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達智能化分享:智慧交通落地,車路協同是關鍵

智慧交通不僅指汽車智能,還有道路的智能。智能汽車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運輸工具,而是融合了智能交互、自動控制、對外通信、人工智能等各類能力的綜合型科技產品。


康利達智能化分享:智慧交通落地,車路協同是關鍵


  近日,科技部發函支持濟南、西安、成都、重慶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其中,要求重慶開展的4個應用示範中,智慧交通赫然在列。

  在最高每小時40公里以內的交通情況下,系統接管實現自動駕駛,而駕駛員不用再把時間浪費在堵車上,可以處理其他事情。這不是科幻,國內首個基於實車發佈達到量產狀態的L3級自動駕駛核心技術——交通擁堵自動駕駛TJP(Traffic Jam Pilot)日前在重慶發佈,而其L3級自動駕駛車也將在今年量產。

  行業普遍認為2020年是智慧交通落地的關鍵年,伴隨5G等技術的發展將會催生新一代智慧交通。智慧交通是什麼?離我們有多遠?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美歐日已全面佈局智慧交通戰略

  “智慧交通是交通運輸、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的產物,是解決交通擁堵、交通安全、交通節能減排有效方式。”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周健研究員解釋,智慧交通是一種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將先進的雲計算、移動互聯網、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有效地集成運用於整個交通運輸管理體系,從而建立起一種在大範圍、全方位發揮作用的實時、智能、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

  相關數據分析,智慧交通可使車輛安全事故率降低20%以上,交通堵塞減少約60%,短途運輸效率提高近70%,現有道路網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

  “2017年全球智能交通市場規模達2789.6億美元。”周健介紹,在全球智慧交通系統的推廣應用上,美、歐、日已經先行一步,正處於產業化基本形成和大規模應用階段。目前各國都在全面佈局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戰略,而美國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其智能交通、自動駕駛政策、V2X強制安裝立法等被各國重點關注。

  “智慧交通不僅是汽車智能,還有道路的智能。”周健說,智能汽車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運輸工具,而是融合了智能交互、自動控制、對外通信、人工智能等各類能力的綜合型科技產品。聯網化和智能化是未來智慧交通的兩大重要發展趨勢。

  國外的城市交通動態精準感知與智能嚮導已日漸成熟。周健解釋,傳統智能交通主要依託攝像頭、地感線圈等設施對交通流量進行實施監控。不過伴隨物聯網在城市主要交通路段、停車場的部署,以及智能設備的個人化普及,充分利用手機通信數據、停車數據、ETC收費數據、氣象數據等多元多維度數據,實現城市區域範圍內交通數據的充分融合和精確感知,可以實現對未來“智能城市”的交通實時監控。

  而在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和滲透下,交通出行服務逐漸成為一種新型服務,形成了多種基於大數據分析的交通出行規劃,方便出行者從出發到目的地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路徑的靈活選擇。

  需法規支持和智能路網建設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交通信號控制的研究,到現在ETC系統,我國智能交通一直在發展中。”周健解釋,目前,我國的智能交通系統已經進入高速發展,全面推廣應用和改進升級的階段。而智慧交通的概念已越來越深地融入經濟發展、城市管理與百姓生活中。

  重慶交管部門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通過智慧交通建設,緩解城市擁堵。當市民駕車使用導航時,導航會根據實時交通信息推薦路線避免擁堵;在規劃建設公交優先道時,會通過交通大數據分析研判,對每條公交優先道的交通組織進行針對性設計。

  仙桃數據谷是重慶首個基於5G的L4級自動駕駛開放道路場景示範運營基地,在這裡用戶可以體驗通過手機約車,車輛會自動到預約地點來接用戶,用戶上車後,車輛可以自動駕駛將用戶送到商務中心、飯店等指定地點。

  記者體驗了長安汽車的L3級自動駕駛技術。L3級自動駕駛,即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在滿足設計運行條件時,可執行全部動態駕駛任務(包含對環境的感知、方向盤和加減速控制),在設計運行條件即將不滿足時系統請求人類用戶接管。當車速在每小時40公里以內時,系統會自動提示已經做好了接管的準備,駕駛員可以隨時託管。當駕駛員將手腳離開方向盤等車輛操控裝置後,車輛依然在路上順利地行駛著,當遇到側面有車插入、轉彎等情況時,都輕鬆自如地處理。

  “今年長安的L3級自動駕駛車將量產,不過能否上路還要看相關法律法規。”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朱華榮表示,儘管國內的很多企業都在積極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探索,但除技術外,法律法規上的制約還有待解決。如現有的交規沒有關於自動駕駛的規定,如果發生交通事故的責任判定該如何判也是一個問題。同時,自動駕駛需要智能路網的支持。要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需要藉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車與人、車與車、車與路、車與服務平臺的全方位網絡連接,這些都需要與之相配套的規劃和建設,也需要產業和技術上的規範標準。

  周健表示,智能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是智慧交通的重點。智能車路協同將無線通信、傳感器和智能計算等前沿技術綜合應用於車輛和道路基礎設施,通過車與車、車與路信息交互和共享,首先實現車輛運行的安全保障,其次實現綠色駕駛和交通信息服務,能夠實現安全輔助駕駛、路徑優化、低碳高效等目標。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已經做了大量的實際道路測試,部分技術實現了產業化。如日本已經在全部高速公路上實現了高速無線數據通信的全覆蓋,90%以上車輛安裝了具有不停車收費,道路實時採集、分析、預警等功能的第二代不停車收費系統ETC2.0終端,極大的減少了交通事故和交通擁堵。

  智慧交通感知網絡是建設重點

  周健表示,目前,我國的智慧交通系統已經在一些城市、高速公路等推廣應用,但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總體技術和應用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未來我國智慧交通發展有5大方向,分別為綜合交通智能化協同與服務、交通運輸系統安全運行智能化保障、智能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的特殊要求推動信息技術發展、智能交通產業生態圈的跨界融合。

  “智慧交通最重要的是要實現交通工具和道路的連接、信息交互。”周健說,行業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是支撐智慧交通應用落地的關鍵技術,5G的發展將牽引新一輪技術融合創新,全面賦能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實現自動駕駛的低延時、高可靠和高速率和人、車、路、“雲”等協同互聯。

  如何開展智慧交通應用示範?重慶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將基於4G/5G、IPv6、物聯網等技術,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載裝備運行狀態感知體系,建成智慧交通感知網絡,實現重點區域智能交通基礎設施覆蓋率超過95%。整合交通行業全時空、全要素信息,加強跨部門交通數據的交換和共享。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掌握城市交通整體運行態勢,有效調配和優化各類公共資源。根據交通態勢預測和事件類型高效完成研判、指揮與處置的聯動,增強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據瞭解,在大型城市智慧交通工程項目上,重慶已經啟動智能公交專用道工程和重慶主城區智能交通升級工程計劃。項目將打造“智慧數字交管”,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管控的科學有效性和駕駛員交通行為的規範性,提升城市交通服務能力,最終實現一定程度的城市交通擁堵緩解。2019年,重慶已經啟動滬渝高速公路、渝黔高速智慧化改造工程,將實現高速公路智慧交通管控。

  在自動駕駛上,重慶市已建有交通運輸部認定的“自動駕駛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和“自動駕駛封閉場地測試基地(重慶)”。目前還有智能網聯汽車實驗基地、西部自動駕駛開發測試基地正在建設。下一步籌備申報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基於5G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模驗證與應用示範項目和自動駕駛智能車路協同高速公路示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