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打仗就是“打錢”!為什麼據說兩宋如此富裕,卻感覺總被欺負?

天涯風平


兩宋富裕不假。稅收多也不假。

但是:1、錢不夠用。2、沒有馬匹。

以財政收入最高的所謂王安石變法為例:

最多時,財政收入1.2億貫/石。

由於稅金是本色,也就是百姓生產交易什麼就繳納什麼,稅金主要實物是銅錢、交鈔、糧食、布帛。

所以,我們假定1.2億全部是錢。

但這個錢並非全部硬通貨的銅錢,還有鐵錢小錢私錢海外錢舊錢。同時,北宋一貫並非1000文,而是900文和770文兩個標準,取中間值850錢。則1.2億貫等於1020億標準銅錢,也就是1.02億標準貫。這個記錄一直到機器化大生產時期才被打破。

也就確實可見北宋富裕程度,畢竟北宋統治區只有大約7000萬人口,稅負水平還遠低於所謂康熙盛世。

不過,北宋財政收入八成多用來養活80萬禁軍,50萬廂軍,20萬番軍效用軍勇敢軍等僱傭軍,還有大量的官員差役鄉兵。

事實上,北宋財政收入嚴重不足,才有慶曆新政(節流)和王安石變法(開源)。

其次是馬匹。

不管輕騎重騎都缺乏騎兵,因此北宋對外戰爭雖勝率7成,都是血肉之軀換來的,哪怕獲得勝利也無法擴張戰果,党項吐蕃契丹利用騎兵逃離戰場,北宋軍隊不敢追擊,三五年之後敵人捲土重來,北宋若失敗一次則就基本是全軍覆沒。

這就是真相。


四川達州


對於軍事戰爭來講,有錢並不是萬能的。

一、“抑武輕文”是國策

唐末五代的一大弊端就是軍人干政,因此宋代的軍事始終從屬於文人,皇帝使用文人管理軍事,便於駕馭,削弱武將的君權始終是宋代帝王們的拿手好戲。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領兵對西夏作戰的范仲淹等人,這都是極其少見的會打仗的文官。

二、軍事體制上的核心在於分散軍權

宋代皇帝們創造性的採取了防止武將們專權的政策,比如禁軍不設最高統帥;將領有統帥軍隊的權力,但是調兵權在樞密院,造成士兵和將領互相不瞭解。

三、戰力低下的士兵

宋代軍隊的特點就是人數龐大,但是戰力相當差,相反會加重財政的負擔。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軍隊?都與宋代的災年募兵制度有關。例如,960年北宋統一時,全國的軍隊約有22萬人,到了1068年王安石變法的前一年,就增加到162萬人。如此多的軍隊數量,卻缺乏訓練,導致戰鬥力很弱。

所以講,雖然宋代商品經濟發達,但是有錢也不是萬能的,帝王們的治國政策和軍事體制在應付外患上顯得束手無策,再加之面臨的外族國家正處於強勢發展中,最終只能是被欺負的形象。


駙馬君


其實,據後世研究認為,兩宋才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甚至連漢朝和唐朝也不能與其相比,“四大發明”有兩樣就出現在宋代;宋詞,是古代文學的高峰,文學史上的地位不亞於唐詩漢賦。
在人類發展史上,軍事與政治、經濟兩者的發展,歷來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政治開明,經濟發達的國家,必然軍力也非常強悍,但偏偏宋朝卻是中國歷史上的例外。匈奴,漢代雖遠必誅;突厥,唐朝起兵遠征,且都贏得乾淨漂亮;唯獨大宋,卻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部落輪番欺負。
最終,隨著南宋帝國的滅亡,中原文明毀於蒙古人之手,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漢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漢人娶媳婦時,要將媳婦的初夜權,送給蒙古人享用;如果發現媳婦在新婚之前破處,就會受到蒙古人的懲罰,可謂漢人之奇恥大辱。
兩宋經濟發達,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被獲譽為“中華第一神品”,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可謂暖風燻得遊人醉,一派繁華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
但兩宋發達的經濟,民眾極高的生活水準,並未體現在軍力上,原因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推行的國策,子孫世世代代沿襲有關。
趙匡胤靠“陳橋兵變”,才被部下“黃袍加身”,篡位登基,被擁立為帝,取得天下,坐上皇帝的寶座以後,怕別人學他這一招,就採納趙普的建議。在一次宴會上,趙匡胤對石守信等大將威逼利誘,迫使其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從而收回了大將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
從此,宋代長期採取了“抑武揚文”的國策,也即重視文人、文官,而輕視武官、武將,皇上和朝臣,則沉湎於舞文弄墨,附庸風雅,夜夜笙歌而不能自拔。在一個青樓女子,為皇親國戚所崇拜,自上而下押妓嫖娼的國度,其軍隊的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滿足於田園風光的中原農業文明,由此走出來的知書達理、文質彬彬的軍人,不如馬背上游牧民的剽悍善戰,那裡經得住北方野蠻民族三番五次地血腥攻打。
最終,城池被悉數攻破,北宋、南宋,相繼在風雨飄渺中倒下了,萬里疆域,大好河山,被馬背上的蠻夷所坐享,不免令後人無限感慨。

