻也沒有人出來表示過支持。所以對於“眾莫敢對”的理解不應該是簡單的沒人敢反對,而應該是沒人敢說話。

沒人敢說話,其實這就是代表了沒人支持。而且停頓了好長時間,還是有人裝著膽子發出了反對的聲音。這個人就是袁術的主簿閻象。

閻象

主薄這個職務,本身雖然是屬於文職,但由於其會經常性的與團隊領導者也就是“主公”進行交流接觸的這種特殊關係,往往會由親信來負責擔任,所以閻象應該是屬於袁術幕府中比較重要的人物。也正應為如此他才會有膽量敢於率先提出反對的聲音。當時閻象對袁術說道“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這段話可謂是義正言辭,懇切到了極點。不過這個閻象也的確是不太給袁術面子。在這裡《三國志》記載,袁術當時的反應是“術嘿然不悅”。

什麼叫做“嘿然”, 嘿然就是嘿嘿笑著點頭同意。這種狀態在我們日常交際中其實是可以看到的,也比較常見,當有人提出一個觀點,而另一個人又不方便反駁的時候,往往就會點著頭嘿嘿的笑,可其實心中卻是不同意的。袁術對於閻象說的這番話是不同意的,所以他才會“嘿然”。這種細微的狀態在後世被范曄洞察了出來,所以在《後漢書》中“嘿然不悅”被一分為二,在閻象說完這段話以後,袁術由於顧忌到閻象的地位,或者是與自己的特殊關係,所以他只是“嘿然”並沒有不悅。而袁術的“不悅”則被放在了張範的弟弟張承身上。

張範字公儀,張承字公先,他們還有一個叫張昭的弟弟,注意這個並不是東吳字子布的張昭。

張承

這張氏兄弟三人,祖籍河內郡脩武縣,他們的來頭可是不小,祖父就是漢桓帝時期擔任過司徒的張歆,而父親則是在漢靈帝中平二年擔任過太尉的張延。所以他們兄弟在當時也是屬於三公世宦子弟,當時也算得上是非常有名氣的名士。董卓作亂以後,張承本來想要召合徒眾參與討伐董卓,結果在張昭的勸說之下與張範一起棄官後跑到揚州去避亂。

據《三國志張範傳》記載,袁術曾經派人備重禮聘請張範來輔佐自己,可是張範卻稱疾不往,而派遣自己的弟弟張承前去見袁術。張範為什麼沒有接受袁術的聘請,史書中沒有記載,多半也是認為袁術並非明主的理由。但是張承的到來,顯然說明了其對於袁術是有著與張範不一樣的判斷。對於袁術來說這是件好事,雖然沒有請來張範,但是張承來了也算是不錯的結果。而稱帝這件事袁術也自然少不了去找張承商量。

袁術向張承問道“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廣,士民之眾,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何如?”

袁術是要做漢高祖的。這番話說的也非常直接,這也是袁術一貫的風格。可是張承卻給袁術潑了盆冷水。張承回答道“在德不在強。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慾,雖由匹夫之資,而興霸王之功,不足為難。若苟僣擬,干時而動,眾之所棄,誰能興之?”

“苟”這個字在這裡應該是輕率、草率的意思,“干時”的意思就是違背時勢的發展方向,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告誡袁術,假如你袁術輕率的做出僭號的計劃,違背時勢的發展,那麼你就會變成眾矢之的,被大家所拋棄,到時候誰又能幫的了你呢?

張承的這句話一語中的,說到了點子上。最重要的,是他用了一個反問句,這代表著還有後話。要想知道後話是什麼,袁術你得去問“如之奈何?”

可是袁術偏偏就是不問,不是他袁術不懂張承的意思,而是他根本就不想聽。他的心裡早就打定了主意,稱帝是他唯一想要的,他想聽到的就是支持稱帝的聲音。所以史書記載袁術聽了張承的話“不悅”。

不悅就是不高興。

那麼最終袁術在興平二年天子播越於曹陽的時候稱帝了嗎?恐怕是沒有。理由是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

所謂《十二月己亥令》是記載於《魏武故事》中的一篇曹操親自撰寫的回憶自己人生經歷的自傳性令文。之所以叫做令,是應為曹操在文中不但表達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發展軌跡,還下令讓出了自己所食封邑的三個縣兩萬餘戶,只保留了武平一個縣,作為自己的食邑。所以這篇令文又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或者是《述志令》。

在這篇令文中有一段提到了袁術僭號稱帝的事件,原文引用如下:

