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中國經濟會實現V型反轉,疫情砸出深坑後這些行業值得關注

連平:中國經濟會實現V型反轉,疫情砸出深坑後這些行業值得關注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經濟遭遇重創。美國資本市場兩週來遭遇了三次熔斷,世界更是風聲鶴唳。中國全民抗疫,採取了“封城”等措施,經濟同樣受到很大影響。

疫情對全球和中國經濟帶來哪些衝擊,持續若干年的全球化格局會因疫情而改變嗎,全球產業鏈因此會有大調整嗎,中國經濟能夠實現V型復甦嗎,全國開展的“新基建”是合適的措施嗎,當前熱議的復工復產該注意哪些事項,短期看該採取怎樣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呢,中國經濟是否又迎來了轉型契機,如果你來投資又該投資哪些行業呢,這種種問題,都牽動著國人的心。

為此,《國際金融報》策劃了一組專訪報道,期望受訪的經濟學家能夠給我們答案。本期獨家專訪的嘉賓是,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教授。

连平:中国经济会实现V型反转,疫情砸出深坑后这些行业值得关注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衝擊不容樂觀

《國際金融報》:您好,連教授,又來採訪您了。去歲今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都帶來了很大的衝擊。隨著疫情蔓延,全球經濟遭受重創,美股兩週來遭遇三次熔斷,全球資本市場一片風聲鶴唳。您怎麼看待這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連平:截止到3月18日晚7點,全球已確診病例累積超過19.6萬例,韓、意、法、德和伊朗等國人數快速上升,有失控跡象。美國的情況正在發展之中,國際疫情正處在潛伏期和暴發期重疊的階段,這使得全球金融市場處於深度震盪狀態。事實上,日、韓、意三國疏忽大意,未能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歐美國家人權至上主義、社會風俗習慣以及政治和法律制度妨礙疫情防控;高福利體制下公立醫療機構效率低下,而私立醫療機構又往往各行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醫療體系不健全和缺乏財務資源等等因素,共同決定了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衝擊不容樂觀。

在疫情的衝擊下,世界經濟運行態勢驟然改變。2019年四季度,全球經濟已經顯現疲態。全球除美國外的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都在明顯的回落過程中,美國的表現相對比較好,從2017年到2018年,美國經濟曾有一個所謂“夢幻組合”,就是低通脹和低失業率同在。

但2019年以來,美國經濟逐漸走向疲弱。實施了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使得美國股市持續上漲,不斷創出新高、超出市場預期。但2019年以來,美國國內的生產,尤其是工業方面,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疲態,包括私人投資和工業生產,相關數據連續幾個季度下降。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度出現倒掛,金融危機陰霾若隱若現。

2月中旬以來在疫情肆虐和油價暴跌的雙量衝擊之下,美國股市急速下跌,兩週內出現了三次熔斷,為歷史所罕見。美股在約一個月的時間內暴跌約30%,標誌著市場已經轉入熊市。美國股市劇烈下挫必然導致一大批投資者遭受嚴重損失,面臨倒閉風險;加上原油市場持續下跌,公司債市場也將形成較大的違約概率。而美國的疫情正在發展之中,高峰還遠沒有過去,美國經濟很可能處在疾風驟雨式的金融危機的前夜,這是懸在世界經濟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世界經濟格局將因此發生嬗變

《國際金融報》:更長遠點看,您如何看待這場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五年內?十年內?世界經濟格局會做出怎麼樣的改變?

連平:這是一個面向未來同時又需要審慎思考的大問題。在一大批國家疫情進一步蔓延時,目前還很難有效評估疫情對世界經濟整體的長期影響以及未來的格局變化。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將會是顯著而深刻的。

審視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並展望未來,可以得出以下初步判斷:

一是疫情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不可低估。新冠肺炎疫情毫無疑問已經全球化,而且其對國際經濟政治的衝擊遠遠大於已經暴發疫情國家數量佔全球國家數量的比重,因為主要經濟大國要麼已經暴發嚴重疫情,要麼疫情正在迅速升級,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區域的國家更是無一倖免。在遭受沉重打擊之後,全球製造業格局必將發生變化。

