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高官辭官後,多會“告老還鄉”?

2018老鳥


不管是在影視劇中,還是書本里,我們常看見的情節就是:一個官員告老還鄉了,收拾好行囊一騎絕塵便麻溜回鄉。似乎很少有退休了還留在任職地的。

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作為封建小農社會,中國古代一直有著落葉歸根的觀念。年輕時出外做官,等年紀大了退休,難免生出思鄉之情,也許在每個人的心底深處,再好的地方也比不過家鄉吧。畢竟“月是故鄉明”。

第二,古代交通不便,出外做官又大多遠離家鄉,倘若帶著家人同行,那一路的伙食費,住宿費和到了任職地後的生活開銷都會是一筆大費用,光憑俸祿實在有些捉襟見肘。僅靠書信往來和寥寥幾次相見,思念之情只會愈發濃烈。待退休,人身得了自由,又怎麼忍得住不歸鄉呢?

第三,官員退休後,皇帝倘若有封賞,大都是賞賜給他們在老家擁有一些土地,而這些土地會變成他們退休後穩定的收入來源,讓他們辛勞過後得以頤養天年。想想陶淵明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真是讓人感嘆好一幅田園風光。

第四,官員退休後,他的權力就被收回了,也就失去了保護自己的屏障。倘若他任職期間是個剛正不阿的清官,那很好,那些被打壓的地痞流氓,豪強貴族可就逮到機會報復了;倘若他在職期間是個貪婪腐朽的官吏,以權欺人,橫行霸道,虎落平陽還被犬欺呢,更別說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那些早就看他不順眼的俠義人士還能忍住不收拾他嗎?這樣看來,留在任地實在有些風險,還不如駕個小車抑或騎匹馬,晃晃悠悠回家去。

第五,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尤其是在京城身居高位的官員,有哪一個不是每天兢兢戰戰如履薄冰,好不容易捱到可以退休了,亦或是大半夜睡不著,躺床上琢磨,皇上這段時間看我的眼神不大對啊,我還是趁早離開這是非之地,保全性命吧。戰戰兢兢遞了辭呈,皇帝大手一揮說愛卿勞苦功高,朕準你衣錦還鄉。那自然是皆大歡喜。

第六,京城或者其他地方,越繁華,物價啊之類的嚼用花費就越大,大多數官員退休後是沒有養老金的。況且官場浮沉一遭,朋友沒幾個,爾虞我詐,交際應酬倒是不少。就算熱衷於此也會有力不從心,厭倦的一天,還不如捲包袱回家,去享享清淨。

第七,從官位上退下來的官員,有些會被皇帝指派,成為自己家鄉的官員,俗稱

“鄉村賢達”,管理鄉村的教化,處理鄰里的矛盾,這樣既發揮了餘熱,皇帝也省了心。就算不濟,回鄉沒官可做,那也可以自己去指導年輕的官吏,傳授以經驗教訓,正如龔自珍寫道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以上種種,也許不算全面,但從這些角度,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官員退休後往往選擇回到家鄉也是有他們的道理的。畢竟,落葉總要歸根,再廣闊的天空,終究比不過故鄉土地的厚重。


鄧海春


不是每一種官員退休之後都會告老還鄉,古代官員的選拔有很多種。

有一些官員是有自身家族背景的,他們通過家族關係,家族資源的培養,或通過舉薦,或通過自身努力考試,最後做了一方官員,這種官員退休後,一般都是留在京城繼續培養家族子弟。


還有一些官員,沒有身份背景,平民起家,完全通過一身努力考取功名,最後謀求了一官半職,像這種官員退休之後,才會去選擇“告老還鄉”

那麼古代官員告老還鄉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1.遠離皇權,遠離仇家

不管哪個朝代的官場,都有黨派之分,因為地域或者政治立場的不同,官場上的人都會有幾個政治對立的仇家,官做的越大,仇家就越多,像那些沒有家族背景的官員,辭官之後不免會被這些仇家報復,甚至還會有性命危險,而且做官的也都明白一個道理,天子腳下,稍有不慎,得罪皇權就是一死,所以很多官員都選擇告老還鄉,遠離是非


2.“落葉歸根”思想

中國古代主要屬於農耕社會,“落葉歸根”思想根深蒂固,鄉土觀念,家鄉的歸屬感很強。很多在外做官的人,到了老年都會有些思鄉愁,當他們感覺自己的已經可以成功身退之時,多會選擇回到自己思念的家鄉,在生養自己的一方鄉土裡安養天年。


想來告老還鄉的官員們,也是想年老之時,可以坐在院子裡一邊喝著茶一邊看著後代玩泥巴,和朋友下著棋等著在外農耕的孩子,孩子回來後吃上兒媳煮的一頓飯啊!