國平軍史


錢,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客觀因素,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兩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時期,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內部治理成效顯著,一幅國泰民安的景象。但在處理對外事務特別發生戰爭時卻顯得尤為孱弱,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完全沒有體現出來,那麼原因在哪裡呢?

一,趙宋江山是赴匡胤發動兵變從孤兒寡母手裡搶來的,所謂的得國不正他們應該算是典型。鑑於自身經歷,所以對軍人格外忌憚,小心提防,江山未穩就搞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大戲,這對整個宋朝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重文輕武算是成了祖訓吧。對軍人的抑制肯定會影響到軍事力量的發展,可以說消除軍人的威脅是以犧牲國防安全作代價的。

二,這和我們的民族性格有關,只要和平三年,我們就會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特別要是踫到了風調雨順的太平盛世,從上到下就會貪圖安逸,放鬆警惕,如果此時存在一個比較強悍的敵人,那麼從盛世到亂世的轉換就在一夜之間,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無一例外,我甚至在想,抗戰之所以未敗,恰恰是因為我們正處在戰亂之年,刀槍還是熱的,軍民都期待著拋下內戰的負罪感投入到保衛民族國家的洪流之中!

錢,是戰爭的支持基礎,尤其是現代化戰爭,但錢不一定就能左右戰爭的走向。高效的政府,統一的民心,還有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過硬,素質過硬的軍事力量才是敢打能贏的切實保證!

最後,請容許我發一下感嘆

——可惜,我們有很多的帝王都把錢送給了敵人當軍費,就為了換一時半會的安逸![捂臉][捂臉][捂臉]


湘中明珠Zxp


打仗打的是錢,是分兩方面說的。

一方面是保障,一方面是利益。

支持一場戰爭,是需要巨量資金支撐的。

贏得一場戰爭,也是要有巨大利益支撐的。

兩宋時期,武人地位低下,即便贏了,他們也沒多大收益。而背後的南方地主階級,贏了反而要用更多的資金去支援落魄的北方。更加沒有取勝的動機了。


漢魏英雄傳


打仗是肯定要消耗鉅額金錢的,每次出征所消耗的各項軍費不是一般國家能承受住的。兩宋確實富裕,那為什麼總是被人欺負?看一下沙特阿拉伯就明白了,錢多使你能夠保障戰爭的持續進行,但未必就一定能提高你的軍隊戰鬥力。軍事實力是否強大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士兵素質、武器的先進程度、軍官的水平優劣,後勤的供給能力等,不僅僅只跟錢有關。

而且,人們說打仗就是打錢,一般都是驚訝於打仗消耗巨大,跟人們常說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是一個意思。


天居士僉


一:燕雲十六州丟失,沒有戰略性的防守要地。

二:缺少戰馬,部隊以步兵為主,機動性不強,戰場調配,後勤補給等等都極度被動。

三:高層指揮腐朽,不懂用武將,能打仗的將領處處招嫉,猜疑心重,朝令夕改。

四:尚武精神丟失,有了錢,都沉迷享樂主義,少了一股血性。


芒兄果妹


一個不能讓老百姓為之拼命的國家,在富也是捱打的份,而兩宋卻是老百姓起義最多的。一個對財產過度重視,就會磨去老百姓對國家的忠心,和對財產過度的渴望而不擇手段。


三不敢


宋朝之恥,在於統治階級的軟弱,在於建軍治軍理念的落後,以致於國雖富但兵不強!


ABOB4


1. 宋朝重文輕武,北宋開國皇帝就是陳橋兵變奪權。前車之鑑,所以重文輕武,武人地位大幅度降低。軍人沒有有榮譽感,地位,尚武精神。

2. 財政稅收多,並沒有轉化到軍隊上,裝備陳舊,訓練不積極。

3. 宋朝統治階級只想保留自己的權勢,一直被動講和,主力進攻思想基本沒有。總被敵人抱有希望,甚至寧可劃江而治,也不願意起刀兵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