二是疫情已經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東亞區域政治軍事形勢緩和,但可能會繼續推動西亞動盪。此次疫情暴發之後,中日韓三國之間表現出了強烈的守望相助精神,三國共同的文化背景也在朝野之間得到了多年未有的認同。而另一方面,美國與伊朗仍然敵對,伊朗疫情很可能被其對立面視為天賜良機。而全球能源市場動盪對於地緣政治會帶來不可忽視的風險。中東地緣政治經濟風險將進一步上升。

三是外部市場對中國製造中心的依存度反而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就目前看來,中國境內的應對措施較為有效,疫情在被控制的同時正在減退,經濟將進入快速恢復的階段。而全球主要經濟體大都陷入了產能不足狀態,此時對於中國製造的需求可能快速上升,包括生活用品、食品等一般生活消費品,尤其是藥品和防護用品。全球產業鏈將發生結構性嬗變。

四是疫情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影響最大的不確定性在於美國。這種不確定性一方面來自美國政府當局在實施緊急狀態後是否會有魯莽和冒險的舉動,另一方面來自疫情全球化是否會波及今年的美國大選。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面臨新的更大挑戰。

海外疫情對中國外貿造成第二輪衝擊

《國際金融報》:中國前2月外貿進出口4.12萬億元,有專家說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您怎麼看待外貿數據的變化,您認同專家的觀點嗎?

連平:今年1月份和2月份貿易數據一起發佈,是近八年來首次出現1-2月累計貿易逆差,表明國內疫情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小。其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疫情導致其他國家對中國出口進行限制,加上疫情導致的停產停工,春節之後復工緩慢,很多出口訂單難以如期完成,所以出口大幅下跌在意料之中。另一方面,進口受疫情的衝擊相對較小,主要是進口受到的限制較小,前期中美協議帶動進口節奏相對加快,醫療物資的進口需求上升。

從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來看,對東盟出口降幅較小,對美國、日本出口降幅較大。從主要出口產品來看,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較大,這可能是產業面臨轉移壓力的一種體現。考慮到疫情波及到全球經濟及貿易,對未來進出口將帶來進一步衝擊。

3月海外疫情蔓延之後,不但影響海外需求,還影響到全球供應鏈。而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上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海外疫情蔓延對中國進出口會帶來第二輪衝擊,其負面影響可能要比國內疫情帶來停工停產的負面影響還要大,今年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前景不容樂觀

。但也應該看到,疫情全球蔓延下,世界市場的供給會受到抑制,但一般生活用品及醫藥和防疫用品的需求都會大幅上升,而我國的相關產能得到了迅速恢復,及時對接國際市場需求將有助於推動出口改善。

隨著中國疫情得到控制,進口有望快速增長:一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中國的企業正在加緊復工復產。為了把前兩個月的時間都搶回來,疫後重建的力度肯定不小,預計國內疫後重建的需求將對進口形成較好的支撐;二是根據此前中美達成的貿易協議,中國今年要增加1,000億美元左右的自美商品進口。有了這兩點支撐,預計今年中國的進口增速不會太低。出口增長放緩,進口增長加快,2020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將明顯收窄。

不認同更適合財政刺激而不是貨幣刺激的觀點

《國際金融報》:近期美聯儲大幅度降息,一次降50個基點,一次降100個基點,中國央行也採取了降準的策略,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降息對全球經濟會帶來哪些影響,能夠挽救全球經濟於水火嗎?降息策略又是否是當前中國經濟所適合採取的?有觀點說,中國眼前更適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而不是選擇貨幣政策,您認同這一觀點嗎?

連平:近期,全球主要經濟體進行了一輪降息,這固然對刺激經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當前全球不少經濟體的利率水平已經很低,甚至有些國家還是負利率狀態,在這樣的低水平下再下調利率,其邊際效應已經十分有限。未來全球經濟能否復甦,更主要的因素是疫情持續時間的長短。在全球主要經濟體降息的同時,中國央行也以再貸款和再貼現、降準和定向降準、逆回購、降低MLF和LPR利率等方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貨幣寬鬆操作。

對於中國眼前更適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而不是選擇貨幣政策的觀點,我不是十分認同。我認為,為達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失速,逆週期宏觀政策的力度應該加大,這裡的逆週期宏觀政策既包括財政政策,也包括貨幣政策,還包括穩就業政策和穩地產政策,應該多管齊下打組合拳,才能實現穩增長目標