怪怪寒


古代官員在向皇上辭行時多會以各種理由,如年老多病,難以勝任,體弱多病,難當重任等。其主要原因無非四種:



第一,因為個人對朝局或者政策又或者朝廷內鬥已經心生厭倦,不想捲入是非黨爭,無心官場。

第二,項羽曾經說過“富貴不歸吾鄉, 如衣錦夜行”,古人大多都是故土難離,希望落葉歸根,期望著在年老以後,能夠回到家鄉,從而安享晚年,以想齊人之福。


第三,自古薄情多帝皇,為官多年難免涉入黨爭,再加上一朝皇帝一朝臣,為了加強皇權,皇帝也會肅清一些個權臣。

第四,這也是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種制度。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於漢朝時期,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


智帝輝煌


所謂“告老還鄉”,並不是一定回到鄉下,只是迴歸家鄉,一般而言,他們回鄉之後都是居住在府城或者縣城。

其一,最根本的是,傳統社會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社會,所以無論官員還是貧民,最終都願意落葉歸根,這是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從骨子裡認同的,也是社會的大趨勢使然。

其二,傳統社會控制人口極其嚴格,正常情況下不會像現在這樣有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特定的人口遷徙政策另說),所以即使自己中舉人、中進士然後外出為官,但是很難拖家帶口,尤其是大家族,子孫都還在原籍。

其三,最重要的一點,這些官員回鄉之後並不會被閒置下來,很多都在地方上發揮餘熱,地方上大的宗族勢力也大多是因為宗族中有人曾在朝為官;部分官員回鄉之後繼續在當地教育子弟,其子孫多重複其科舉、為官的道路。


楚邾


在中國古代,自從有了科舉制度開始,朝廷的官職便不再被氏族壟斷,天下有學之士便有了當官的途徑,光耀門楣,大都是靠寒窗苦讀十幾年然後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好的名次才得以入朝為官,從小的官職做起一步步爬上去。初次之外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名氣太大,朝廷會派人去請他前來做官。

但是不管哪個朝代,除非是皇帝一人獨攬大權,其他時候在遇見大事時都會是意見不一,朝中大臣們會分成幾派互相排擠,這時候有些鬱郁不得志的臣子們便會辭官出走,以免禍水東引,那麼這些人辭官後又如何生活呢?要知道在朝為官時朝廷都是會按時發放俸祿的。

其實古代便有了退休制度,等到了一定年歲以後朝廷官員便可以向皇帝告老還鄉,此後朝廷便會停止發放俸祿,畢竟不養閒人這是定律。而有些立下過大功的官員在退休後被封一個沒有實權的爵位,不許再參與政事,但是封地內的一部分稅收歸其個人所有,倒也衣食無憂。

不過有此待遇的畢竟是少數,其他那些辭官的官員們以後的生活便只能靠自己了,因此古代很多官員在任職期間便會大肆搜刮或者利用職權私下經營商業,因為古代是規定官員從商的,這邊只能在私下進行其實古代有許多官員本身便是出身於大富大貴之家,例如宋朝十分有名的司馬光,其在王安石變法時憤憤然的便辭去官職過了一段休閒的生活,每日與友人飲酒作樂,何其快哉。

也有許多清廉之官在賦閒以後自食其力,或躬耕于田間,雖然苦先,但是也樂得清閒,還有些書法畫作好的便會時常畫畫或者寫字讓家中僕人代往集市出售,不過這卻是少數。


星宇無痕14634253


古代高官辭官後為什麼大多選擇告老還鄉?在我看來,並非他們自己想還鄉,大多數情況下是,他們不得不還鄉。回鄉是他們最後的後路,除了回鄉,他們無處可去。這跟古代的律法與制度是分不開的。在明代,官員在職期間是禁止購買不動產的(包括房子和土地)。《萬曆問刑條例》裡面明確規定了官員購買房產都會被充公,歸國家所有,而且嚴重的還要挨板子和開除官職。所以,官員只能住在官邸(就是官員宿舍),官邸是國家的,辭官之後是要歸還的。而且當初住進去的時候有什麼配置都是記錄在案的,走的時候還要清點,一根毛都別想帶走那種……這麼一來,辭官之後就只能哪裡來回哪裡了。[捂臉][捂臉][捂臉]



kariney


“告老還鄉”即老病不堪釐務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主動請辭,漢代叫"上書乞骸骨\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古代權力鬥爭極端殘酷,歷朝歷代朝廷為維護其統治地耳目眾多,宦官派系之間爾虞我詐。過去皇帝的管理國家的依據就是大小官員上書奏拆為準,朝廷圈內遇有風吹草動,人頭落地事小滿門抄斬事大,古人云,伴君如伴虎,遠離皇家事非之地最明智的。

