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

”,从齐桓公十四年,陈公子奔齐,到齐太公田和取代姜姓而有齐国,历经田氏八代家主不懈努力终于成为现实。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陈公子完即田完

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田氏既然已经取代姜姓齐国,为何仍以“齐”为国号?“历史倪说”认为,田氏齐国镶嵌战国历史上,且已经远去,确切原因无法得知,仅能从历史记载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一、“齐人”深入人心,避免“国别”变更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景公时,田氏家主田乞(史称田釐子)采取“阴德于民”的政策,“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由此田氏得齐众心,宗族益强,民思田氏”,以至于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晋国时,不顾身份而对晋国上大夫叔向坦言,“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晏婴出使晋国

田乞的努力最终得到回报,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在齐悼公时,田乞“为相,专齐政”,至其子田常(史称田成子)时,“复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

经过几代田氏家主的努力,齐国形成了“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的盛况。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田氏“阴德于民”

田氏因得民心而得以代齐,他们深知民众的力量,所以当获周天子许为诸侯时,便仍以“齐”为国号,以尽可能避免国内百姓因“国别”变更而产生不良影响。

二、获许诸侯前便与三晋有外交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以齐国的名义示好邻邦,不但归还了原来侵占的邻国鲁国、卫国的土地,还向晋国、韩氏、赵氏、魏氏、吴国、越国派出特使,以示修好,但实际上既巩固了田氏在齐国的地位,又令田氏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与加强。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田氏掌控齐国

果然,至田盘(史称田襄子)时,田氏便可与三晋直接通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与三晋通使,且以有齐国”。

“历史倪说”认为,既然田氏于获许诸侯之前便已经单独与三晋直接通使,为尽可能减少“国际影响”,因此有理由继续以“齐”为国号。

三、以齐为荣

齐太公吕尚曾经辅佐周文王治周,且助周武王灭殷商统治,且以首功之臣的身份获封齐国。而齐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桓公更是春秋时代的佼佼者,他树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获周襄王嘉奖,赐“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

姜姓齐国以齐太公吕尚为始,至齐桓公成就霸业,齐国之名威震诸侯列国。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虽然田氏取代吕氏而有齐国,但仍以“齐”为荣,以至于田氏齐国的开国君主田和谥号为“太公”,其子田午谥号为“桓公”。田氏爱“齐”如此,便造成齐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位齐太公、两位齐桓公。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田氏有齐

四、田和为诸侯时,齐侯吕贷尚立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89年,“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周天子思考魏、楚、卫为田和求诸侯之事

话说周安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91年,“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由此可见,虽然田和“立为齐侯,列于周室,纪元年”,但齐康公仍以齐侯立于齐国。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

难道是周安王自身难保,无心思于田和封诸侯之事?还是周王室已经衰微到工作漏洞百出的地步?“历史倪说”,周安王之所以立田和为齐侯一定是应田和之请。

当周天子许田和为诸侯时,除海上一城为齐康公食邑,田氏尽有齐国,但毕竟一国之内有两位齐侯并立。田氏仍以“齐”为国号,便顺利成章地将姜齐诸侯置于身后,从而向世人昭示的是有德者居之,而非篡夺。

五、应和“占卜之说”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完生,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卜完”,占卜的结果是陈完有大福之相,将来他的子孙可以独享一国,而且这个国家还是个姜姓国家。

为了印证“占卜之说”的可信性,《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还记载陈完至齐后,“齐懿仲欲妻完”,也专门找人占卜了一下,“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与京”。

此类引导世人“顺天应人”的“占卜之说”盛行于封建社会,不足为信,其目的在于为“田氏篡齐”做理论宣传,但其中所表明的“陈衰,将有姜姓之国”,却是暗含齐国并非姜姓专享,陈国之后亦可有之,从而表明田氏并非篡齐,而是代姜姓而有齐。