當然,宏觀政策可以更側重於財政政策的運用。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進一步加力提效。財政赤字可能在去年2.8%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達到或超過3.5%。不排除發行特別國債或增發國債的可能,地方政府專項債將有可能達到2.5萬億以上。2020年將會繼續挖掘財政性的、趴在賬上的資金,發揮好閒散資金的作用。財政將運用定向減稅、發放補貼、貼息等方式支持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微觀主體,防止出現大面積企業倒閉和失業。

貨幣政策已經成了“寬貨幣+重結構+降價格”的組合。流動性將保持合理充裕,具體手段是全面或結構性降準並搭配貨幣市場政策工具的使用。對商業銀行運用傳統的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工具,重點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以及疫情嚴重衝擊的相關行業。全年信貸增速可能回升至13-14%,M2增速可能達到9%-9.5%,社融增速可能運行在11%-12%區間。推動市場利率水平下降尤其貸款等融資利率走低,將是2020年貨幣政策的重頭戲。在市場流動性已經較為充裕,定向金融支持積極展開的同時,更為迫切的任務是降低融資利率。在貨幣市場利率下調的基礎上,MLF和LPR已經並將進一步相應調降。而3月即將實施的存量貸款定價切換將為之提供適宜的條件。LPR一定程度上的下調將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中國經濟會實現V型反轉

《國際金融報》:中國人民尤其是湖北和武漢地區人民,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進行了艱苦的戰疫。這對國民的人身安全是一種考驗,對中國經濟發展同時也是一種考驗,您怎麼看待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2003年相比,今年的影響又有哪些不同?

連平:目前疫情已經過了拐點,處在被控制狀態的鞏固階段,各地復工復產也逐步回到了疫情暴發前的狀態。這說明新冠肺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還是短期的,中國經濟具有的內生韌性和逆週期宏觀政策發揮作用及其兩者的有機結合,將支持和保障2020年中國經濟回到正常的運行軌道

從經濟運行週期來看,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情況與2003年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2003年時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部環境豁然開朗;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年出口增速超過30%;同時投資增速比較高,資本形成對GDP貢獻也很大;而消費佔經濟整體比重則相對偏低。可以說,當時是經濟偏熱、宏觀政策偏緊的狀態。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多、國內經濟增速趨緩、轉型升級壓力大、人口紅利減弱的背景之下;各種要素投入產生的邊際效應明顯遞減,已不能過度依賴加大要素投入來驅動經濟發展。

從短週期來看,經過此前一兩年的政策推動,2020年初中國經濟出現了一些企穩跡象。疫情必然會帶來短期的負面影響,可以預期,未來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將進一步推進,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金融支持力度更大。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第三產業受疫情的影響較大,而與過去相比,其在GDP中佔比明顯提高;但我們也要看到,包括線上業務等一些新業態發生了積極變化。雖然現在線上消費等方面的數據統計還不完善,但這些新業態的實際增速很高,佔經濟的比重在增大,這將部分抵消傳統服務業的損失。

第二產業的情況有所不同。實際上,從歷年經驗來看,春節期間本來就是製造業、建築業的傳統淡季,停工停產的實際影響沒有那麼大。一旦疫情得到控制,3月份及之後復工復產,此前的一些減產等可能會被加班加點趕回來。因此,從全年來看,第二產業所受影響可能較為有限,二季度後大幅回升可期。

《國際金融報》:不少媒體和專家都在猜測,中國經濟增速會放緩,這一放緩會是趨勢線的嗎,還是疫情中的暫時應急反應?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會經歷一個V型反轉,繼續強勁運行,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連平:

我認同中國經濟會經歷一個V型反轉。本次疫情疊加春節,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1-2月份投資,工業和消費的數據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但也應該看到,通常1-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額和第二產業投資佔全年的比重只約在十二分之一左右。2019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8.1%和8.5%。可見,後三個季度存在著追回一季度投資損失的可能。在需求恢復和逆週期政策力度加大的共同作用下,經濟運行3月份開始向好,二季度增長可能達6%以上、三四季度會更快些,從而形成V型反彈,全年增長可能達到5%以上,仍有可能基本達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信心,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的衝擊只是短期的,不要被問題和困難嚇倒。要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儘可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這一表態釋放出明確信號,即儘管一季度經濟會遭受一些損失,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並沒有變化,後續三個季度裡還會全力推動改革發展,把損失追回來。

“一帶一路”有助於減緩世界經濟對中國的衝擊

《國際金融報》:也有專家表示,甚至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兼首席代表羅世禮就曾擔憂,中國經濟會受世界經濟放緩的反向影響,您認同這一觀點嗎?如果會這樣,您覺得中國怎麼做才是合適的?

