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戀物癖","過渡性客體"請了解下

最近朋友和我講,晚上孩子睡覺的時候老是有些小動靜,仔細一看,原來是孩子抓著被子的角落,在用拇指不停地搓。她感到很奇怪:孩子明明還在睡覺啊,為什麼會不自覺捏被子角,是不是有什麼夢遊的現象?

我笑笑,默然。因為我自己小時候也曾經有這樣的現象,記得我母親讓我開始獨自睡覺的時候,我總是感到很不自在,於是會找一些被子揉成一團,然後抱著,再後來長大了,我依然會買些公仔擺在床上,偶爾抱一下。也不是說只有抱著公仔才能睡著,但這樣做的確能讓我感到安心。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相信不止我和朋友的孩子,其實很多媽媽都會發現自家寶寶有這個習慣。實際上,在寶寶慢慢自我獨立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種類似捏被角的現象,有些寶寶如果繼續和媽媽睡,可能還會抓媽媽的胸部,但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不必恐慌。

想要更瞭解這種現象,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叫"過渡性客體"。

什麼是過渡性客體?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美國兒童精神分析家Winnicott定義這種過渡性客體為"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甚至比母親重要的,兒童自身心靈寄託的一部分",它最早出現在兒童的自我玩耍中。一條毯子、一件舊衣服、柔軟的玩偶或是兒童重複性的動作都可以是過渡性客體的一部分。

從現實角度解釋,在寶寶7個月之後,是他的斷奶期,這期間寶寶會有"分離焦慮症",對即將遠離自己的事情都會有依賴,比如牛奶、或是媽媽的懷抱。這個時候寶寶就會開始尋找身邊可以"讓他找到媽媽的感覺"的事物,也就是所謂的"過渡性客體",比如睡覺的被子。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通過揉搓或是擁抱這些客體,寶寶會感覺到媽媽還在身邊,也會安心許多。甚至當一段時間後寶寶形成了習慣,即使媽媽在身邊,寶寶也會覺得"這張被子比媽媽更像媽媽",而愛不釋手,不願意和它分割。

過渡性客體對寶寶意義重大,沒必要強行戒斷

我國心理學專家提出過一個很正確的理論:"父母的愛,是孩子生命中第一次珍貴體驗,必不可缺。"

而過渡性客體對於孩子來說,正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的"父母的愛"。它不僅可以讓孩子與母親的情感延續,讓孩子不會過早對父母感到生疏。同時對於幼小、需要安慰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他能隨手可得的情感寄託,讓他可以無需通過哭鬧來獲得爸爸媽媽的愛。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況且,這種客體現象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就會消失,一般是在孩子8-9歲左右,等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社交圈子,開始慢慢人格獨立了,就會對這種過渡性客體慢慢遠離。我們沒有必要強行干涉,讓孩子戒斷這種行為。

當然就算孩子沒有完全脫離也沒有關係,只要這種找客體安慰的行為不會對他人、對孩子自身造成傷害和困擾,我們就不需要擔心。就算造成困擾了,我們也不能魯莽行事,必須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幫孩子過渡。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如何科學合理地幫孩子度過客體期?

心理學家針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參與、溫和、換位思考。

參與:

孩子小時候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我們的參與度不夠,孩子才會產生戒斷依賴。有些媽媽一旦復工,就把自己所有精力都投入工作,這是不好的。今天科技已經很發達了,假如我們需要上班,不妨麻煩自己的父母幫忙帶一帶孩子,午間休息的時候,給家裡打一通視頻通話,讓孩子多看看自己,他就會比較安心,也會慢慢知道"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只不過很忙,我也要開始懂事了"的心理。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換位思考:

試想一下,如果今天上司突然把我們裁員了,我們會不會覺得很突然,很難以接受?很多人甚至會突然對未來感到絕望。

同樣,這種情緒對於寶寶也是適用的。寶寶雖然小,但是已經有對事物的基本感知能力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今天自己還小,如果沒得捏被子,或是捏胸部了,自己會不會也會很難受呢?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多通過交流,去慢慢改變孩子的客體期行為了,絕對不能通過蠻橫、強行改變的手段。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溫和:

承接上面的觀點,孩子還小,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媽媽造成尷尬。如果我們突然對他大聲喝斥,孩子也會受到驚嚇,而且會覺得"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從而出現一些抑鬱情緒。

所以還是老法則:交流第一。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如果發現孩子年齡增大了卻還是沒有停止這種行為的跡象,我們完全可以和他好好交流,說明他這樣做會讓媽媽很尷尬,你已經開始慢慢長大了,應該要開始改變這種行為了。當我們的語氣夠溫和,孩子也會願意傾聽,比起爭鋒相對,這種方法效率是比較高的,而且實施也非常簡單。我周圍的朋友也都是用這一招,屢試不爽。

還要切記,幫寶寶改變這種行為的時候,要每天注意寶寶的心理健康情況,要看寶寶是不是"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千萬別無視或是積壓這種不良情緒,否則寶寶以後的成長會很受影響。

孩子依賴被角和小毯子,並非是

其實,不管是捏被子角或是媽媽的胸部,都只是寶寶渴望關愛的一種正常體現,如果我們因為感到不適或厭煩,而去強行阻止,甚至喝斥孩子,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去如何規範孩子的行為,而是去關心孩子的心靈世界,用合適的方法給他最合適的照顧。

下次孩子再有類似行為,不妨放下手頭上的東西,陪小傢伙玩一玩,傾聽一下他的心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