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秦始皇統一六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後,皇權在這個歷史階段高度集中,此後朝代的官僚體系大體上都延續了這一制度。在郡縣制的基礎上,便衍生了種種制度與之匹配,在漢魏六朝的歷史舞臺上,有一種制度隨著朝代更迭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它就是迎吏制度。

這種制度和它的時代背景緊緊貼合,迎吏制度為適應士族政治盛行的六朝政治體系而演變著,也成為了日後我們感受士族政治變化的一個角度,讓我們以迎吏制度為落點來體會影響著六朝走向的士族體系。

一、迎吏由有職事無職位向有職位無職事的轉變

通過對迎吏制度的考察來使我們意識到在那個朝代更迭頻繁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所關注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意識到對於它們而言整個社會晉升階梯究竟是如何在迎吏制度的基礎上產生影響的。

迎吏在那個時代充當了怎樣的一種角色,能夠使得它在歷史的舞臺上表演了這麼長的時間,

我們應該如何來觀察這個制度的變遷,以它職能的變化,還是以它政治意涵的變化呢?首先得來認識一下迎吏這個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詞語,它究竟是什麼?

1.何為迎吏?它的功能僅僅是迎新嗎

什麼是迎吏?它的功能和意義在漢魏六朝時期是隨著朝代更迭而變化的,在西漢時期,迎吏是地方官府在新任長官到來時去做迎新的任務,即向新來的長官介紹本地的情況,包括這裡的制度措施等等,然後再順便帶新任長官去吃一頓飯。

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總而言之,新任長官到來時有人來接應並做一些迎新儀式便是西漢時期迎吏的內容。這個時期,迎吏並不是一個專門的職位,只是由地方官府的較高級掾屬如功曹、督郵、主簿代行其事。

迎吏除了迎新之外,也是讓新任長官感受到這裡的人文關懷,地方政府的官員能有一個比較好的印象,所以它的功能除了迎新之外便是一種官場上的文化交流了。

迎吏在這個時期還停留在高級官員親力親為的一件事,可是它並沒有停止演變,而是在往後的時間裡轉變它的意涵,讓這個迎吏制度不斷去適應漢魏六朝的士族政治文化。這種順應之勢有主動的權力引導,也有體現時代格局下一種維穩的姿態。

2.迎吏經歷的轉變與政治關係的連結

迎吏在往後的東漢時期大致延續著之間的形式,可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政治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迎吏制度也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中發生了變化。到了南朝時,迎吏成為了一個職位,它不再是一件官員具體要去做迎新工作的事情,而是

變成了品職性官號

可是它要是僅僅變成一個職位也還在情理之中,不過在它成為職位之後,這些迎新的儀式便不再由擔任其職的官員來親自去做了,到了後來甚至取消了。所以迎吏經歷了一個由有職事無職位向有職位無職事的轉變。而這個轉變最大的受益階層便是當時士族政治當道的高門貴族。

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因為它將對於士族的官位晉升階梯有著推進的作用,迎吏成為了士族子弟入仕的一種資格。這種入仕資格是高門貴族在政治舞臺上享受的政治特權,它也是日後士族力量得以維持的根本。

二、迎吏的職位確立對應著士族政治的盛行

魏晉時期士族當道,這個時期可能是中華歷史上唯一的一段貴族時期,所以這個階段會有很多相應的制度來匹配符合這個貴族階層的利益,迎吏制度的轉變恰恰就是六朝士族政治面向高門士族的一個體現。

當迎吏在南朝已然成為具體的職位時,此前迎吏所需要去完成的迎新工作卻不再由擔任迎吏這個職位的官員來承擔,而是將這項工作交付了出去,那麼迎吏這個職位就成了一個只有品味職稱卻沒有實質內容的官職。那麼它究竟又為何能夠存在於官場之中呢?

存在即合理,它必然合乎一種順應當時時代趨勢的法則,即確保六朝士族政治能夠維持其政治地位的原因。

1.入仕資格的存在是王朝對士族的優待

迎吏制度轉變為不承當其具體事職後便讓士族能夠以最低的門檻走進官場政治的舞臺,有了入仕的資格,王室貴族的權力得以在這種制度下延續下去。

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但是除了士族政治對於迎吏制度轉變的推動,王室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王朝對於士族政治權力的賦予讓士族得以能夠在魏晉時期展露頭角,也

通過這些制度的設定讓出身士族的貴族享受到王朝政治的優待,這就是迎吏這個官職在南朝能夠存在的原因。

不過這中間還是有些許微妙的差異,即王室的權力與士族的權力之間的關係,迎吏這項制度如何體現了這兩股權力的差異,它能否脫離這兩股力量的掣肘而存在呢?