六、避陈乱而奔齐,齐有恩于田氏

1、田氏的先祖陈国公子完,是陈厉公之子。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陈厉公

为蔡女所生,“厉公兄鲍立,是为桓公。桓公与他异母。及桓公病,蔡人为杀桓公鲍及太子而立”。

陈厉公即位,又娶蔡女做夫人。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蔡女淫於蔡人,数归,厉公亦数如蔡”,时人称陈厉公“淫出国”。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陈厉公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蛋。陈厉公数次到蔡国鬼混,给陈桓公的儿子妫林以可乘之机,“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事后,妫林自立为国君,史称陈庄公,“故陈完不得立,为陈大夫”。

但是,陈公子完命不该就此安定。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庄公卒,立弟杵臼,是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杀其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恐祸及己,完故奔齐”。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陈公子完奔齐

陈公子完避祸逃至齐国,齐桓公不但诚信将其收留,而且“欲使为卿”。由此可见,田氏之所以能够于齐国繁衍生息,应该归功于齐桓公、归功于齐国。田氏代姜齐,感恩之余,有理由继续以“齐”为国号。

七、与韩、赵、魏于封邑建国不同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景公时六卿开始主政,“十二年冬,齐顷公如晋,欲上尊晋景公为王,景公让不敢。晋始作六(卿)[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至晋悼公十四年时,“晋使六卿率诸侯伐秦,度泾,大败秦军,至棫林而去。”

晋国六卿自初立伊始,不但辅佐晋君强军,而且不遗余力地与蚕食晋君君权。在此期间六卿虽有更替,以至于在与晋君斗争中被灭族。但到晋昭公六年离世之时,晋国已经是“六卿强,公室卑”的局面。

晋顷公时,六卿更进一步打击、弱化公室力量。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十二年,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以晋君为首的公室与六卿斗争的结果是,公室力量日渐消亡,难以再与六卿相抗衡,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最终胜出,为六卿之主。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六卿进一步缩小为四卿。

当智氏一家独大之时,便向韩氏、魏氏、赵氏索取土地,但遭到赵氏强烈拒绝。智氏以此为由,率领韩氏、魏氏兴兵讨伐赵氏。智、韩、魏联合伐赵期间,智伯的骄狂令韩、魏两家有“兔死狐悲”之感。后来,韩、赵、魏三家一拍即合,灭了智氏,且瓜分智氏领地。

至此,韩、赵、魏势均力敌,直到三家被周天子认可为诸侯,三家均无力独自灭掉任何一家。当韩、赵、魏扩张之举告一段落之际,便有意追求名实相副,即为诸侯,以氏为国号独立建国。

当初,在齐景公时,齐国与晋国六卿主政颇为相似,但齐国的局面最终朝着更加有利于田氏的形势发展。

齐景公时,田氏联合鲍氏、栾氏、高氏灭掉了专权齐国的庆封家族,形成齐国七大家族,即田、鲍、栾、国、庆、高、高,其中高姓占两席。此后数年间,田氏逐渐蚕食其他家族,联合鲍氏消灭栾氏,并且变高氏两席为一席。

后来,田氏“阴德于民”,势力日渐壮大,令当权的国氏、高氏喘不过气来。齐景公病重期间,命相国国惠子、高昭子立公子荼为太子。公子荼即位,史称晏孺子,令欲立公子阳生为君的田僖子田乞十分不满。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田僖子田乞

终于有一天,田僖子带着鲍牧、朝中大夫领兵闯入公室。高昭子、国惠子带着公室守卫奋力抵抗,最终失败,晏孺子逃往鲁国,国惠子逃奔莒国,高昭子被杀。

政变之后,田僖子田乞从鲁国迎回公子阳生,并立为国君,史称齐悼公,田僖子自任相国“专齐政”,至此田氏于齐国一家独大,牢牢掌握相权。


田氏既已占有齐国,为什么仍以“齐”为国号?

田氏一家独大

由此可见,齐国田氏与晋国韩、赵、魏不同,取吕氏而代之,而非独立建国。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史记·齐太公世家》

3、《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

4、《史记·晋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