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打仗就是“打钱”!为什么据说两宋如此富裕,却感觉总被欺负?

天涯风平


两宋富裕不假。税收多也不假。

但是:1、钱不够用。2、没有马匹。

以财政收入最高的所谓王安石变法为例:

最多时,财政收入1.2亿贯/石。

由于税金是本色,也就是百姓生产交易什么就缴纳什么,税金主要实物是铜钱、交钞、粮食、布帛。

所以,我们假定1.2亿全部是钱。

但这个钱并非全部硬通货的铜钱,还有铁钱小钱私钱海外钱旧钱。同时,北宋一贯并非1000文,而是900文和770文两个标准,取中间值850钱。则1.2亿贯等于1020亿标准铜钱,也就是1.02亿标准贯。这个记录一直到机器化大生产时期才被打破。

也就确实可见北宋富裕程度,毕竟北宋统治区只有大约7000万人口,税负水平还远低于所谓康熙盛世。

不过,北宋财政收入八成多用来养活80万禁军,50万厢军,20万番军效用军勇敢军等雇佣军,还有大量的官员差役乡兵。

事实上,北宋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才有庆历新政(节流)和王安石变法(开源)。

其次是马匹。

不管轻骑重骑都缺乏骑兵,因此北宋对外战争虽胜率7成,都是血肉之躯换来的,哪怕获得胜利也无法扩张战果,党项吐蕃契丹利用骑兵逃离战场,北宋军队不敢追击,三五年之后敌人卷土重来,北宋若失败一次则就基本是全军覆没。

这就是真相。


四川達州


对于军事战争来讲,有钱并不是万能的。

一、“抑武轻文”是国策

唐末五代的一大弊端就是军人干政,因此宋代的军事始终从属于文人,皇帝使用文人管理军事,便于驾驭,削弱武将的君权始终是宋代帝王们的拿手好戏。文人一般不懂军事,至于领兵对西夏作战的范仲淹等人,这都是极其少见的会打仗的文官。

二、军事体制上的核心在于分散军权

宋代皇帝们创造性的采取了防止武将们专权的政策,比如禁军不设最高统帅;将领有统帅军队的权力,但是调兵权在枢密院,造成士兵和将领互相不了解。

三、战力低下的士兵

宋代军队的特点就是人数庞大,但是战力相当差,相反会加重财政的负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军队?都与宋代的灾年募兵制度有关。例如,960年北宋统一时,全国的军队约有22万人,到了1068年王安石变法的前一年,就增加到162万人。如此多的军队数量,却缺乏训练,导致战斗力很弱。

所以讲,虽然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是有钱也不是万能的,帝王们的治国政策和军事体制在应付外患上显得束手无策,再加之面临的外族国家正处于强势发展中,最终只能是被欺负的形象。


驸马君


其实,据后世研究认为,两宋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甚至连汉朝和唐朝也不能与其相比,“四大发明”有两样就出现在宋代;宋词,是古代文学的高峰,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唐诗汉赋。
在人类发展史上,军事与政治、经济两者的发展,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的国家,必然军力也非常强悍,但偏偏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例外。匈奴,汉代虽远必诛;突厥,唐朝起兵远征,且都赢得干净漂亮;唯独大宋,却被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部落轮番欺负。
最终,随着南宋帝国的灭亡,中原文明毁于蒙古人之手,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汉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汉人娶媳妇时,要将媳妇的初夜权,送给蒙古人享用;如果发现媳妇在新婚之前破处,就会受到蒙古人的惩罚,可谓汉人之奇耻大辱。
两宋经济发达,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被获誉为“中华第一神品”,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可谓暖风熏得游人醉,一派繁华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两宋发达的经济,民众极高的生活水准,并未体现在军力上,原因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推行的国策,子孙世世代代沿袭有关。
赵匡胤靠“陈桥兵变”,才被部下“黄袍加身”,篡位登基,被拥立为帝,取得天下,坐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怕别人学他这一招,就采纳赵普的建议。在一次宴会上,赵匡胤对石守信等大将威逼利诱,迫使其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从而收回了大将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从此,宋代长期采取了“抑武扬文”的国策,也即重视文人、文官,而轻视武官、武将,皇上和朝臣,则沉湎于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夜夜笙歌而不能自拔。在一个青楼女子,为皇亲国戚所崇拜,自上而下押妓嫖娼的国度,其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满足于田园风光的中原农业文明,由此走出来的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军人,不如马背上游牧民的剽悍善战,那里经得住北方野蛮民族三番五次地血腥攻打。
最终,城池被悉数攻破,北宋、南宋,相继在风雨飘渺中倒下了,万里疆域,大好河山,被马背上的蛮夷所坐享,不免令后人无限感慨。

