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了一輩子的官,告老還鄉之後有沒有退休金?

窮人誰有面子


中國是一個政治文明特別早熟的國家,也是一個政治哲學特別發達的國家,所以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十分流行。自古以來對於官員的退休待遇就很受社會關注,而且歷朝歷代都有一些規定。

封建社會的官員退休叫致仕,也叫告老還鄉,讓很多社會賢達回到他們的故鄉參加鄉村治理,這為鄉賢制度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明確規定,官員的退休年齡是70歲。這個規定和當時的人的平均壽命相比的話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一個官員一當官大概就要當一輩子了,可能就要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所以有一句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世對官員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規定的退休年齡。漢朝的時候規定,官員的退休年齡也是70歲,後來的朝代也是基本上沿襲了這個制度。

到了金朝的時候由於當時很多官員年齡很大,思想陳舊墨守成規,成了金朝皇帝改革的絆腳石、攔路虎,於是金朝皇帝規定,官員退休的年齡提前到60歲,後世的朝代基本上都繼承了60歲退休的年齡界限。

從此以後,60歲退休幾乎成為一個金科玉律,成為後代相互沿襲的一個基本的制度。明清兩朝給官員的退休年齡做出了規定,也是官員60歲退休。不過,清朝對官員退休年齡做出了更為細緻的規定,不但有60歲退休的規定,而且還分文官和武官。

武官的級別越低,退休的年齡越小,因為武官要長期在外征戰,級別越低,對武官的體力要求越高,所以特別明確的規定副將以下60歲必須退休,參將54歲必須退休,遊擊51歲必須退休,都司、守備48歲必須退休,千總、把總45歲必須退休。

下面說一說,官員退休的待遇。漢朝規定俸祿在2000石以上的官員退休以後,他們的俸祿是在職時期的三分之一。唐朝規定,退休官員的俸祿能達到在職時期俸祿的一半,北宋時期待遇優厚,規定的退休待遇是半俸,而且退休的時候,還可以官升一級,所以北宋的官員都不願意退休,畢竟經濟上損失太大。

為了迫使那些年齡大、體力差、混日子的官員及早退休,宋朝皇帝規定,年滿70歲的官員不予提拔,而且要求御史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對他們的各種不檢點行為,進行彈劾,迫使他們按時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退休制度比較奇葩。明朝規定,官員退休的年齡是60歲,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明朝的官員退休以後待遇非常低,很多官員退休以後沒有退休工資,最多一個月給兩石米。

但是要想領到兩石米,還要經過嚴格的考察,不符合條件的還領不上,所以明朝的官員貪腐比較嚴重,這也是有原因的,在職的時候不貪,退休沒有保障,活不下去。雖然朱元璋用嚴刑峻法,甚至是剝皮實草的這種辦法打擊貪官,但是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清朝的官員退休採取了優遣制,清朝乾隆時期,規定正二品的官員退休後,他的長子會被授予正六品的職級,職務正七品的官員如果政績好,退休的時候他的長子也會得到一個職級。

而這個職級就是一種政治待遇,並不是實際授予他一些職權,只有一個政治待遇,他可以不上稅、見官不拜等等。

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一些有特殊貢獻或者特殊功勞的人。經過皇帝的批准,在退休的時候可以享受在職時的全部俸祿,比如背誦的王彥超被趙匡胤特批退休享受全俸。

除了經濟保障之外,封建社會退休的高級官員還可以參加討論國政的有關會議、參加有關重大的典禮和祭祀活動、按照規定穿著他在職時期的官服。


小小嬴政


古代做官,可謂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一般的官員在任上,可以作威作福,也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但是一旦退下來告老還鄉之後,恐怕就沒有那麼好了。而且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退休金的。

這樣自然就造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那些官員們肯定要為自己退休之後怎麼活著想自然就費盡心力去收刮老百姓或者是貪汙受賄,否則的話一旦下了臺,恐怕就沒有那麼多錢過好日子了。當然這種現象也讓皇帝注意到了,所以到了唐朝的時候,皇帝採取的辦法就是在官員退休之後依然發給他們米糧,使他們不至於生活過於拮据。

