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期,是闭关锁国,还是另有隐情

当我们提到乾隆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康乾盛世,大清王朝发展到了巅峰状态,但实际上到乾隆晚期,大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昔日的繁荣早已悄悄逝去,很多人将之归罪于乾隆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故步自封,逐步被西方拉开了距离,最终导致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入侵。而最能证明乾隆闭关锁国政策的事件莫过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甚至还有一份历来被人嘲笑的一道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圣旨。难道一向英明的乾隆到了老年就如此之昏庸,还是其中另有隐情呢?

乾隆晚期,是闭关锁国,还是另有隐情

马戛尔尼画像

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的800多人使团访问清帝国,于1793年到达,他们此行的目的是:

1.让清朝增加对外贸易的港口数量;

2.为英国争取像澳门那样的地方,使之成为英国经营商贸的基地;

3.在中国开辟新的市场;

4.协商制度稳定的而具有普遍意义的贸易条款,其中包括对所有进出中国的货物降低关税。

当马戛尔尼刚开始出发的时候,他信心满满,因为在出使之前他做足了功课,搜集了很多这个古老国家的材料,而且他曾经在东印度公司,以及殖民地当过高官,可以说谈判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当他到达大清帝国之后,他明显感觉到,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中国的皇帝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见到,而且他也低估了中国皇帝的能力。

乾隆晚期,是闭关锁国,还是另有隐情

乾隆画像

乾隆一开始对英国使团的到来表示出非常的高兴,一路上对他们照顾有加,负责他们的保卫,以及日常开销等,但是乾隆帝的态度实在是让人难以捉摸:

乾隆晚期,是闭关锁国,还是另有隐情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1.表面上非常重视,实际上采取的是忽略的态度。乾隆接见使团的仪式可谓是非常隆重,举行宴会,双方进行短暂交流,而且在接见以后,特意安排使团到京师北京参观游园,看一看大清江山,而且又在北京接见了他们一次,接待方面没有问题,但就是触及实质性问题,那就是贸易方面的问题。

2.马戛尔尼多次找寻机会单独觐见乾隆,以便交流通商事宜,均被拒绝。

3.乾隆在接见马戛尔尼的过程中,问了很多肤浅的问题,如英国距离俄罗斯有多远,他们的关系是否友好?意大利与葡萄牙是否距离英格兰不远,是否向英格兰朝贡。

4.乾隆对英使团所赠送的礼物不感兴趣,这其中包括晴雨表、天文仪器、袖珍地球仪,以及玻璃天象仪,甚至还有热气球。

乾隆晚期,是闭关锁国,还是另有隐情

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

为何历来对外面世界非常感兴趣的乾陵皇帝,在面对英国使团时显露出非常冷淡的态度,甚至还表现出有点愚笨的样子(问的那些问题),并严厉拒绝使团提出的建议和请求?尤其那道历来被世人所诟病的所谓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圣旨,难道乾隆真的如此昏庸,如此无能吗?

实际上通过对当时国内国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分析,我们也许就能够找到答案:

【1】当时清朝的对外贸易状况。乾隆晚期,中国1/7的茶叶都出口英国,自17世纪50年代茶叶被首次引入英国之后,英国对茶叶的需求直线上升,在五十年内,茶叶逐渐取代了咖啡成为英国社会的饮品时尚,到18世纪末,英国每年进口超过2000万磅茶叶。

英国茶叶贸易主要由东印度公司控制,在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往来中,茶叶贸易占比高达90%,可以说大清朝基本控制了当时茶叶的供应。与此同时,中国的陶瓷、丝绸等等贸易也十分受欢迎,英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断增大,而中国对英国产品需求则非常小,这也是为什么马戛尔尼来清朝的原因所在。清朝的对外贸易收支存在巨大的顺差,从1775年到1795年,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市场货物价值大约3100万两白银,而中国出口英国的货物却价值5600万两白银,将近进口的两倍。

乾隆晚期,是闭关锁国,还是另有隐情

茶叶出口

【2】当时大清朝国内政治状况。乾隆晚期与初期简直是两个世界,此时乾隆已八十多岁的高龄,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不是乾隆初期的政治清明、官风纯正、励精图治的样子,现在整个官僚体系腐败,大多数官员都珠宝私囊,朝中有富可敌国的大贪官和珅,地方有贪得无厌的地方官,从上到下,一贪到底,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阶级矛盾非常的尖锐,所以各地的小众起义事件非常的多,尤其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不断发生叛乱,国库亏空,整个大清王朝已经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危险的边缘。年事已高的乾隆帝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心思关注对外贸易的事情,而是转向将更多的经历来处置国内矛盾问题上来,以确保祖宗江山的稳固,况且,乾隆想到,万一要允许英国通商要求,西方的一些观念随之传到大清,这更加会导致其统治的不稳定性,对维护自身统治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乾隆帝对英国使团采取了忽视应付的态度,表面上看是闭关锁国,实际上大清王朝在当时对外贸易上还是非常占据优势的,只不过这种优势抵挡不了民间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和不断爆发的起义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