国平军史


钱,只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客观因素,而且不是主要因素。

两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内部治理成效显著,一幅国泰民安的景象。但在处理对外事务特别发生战争时却显得尤为孱弱,经济与文化上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一,赵宋江山是赴匡胤发动兵变从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所谓的得国不正他们应该算是典型。鉴于自身经历,所以对军人格外忌惮,小心提防,江山未稳就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这对整个宋朝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重文轻武算是成了祖训吧。对军人的抑制肯定会影响到军事力量的发展,可以说消除军人的威胁是以牺牲国防安全作代价的。

二,这和我们的民族性格有关,只要和平三年,我们就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特别要是踫到了风调雨顺的太平盛世,从上到下就会贪图安逸,放松警惕,如果此时存在一个比较强悍的敌人,那么从盛世到乱世的转换就在一夜之间,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无一例外,我甚至在想,抗战之所以未败,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战乱之年,刀枪还是热的,军民都期待着抛下内战的负罪感投入到保卫民族国家的洪流之中!

钱,是战争的支持基础,尤其是现代化战争,但钱不一定就能左右战争的走向。高效的政府,统一的民心,还有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素质过硬的军事力量才是敢打能赢的切实保证!

最后,请容许我发一下感叹

——可惜,我们有很多的帝王都把钱送给了敌人当军费,就为了换一时半会的安逸![捂脸][捂脸][捂脸]


湘中明珠Zxp


打仗打的是钱,是分两方面说的。

一方面是保障,一方面是利益。

支持一场战争,是需要巨量资金支撑的。

赢得一场战争,也是要有巨大利益支撑的。

两宋时期,武人地位低下,即便赢了,他们也没多大收益。而背后的南方地主阶级,赢了反而要用更多的资金去支援落魄的北方。更加没有取胜的动机了。


汉魏英雄传


打仗是肯定要消耗巨额金钱的,每次出征所消耗的各项军费不是一般国家能承受住的。两宋确实富裕,那为什么总是被人欺负?看一下沙特阿拉伯就明白了,钱多使你能够保障战争的持续进行,但未必就一定能提高你的军队战斗力。军事实力是否强大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士兵素质、武器的先进程度、军官的水平优劣,后勤的供给能力等,不仅仅只跟钱有关。

而且,人们说打仗就是打钱,一般都是惊讶于打仗消耗巨大,跟人们常说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是一个意思。


天居士佥


一:燕云十六州丢失,没有战略性的防守要地。

二:缺少战马,部队以步兵为主,机动性不强,战场调配,后勤补给等等都极度被动。

三:高层指挥腐朽,不懂用武将,能打仗的将领处处招嫉,猜疑心重,朝令夕改。

四:尚武精神丢失,有了钱,都沉迷享乐主义,少了一股血性。


芒兄果妹


一个不能让老百姓为之拼命的国家,在富也是挨打的份,而两宋却是老百姓起义最多的。一个对财产过度重视,就会磨去老百姓对国家的忠心,和对财产过度的渴望而不择手段。


三不敢


宋朝之耻,在于统治阶级的软弱,在于建军治军理念的落后,以致于国虽富但兵不强!


ABOB4


1. 宋朝重文轻武,北宋开国皇帝就是陈桥兵变夺权。前车之鉴,所以重文轻武,武人地位大幅度降低。军人没有有荣誉感,地位,尚武精神。

2. 财政税收多,并没有转化到军队上,装备陈旧,训练不积极。

3. 宋朝统治阶级只想保留自己的权势,一直被动讲和,主力进攻思想基本没有。总被敌人抱有希望,甚至宁可划江而治,也不愿意起刀兵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