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各国君主的氏


摘要:将春秋战国各国分为四类:姬姓诸国、同盟诸国、附庸诸国和篡逆诸国,分别讨论其姓和氏。结论为姬姓诸国(含周王室),姬姓,无氏;同盟诸国,各有其姓,无氏;附庸诸国地位低下,建氏;篡逆诸国沿用旧氏,有氏而不用。


1 为什么要在有姓的情况下有氏

中国人介绍自己,总是先介绍姓,"鄙姓张",然后再介绍名,"名三"。姓氏在中国人的自我认知中极其重要。但在历史上,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

姓字从女,说明姓的来源最早一定是与母系认知(不一定是母系社会)有关的,古姓也多有女子旁,如姜、妫、姬等。这些姓的来源有的已经不可考了,有的则被挂在黄帝名下,但其来源依旧可疑。不过,有一点是可靠的,姓实际上是用来分别血脉关系的,所有人都有姓,不存在无姓之人。换言之,一个人,他/她的姓是从祖先那里逐代继承过来的,而这些祖先总是可以归到某个姓下面的。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用来区别血脉的姓变得有些落伍了,它不能够分辨贵贱,同样是姜姓,可以做君主,也可以是野人。时代要求出现氏这个概念,用来分辨同姓之间的高低上下。

从氏的功能(别贵贱)看,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有氏的。什么样的家族需要呢?有一定财产的、需要跟别的同姓之人进行分别的家族才需要氏。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呢?赤贫者不需要,因为他们实在没必要主动跟有钱人进行区分。还有一种情况下不需要氏,那就是社会公认你是贵人,所以不需要氏。

仍从氏的功能(别贵贱)看,氏下可以在分氏。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又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同样在一个氏下的后人们,有的可能高官得坐,有的可能沦落街头,这就需要分氏;还有的是某个家族集体投靠异国,也可以另立一氏。

2周朝各国的分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主要分为这么几支,一是姬姓诸国,他们是周王室的兄弟叔侄,历代周王以叔弟之位待各诸姬姓国君,像晋、燕、鲁、蔡、卫都是,据说有53国;二是同盟诸国,他们的祖上是周朝建立时期的诸侯,同盟军或兴亡继绝,那个时候氏这个概念还没完全建立,因此各国以姓为别,如姜齐、子宋、妫陈等等;三是附庸诸国,他们的祖上不是建国时期的诸侯,多居于后来向周称臣的蛮夷之地,如嬴秦,芈楚等等;四是篡逆诸国,他们的祖上只是以上三类的臣子,后来逆袭成为该国君主,如田齐、赵、魏、韩等。

接下来逐个分析。


谈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各国君主的氏


3 姬姓诸国

姬姓诸国的姓毋庸置疑,就是姬。来源是周王室的姬

姬姓诸国的氏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国名为氏,如鲁国王室(公室)是姬姓鲁氏;二是无氏。

我认为无氏的提法更为准确一些。因为氏是用来别贵贱的,在一国之内(如鲁国),没有那个姬姓比鲁国更高贵,因此不需要鲁王室(公室)自己准备一个氏来自夸自耀;在去朝周天子时,也没有这个需求,因为怎么着鲁王室(公室)的地位也比周天子要低;在各国交往中,是以国家名义进行交往的,各国君之间虽然爵有等差,但地位基本一致,不存在鲁国国君贱于齐郑的说法,也没必要有氏。

额外说一下周王室,他们也没必要建氏,也是无氏的。

结论:姬姓诸国(含周王室),姬姓,无氏。

4 同盟诸国

同盟诸国的姓包括姜、子、任(妊)、妫、祁、嬴、姒、曹等,这些国家家族来源清晰,姓源明白,无需讨论。

同盟诸国王室(公室)的氏,其实与姬姓诸国一样,都可以认为是无氏的。除了姬姓诸国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个理由,这些国家建立的很早,那个时候氏的概念还不清楚,主要还是用姓来区分人群,等贵贱概念清晰以后,在该国之内,王室(公室)已经是该姓最贵者,没有王室(公室)建氏的必要了。

结论:同盟诸国,各有其姓,无氏。


5 附庸诸国

附庸诸国的祖上地位不高,不是周王室建立之初就建国的,因此在没建国的时期,他们有必要建氏,来与姬姓诸国和同盟诸国进行交流。这里主要讨论秦国和楚国。

秦国是伯益的后人,嬴姓,祖居东方,也就是现在山东一带,后来因征战需要迁徙到西方。秦始封于周孝王,这是西周的第八位天子,封的是附庸,封在秦地,以地为族称,曰秦嬴,一直到东周平王时期,才封为诸侯。在西周中后期这段时间内,秦的地位是很低的。秦的祖先造父封于赵地,因此秦人以地为氏,曰赵氏。但也有资料显示,封在秦地这支,就已经从赵氏中析出,另立秦氏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因为秦的始封祖非子是造父的侄孙,造父直系后人是奄父那一支,非子得封之后没理由还在赵氏待着,毕竟他的地位已经高于造父的直系后人了。

再说楚国,楚国的姓是芈,《芈月传》让这个字从生僻字变成了常见字。这个姓是陆终的后人,上溯为黄帝之后。

楚国的氏是熊,来自鬻熊,他是楚王室的祖先,其子熊丽是最早以熊为氏的。这种以父名为氏的情况,实际上是父子联名的变形。熊氏虽然建立了楚国,但受封于周成王时期,没赶上周朝建国大封异姓诸侯那一拨,成王只封了个最低子爵,还只是封了田土,没有正式的政治地位,所以楚国也是非常地位低下的。因此,至少在周王朝话语圈中,楚国也需要一个氏,那自然就是熊氏了。

结论:附庸诸国地位低下,建氏不是为了在国内显示自身的高贵,而是在与他国交流时使用。

6 篡逆诸国

篡逆诸国包括篡了姜齐的田齐、分了姬晋的韩赵魏三国。

篡逆诸国的国君都是前任的大臣,自然有姓有氏。齐国是全盘继承,因此沿用国号不改。三家分晋是另立新号,因此均以氏为国。但在实际上,无论是与周天子、其余诸国的交流中还是自身国内,均无称氏必要,因此是"有氏而不用"

结论:篡逆诸国沿用旧氏,有氏而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