連平:基本認同這一觀點。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兩者必然會相互影響。在疫情肆虐下,全球主要的經濟體都受到了較大的衝擊。而境外疫情還在蔓延,不少經濟體更處於疫情大暴發的狀態,這些經濟體接下來會採取一系列緊急措施,而這些緊急措施通常會抑制市場需求,從而影響到其經濟發展,同時影響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而我們注意到,疫情較為嚴重的經濟體大部分都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如美國和歐盟。因此下一階段,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的惡化對中國進出口會產生負面影響。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增長迅速,規模已經佔到一定比重。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9.27萬億元,增長了10.8%,高出外貿整體增速7.4個百分點,佔進出口總值將近30%,呈現出非常良好的發展勢頭。

而本次疫情中,大部分“一帶一路”國家受到影響相對較小,中國對這一帶的出口有相對較好的拓展空間。

中國產業大規模外移可能性不大

《國際金融報》:疫情會重新調整全球產業鏈嗎?或者換句話說,您認為全球產業鏈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應該擔心產業因疫情而向國外轉移嗎?我們又該做哪些工作防止出現類似情況?

連平:疫情的發展可能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遭受打擊。日韓兩個重要的製造業經濟體,處在產業鏈中上游;兩國製造業受挫,全球相關供給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整個供應鏈都會受到拖累;再加上“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也同樣受到影響,這些都會對全球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產業鏈帶來衝擊。對於世界經濟而言,這無疑是一大挑戰。

疫情是否會導致全球產業鏈重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疫情持續的時間長短。在樂觀情形下,如果疫情只是較為短期的衝擊,其對產業轉移的影響較少;在極端情況下,如果疫情對生產的影響持續到半年以上,則將迫使一些國家不得不考慮完善其本土產業的供應鏈,從而使得全球產業鏈遭到破壞,推動產業國際轉移。

從目前來看,中國產業大規模外移可能性不大,這是因為中國作為疫情的最大“受害國”,目前疫情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各地都在政府的指導下儘快復工復產,生產已初步恢復到疫情暴發前的水平,不太會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尤其是在應對疫情中中國政府和社會展現出來的高效、協同和開放,表明中國市場環境將進一步改善。這將有助於促進我國全產業鏈的發展,鞏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然而,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不可能離開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歐美日韓等。中國當前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而對於半導體、電子元件等高技術產品存在國外依賴,疫情蔓延一旦失控勢必會影響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

與經濟一體化同步的產業全球化是歷史長期發展的趨勢,也是國際範圍內市場經濟分工協作的最優選擇,很難會因為一次疫情而發生徹底改變。面對疫情,中國迅速反應,疫情防控效果顯著。中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樣板,應該加強與世界各國就疫情問題進行合作,提供中國的抗疫經驗和援助物資。只要世界各國儘快採取措施進行防控,同時加強在治療和藥物及相關疫苗的研發、實驗等方面的協力合作,疫情對於全球產業鏈的影響總體是可控的、短暫的,並不會導致全球產業鏈的崩塌。然而,中國也應該最好相應的準備,疫情下世界各主要國家暫時的“自我隔離”,必然會對全球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衝擊,從而影響中國經濟。

加大宏觀政策的逆週期調節力度

《國際金融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疫情防控這根弦不能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抓緊”。您認為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抓好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哪些是最緊要的?哪些行業受到的衝擊更大,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修復?

連平:從總體上看,宏觀政策要加大力度進行逆週期調節,確保實現“六穩”。應把經濟發展的內生韌性與制度性積極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中國經濟無疑是有韌性的,但這種韌性並非是完全自發實現的,而需要通過制度功能來加以發揮。例如,我們應繼續推進城鎮化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農村經濟改革,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必定會持續釋放內生的發展能量。只有加大宏觀政策的逆週期調整力度,“六穩”目標才有可能得以實現。中國依靠有效的管理能力可以控制疫情的輸入,但卻沒有能力調控世界需求的萎縮。我們必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促進需求和供給同步恢復,良性循環。