“又袁術僣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僣這個字與僭同音,都是讀作(jiàn),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都是具有越級篡逆的含義。

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在曹操的眼中“僣號”與“即帝位”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這也應該是當時人們的普遍觀點。所以我們需要先搞明白什麼是僭號,他與稱帝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所謂僭號,其實就是違反規定逾越制度的使用或者盜用皇帝的稱號、儀仗、服飾等一切與之相關的行為。而稱帝則是要正式的頒佈詔書自稱皇帝,並祭祀天地昭告天下改朝換代的行為。也就是說僭號的行為中可以包含有稱帝,但是稱帝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僭號。稱帝是僭號行為的終極目標,而僭號只能算是稱帝之前的一個鋪墊。

從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中的這段話可以看出,袁術應該是先進行了僭號的,後來有人勸說他正式稱帝,而他卻由於顧忌曹操的存在而不敢。袁術對曹操有所顧忌的這種說法應該的確是存在過的,但是多少這裡面還是有曹魏美化自身的成分。袁術在興平二年之所以不敢正式稱帝恐怕主要原因還是時機不夠成熟。

當時的袁術入主淮南不過兩年多的時間,而且連年發動戰事,各方面條件顯然是不太充分的。但是,在兩年以後的建安二年,這一切就發生了本質的不同。因為在這一年袁術不但在孫策的協助之下統一了揚州,還在之前得到了呂布同意與之聯姻的口頭承諾。這些都標誌著袁術正式成為了中原地區最具實力的諸侯,在這種實力與天命所歸的雙重優勢籠罩之下,稱帝似乎只不過是向前跨出一步那樣的簡單。

於是在這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年,袁術第二次提出了僣號稱帝的想法。

這一次與上一次不同,上一次他商議的對象主要是自己身邊,最親信(閻象),最知名(張承)的人。而這一次他是要為正式稱帝做準備,所以他擴大了商議的範圍,選擇自己勢力範圍之內所任命的封疆大吏,或者向自己臣服的附庸。袁術需要確認這些人對自己的忠心以及對自己稱帝的支持態度。這其中主要就是兩個人,一個是臣服於自己的附庸代表呂布,另一個就是自己勢力範圍之內所任命的封疆大吏的代表孫策。

孫策

孫氏家族在袁術的幕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軍事將領中,基本算是領軍人物。由於孫策在平定江東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依附於袁術的狀態,所以導致袁術單方面認為孫策一定是支持自己稱帝的態度。可是讓袁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給孫策寫信之後得來的竟然是反對的聲音。

據《後漢書袁術傳》記載“策聞術將欲僭號,與書諫曰:‘董卓無道,陵虐王室,禍加太后,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宮廟焚燬,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元惡既斃,幼主東顧,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與之更始。然而河北異謀於黑山,曹操毒被於東徐,劉表僭亂於南荊,公孫叛逆於朔北,正禮阻兵,玄德爭盟,是以未獲從命,櫜弓戢戈。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完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內企望之意也。成湯討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重罰’。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假使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而取也。今主上非有惡於天下,徒以幼子脅於強臣,異於湯武之時也。又聞幼主明智聰敏,有夙成之德,天下雖未被其恩,鹹歸心焉。若輔而興之,則旦、奭之美,率土所望也。使君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為比,宜效忠守節,以報王室。時人多惑圖緯之言,妄牽非類之文,苟以悅主為美,不顧成敗之計,古今所慎,可不孰慮!忠言逆耳,駁議致憎,苟有益於尊明,無所敢辭。’術不納,策遂絕之。”。

這封書信在《吳錄》中記載有一個完整的版本,而這一封或為范曄經過整理後的簡略版。《吳錄》中記載這封信是由張紘代筆所寫,而在《典略》中則記載為張昭代筆所寫。裴松之根據兩個人文采風格的不同斷定張紘代筆的說法更為可靠。

孫策的“絕之”固然是袁術所沒有想到的,而呂布的悔婚更是袁術所始料不及的。

袁術派遣韓胤,以為自己的兒子正式迎娶呂布女兒的名義出使徐州,實際上卻是要確定呂布對於自己僭號稱帝的態度。結果呂布在陳珪父子的忽悠之下不但悔婚,還將韓胤抓住械送許都被曹操斬首。

這些事情的背後雖然有著各種不一樣的因素,但是都可以證明袁術僭號稱帝是不得人心的行為。

呂布

可是,袁術絕對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尤其是在韓胤被殺的背景之下。他的憤怒可想而知。