2.個人授予與中央授予職品地位差異反映了皇權的主導

在談到中央權力關係時,便繞不開由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將皇權之下分為種種等級的權力,最終集中於皇帝一人之手。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央的權力雖不再向秦朝時如此高度集中,但是中央所代表的皇室正統還是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運行體系,一個官職由地方官員的授予和中央授予所體現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在品級上就直接反映了這一層差異,個人授予的官位品級是低於中央授予的官職品級。

迎吏制度雖然能夠對士族的入仕起到一定的作用,當時它所承載的功能還是有限的,

士族政治不能夠直接僭越皇室的權力去左右官員的選舉,皇權的主導依然能夠在這風雨飄搖的政治環境下起到它應發揮的作用,即穩定時局,得以讓士族受到皇權的依附。

三、迎吏制度變遷源於士族與皇權的共同博弈

迎吏制度也不單只是反映了士族政治在那個時代的優越性而已,它即作為士人的一種入仕資格,但是它也體現了士族和皇權之間的共同博弈,這之間又牽連到皇權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東晉的立朝是由於士族力量擁護的,所以皇權必然受到世家大族的制約。

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但是又在某一時期,東晉孝武帝將權力爭奪回來,士族階層受到打壓,但後來又得依靠士族的力量來壯大自身在皇室的地位,於是這兩股力量在那段歷史時期是具有深層的矛盾的,而且不能夠輕易化解開來。

迎吏制度的變遷很大程度是由於這兩股力量之間共同博弈後產生的結果,我們可以通過迎吏的儀式來看出其中包含的某種君臣關係。

1.迎吏儀式與君臣關係的掛鉤

在以前迎吏制度為曾轉變之前,對於當地新任長官的到來舉行儀式是不可或缺的,這意味的對於下屬而言對於新來長官的尊敬是極其重要的,而這映射到中央上的臣子對於君王的尊敬是一樣的。迎吏之中的儀式便是象徵了朝廷之上的一種君臣關係。

本質上是讓新任長官受到君王般的感受,可是這種風氣的盛行便冒犯到了處於九五至尊的君王,君王這種會讓當地盛行的君臣之風會威脅到整個社會的安穩,

變取消了迎吏的實質性內容,讓其只保留一種品職的稱號,成為一種士族入仕的資格,這便是迎吏制度得以轉變的原因。

可是我們還是有必要來探究一下這兩股力量的博弈之間,為何皇權成為一股引導之勢?

2.士族對於皇權的依附是士族政治得以保持的根本

迎吏制度還是體現了皇權對於士族政治權力的賦予,可是這種賦予終究是有其限度的,所以取消了它的實質性內容,但是保留士族能夠享有這個職位帶來的政治權力。

漢魏六朝迎吏制度的變遷:六朝士族政治的一個側面

兩股力量以一種微妙的平衡感共存著。畢竟在六朝某一時期,士族的政治權力是可以與皇權分庭抗禮的,甚至讓帝王成為他們的傀儡,可是在東晉時期受到了反噬,後來士族對於皇權的依附才成為六朝士族政治的一種常態,因為士族的政治話語權也需要皇室的承認才得以成立。

迎吏制度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雖然獲益者是士族階層,可是這項權力是在皇權主導下才得以保持的。所以六朝士族政治對於皇權的依附,是在迎吏制度的轉變下體現的一個側面。

四、士族政治無法脫離皇室“魔掌”

也許我們無法以一項迎吏制度的變遷來窺探整個六朝士族政治的全貌,但還是能夠體會到士族政治之於六朝起到了怎樣影響,可是它終究無法脫離皇室的主導下而存在。即使迎吏制度成為士族政治維護其政治地位的保障,但是是有限的。

我們感受到迎吏制度的變遷也是對於那段歷史能夠有一個觀看的角度,來讓我們

更加立體地看到六朝下的政治風雲還有維持著其面貌的時代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