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李振亞love


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按照戰後簽訂的和約,德國除了承擔高額的戰爭賠款之外,還按照英法等國的要求,解散了其軍隊,導致德國原先的軍隊將領大量下崗失業。而且,德國的軍事工業也在英美的要求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和限制。而在1920年之後,由原來的軍隊將領主導的軍事工業系統仍然悄悄的復甦,並且,軍隊將領大量承擔外交使命,在多個國家進行溝通,為德國的軍事工業和其他工業產品尋求出路。

德國最開始的主要合作對象包括蘇聯和拉美的一些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都從德國採購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其他工業產品。蘇聯更是和德國進行了大量的軍事工業合作,德國企業向蘇聯轉移了一部分技術。而從孫中山在世的時候開始,德國就開始在中國進行開拓,先後和孫中山、北洋政府、陳炯民都有過接觸,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和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常態化的軍事和工業合作,為德國的軍工產品尋找出路。

到1930年之後,國民政府對全國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德國與國民政府之間開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合作關係。當時,德國和國民政府高層進行了比較多的商討,希望能夠建立起比較全面的合作,德國不僅要向中國提供軍工產品,還要在中國建立一部分合資工廠,其中的重心是在湖南建立一個重工業基地,包括一箇中型的鋼鐵廠和一個汽車廠。到1933年後,德國和國民政府還商定了一個軍事培訓計劃,也就是幫助中國武裝和培訓三十個德械師的計劃。

德國之所以如此熱衷於與中國合作,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從自身的方面來說,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受到了各種限制,因此不太可能與列強平等合作,而中國當時積貧積弱,深受列強欺辱,過敏症完成表面統一之後,正是百廢待興,需要進行建設的時候,所以德國願意以平等的姿態和中國交往,並和中國進行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合作。這樣,雙方就一拍即合,很快建立起了全面合作關係。

當然,當時的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金,無論是購買德國產品,還是和德國建設合資工廠,最大的問題都是沒錢。之前的北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是大量出賣全國各地的各種權益,而德國提出的辦法相對來說要更加平等和公平一些,也就是以中國能夠出口的物資來抵償,尤其是中國當時主要的出口物資桐油和鎢砂等產品。這其中,中國出口的鎢砂佔到全世界產量的90%,是武器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物資。而鎢砂的主要產地就是在江西南部的贛南地區,也就是當時的中央蘇區,這也是國民政府急於剿滅中央蘇區,控制贛南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軍事方面的合作更加直接一些。德國向國民政府和國軍派出了大量的顧問,幫助國軍進行德國式的訓練,並在一些戰爭中為國軍提供作戰指揮方案。比如國軍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紅軍方面的指揮者為奧地利人李德,而國軍方面的作戰方案則主要是由德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提供的。一直到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期間,德國顧問也在為國軍提供作戰指導。比如初期作戰中,國軍始終堅持以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等幾個已經完成德械裝備改造的部隊擔任第一線作戰,後續部隊進入戰場後,以小部隊分散補充到第一線部隊去,而不是成建制的替換第一線部隊,這就是德國顧問法肯豪斯的意見。

一直到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在歐洲戰場都已經爆發後,德國還曾經考慮過和中國結盟,還是與日本結盟的問題,但最終還是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之下,德國選擇了以日本為盟友。但德國在抗戰初期仍然按照戰前和中國簽訂的協議,提供了大量的重要軍需物資,只是在滇越路被日軍切斷後,囤積在越南的大量物資都被日軍繳獲了。在中國抗戰進入比較困難的1939年和1940年期間,美國對援助中國態度消極,中國也曾有一部分人鼓吹過與德國結盟。但因為各種因素,這種論調只是曇花一現,並未成為主流。

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派到中國工作的各種顧問留給國民政府各級相關工作人員和國軍各級軍官和將領的印象都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德國顧問和後來的蘇聯顧問一樣,都比較本分,只做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顧問就是隻做顧問的事,而不會去指責國民政府官員腐敗,軍隊無能,將領水平低,這和後來美國顧問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國軍將領和國民政府官員普遍對德國和蘇聯顧問印象更好,沒有出現類似史迪威問題這樣的爭端。


蕭武


希特勒曾說:“中國人並不能等同於靼韃人和匈奴人,他們是特殊的人種,是比較文明的人種。”希特勒他對中國,遠好於當時要殺光有色人種的3K黨盛行的美國和視有色人種非人的英國。希特勒對中國的好感很大程度來源於他曾經被中國人無私幫助過。

希特勒在他的自傳中描述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時,曾經提到過,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這個中國家庭曾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繫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是讓人無法忘懷的……”希特勒曾在談起自己往事的時候感嘆道。希特勒掌權後合併了奧地利,但那時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都再也沒有找到過這家善良的恩人們。

二戰前的德國和中國關係良好和此事也不無關係,德國對中國的幫助遠好於英、美,當時的中國軍隊裡有德械師,軍隊有德國教官,有德國克虜伯榴彈炮,中華民國向德國派了大量的公費留學生,甚至蔣公次子蔣緯國還是德軍軍官,希特勒還承擔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直到抗戰開始後還不顧日本的強烈反對,小規模給中國軍事援助,南京大屠殺也讓希特勒鄙視日本,他曾私下對自己的秘書長阿姆施太朗說過:“和日本這種國家結盟簡直是恥辱,他們只配在海邊打魚!”