到了宋朝的時候,這個制度進一步的完善,也就是說官員在退休之後,依然可以有享有他們在正式官位上的一半的俸祿。這對那些官員們可謂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因為眾所周知宋朝是中國最富有的朝代之一,宋朝官員的工資即使拿到今天都是非常讓人羨慕的。

一般說來,古人也不可能做一輩子的官,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得退休,有時候或是自己主動,或是朝廷強烈要求。一般古代的朝廷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應該退休,那時候叫做致仕,也有一種說法叫做告老還鄉。當然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官員,皇帝覺得離不開他,所以自然也就不會讓他退休。但是大部分普通的官員基本上不在此列,不過有些官員過於貪戀官位不肯退休的話,朝廷恐怕會主動將他開缺。那樣自然會讓這位官員感覺到非常的沒有面子,所以官員們都會主動要求退休,這樣無論是朝廷還是自己個人面子上都好看一些。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退休制度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至於退休金則要分年代看:

《周禮》記載,周朝是“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做官的到了70歲就可以告老還鄉,“還祿位於君”。不過那時社會太亂,可能你剛上臺沒幾天就被趕下來了,或者碰上生病打仗,基本很少有人幹到70歲退休,因此退休金基本上是不可能拿到的。

到了漢朝,官員必須達到兩千石俸祿的標準,才有資格退休後拿到退休金,一般來說數額是在職時俸祿的一半。據《漢書》記載,漢元帝時,光祿大夫(相當於今天的副部長級別)月薪為2千石,外加1萬2千錢,當時物價水平很低,一斤肉不超過15錢,按照這個標準發退休工資也是挺高的。《西漢會要》中的丞相韋賢,七十多歲時告老還鄉,漢宣帝破例一次性賞給他100兩黃金。

唐朝,官員退休待遇就好多了,三品以上(相當於省部級)退休後待遇不變,五品以上(相當於市長級)退休後發放一半的俸祿養老,六品以下雖然沒有養老金,政府也不會不管,一般會給你撥一些地,當個小地主還是可以的。

宋太宗繼位後,廢除了領取級別的限制,文武百官只要年過七十,就可以拿到退休金了,“文武職事官恩許致仕者,並給半俸”(《宋大詔令集》卷178)。凡是經過朝廷批准退休的官員,無論品級,一律按在職時的標準減一半發工資。仁宗時期,朝廷鼓勵官員退休,如果官員到了退休年齡卻不申請退休,還會受到懲罰。

到了明朝就慘了。明朝官員只要滿60歲就必須退休,並且沒有任何養老金,官員們紛紛叫苦不迭。朱元璋只好宣佈,只有真正被調查到是窮到餓死的官員,可以每月給2石米,等於現在的三百五十多斤米。另外,明朝官員工資也很低,就以明朝的九品官員來說,一年工資只有60石小米,換算成人民幣大約是1萬7千塊,平均每個月只有 1千多,這也是明朝官場腐敗貪汙橫行的一大因素。

清朝對退休官員也很不錯。《大清五朝會典》記載:“滿漢大臣,年老乞休者,朝廷待以殊禮,或升軼加銜、或仍給原傣、或命馳騷還鄉,其優寵異者,或賜袍服文綺、或賜御製詩篇、或官其子孫、或遣人存問、或令地方利弊仍許具疏陳奏。”只要官員晚年不犯事,基本上就衣食無憂了。政府除了發放退休金之外,還有一些額外的賞賜,比如金銀、貂皮、布帛、田地、詩詞等物品。最大的恩賜就是授予爵位,清朝恩蔭制度明確規定:“國初舊制,官員或考滿、或逾恩詔,歷任三年而勤時者,皆官其子孫以世其祿。


吃貨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退休金制度是現代勞工制度的重要保障,它是部分國家的工人在60歲或者之後的某個年紀不能繼續工作後耐以生活的基本。不過目前退休工資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會有,一般來說國企和事業單位,公務員還有,其他的公司就不好說了。


在古代的時候是有退休這個事兒,但是卻是沒有退休工資發給官員的。

古代的退休,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致仕”,說白了就是“告老還鄉”。大臣退休的時間不定,唐朝時但是有過70歲的規定,當然了,那個時候百姓一般也活不到那個時候,於是清朝的時候年紀調到了60歲。

