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網友燕昨天氣極敗壞地發微信說,她晾在陽臺上的絲襪又不見了!

燕的兒子已滿10歲。幾個月前,燕無意中在兒子枕頭下發現了她丟失的三雙絲襪,當時她並沒有特別在意,覺得孩子只是好奇罷了。可是後來發生的事讓她又氣又恨,不知如何是好。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兩個月前的一天晚上,燕半夜起來小便,順道走進兒子房間給他蓋被子,發現兒子居然穿著她的絲襪睡覺,且沒穿內褲!又氣又惱的她,這才發覺孩子喜歡絲襪這事不正常。經與老公商量後,他們決定教育一下兒子。

第二天,夫妻倆輪番上陣,上到倫理道德,下到身心健康,對著孩子足足說教了兩個小時。燕說,整個過程中兒子一直低著頭、羞紅了臉。她想,孩子應該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了吧。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可是一週前,燕發現她的絲襪又少了兩雙,她問兒子,兒子矢口否認。燕不信兒子的話,開始在家裡胡亂翻騰起來,終於,她在兒子的書包裡層的小包中發現了丟失的兩雙絲雙襪。“你居然還敢帶到學校裡去,我怎麼會生了你這樣下流的兒子……”燕氣恨交加,不由分說狠狠地揍了兒子一頓。

這下,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孩子應該不會再這樣做了吧。

但就在昨天,燕晾在陽臺的絲襪又不見了!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燕擔心,他的兒子成了戀物癖。我來解釋一下戀物癖的概念:戀物癖通常開始於青春期,屬於性心理障礙,簡單理解就是性的對象出現了問題。有戀物癖的人,他們會偷取熟悉女性(特定的對象)的物品,比如:內衣褲、香水、襪子等。

聽上去蠻可怕的,而且戀物癖可能會以“偷竊”或“流氓”罪被抓。但是,父母也不要過於擔心。數據顯示大部分男性在成長期都有短暫的戀物傾向,而真正發展成為正戀物癖的還是少數,僅佔5%-10%。

只要父母理解這是孩子成長期的正常行為,並尊重孩子,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是不會從“戀物”發展為“戀物癖”的。有幾個原則,父母在發現孩子有戀物傾向時可以參考。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第一,多角度找尋原因

關於戀物癖的形成原因說法並不完全統一,比較常規的說法是是由於童年環境與性意識混亂對人格發展所起的阻礙作用導致的。具體來講,以下兩個方面較為普遍。

首先,媽媽與兒子的關係。

一是過於親密。表現在:媽媽與兒子動作過於親呢,如摟抱、親嘴;兒子上小學還和媽媽睡一張床;媽媽平時不注意遮蔽,私人物媽品隨意丟放等。

二是媽媽忽略兒子的感受。兒子希望得到有媽媽更多的關愛,他不敢說出來,通過戀物來滿足媽媽愛他重視他的願望。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再則,對性教育“度”的把握。

一是性教育缺失。孩子在提出有關“性”方面的問題時,父母遮遮掩掩,不正面回答,加重了孩子對這方面的探索慾望。

二是過早地刺激了孩子對性的興趣。比如遊戲廣告、曖昧的畫面等。

第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及個人生活空間,避免隨意侵入。在發現孩子戀物的行為後,父母不要呵斥或責罵、嚇唬孩子,這樣做一是讓他認為自己是骯髒的,從而影響到他一生的性觀念;二是戀物的孩子大多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識比較濃烈,父母的做法可能讓他表現得更加叛逆。

一般來說,孩子戀物的時間大概在半年左右。如果經過觀察,孩子戀物傾向有增無減,那麼可以考慮由父親和孩子做些交流,以包容的心態去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態和情感需求。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父親要始終保持 不指責不評判的態度。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第三,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有戀物行為的孩子一般羞怯膽小、不善於交往、內向且不善於表達自己;培養興趣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糾正性格上的缺陷。

第四,尋求靠譜的幫助

如果情況無法得到控制,父母可以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或對口教練,對孩子進行疏導,與孩子一起正面應對這一問題。

青春期孩子“戀物”就是“戀物癖”嗎?父母須謹慎定義

並非所有的戀物都會成為戀物癖,孩子戀物也並不可怕。看見孩子的需求,放下成見,正確引導才是父母父母對“愛”最好的表達。


我是河馬媽媽,80後知性“女青年”,自持有點小智慧,文章皆原創。在這裡向你訴說孩子們的故事,渴望與萬千父母一同成長。認同我的觀點,歡迎點擊文章上方紅字

“關注”我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