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虐人的十首鋼琴曲,哪一首“折磨”過你?

說起最難演奏的鋼琴曲,儘管目前沒有公認的標準(當然,似乎也沒這個必要),但如果從一開始可以瞭解一些這樣的曲子,對理解古典音樂還是很有趣的一個過程。下面小編帶您一起盤點世界上最難演奏的十首鋼琴曲。


世界上最虐人的十首鋼琴曲,哪一首“折磨”過你?


1. 拉赫瑪尼諾夫 | 《第三鋼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簡稱“拉三”),完成於1909年9月,是作曲家為赴美演出而創作的一首大型作品,以其濃烈的情感表達和艱深的演奏技術而聞名於世。該作品在鋼琴協奏曲文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鋼琴協奏曲之王”。


該曲表現了最堅毅的俄羅斯精神與最強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瑪尼諾夫是用鋼鐵和黃金鑄成的,鋼鐵是他的手臂,黃金是他的心靈。”這正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最珍貴之處。


作曲家簡介

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他19歲時編寫了著名的《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成為他於樂壇上的代表作。他的作品頗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


作品難點

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曾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比喻其龐大與沉重。一位著名的音樂學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第三鋼琴協奏曲》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其難度可見一斑。澳大利亞的音樂家傳記影片《閃亮的風采》描寫過鋼琴家因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而導致精神崩潰,我們可以籍此想象出這首鋼琴曲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2. 普羅科菲耶夫 | 《第二鋼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913年,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創作此曲是因為其摯友的英年早逝對他造成了極其深重的打擊,普氏在一種神經質般的沮喪與壓抑中完成了創作,寫得難度如此恐怖是一種憤懣和抑鬱的發洩。新穎的和絃和配器、具有濃重普氏風格的樂思,也是此曲的一大特徵。


作曲家簡介

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原蘇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自幼學習音樂,後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1918--1936年寄居美國、法國,從事創作和演出,1936年回國。6次獲蘇聯國家獎金,1957年獲列寧獎金(追授)。


作品難點

此曲發表並首演之後惡評如潮,原稿同時也被普氏不慎遺失。十年之後普氏憑藉記憶與錄音復原了此曲的樂譜,並且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再一次的對此曲進行修訂,使此曲在難度和技巧上變得幾乎達到人類的極限,最誇張的時候甚至要求奏者在一秒之內彈奏十多個音且要求絕對的清晰度和獨立性,作品正式發表之後半個世紀以來幾乎無人肯高攀。


3. 勃拉姆斯 | 《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是勃拉姆斯的第二首,也是他一生創作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樂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獨有的沉著與厚重,同時又有他明朗、溫柔的另一面。


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這一南歐古國的風土人情給作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開始構思這首樂曲。1881年三月,作曲家再度訪問意大利,這一次徹底喚起了他的靈感,於1881年7月完成此曲。1881年11月9日,這部協奏曲在布達佩斯歌舞會場音樂廳作首次世界公演,勃拉姆斯親自擔任獨奏。


作曲家簡介

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他的大部分創作時期是在維也納度過的,是維也納的音樂領袖人物。一些評論家將他與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


作品難點

這部協奏曲的4個樂章,分別展現了4種不同的性格,從激越如火到柔情似水,觸及到了各個方面的情感。這部協奏曲有大量的和絃,技術艱深,與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並列“世界三大最難鋼琴協奏曲”。

時至今日,這部作品已列入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之列,著名鋼琴家霍洛維茨甚至認為沒有別的鋼琴作品比它更偉大了。

4. 斯特拉文斯基 | 《彼得魯斯卡》


作品簡介

《彼得魯什卡》是斯特拉文斯基所寫的一部芭蕾舞劇。在斯特拉文斯基創作出成名作《火鳥》以後,他的委約者賈吉列夫非常興奮,決定再與斯特拉文斯基合作一部芭蕾舞劇供他的芭蕾舞團上演。該劇創作於1910年,首演於巴黎。1947年,作曲家又對原譜進行過修訂,現行的的演出版本一般使用修訂版。後來作曲家還將該劇音樂的三個片段改編成了鋼琴曲。

作曲家簡介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西方現代派音樂的重要人物。他是現代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序列主義時期。

作品難點

《彼得魯斯卡》原為管絃樂曲,後來改編為鋼琴曲,獻給魯賓斯坦。這首三樂章的曲子演奏難度極高,是許多炫技派大師展現自己超凡技能的名曲。沈文裕在英國演奏難度極高的《彼得魯斯卡》時,當地的《當代音樂廳》雜誌稱讚他“技巧高超,音色變化之豐富,甚至超過了波里尼(著名鋼琴大師)。”

5. 麥可斐尼西 | 《English Country-Tunes》


作品簡介

英國作曲家麥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創作出來的現代鋼琴曲。這部作品挖掘了鋼琴新的表現手法,把鋼琴在不同音區的音色用一種很誇張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這個作品重在表現的是音色,而不是具體的旋律、和聲、對位這些傳統的音樂元素。


作曲家簡介

麥可斐尼西生於1946年,是英國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家,曾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等地擔任教授。