你不讓我幹,可我偏要幹給你看。你們不支持我,我也要讓你們都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意孤行正是袁術性格中最大的缺點。

於是袁術一方面派兵攻打徐州,發動了“七道攻布”的戰事,另一方面繼續著僭號稱帝的歧途。

《三國志》記載袁術“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僣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

《後漢書》記載“建安二年,因河內張炯符命,遂果僭號,自稱‘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這一次袁術不但設置了公卿百官,還舉行了郊祀天地的儀式。所謂郊祀天地,是中國古代皇帝帶領文武百官為百姓和國家祈福的一種祭祀活動。

這時候的袁術其實已經與帝王無異,所以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在建安二年的條目之下做出了袁術最終稱帝的判斷:“袁術稱帝於壽春,自稱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司馬光的這種理解也為後世奠定了袁術建安二年淮南稱帝的理論基礎。


霖霖歷史錄


不具備的,袁術只是沒有遠見,盲目自大,以為只要有玉璽就可以當皇帝。

當時有袁紹兵力就比袁術多20萬 武將也多很多,土地也比袁術大,而且還都是富裕之地。

而且曹操勢力也不小,兵力雖然沒有袁術多,但武將多,而且曹操是後來才佔據一方的,劍鋒日盛一日,雖然漢朝衰落,但當是還屬於漢朝天下,民心還在。

當時漢朝雖然四分五裂,但還不到自立的時候,天子還在,誰敢自立 就是自取滅亡,袁紹和曹操野心都大,都想當皇帝,但這點他們還是看的能清楚,

袁術當時稱帝,之因得到玉璽,就以為可以稱帝,沒有遠見和戰略目光,總覺的任何人都不如他,狂妄自大,稱帝后,曹操更是傾巢出動絞殺袁術, 袁術稱帝就被所有諸侯孤立,不到三年就兵敗自殺。


吾不知叔


1.家室顯赫

2.信心百倍

天下大亂時,直取揚州地區,成為實力最大的一個

3.文臣武將多

袁渙、楊弘、閻象、紀靈、楊奉、李豐等等

4.天時

當時國內的形勢對他最有利,曹操剛剛從袁紹的麾下分離出來,這個時候也就剛剛迎回皇帝,本身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的,後面還出現了宛城這個大事件,讓自己在張繡的身上吃了一個大虧,犧牲了兒子和侄子以及一員大將典韋了。而袁紹這個時候也是處在多線作戰的情況下,這樣的一個形式對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5.擁有傳國玉璽


古道時光


不具備

但是,袁術稱帝時的勢力可以說是當時最強

初時的袁術一直在朝廷任職,他真正做割據一方的諸侯,成為一方勢力,是在董卓廢帝的時候。
“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術得據其郡”

南陽在當時是個人口百萬的大郡,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袁術在這兒還是有不錯的家底,然後領軍跑去了陳留,結果“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被自己親哥和曹操狠揍了一頓,這一仗應該被打的挺慘,收拾軍馬之後他便去了九江,殺了揚州刺史佔了揚州。

在揚州經營的過程中,袁術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主要在揚州大部,豫州一部分,以及荊州一部分。

而與此同時,袁紹只是堪堪把公孫瓚主力趕出青州,但田楷,臧霸,柳毅等人仍佔據青州,袁紹還是隻能抱有冀州一地,甚至由於公孫瓚的存在,冀州北部很多區域尚且不穩定(易京在幽冀交接之地,直到公孫瓚徹底敗亡,他的勢力都沒完全離開冀州)。

曹操也僅僅在兗州站穩腳跟,仍然在和呂布的戰爭之中。

在197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袁術儼然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

只不過孫策一早就準備獨立,等袁術稱帝之後徹底與其決裂,於是由孫家各部擔任太守的揚州集體從袁術手下獨立。

然後緊接著是呂布在陳登的勸說下,帶著控制的徐州各郡與袁術決裂。

於是在袁術稱帝后的很短時間內,他的勢力範圍就從跨有三州變成了只剩本家豫州一州。


盛祺好奇


問答一

袁術出身高貴,他的父輩以上有四代人擔任“三公”職務,其家族號稱“四世三公”。袁術又是嫡出,他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非常高,因此更加自命不凡。

董卓進京後,就提出要廢立皇帝,立了劉協為帝;而袁紹則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袁術不贊成。

