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东汉政权随着黄中起义而被冲垮了。“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可说是对当时环境最好的描写。

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腐败的政局,唯有彻底改革,方能有光明之日。谁人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便将注定惨败之收场。

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在选才任官方面,自武帝起两汉采用察举制度,以孝子为廉吏为官,以改汉高祖时“无丐不封侯,非侯不拜相”的旧例,使汉朝成为一个祟高文治之士人政府。察举方法本来是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好方法。可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治腐败,地方官吏察举人才时,由于受贿徇情,受托虚荐,导致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此名不副实的情况发生。

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在现实层面上,具有孝、廉、仁、义的人,并不相等于拥有治国之才。故曹操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资令曾提及过“若必廉之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何以霸世”?

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曹操为了改善政治局面,于建安十五年采用了唯才是举的方针。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中,一言以蔽之目的在于重才二字,故在建安二十年的求贤令中曾提及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便是针对用人唯才是用并东汉的选举弊政而定的。


我们可以从曹操所任用的将才中,得知曹操的用人方针。

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曹操前期用人,主要是透过荀彧所推荐的。首先,荀彧本人曾被南阳何颙称有王佐才,故曹操任用他,并“军国事皆与彧筹”。其后荀彧所推荐的人,皆根据为才是举为方针,如推举荀攸、钟繇、陈群、戏志才、郭嘉、杜畿等。

特别是戏志才、郭嘉等人于当时社会被受诽议,因二人重才而闭德,但荀彧以才举之,最终他们终得显明,故有“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暝郭嘉待有负俗之讥,杜简傲少文”之说。

在德与才不可兼得之时,曹操会选择怎样的手下?他的做法争议很大


此外,曹操重才亦不注其出身,背景,如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


政治黑暗的时代,用人唯亲,注重名声,只会局限了选才的范围,故在东汉末年中,曹操因唯才是举,故能卓立于群雄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