在疫情衝擊之下,經濟層面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要解決小微企業的流動性問題。對於廣大小微企業而言,其收入在一定時期內大幅減少,甚至歸零;但很多支出卻是剛性的,如員工工資、稅費、租金、養老金、社保等開支難以避免。由流動性短缺造成的小微企業困難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重要薄弱環節,需以針對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加以解決。

受到的衝擊較大的行業是消費行業以及相關的第三產業。疫情對消費的影響較大,受到嚴重衝擊的是旅遊、住宿、餐飲、交通運輸以及觀影等,同時也就相應衝擊了相關行業。市場估計,春節短短7天,電影票房減少70億+餐飲零售“腰斬”掉5000億+旅遊市場“凍結”5000億,僅這三個行業全國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佔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但也有些行業會受益:醫療保健、防治藥品、健康器材、中藥材和成藥等等需求較大;線上消費活動則快速活躍起來,線上購物、辦公、教育、遊戲和線上講座等大幅度增長,一定程度上可以對沖前述負面影響。

緩解企業壓力,一方面可以減少其支出,另一方面則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減少支出方面,各級政府已經推出了多重舉措,包括稅收、費用和租金減免,延遲或免交水電費等。我認為,對於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企業,可進一步考慮豁免其一段時間內(比如一季度)的固定支出(比如租金、社保等),等到疫情控制住、正常復產復工後再恢復徵收相關費用。

在金融支持方面,則要靠金融機構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做到不抽貸、不斷貸,而且要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一些重要生產和醫療物資相關的企業增發貸款。目前很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有所作為,未來力度還可以有所加強。當前,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良好,保證了銀行有能力在關鍵時刻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有效支持實體經濟應對當前疫情衝擊。

在疫情暴發的非常時期,銀行可以適當提升其風險偏好,以更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比如,對一些重點的民營、小微企業給與金融支持,在擴大新發放貸款規模的同時,還可以支持企業延期償還貸款,甚至對有實際困難的民營、小微企業豁免債務。銀行業的高撥備覆蓋率,在特殊時期發揮作用,正當其時。

“新基建”是必要和應時之舉

《國際金融報》:目前中國各地都開始了新一輪的大投資,有分析人士、經濟學家或者媒體,都將其稱為“新基建”,我們統計,僅長三角三省一市公佈的用於基建或其他發展的資金就達17萬億。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您會擔心出現“4萬億”那樣的後果嗎?我們是否該防範?

連平: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一般認為,“新基建”包含七大領域: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現在各地有關“新基建”的規劃紛紛啟動。我認為,“新基建”是必要和應時之舉

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疫情幾乎使經濟一度陷入“停擺”,經濟處於轉型陣痛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向著深水區推進,這就使得擴需求、穩增長、穩就業的舉措非常有必要,而“新基建”是一個有力而恰當的抓手。

首先,“新基建”是穩增長政策的著力點,中國經濟今年很重要的穩增長舉措在於穩投資,而穩投資的重要節點在於穩基建。而傳統基建投資的邊際效益正在下降,需要推動“新基建”來優化投資結構,使短期穩定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相匹配。

其次,“新基建”與中國經濟長期高質量轉型發展方向一致,聚焦點在於科技創新,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領域以及新型城鎮化包括公共衛生服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興領域。

再者,“新基建”背後有著巨大市場需求。“新基建”涉及多個產業,尤其是5G建設,有助於培育繁榮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這些新興的需求有著持續增長的空間。

當前的“新基建”投資與2008年所謂的“4萬億”不可同日而語。一是“新基建”引領高質量發展。2008年“四萬億”涉及的“老基建”,主要是“鐵公基”領域。而“新基建”聚焦的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可以說,“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時又是新興產業,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持續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二是“新基建”投資主體多元化。過去我國基建投資主要是地方政府主導,投資主體單一。而“新基建”中相當一部分項目是由市場驅動,或者說是市場與政府合力協作。民間投資在其中的能量越來越大。

三是“新基建”不是信貸的大水漫灌。當前宏觀槓桿率偏高,即使不得不適當加槓桿,態度也必然是審慎和剋制的。2009年信貸增速全年高達30%以上,宏觀槓桿率大幅上升;而2020年信貸增速可能加快,但也不會超過15%。

精準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國際金融報》:最近各地都在忙著復工復產,或者在做準備。您覺得目前我們已到復工復產的關鍵期了嗎?如何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之間尋求平衡?

