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考慮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什麼考量?

黎顧百年


我認為諸葛亮不考慮魏延的這條計謀是諸葛亮的一大敗招,是諸葛亮的考慮失誤。

因為我是這麼認為的,我認為以蜀國當時的國力想靠穩紮穩打來打敗魏國,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魏國的實力絕對是要比蜀國要強大,並且強大很多倍,你靠穩紮穩打的策略,你靠穩健的策略是怎麼可能能贏呢?你如果想贏就應該在出奇兵出奇謀上面下功夫。

魏延當時出了這條子午谷奇謀,你諸葛亮其實完全可以讓他去試試嘛,即使失敗,損失也不過是一縷騎兵而已,又有什麼關係呢?萬一成功了,那就可直取魏國的首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說這個盈虧比是非常的高的。意思就是說即使失敗損失也沒什麼,但成功了獲得的利潤將是巨大的。

而且你諸葛亮不是非常瞭解屬下嗎?非常知人善用,你既然知道魏延的反骨特點,你就應該不應該冷了將士們的一腔熱血,將士們出謀劃策,你總是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豈不寒了將士們的心,魏延將來反叛,我想也有這個因素在裡面。



穩健獲利


看一看此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劉備去世後,託孤諸葛亮,諸葛亮經過幾年的整頓,平定了南方,開始籌備伐魏,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一切準備就緒後,諸葛亮心情複雜地給皇帝劉禪上了那道名留青史的《出師表》,開啟了他的北伐事業。

諸葛亮北伐前, 在人事上的、軍事上做足了安排。選好日子,諸葛亮拜辭了劉禪,無限感慨地北上。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之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的北伐路線,從諸葛亮駐紮漢中來看,當然是走山路,北進關中。自荊州失陷,以及上庸三郡降魏之後,蜀漢的北伐路線只剩下漢中這一條路了。

當年叛蜀降魏的上庸將領孟達,在曹魏不受重視。在諸葛亮的引誘下,孟達決定回到諸葛亮溫暖的懷抱中。可惜孟一事暴露,被司馬懿以閃電之勢迅速攻到上庸,孟達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被擊斬之。


其實孟達這一路只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個選擇之一,但諸葛亮似乎更願意走漢中這條路。諸葛亮行事穩重,如果他得到上庸三郡,也只能以偷襲取勝,但以曹魏的國力,打奇襲戰的效果明顯不佳。

北伐的戰略目標和“子午谷之爭”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戰略目的非常明顯,就是不斷蠶食雍涼,席捲關中,斬斷曹魏的戰略右臂,重現當年秦統一六國之前的格局。如果能達到這一目的,蜀就變成了秦,雄踞天下之高地,而曹魏就變成了除了楚之外的關東五國,至於孫權,當然就是楚國的翻版。

戰略目標已經確定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選擇具體的戰術手段來達到戰略目標,這就引出了三國史上著名的“子午谷之爭”。

蜀漢頭號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作戰計劃:魏延帶五千精兵,備足乾糧,穿子午谷北上,奇襲長安,成不世奇功。

這個說法是《魏略》載附於《三國志·魏延傳》,而其本傳中記載的卻和《魏略》的版本略有不同,本傳中原文是“(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而陳壽的版本則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陳壽說魏延奇兵奔襲潼關,目的在於掐斷魏軍在關東的主力向西增援的通道,然後“關門打狗”,一舉殲滅魏雍涼軍。


魏延的這個計劃都異常的冒險,但相對來說,無論偷襲潼關還是直接奇襲長安更有可行性,邏輯上也能圓得通。潼關是連接關中、雍涼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險隘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依魏延的計劃,一旦蜀軍奇襲潼關得手,等於攔腰截斷魏軍的蛇字戰略佈局。而且還有一點對蜀軍非常有利,就是蜀軍在局部的(和關中魏軍)的力量對比中佔有相當大的優勢,如果魏軍率領這一萬多蜀軍能在潼關頂住關東魏軍的瘋狂進攻,幾乎提前宣判了雍涼魏軍的死刑。


再有一點,這次魏延奇襲潼關是絕對保密的,可以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從

“(魏)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這段記載來看,魏朝上下對諸葛亮從正面的北伐都沒有心理準備,何況是魏延的偷襲?