作品難點

之所以被稱作最難彈奏的鋼琴曲,就在於它對演奏者的彈奏技巧,以及手指的靈活程度和反應速度要求極高。琴譜上有時一個小節裡就擠進三百個音符,彈奏的時候手指頭和手肘都要用很大的力氣,俄羅斯女鋼琴家絲羅克蘭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這首曲目。


這首鋼琴曲可以說在整個鋼琴界都能算是很讓人望而卻步了,不是不想彈,而是不敢彈,光是看著那畫面上似乎抽象畫派鉅作的樂譜,就能讓人眼花繚亂。甚至因為彈奏這首鋼琴曲而精神崩潰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很多鋼琴家在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一般是不敢去碰的。

6. 李斯特 | 《唐璜的回憶》


作品簡介

《唐璜的回憶》是一部取材於莫扎特歌劇《唐璜》的歌劇幻想曲。李斯特根據莫扎特歌劇《唐璜》改編的鋼琴曲《唐璜的回憶》是李斯特眾多改編曲中的精粹。技術之艱深,場面之宏大,在原作的豐富表情上製造出驚人的氣勢。


作曲家簡介

李斯特(1811-1886),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作品難點

莫扎特的歌劇《唐璜》本來長約兩個半小時,被李斯特改編後,成了簡短的鋼琴曲。整首曲子無論是節奏還是技巧,都是難度極高的,鮮少有人彈奏。

7. 李斯特 | 《12首超技操練曲之第五首 鬼火》

作品簡介

李斯特於15歲時完成《12首超級練習曲》的模版,贈予恩師車爾尼。《鬼火》(Feux Follets)是其中的第五首,此曲內容單調,具有諷刺意,需要演奏者極高的演奏技術。

作曲家簡介

李斯特(1811-1886),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作品難點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是鋼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難曲目。從技巧上看,李斯特的這12首作品難度過分艱深,彷彿是鋼琴演奏藝術的象牙塔尖,即使在20世紀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的年代,也很少有演奏家敢於挑戰。超技練習曲鬼火擁有高難的雙音技術,12超技當中最難的一首,它被拉赫瑪尼諾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練習曲”。這首練習曲的重點在於小臂的靈活度,通常作為音樂會的高級曲目。

8. 李斯特 | 《帕格尼尼操練曲之第三首 鍾》


作品簡介

《鍾》是李斯特根據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的主題改編的鋼琴獨奏曲。據記載,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會之後,對他精湛高超的創作和演奏技藝驚歎不已,決心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創作了全名為《依據帕格尼尼的“鍾”而作的華麗的大幻想曲》。《鍾》即以此曲為基礎而寫成。

作曲家簡介

李斯特(1811-1886),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作品難點

《鍾》用迴旋曲式寫成,主題每次出現都變換一種新的演奏手法,充分發揮鋼琴演奏的技巧。李斯特改編的《鍾》比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鍾》篇幅要短,由於主題多次出現,給人印象很深刻。因為,它可以充分表現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所以,《鍾》這首樂曲是鋼琴家們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的曲目。

9. 李斯特 | 《諾瑪的回憶》

作品簡介

《諾瑪的回憶》是李斯特受貝里尼歌劇《諾瑪》啟發而寫的一首大幻想曲,它技巧艱深、篇幅宏大、音色輝煌燦爛、情潮跌宕磅礴。這首完全被李斯特化的鋼琴曲,旋律非常優美動人,技巧非常輝煌。該作品濃縮了最震撼人心的劇情,表達了李斯特最熾烈和崇高的讚頌之意。

作曲家簡介

李斯特(1811-1886),著名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絃樂的效果,他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

作品難點

在這首曲子裡,除了那些瘋狂的八度、琶音、音階、大跳之外,最突出的一個技巧是左右手的配合問題。很多地方都由左右手共同完成一個聲部的演奏,有些地方右手的音甚至擠在左手中演奏,對鋼琴家提出了非常嚴峻的挑戰。

10. 巴拉基耶夫 | 《伊斯拉美 》

作品簡介

《伊斯拉美》又名“東方幻想曲”和“回教風幻想曲”,它是巴拉基列夫於1869年前往高加索地區採風後的產物。其正主題是高加索達開斯坦地區勒斯基人的一種舞曲,第二主題(彷彿是一箇中段)則是巴拉基耶夫在莫斯科聽一個歌劇演員演唱的一首歌曲的旋律。此曲是巴拉基列夫根據亞美尼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回教民俗歌曲進行創作的,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這首《伊斯拉美》 作於1869年由尼古拉·魯賓斯坦首演。


作曲家簡介

巴拉基耶夫(1837-1901),俄國作曲家。他的音樂絢麗多彩且富想像力,採用了很多民間音樂的主題,或許可稱之為最具影響力的俄國民族主義的推崇者。1871年罹患神經系統疾病後,他以一種痴迷的心態熱衷於東正教,其後只是偶爾參與音樂活動。


作品難點

這首作品三段體:先是主奏,表達主題;然後是中段,奏出充滿感情的小行板;然後結尾,加快速度,回到主題,尾奏是十分狂熱性的激烈的急板。因為其極高的難度,許多鋼琴 家把它當作一個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