在古代高官厚祿富甲一方,在職其間和辭官後,有在家鄉置房置地傳統,以耀祖光宗。根據勢力的大小有的地界乾脆以官員姓氏如李家圈胡家屯張板莊等等氣派非凡,這種滿足感在京城是體會不到的。

其次,中華傳統觀念,月是故鄉明,誰都想把這把老骨頭埋葬在故土不做孤魂野鬼,皇帝登基就開始修陵墓,上行下效官做的越大陵墓修建的越大陪葬品越豪華,也給後人考古留下珍貴資料。

幾千年來學而優則仕,古人理解興辦教育是通往仕途的唯一出路,學而優則仕就是十年寒窗,仕途是農耕時代壓倒其它行業的根本,古人范進是有理想人士,因科考中狀元身心疲憊。

一部分辭官還鄉官員攜帶資金榮歸故里,興辦私塾重視教育,為朝廷分憂不在少數,他們帶動家鄉興修水利,建鎮興邦走上發展之路。歷朝歷代都會出現貪官汙吏,也不乏辭官之後為還為民著想為國分憂的清官也。

謝謝各位





快樂老張


古代官員在年老後多會選擇告老還鄉,我想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第一,落葉歸根。

經濟上,中國古代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一個家庭都是靠著幾畝薄田而生活,長此以往人們自然對故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思想上,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父母在,不遠遊”,如果有父母在,不管你走到哪裡,這裡就是家,你就不會走遠;這就是故鄉對遊子強大的吸引力。

第二,明哲保身。

在古代,皇帝集國家大權於一身,生殺僅在一念之前。所謂伴君如伴虎,年老的官員侍奉了皇帝一輩子,自然深知其中的顫顫微微、度日如年。如果有一天能離開君王也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況且,身在權力中心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影響。一旦站錯隊一輩子就毀於一旦。



第三,衣錦還鄉。

古代學子參加科舉的目的就是想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做了一輩子官能衣錦還鄉,那是光宗耀祖的榮耀事。

第四,土地制度。

古代封建社會一直是地主階級掌握政權,當官的肯定會購置大量的田地來僱人耕種。那就涉及到了家產的傳承,百年之後能給子孫留下不菲的家業也是一樁大事。


夜闌聽史


在很多人眼裡,若是能有個公務員的職位,那肯定是非常好的,其實這種思想並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而是國內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想法,在我國古代要做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對待為官者都是很推崇的,不過經常看古裝片的人就會發現,有時會出現當官的覺得受了氣心裡不舒服就直接辭官回鄉去了,看到這些地方估計大家都會納悶,好不容易做了官居然就這樣辭了或者是直接告老還鄉,是不是太兒戲了?


首先一點,要辭官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也是要辦些手續的,而在古代人們辭官的原因,除了家室以外,基本就是覺得厭倦或官職不適合覺得沒有得到重用。但是做官起碼還是有薪水的,雖然不多,但總好過辭官後連這個收入也沒有了吧。然而事實還真不是這樣,在古代做一個官的擁有的東西其實是很多的,特別是稍有地位的地方小官,雖然看著官不大,但實際管到的人卻不少,這樣一來就少不了收到不少東西,特別是一些經商的人,為了求做生意上的方便,更是少不了送上厚禮的。

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的檢察那麼嚴格,又是大家都默認的風氣。而手裡這些禮金,幾乎是薪水的好幾十倍,這些錢在當時的人都會用來購置些田地給自己,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自己辭官後耕種,還能租出去做個地主。而有些頭腦靈活的,甚至還會買下不少好店鋪,單靠這些收入都比朝廷發的那點薪水多很多了。所以這也是古代人們辭官都不怕的原因,自然就不在乎那點小薪水。

這還是對於一些小官來說的,如果是大官,在古代裡面即使他沒了官職,也依然還是有很多收入的,特別是被封幾千幾萬戶侯,雖然聽起來沒有直接賞錢多,但這個才是最賺的,因為這個就是說被封給你的居民是要納稅給你的,這樣一加起來就很多了,而且還是年年都有的龐大收入,只靠這些基本都衣食無憂後代不愁了。

特別是一些比較出名的人物,即使是辭官了,但他的影響力也還在那裡,很看重名聲的古代,自然就不缺人去求辦事或者拉攏了,這些自然也是少不了送禮的,所以在古代並不是因為做官薪水多大家才想去做,而是因為能帶來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