大唐陌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和中國沒有什麼矛盾。

除了庚子事變中,義和團清軍殺死德國公使克林德,導致德國大舉出兵報復以外,中德沒有什麼矛盾。

一戰以後,德國戰敗退出青島後,中德更是基本沒有瓜葛,德國連在中國的殖民地也沒了。

所以,德國可以隨意軍售甚至軍事援助中國,沒有政治上的顧慮。

相反,英法美蘇日等列強,全部在中國都有殖民地和各種勢力。

他們如果擅自幫助中國,讓中國強大,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強大以後,必然會驅趕他們,廢除他們的特權,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國在東亞沒有勢力,急需找一個盟友。

眾所周知,德國在歐洲、非洲包括中東、印度等地區,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國在東亞本來是沒有勢力的。

自然,日本後來成為軸心國成員,但開始日德關係並不能算親密。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將青島德軍打敗,並且將太平洋德國島嶼都佔領的,就是日本。

日本當時實力很強,又有強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國,隨時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國一下。

實際上,就是日本戰這根攪屎棍,讓美德成為敵人。對德國而言,日本是危險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國國力較弱,但潛力大。以中國目前的國力,他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和德國作對。

所以,德國因國際政治在東亞找部署一個盟友,中國就是很適合的。

事實上,即便1941年中國對德國宣戰,實際上也沒有對德國造成什麼損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國商人的財產而已,戰爭結束後還歸還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國有德國急需的一些資源。

其他資源不提了,中國具有大量優質鎢礦資源。

鎢礦是軍工的骨骼。

鎢及其合金是現代工業、國防及高新技術應用中的極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廣泛應用於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含鎢高溫合金主要應用於燃氣輪機、火箭、導彈及核反應堆的部件,高比重鎢基合金則用於反坦克和反潛艇的穿甲彈頭。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軍事工業,就必須得到大量鎢礦資源,德國也不例外。

而鎢礦屬於戰略資源,英美法蘇是不會隨便賣給德國的,只能從中國購買。

一種說法認為,德國最後慘敗,以匱乏鎢礦有關係。

在中德鎢礦貿易停止後,德國只能以高價向西班牙、葡萄牙購買鎢礦。

同時,英美也參與購買搶購西班牙鎢礦。

西班牙佛朗哥政權坐地起價,從1942年初開始,英美開始聯合買斷西班牙所有的鎢礦出產。結果該年的鎢砂產量幾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噸,價格也從原來每噸75 美元飆升至16800美元。

盟國以巨大的代價,獲得了其中將近一半的鎢砂。

德國這邊即便也出了高價,卻買不到多少鎢礦,軍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滿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斷德國將會戰敗,基本停止了鎢礦供應,由此德國軍工產品質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軍貿傳統。

大家也許不知道,清末中國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從德國進口的。

北洋水師中的大量軍艦,包括定遠號、鎮遠號兩艘鐵甲艦,都是從德國購買的。

當時北洋新軍很多是德式裝備,用著德國大炮,抬著德國重機槍,拿著德國毛瑟步槍,挎著德國手槍。

而德國的武器質量非常好,成為價格略高但質量極佳的代名詞。

以定遠號、鎮遠號為例,黃海海戰中兩艦被日軍中大口徑艦炮擊中近400發,換成普通軍艦早就給打成渣了。

但因為德國武器優質的質量,它的裝甲堡自始至終未被日艦擊穿,主炮到戰鬥結束時仍可使用。兩艦出航時合計僅攜帶12英寸主炮彈197發,其中大部分尚為不適於攻擊巡洋艦的穿甲彈,共打出172發。

所以,中國軍人對德國武器有好感。




薩沙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德國並不是不想在中國撈好處,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其中就有德國,歐美在華獲取的利益,德國一樣沒少拿,1897年,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侵佔我國青島達17年之久,只不過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了,作為戰敗國,德國喪失了在我國的一切權力,也就沒辦法欺辱中國了。

至於德國為什麼幫助中國強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他們自己。自一戰失敗後,《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軍隊數量不得超過10萬,為了給二戰做準備,德國留下的10萬軍人全是軍官,這些軍官總不能呆在國內吃閒飯吧?,德國就將他們出口到戰亂地區,一方面是為了在實戰中得到鍛鍊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賺些外匯。國民黨圍剿紅軍時,就有大量的德國參謀人員在國軍中服務。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開始大力發展軍事工業,軍工產品需要大量的鎢、銻等戰略礦物資,而中國正好盛產這些,於是雙方達成了以礦產資源換取軍事裝備的協議,這屬於各取所需,當時德國所急需的鎢礦石90%都來自中國,在這個前提下,德國才加大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準備為中國訓練和打造60個德械師,當然,中國不僅僅是提供礦物資,還花費了大量的外匯,1936年就用了2300萬馬克購買德國裝備。

有人說德國援助是為了牽制蘇聯,我認為牽制蘇聯作用不大,東北早在1931年就落入了日本之手,如果要援助也該援助日本才對,何必要援助國軍呢?再說,援助國軍對日本是不利的,八.一三淞滬抗戰時,國軍只有第36、87、88三個德械師,但卻發揮了巨大作用,日軍傷亡4萬多人,估計有一半是他們打死的,如果抗戰再推遲幾年,國軍再增加20多個德械師,日本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中國呢?