支持魏延的一方認為:雖然魏延奇襲潼關的計劃也是非常冒險的,但兵貴用奇,如果當年劉邦不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奇制勝,劉邦根本沒有戰勝項羽的可能。有句老話說得好: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富貴就要險中求,沒點冒險精神,是很難發大財的。

現實中諸葛亮並不認同魏延的這個計劃,認為太過冒險,所以“制而不許”。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比較正統,或者說是保守,所謂“舉堂堂正正之旗,布堂堂正正之陣”。

諸葛亮和魏延在戰略上並沒有衝突,只是在於具體的戰術手段不同,“諸葛一生唯謹慎”,過於冒險的事情,諸葛亮是不會做的。諸葛亮更傾向於穿越地勢相對比較平坦的斜谷進入關中,穩紮穩打,伺機殲滅魏軍主力,慢慢地蠶食雍涼,諸葛亮相信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一個極有可能改變三國戰略大戰局的偉大的冒險計劃就這樣被諸葛亮給否定了,留下了千古謎題,是是非非,爭論不休。魏延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批准,心情非常懊喪,經常諷刺諸葛亮膽小如鼠,沒少在背後罵諸葛亮。

實際上魏延的行動成功的話,需幾個條件:

1、保密。

2、即使佔領了潼關,在諸葛亮趕來之前能守住,

一旦失手,這5000將士可能就有去無回了,這才是諸葛亮顧慮的地方。

其實正面決戰未必就沒有勝算,何況在關中地區,蜀軍是佔有相當大的兵力優勢的。說諸葛亮不懂軍事,並不客觀,用兵謹慎是每個軍事統帥都應該具備的基礎作戰理論,不能說諸葛亮膽小如鼠。

諸葛亮即將開始的北伐,是一場勝負未可知的持久戰,魏蜀的爭霸戰不是一場大規模的戰役能解決的,比如確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戰。諸葛亮不想冒險,不等於說他沒有膽量,誰都知道刀兵無情,敢傾一生心血堅持北伐,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的。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雖然拒絕了魏延的冒險計劃,但諸葛亮卻借鑑了魏延的思路,就是效法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開動宣傳機器,揚言要從斜谷北上,攻取郿城


總結分析

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其實還是沒有跳出魏延“佔領潼關,隔斷關東、關中聯繫”的思路,二人的區別只是在於魏延打的是一場戰役,而諸葛亮打的一場戰爭。魏延是“奇中見奇”,諸葛亮是“正中見奇”。


歌舞三國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卻說孔明率兵前至沔陽,經過馬超墳墓,乃令其弟馬岱掛孝,孔明親自祭之。祭畢,回到寨中,商議進兵。忽哨馬報道:魏主曹睿遣附馬夏候㮊,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拒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候㮊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候㮊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孔明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孔明差人令趙雲進兵”。


虎哥143993466


毛主席已經分析過了,子午奇謀註定走不通,所以別把頂級智將和武將相提並論。



持續輸出熱愛的陳義君


首先這是個沒有付諸行動的假設,無法評判其結果;

我們先從兩人的性格身份和出發點來看一下;魏延是蜀國五虎將之外最得劉備器重的部將,因屢立戰功,被劉備委以漢中太守之重任,在任十年期間,屢次擊退曹操之進犯,力保漢中固若金湯,功勳卓著,威名大震,為獨當一面之雄;然魏延其性作戰勇猛,性格孤傲,常有高遠抱負,故與蜀國長史楊儀素有嫌隙,楊儀雖有文韜,卻是心胸狹隘之人,為日後魏延之禍埋下伏筆;

諸葛亮自不用說,名滿天下的大家;但其得劉備之託,任丞相之位,為一國之主宰,肩負光復漢室重任,務縱觀全局,不僅為軍事,還要顧全經濟民生政治等多方因素,故而行事處處穩妥謹慎,步步為營,恰與魏延戰略思想發生衝突,子午谷之計雖奇,然風險並存,加之素憂魏延心高氣傲,素來自負,腦有反骨,一旦擁兵自重,後果難料;故綜合多方考量,子午谷奇謀萬難實施;後六出祁山,未達其志,為諸葛一生之憾,時也命也。