退休以後政府一般是不會再給官員工資的,所以官員都會在上任之後多少撈點以備退休之後的花銷。不過如果皇帝看重這個大臣,退休之前隨便賞賜點什麼就夠大臣吃一輩子。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在古代,官員們做到一定的年齡是可以告老還鄉的,只是當時的他們用的不用“退休”這個詞,自然也就沒有“退休金”一說。


當時的人們將官員退休稱之為“致仕”,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說將官位還給君主,《周禮》有載“大夫七十而致仕”,也就是說周朝時候的官員七十歲便冷退休了,但那個時候人們的壽命普遍較短,基本上很少人可以活到這個年齡,所以在那個時候許多的官員都要幹一輩子,基本很少可以熬到退休的。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朝代都是如此,各朝各代都不盡相同,就以清朝來說,“致仕”的年齡被改為60歲,級別小的年齡可以提前,且文官與武將也有所不同,如參將為54歲、都司,守備48歲,但那些高級將領與軍機要員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後才能“致仕”。




至於題主所問的“退休金”,這個在唐朝以後才出現的。

因為唐朝之前沒有退休金制度,所以基本上官員們會在位期間搜刮“民脂民膏”,以保證自己“致仕”後有足夠的錢財安度晚年。


唐朝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開始為退休的官員發放米糧,用於他們“致仕”後能安度晚年,避免在位期間搜刮“民脂民膏”。

到了宋朝,這一制度進一步完善,官員“致仕”後仍可以享受在位時一半的俸祿,做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便開始成形,更延續至今。


像素說


古代的官員告老還鄉,有沒有退休金?其實古代的官員告老還鄉就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退休,現在的退休金還是不錯的。那麼古代有沒有呢,這個問題肯定因朝代而異的。下面來看各朝代的告老還鄉與退休金制度。

現代公職人員退休年齡是男性六十歲歲,女性五十五歲,在中國古代,官員告老還鄉也是有一定的年齡要求的,只是那時不叫退休,用一個比較高逼格的叫法:“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還給國君,根據“周禮”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可以看出周朝的官員可以在七十歲時告老還鄉了。

但是一想也不對,古人的平均壽命比較短,肯定沒達到七十歲。也就是說,大多數人官員都是一輩子的,直至去世,只有少數人能過告老還鄉的。

首先來說一下,奴隸制社會時期,奴隸制時期,所有的朝廷大臣基本都是病死在職位上的。就算沒有病死在職位上,也有可能是因為得罪了大王,被殺頭或者被入獄,這種自然都是沒有俸祿的。所以在奴隸社會時期沒有告老還鄉之說,也就不會有退休金可言。

進入封建社會時期,在秦漢時期皇帝就提出把一些年老的官員,就回家中養老。其實皇帝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下面的諸位大臣們由於權力過大可能會威脅到皇位。

漢朝時期,就出現了最早的退休金。並且開始限制朝廷大臣的退休年齡,60歲以上的都必須告老還鄉,除了一些重要的大臣之外,其餘的朝廷大臣都必須遵循這個規定,除此之外還會給他們發退休金,也是根據在朝廷之中的官位高低但是不是按照以前的俸祿全額髮放,按俸祿的一半金額髮放。並且這種制度下朝廷之中的絕大多數大臣都沒有退休金。

到了隋唐時期,養老金的數目就是全額髮放。我們在一些古裝劇中,時常可能聽到皇帝對臣子說賞賜白銀數百,然後讓他們辭官回家。比如北宋時期的最有名的案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等臣子把自己的軍權交出來之後,趙匡胤會給予他們的一筆比較大的養老金。然後還冊封了他們爵位,讓這些有功之臣的子孫們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這算變相的拿著退休金告老還鄉了。

明、清兩代,退休年紀修改為60歲,而且各級官員,級別越小的,退休的年齡可以提前,文官與武將也有所不同。而高等將領與軍機大員退休是不受年齡的限制的,因為他們的重要性在那裡擺著,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後才能退休。

