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兵书上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粟裕就是善于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变对我不利为有利,变对敌有利为不利,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可能为可能。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皖南事变前

1941年,皖南事件爆发后,为了保证苏中地区的军事防务,粟裕奉命离开盐城,悄然南下苏中战略区。时任苏中司令员、一师师长的粟裕,充分利用苏中地区的地理条件,运用各种战略战术,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共同书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当时,日军占领了东台县城,为了保证战略战术的执行和抗日力量的实力保存,粟裕他们转移到了县城以东的三仓一带,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日军进村扫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日军得知消息后,在粟裕他们转移过去不久,就开始调兵遣将,围剿粟裕部。粟裕在面对敌人多次大规模的"扫荡"下,带领军民积极投身反"扫荡"。

苏中地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但是无险可守,如果仅仅是依靠杂草和芦苇等做掩护,那火光一起,藏无可藏,最终只能与敌人展开正面战斗,那必定会损失惨重。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日军扫荡

当时部队中有人分析,面对敌人装备上的优势,利用水网来建立起牢固的防御体系是不可能的。

但是粟裕却不那么想,他认为,只要联系好群众,肯定能在地形上大做文章,我们无险可守,那如果自己不需要守呢?敌人装备精良,可是船开不进来,他还怎么打呢?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粟裕在前线指挥

带着这个想法,粟裕将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苏中水网地带,开创了水网游击战的先例。

粟裕说:"这一代水网密布,又有芦苇、杂草掩护,只要合理利用,肯定能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哪都不去,就坚持原地斗争。"他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地形条件,利用水位下降的空隙,发动群众开展改造地形的群众运动。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反扫荡

一方面,他们在河道上构筑明、暗、交通、柱、阻塞等坝体,使得我方军民的小木船可以畅行无阻,但是日军的汽艇却难进分毫。另一方面,将修建的固定桥改为活动桥,将道路由曲变直、由直变曲,多挖岔路口,这样,敌人行动起来就困难重重。

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挖小河的形式,将各大河连接起来,使得水网、陆地联系非常紧密。对于粟裕的这几项设计,部队上下对他的聪明才智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连不懂军事的老百姓也竖起大拇指,称赞其巧妙。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日军扫荡

实践里出真章,在粟裕的几项设计基本完成后,敌人的进攻已经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次斗志昂扬的冲进来,都是灰头土脸的逃回去。

由于粟裕也命人不断改变各处布局设置,敌人下一次来又变了样子,敌人损失非常惨重,却又无可奈何。

苏中军民共抗日,粟裕活用主席游击战理论,独创水网游击战反围剿

粟裕

粟裕带兵打仗向来不拘小节,常常不按套路出牌,致使敌人吃尽了大苦头。辩证地看待事物,也让很多不可能的战斗变为可能,甚至变得对我方非常有利。苏中反"围剿"也让我们看到了游击战争的灵活性,影响深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