鏡花水月cb


事實上一直以來對於諸葛亮成就了蜀漢也毀了蜀漢這個觀點一直都很有市場,就我個人而言對這一看法也表示贊同。首先,諸葛亮確實是一個人才,但其出色的才華更多的是體現在,政治和經濟領域。諸葛亮在軍事領域的才能事實上並不那麼厲害。蜀漢歷史上軍事才能真正厲害的人是龐統和法正二人。從蜀漢的發展角度來看,三國時期蜀漢衰落就是在諸葛亮數次北伐無果後才導致的蜀漢沒落。最終導致蜀漢根本無力對抗曹魏的進攻,從而第一個退出來三國的歷史舞臺。雖然劉備在建立蜀漢政權過程中,諸葛亮以其強大的內政能力和經濟建設能力幫助劉備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但不得不說,在諸葛亮專權蜀漢時期,徹底把蜀漢給拖入了地獄。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曹魏長安守將怯而無謀沒什麼本事,所以魏延請命率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可以趁機出兵,然後雙方兩面夾擊擊敗曹魏大軍。整體來看,魏延的計策可實施性很高,一旦成功那麼蜀漢的第一次北伐就會建功。即使失敗,蜀漢的損失也有限。但諸葛亮解決了魏延的奇策。為什麼諸葛亮會拒絕魏延奇策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諸葛亮用兵很謹慎。諸葛亮就屬於那種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他不會冒險,總是會按部就班的去做。這種用兵方式好的一方面就是保險,但壞的一方面就是完全受制於人,戰爭的節奏會全部掌握在對方手中。從歷史上看,蜀漢的北伐基本上都是被曹魏牽著鼻子走,這就是諸葛亮按部就班的結果。同時通過這一點也足以證明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為什麼這麼說呢?歷史上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舉和魏延的奇襲子午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都是在冒險一搏,打對方一個出其不意。兵者詭道也。而諸葛亮卻認為魏延的奇襲子午谷是冒險所以棄之不用。一點險都不感冒,墨守成規,也難怪數次北伐毫無建樹。

其次就是諸葛亮打壓魏延的原因。眾所周知,歷史上諸葛亮實際上就是一個權臣。他對於權利的把控可以說到底一個極致。事無大小都要親自過問處理,可見諸葛亮的權欲心之重。歷史上蜀漢後期無人可用,就是因為諸葛亮長期把握大權,不願分權導致人才培養出現斷層,這才導致蜀漢後期無人可用。而魏延顯然和諸葛亮不是同一陣營的。所以諸葛亮十分擔心魏延如果權勢增大的話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畢竟諸葛亮好不容易趕跑李嚴獨掌大權,他肯定不希望有人威脅到他手中的權利。這也是他為什麼對魏延奇策置之不理的原因。就是擔心功績會壯大魏延的勢力。

但我們更願意相信諸葛亮是一位眼光不夠,所以才沒有發現魏延奇策的妙處。歷史上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評價諸葛亮“亮慮多決少,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如此評價可謂入木三分。充分的說明了諸葛亮有智謀,但沒有決斷力。雖然看似龐大,但失敗是早晚的事。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數次北伐確實因為自身能力不行而導致蜀漢無功而返卻國力受損嚴重。這也是我為什麼說蜀漢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的原因。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蜀國十萬兵力去抗衡魏國五六十萬之眾,這點諸葛亮應該很明白,所以如果聽魏延的話攻破長安,曹魏刺激太大又敏感,如不去攻打劉嬋面前沒法交代,先帝之前許下諾言幫劉嬋完成大業的使命,所以只好在曹魏不太重視的地方祁山去裝逼巴了,


用戶9996734096750


三國時期,蜀漢國力最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經不起失敗的。所以諸葛丞相領兵,廟算時先必想方設法要保證不敗,然後再才考慮成功。

欲從子午谷出奇兵成功,前提是魏國無人防守此道,甚至哨卡也沒有,以魏國濟濟人才,考慮不到此處風險概率極小。

退一步講,諸葛大軍不可能全部從子午谷出擊,大軍行進,早就被細作偵知,到時魏大兵防守,諸葛亮也無力迴天。所以出子午谷,充其量只是一旅偏師,縱然成功,也只是暫時性的,一旦魏發覺,必遣大軍圍攻,此偏師最終只會飲恨敗北。所以不用子午谷之謀是正確的。


硒大叔


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對手乃司馬懿,諸葛亮名滿天下,司馬懿韜光養晦,司馬懿已經對諸葛亮瞭如指掌,追了對司馬懿一概不知。

二,三軍主帥乃是諸葛亮,更何況諸葛亮是天下聞名的謀士,豈能被魏延搶了風頭!

三,諸葛亮始終對魏延不放心,害怕魏延謀道或者叛變!


之牧


諸葛亮一生謹慎小心,做事因為成竹在胸,所以主張穩妥,徐徐漸進,一步一步來。

諸葛丞相之所以沒有采納魏延將軍子午谷出奇兵的計策,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諸葛丞相良策在胸,大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所以無須採用此計。

二,魏將軍出子午谷,萬一被魏軍悉知,派兵阻擋或包圍之,必派兵相救,否則,魏將軍危矣。

三,如魏延一路失敗,則軍心動搖,出祁山就有影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