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甜食,也會一步步走向糖尿病;小心你的飲食讓細胞“厭煩”

糖尿病的命名,註定了這是一個和糖有關的疾病。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只有甜食才是含有糖的,比如飲料、蛋糕、甜甜圈、餅乾、巧克力……。順其而言的認為,糖尿病的發生,是含糖食品吃的太多了。

許多人發現自己血糖偏高後,非常果斷的放棄甜食,水果也一起KO掉了。似乎只要不吃甜的食物,糖尿病一定不會“登門造訪”。

遺憾的是,每次體檢時血糖依舊偏高,幾年之後,有些人已“晉升”為糖人了。

不禁讓人產生一種疑惑:為什麼從來不吃甜食,還會得糖尿病呢?

這個故事,要從碳水化合物說起。


不吃甜食,也會一步步走向糖尿病;小心你的飲食讓細胞“厭煩”

糖,是碳水化合物的最終產物

碳水化合物和糖有什麼關係呢?

總體來說,碳水化合物是一種到了人體內可以分解成糖類的物質。

根據結構不同,碳水化合物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結構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味蕾可以直接感到甜味。它們不遮不掩,一進入人的口中,就大大方方承認自己是糖。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都是這種碳水化合物。

相反,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比如說大米、白麵、土豆、地瓜、雜糧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成千上萬個葡萄糖連接而成,由於不是遊離的狀態,因此味蕾無法感知到甜味。但在口腔中咀嚼時,唾液澱粉酶會切斷澱粉之間的化學鍵,分解出少量單糖或者雙糖。因此,吃饅頭的時候,多咀嚼幾次,味蕾會感知到甜味。饅頭的剩餘部分接下來在小腸完全降解成葡萄糖,並進入血液。


這樣看來,即便一個人從不吃甜食,也會從大米白麵中獲得大量葡萄糖,長期過量食用,引發糖尿病的隱患同樣非常之大。

可是千百年來,米麵就是中國人最依賴的主食,怎麼突然成了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的“背鍋俠”了呢?

都是為了“好吃”惹的禍

1978年時,中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只有0.67%,100個人裡還找不到一位糖尿病患者。

接下來,中國經濟開始騰飛,一部分先富了起來,他們選擇了口感更好的精製糧食;1997年,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占比漲到了5.5%,並且,當時發病現象比較集中於吃精製糧食的富人圈,糖尿病也一度被稱為富貴病。

很快的,全國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都好了,商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糧食越做越精細。截止2010年,糖尿病患病比例者已經漲到了11.6%,每不到十個人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了。


不吃甜食,也會一步步走向糖尿病;小心你的飲食讓細胞“厭煩”

這40年間,我們餐桌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是主食。過去的大米,放到今天只能叫糙米了。

度娘有云:糙米是稻穀脫殼後不加工或較少加工所獲得的全穀粒 ,由米糠、胚和胚乳三大部分組成。與白米相比,糙米較高程度地實現了稻穀的全營養保留。


不吃甜食,也會一步步走向糖尿病;小心你的飲食讓細胞“厭煩”

更重要的是,糙米保留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也是一種碳水化合物,但我們人體無法分解,也就不會成為糖分進入血液。基本上是怎麼吃進去,就怎麼排出來,在人體消化道中打了圈醬油就走了。但如果覺得膳食纖維沒什麼用,就大錯特錯了。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減緩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胰腺有充足的時間應對上升的血糖,但精製的大米白麵,失去了膳食纖維,會在很短的時間轉化成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讓血糖水平“爆表”。

糖撒在地上,很快會招來一大群螞蟻;糖在血液裡“爆表”,很快也會大量招來一樣東西——胰島素。胰島素的本職工作,就是把血液中的糖搬到人體細胞裡面,讓血糖恢復正常水平。

這麼看,沒毛病啊;但要是老這樣,就有毛病了。

胰島素倒是沒意見,只要血糖高了,它就大量出動——給細胞送糖。

但是細胞不樂意了。

往常胰島素送糖來,細胞挺高興;現在胰島素沒完沒了地來,細胞就沒那麼高興了——怎麼老是你啊?

血糖經常“爆表”的話,拼命幹活的胰島素徹底惹怒了細胞,被甩了一句“以後別來了”,來了也不開門!”(細胞表面受體減少)

這種情況的發生,在營養學上被稱為“胰島素抵抗”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即使更多的胰島素分泌出來加入“掃糖大軍”,也無法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直到最高量的胰島素還是不能降低血糖時,2型糖尿病就發生了。

不吃甜食,也會一步步走向糖尿病;小心你的飲食讓細胞“厭煩”

平衡胰島素,讓細胞不再“厭煩”

如何才能讓細胞不“厭煩”胰島素呢?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要讓過多的胰島素去“騷擾”細胞。血糖正常的朋友,如果平時以精製米麵為主食,那麼要減少一些,增加一些粗糧的替代,想了解如何預防糖尿病的朋友,可以移步讀一下上篇文章—— 。

如果是血糖不穩的朋友,可以嘗試完全限制精製糧食的攝入,可以用一部分粗糧、優質蛋白、好的脂肪以及一部分蔬菜替代,這樣的飲食搭配,會快速平穩胰島素的水平。避免自己的細胞進一步“反感”胰島素。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粗糧,也需要限制一下。因為粗糧只是血糖升得慢,最終還是全部進入血液,又無法被胰島素帶走。這也解釋為什麼很多糖尿病患者,吃了粗糧之後,血糖3個小時後還在上升的原因了。

免責聲明: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是用於信息的分享、學習。文章內容不能直接作為任何健康干預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