連平:我認為當前推動復工復產應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繼續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又要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把握疫情分佈特點、區域需求重點、不同產業特質,科學平衡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關係,在紮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精準有序地推進企業復工復產。

目前來看,復工復產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一些

。因為國內疫情的發展形勢已經清晰,即使未來可能會有一些反覆,尤其是輸入性因素的影響,但事實已經證明我國政府採取的防治舉措是非常有效的。只要基本堅持這些舉措,就不可能出現大的反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復工復產的力度可以加大。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根據不同的地區疫情精準實施分區分級防控。目前全國疫情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北又主要集中在武漢,湖北省外已經連續多日零確診,為低風險狀態。因此,湖北省外的復工復產力度都應該可以更大一些,應在保障疫情可控且能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分地區分步驟加大有序復工力度。

二是把握不同需求層次,分行業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重要生活物資、醫療醫用物品和設施生產應該優先保證。外貿、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等對經濟運行影響較大的行業,應加快步伐實施完全復工。在疫情逐步向好的態勢下,應穩步分類分層推進餐飲、旅遊、休閒和娛樂等行業復工復產,充分激發經濟活力。如果除湖北外,全國其他地區連續一個月不再有新增確診病例,那麼基本可以完全復工復產。

三是需要防範境外輸入性風險。繼續採用國內防治疫情的舉措,再結合人員入境渠道的嚴格管理,應該可以做到可防可控,發生大面積輸入風險的可能性較小。總體上,可推行“內鬆外緊”的政策導向,即內部防控政策加大力度放鬆,而對外部輸入管理則進一步收緊。

銀行業有能力也應該向實體經濟讓利

《國際金融報》:3月9日,上海發佈26條金融舉措支持復工復產復市,將支持與疫情防控相關的優質科創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支持防災抗疫,您認為可以起到哪些作用?目前全國各地都出臺了類似的舉措,您如何評價?您認為這些舉措還有哪些不足,或者說有忽略掉的著力點?

連平:疫情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首先是要保障實體經濟有充足的流動性,企業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心肌梗塞”而亡。這方面主要還是要靠金融機構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商業銀行不僅要做到不抽貸、不壓貸、不斷貸

,而且要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重要生產和醫療物資相關的企業增發貸款,現在已經有很多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始有所作為。我認為,未來力度還可以進一步加大。人民銀行《2019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銀行要發揮利潤較多的優勢,適當降低對短期利潤增長的過高要求,向實體經濟讓利”。

事實上,銀行業目前較高的盈利水平使其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讓利於實體經濟。銀保監會數據顯示,當前銀行業淨息差已經由2017年一季度的2.03上升為2019年四季度的2.20。伴隨著淨息差的走擴,銀行業的盈利水平繼續增長。2019年,銀行業實現淨利潤19932億元,同比增長8.91%。2018年末,我國47家上市銀行實現淨利潤合計1.63萬億元,約佔同期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44.05%,市值卻只佔17.05%。在盈利大幅增長的同時,銀行業計提了高額貸款撥備。2019年末銀行業整體撥備覆蓋率為186.08%,高出銀保監會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120%-150%的上線36個百分點,約合8707.6億元。可見,銀行業不僅盈利水平高而且撥備也十分充足,因此在疫情衝擊下向實體經濟一定程度上讓利不僅應該,而且也是可以承受的

應通過深化改革來推動經濟轉型

《國際金融報》:如果請您對中國經濟再做一個更深入的評價,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潛力和希望,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哪裡,短板又在哪裡,如何利用這次災難,做好中國經濟的持續轉型?

連平: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已經從10%左右的平臺持續回落至6%左右的水平。在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擴大等因素推動和支撐下,中國經濟的絕對波動幅度將趨於收斂。儘管疫情在短期內襲擾了經濟運行節奏,但全年的宏觀政策有條件在一季度內及時進行針對性的調整,為全年經濟運行恢復至趨勢性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國經濟的韌性在於通過改革繼續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下一步,應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加快步伐推進多項改革,包括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國企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等等。以改革來改善經濟結構、提高運行效率、有效配置資源、提升發展質量、持續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儘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依然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視的短板。關鍵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高新技術進步需要加快。產業總體上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供給體系質量不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和質量不高,民生需要進一步改善。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就業質量需要持續提升。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夠協調。