在明清時期,只有品級在五品以上的才可以享受養老金,其他等級的官員都是沒有退休金。並且就算髮放退休金也並不是按照原來的俸祿的數目。後來在清朝時期,就算你官位再高倘若你沒有在位到60週歲以上,只要你辭官回家就沒有退休金。

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有大部分朝代和官員是沒有退休金可言的,這個就容易引起了官員在位期間大撈錢財的問題,就是為了自己的後半輩子考慮。


叨說歷史


古代做官退休稱致仕,意思是將皇帝賜的官職交還回去,退休養老。關於致仕的規定最早源於禮制,規定老病孝等情況可以自請退休。

《禮制》對官員致仕的年齡有規定,叫做“大夫七十而致事”,意思就是人到七十就可以退休了。這其實是比較符合當時社會的,因為古代能活這麼久的並不多見,就算活到七十了,也很有可能老病不堪了,所以就要致仕了。

除了對官員致仕的年齡有要求,對“病”的輕重也有要求,一般說如果三個月還養不好病,那就可以致仕,將官職交還回去了。另外對“孝”也作了明確要求,家裡有八十老人的,一個兒子不能從政,九十歲老人的,所有人不能從政,另外年齡不大但是需要人照料的,也有一個人不從政。

當然禮制雖然講了仁義道德,但卻並沒有講待遇問題,什麼退休金的都沒考慮,所以解決不了實際的生活問題。也就意味著,一個官員一旦失去了官職,那就失去了經濟來源,所以很多人是不肯隨意致仕的,畢竟一家老小要吃飯。

由此以來,統治者可能就會想找其他措施來補救,解決一下官員致仕後的生活問題,比如漢宣帝時,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父子同時告老還鄉,漢宣帝就賜給了他們二十斤黃金,皇太子則賜了五十斤。而西漢將軍趙充國致仕,便“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

雖然這麼多黃金一下到手了,但畢竟是一錘子買賣,要想解決之後的生活還是有點懸。所以在公元1年,王莽借漢平帝的名義下詔:

“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這大概就是最早的退休金了吧。

後來到了北魏,則出現了享受半祿的制度,比王莽時期的待遇還要好些。

到了唐朝,唐太宗下詔對致仕制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其中就包括待遇問題。在唐代“凡致仕之官,五品已上及解官充侍者,各給半祿”。此外還規定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各有永業田養老,並傳子孫。

宋朝時期的致仕之官,也享受半祿待遇,還允許以學士、待制等閒散職名致仕,這樣就可以享受閒散職位的俸祿。

到了元朝,則改成只有家裡貧窮者才享受半祿。

明朝有點特殊,因為他們俸祿本就被朱元璋壓得很低,所以規定三品以上給原俸,四品以下各升一等。

清朝基本沿襲了明制,或升職加銜,或仍給原俸,或命馳驛還鄉。其尤寵異者,或賜袍服文綺,或賜御製詩篇,或官其子孫,或遣人存聞。

古代官員在秦漢時期致仕是沒有退休金的,在西漢和東漢之間的王莽改制有過短暫時期給三分之一俸祿,到了北魏以後的唐宋元明清,雖然退休金的額度有大有小,但幾乎都是能領到一份退休金的,最常見的則是半俸。


邯鄲醉


古人做官告老還鄉實則有退休金、但不是按月領取。一:如果自己的兒孫有功名、可以優先安排做官。二:由朝廷按官太小一次性發錢。三:可以按官職太小在鄉圈地。


康記741


漢代規定,年俸祿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作為養老金;魏、晉時期的退休官吏,則乾脆委任一個“顧問”之類的閒職,供養起來;唐代是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給半俸,功臣元勳經皇帝特批,退休後可保留全薪。如名相房玄齡、宰相宋璟致仕時,皇上特批均賜全祿。六品以下官員退休,則賜給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兩宋時期對退休官員的安置和優待,可說是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後,允許帶職退休。官員致仕時,皆晉升一級。致仕後,仍可加銜晉級,參與朝政。與在職官員比,只是少了一點實權。


邊境守護神


不研究,他們早死了,是為官貪一點,安度晚年,還是清一點貧寒度都是他們的選擇,至於退休金,所有靠退休金過日子的,都是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