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林育英(张浩)、林育南、林彪(林育蓉),湖北黄冈林氏家族中著名的"林家三兄弟",几乎伴随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这三兄弟的人生经历堪称是波澜壮阔,"虽死犹荣"林育英,"死不瞑目"林育南,“晚节不保”林彪,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发人深思。

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林育英(1897.2.25-1942.3.6):化名张浩,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与其堂弟林育南和林彪(林育蓉)并称为"林氏三兄弟"。

林育英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共元老之一。1922年2月,林育英在武昌由恽代英、林育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成为中共早期的"工运"骨干,他的头部曾被国民党特务到的刺刀戳中,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也曾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日军逮捕,身体身体因此而受严重伤害。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因病情恶化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毛主席为他亲提墓碑"张浩同志之墓"。

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奉命赴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以一切的重大问题和组织变动,都要经过共产国际的批准才能生效。1935年7月,林育英化名张浩,带着密电码,作为共产国际的特使回到了延安。此前红军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自恃人多枪多,企图另立“中央”,是林育英利用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力挽了狂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林彪为115师师长,林育英为129师政委,据说毛泽东曾笑谈:"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

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林育南(1898年12月-1931年2月7日):"林家三兄弟"之中最早的革命者,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

林育南是中共党早期杰出的革命家、宣传家和政论家,"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引导林育英和林彪参加了革命。在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林育南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青年、工人运动,收回了外国租界,筹备了多次国际及全国性的大会,创办、主编了近20种影响甚大的报刊,即使是在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他都怀着对中国革命的责任感,继续同反动派进行着残酷的斗争。

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1931年1月17日,林育南等七人在上海汉口路的东方旅社开会时,被突然出现的国民党军警逮捕,即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东方旅社案"谜案。

这次大搜捕整整持续了一夜,共有三十六名共产党员被捕,他们全部被关押在了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其中二十四人被秘密杀害,这就是著名的"龙华二十四烈士"。多年之后,这一谜案的真相浮出了水面,他们是被故意出卖给了敌人,并借敌人之手被杀害,真的是"死不瞑目"。

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林育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

1907年12月5日,林彪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中学毕业后在林育南和林育英的动员之下,考入了黄埔军校。当时林育南曾给林彪写信道:"中国的革命,最终要靠军事来解决问题,共产主义事业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我和你八哥(林育英)搞党务、工运,你搞军事,这样我们林家三兄弟就各有所长了"。林彪经过在上海的初试、广州的复试之后,最终如愿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他还将原名"林育蓉"改为"林彪",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家三兄弟,一位虽死犹荣,一位死不瞑目,另一位却晚节不保

横空出世的战神元帅,盖棺难定之功大于过。

林彪参加过北伐革命,参加了南昌起义,他的军事才能在红军之中出类拔萃,被誉为“红军之鹰”。林彪18岁参加革命,23岁任红一军团红四军军长,25岁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亲历和指挥了五次反"围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平型关大捷”,指挥了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白山黑水打到了天涯海角,他指挥的"四野"赫赫有名(据说林彪有一次问一个小兵是哪个部队的?那个小兵骄傲的回答道“老子是林彪的四野,你是哪个部队的?”林彪则虎着脸骂道“老子是四野的林彪”)。

著名的"林家三兄弟",一位是"虽死犹荣"的革命家,一位是"死不瞑目"的革命烈士,而另一个则是“晚节不保”,他们的故事余音袅袅,令人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