面對疫情的衝擊,我國應通過深化改革來推動經濟轉型,補好短板。瞄準受制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在持續加強研發投入的同時,強化市場機制作用和企業主體地位,形成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推出和持續轉化應用的良性循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在國際產業鏈調整的同時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分門別類地推動服務業相關體制機制的改革,更好地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應加大力度完善衛生健康醫療保障體系,切實增強民生保障。加大力度推進普惠金融體系構建,持續改善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夯實良好的就業基礎。應以市場化機制促進城鄉之間要素的合理流動、高效配置,在提高城鎮化水平的同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未來應將改革促進轉型與補短板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疫情砸出深坑後反彈可期,未來這些行業值得關注

《國際金融報》:如果您來做投資,您可否建議一下,接下來哪些行業是更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可否詳細談談您的建議?您怎麼看待今年全球和中國資本市場的走向?

連平:首先,需要對疫情衝擊後的行業基本情況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應關注幾個特徵

一是疫情衝擊下服務業短期內砸出了深坑,反彈是可以期待的,交通、倉儲、住宿、餐飲、電影、汽車、旅遊等行業都將出現明顯反彈;許多消費會遲到,但一定不會缺席。

二是復工復產推進後,需求將明顯釋放,製造業也將快速恢復。

三是房地產一季度銷量衝擊較大,全年投資放緩,資金壓力大、投資下行,未來市場會有所分化:一二線城市“常駐”需求會有釋放,但三四線城市“候鳥需求”較難改善。

四是受全球疫情發展影響,進出口貿易需求可能後移,服務貿易逆差會大幅減少。

其次,未來中長期內投資可關注若干行業

一是醫療行業,佔GDP比重可能從目前的6.4%上升至7%以上,隨著境內外需求驟然大幅上升,衛生、疫防、治療、設備、保健等幾個細分行業將會有不錯的表現。

二是線上消費行業:短視頻、旅遊、電商、線上購物、無人化服務、線上教育培訓、辦公軟件等。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是國家鼓勵技術進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政策優惠和支持等行業。

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2019年產值增長8.09%左右,佔GDP可能會達到15%,包括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療、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

五是與基建和房地產有關的行業: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工程機械、建築材料、建築工程等。

六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七個領域:5G、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鐵和軌交、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

從中期看,權益類資產可作為配置首選。疫情短期會過去,經濟增長將前低後高,預期逐步改善;全球貨幣政策寬鬆,流動性充裕,境外資本將加快流入境內資本市場;國內貨幣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進一步降息降準;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增加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市場熱點紛呈,高科技、醫療行業、新型基建、數字經濟等。債券類資產可以配置。今年貨幣政策進一步偏松調節,收益率繼續下探,10期國債收益率年內存在突破2.7%的可能性,但要注意部分受衝擊主體的違約風險。在金融市場風險增大和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大背景下,黃金可長期配置一定比例,短期注意回調風險。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可以穩定持有,當前全市場理財產品各期限預期年化收益率主要分佈在1周3.62%至一年期3.99%之間,風險很小,收益適中。

最後,今年中國和全球的資本市場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中國境內疫情得到控制,進入了尾聲;但全球疫情的發展趨勢還不明朗,疫情是影響中外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境內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韌性的支撐下,再結合金融對外開放等戰略的推進,可能出現較好的行情。而全球資本市場在疫情的衝擊下,幾乎呈現出“金融危機”式的行情。OECD最新報告稱,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並下調了2020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0.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中國資本市場反倒可能成為國際避險資金的優先選擇。然而,美歐市場不能擺脫劇烈震盪,境內資本市場也難以有十分良好的表現

又見穿倉!一夜鉅虧幾百萬,石油黑天鵝威力顯現!已有投資者遭律師函追償,更有期貨公司穿倉超千萬

7萬億大撒幣?刺激規模可能超預期,美聯儲1天3次出招,美股大反攻!流動性穩了?這個信號是關鍵

營收暴增33倍!陳光明睿遠基金大逆襲,曾創下一天申購1200億神話,來看首批基金盈利數據

全球暴跌,這一市場卻大火!盤中暴漲94%,還可T+0,換手率最高5055%!是否還能上車?明天又有兩個機會

老闆"別跑"!這家公司喊話召回高管,限期10天返崗化解危機!待償餘額近60億,幕後大佬去年英國離世

週末影響一週市場的10大消息(新股+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