袁紹雖然是庶出,但他年長,在政界的威望比袁術高,人緣自然也好得多,這讓袁術恨得咬牙切齒,非要和袁紹爭個勝敗高低,甚至說袁紹不是袁家的人。

袁術手中有一塊傳國玉璽,是他從孫堅夫人那裡強行奪過來的。有了這個寶貝,袁術就做起了皇帝夢。

他認為,大漢王朝氣數已盡,行將就木,必將由他人取而代之。誰最有資格呢?當然是他老袁家。因為他們家是“四世三公”,而他袁術是嫡出,地位尊崇,又持有傳國玉璽,因此就召開會議,把自己想當皇帝的夢想公之於眾。他的部下有的極力反對,有的就委婉一點地勸他“當不當得上皇帝,與是不是高幹子弟沒關係,如果眾望所歸,天下擁戴,便是一介匹夫,也可成就王道霸業。”可惜這些忠言逆耳,袁術全都當成了耳邊風。

在一片反對聲中,袁術稱帝了。

曾與他關係最好的孫策,在得知後從江東來信表示反對,並與之絕交。袁術四處碰壁,又去找呂布,結果呂布把使節抓了起來,袁術勃然大怒,派兵去打呂布,又被呂布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以反對國家分裂的緣由,來征伐他,袁術聽到後嚇得掉頭就跑。這時候的袁術已經是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他的軍糧也被“丞相”舒仲應全部分給了災民。他苦撐了兩年,最終發現這個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決定把那傳國玉璽讓給袁紹。可是曹操早已派劉備在下邳攔截他,單等他來送死。袁術沒有辦法,只好又掉頭回淮南。逃到江亭時,終於一病不起,吐血而死。

袁術只當了三年半的皇帝,而且還是假的,沒人承認。從起兵到稱帝,在他的治理下,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他自己每天山珍海味,手下的士兵卻一個個凍死餓死。

這樣的袁術,又怎麼具備稱帝的條件呢?


京嬴


前言:袁術敢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中率先稱帝,在我們如今看來是跳樑小醜,冢中枯骨。但綜合他的各方面來說,他也不算腦子一熱,想要玩一把“坐龍庭”的過家家。他稱帝僭越所具備的條件也還是相當充分的。

出身名門望族

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而且是嫡出。他們家族在東漢就是一個專門量產達官貴人的工廠。高貴的出身和官職,讓他擁有極大的名聲。而當時的社會環境,這種名聲就是一個名片,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大環境下,讓他覺得憑藉自己的出身和號召力,這個時候出來振臂一呼,必定是擁躉無數、水到渠成。

實力雄厚,堪稱第一

袁術稱帝的時候,他的兵馬是各路諸侯中最多的,地盤是最廣的,人口最多的。他當時割據在江淮及豫州等富庶地區。而同期的其他諸侯,袁紹不過擁有冀州,曹操除了手握漢獻帝這個“吉祥物”外,也僅僅只有兗州一塊地盤。劉備當時不過是寄人籬下混吃混喝的“騙子”,孫權和孫策的老爸孫堅也在袁術手下效命。無論是當今還是後來,數得上的人物的實力在當時的他面前都是不值一提,所以他既然有了笑傲群雄的實力,就產生了問鼎天下的野心。

讖言加傳國玉璽,自認天命所歸

從西漢武帝的時候,就廣為流傳了一句讖語:代漢著,當塗也。漢朝是“火德”,根據五行的規律,代火的應該是“土德”。而自己姓袁,袁的上部分正好是個“土”字。並且自己名“術”,“術”有城邑中道路的意思,他又別字“公路”,正應了流傳幾百年的讖語。更讓他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的是,他得到了最具有權威性的“傳國玉璽”。這種種跡象都表明他代漢稱帝就是順應天意,不做就是逆天而行。當時的人對這些天命之說大都是深信不疑的,袁術更是樂享其成。

後語:袁術的稱帝和後世的袁世凱一樣都成了一場鬧劇,留下了千古罵名。袁術雖然具備稱帝的條件,卻不具有稱帝的能力。當時的漢室雖然衰微,卻也不是人心盡失。他一稱帝,自然成了各路諸侯攻打的靶子。並且他的內部並不團結,很多將領對他這個行為並不支持,無法做到勠力同心,所以他的代漢自立也終成了黃粱一夢。

好的歷史不會死去,我是歷史愛好者“好史不死”,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點贊+關注+轉發,如有不同見解,敬請評論區討論。


好史不死


袁術稱帝不夠格/他無功於國家,無功於人民,僅憑著擁有一顆傳國玉璽就悍然稱帝,他的逆天之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終是自取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