抗日爆發後,德國為了中國的資源還試圖調停過中日矛盾,對中國的援助也沒有一下子停下來,直到1938年底,在日本的不斷施壓下,希特勒才最終選擇了日本,終止了對中國的軍事合作,所以,德國幫助中國強軍,並不是對中華民族多麼友善,完全是為了自身利益,沒什麼可值得肯定的,最終德國還不是拋棄了中國,大家說是不是啊?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在德國的援助下,獲得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

並且,為了使得這批武器裝備發揮出最好的效果,德國還指派了專門的顧問來到中國,以德國軍隊的訓練方式,系統地訓練中國部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均成功達到了德式標準,他們也成為了國軍的王牌部隊。

(國民黨的王牌之師)

但奇怪的是,最終中國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國訓練出的軍隊,用來攻打德國的盟友日本。那麼,當初德國為何要幫中國強軍呢?

一、中德兩國保持著長久的合作關係。

早在晚清時期,中德兩國就已經有了一些軍事上的貿易合作。比如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所配備的裝備,基本上都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號、鎮遠號等戰艦,其實也是從德國購買而來的。

只不過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漸膨脹,中德兩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發生曹州教案後,威廉二世就立即電令艦隊進入膠州灣。

1898年3月,德國逼迫清朝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取得山東膠州灣的99年租借權,以及山東半島的開礦權和鐵路鋪設權。而在庚子年間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中,德國還是領頭部隊。

在20世紀開頭的一段時間中,中德兩國的關係並不是很友好。但隨著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德國軍隊完全退出山東,中德兩國的矛盾也隨之消除了。

20世紀20年代,兩國恢復了貿易上的往來。到30年代,中德兩國的貿易達到了一個高峰。一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德國才停止了同中國在軍事上的貿易。

(德皇威廉二世)

二、德國需要中國來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眾所周知,德國在19世紀完成了統一,並漸漸成為了歐洲強國。但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國瓜分,德國什麼都撈不到。因此德國只得將目光投向遠東地區。本來山東青島已經到手了,但一戰的失敗又讓德國不得不雙手奉還給了中國。因此,德國在一戰後,改變了殖民地方略,轉而在遠東地區尋找一個盟友,以此來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利益。

那麼,誰是最適合的盟友呢?

一開始,德國將目光投到了日本身上。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和日本眉來眼去,雙方在1936年簽訂了反共協定,成功搭上了線。但當時的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的一個強國,其本身的野心就不小。希特勒清楚德日之間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絕不可能長期保持合作關係。因此,最終德國將遠東盟友鎖定為中國。

中國之所以被德國看重,一來是因為國力較弱,在便於操控的同時,又無法與德國抗衡。二來是地廣人多,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而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確實是比日本更加靠譜的盟友。只是由於時間太緊,沒有能夠成功發展起來。

由於日本野心過大,又四處闖禍。他們不僅把整個二戰搞得一團糟,還把中國和美國都推向了德國的對立面。這也讓德國在二戰中後期相當難受。

(中德戰爭)

三、德國需要中國的資源。

德國對中國進行援助,當然不可能是無償的。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無視《凡爾賽條約》,大力發展工業、擴充軍備,這肯定是需要大量資源的。而德國的國土面積狹小,根本就沒有太多資源可供使用。他們只得向其他國家進口。

比如鎢礦這種戰略資源,就是發展軍工產業的必需品。德國向英法等國求購,英法根本不賣。因此德國只能轉而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進行貿易,但普遍價格較高。中國的鎢礦資源非常豐富,德國便開始同中國洽談貿易。對於中國來說,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先進的武器裝備。因此德國對症下藥,將一大批先進裝備輸送到了中國,並且還附贈了訓練顧問。那一段時間,德國的軍工產業快速發展,中國也獲得了大批先進武器,雙方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但隨著二戰的爆發,中德之間的貿易開始不斷減少。到1941年,中國正式對德宣戰,兩國的貿易徹底停止。

到了1942年,德國在蘇德戰爭中失利後,西班牙等國坐地起價,將鎢礦的價格不斷抬高,而德國也只能咬牙堅持。這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德國開始在戰爭中各線崩潰。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國與國之間,實際上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畢竟國家也都是人在掌控,所有政策的出臺和實施,都需要經過人手,得經過高層的同意,特別是國與國之間重大軍事合作,沒有高層的點頭和同意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許多時候,兩國之間重大軍事合作,會涉及到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都是慎之又慎的。

二戰前夕,德國在歐洲是不受待見的,因為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由於德國戰敗了,喪失了所有在海外的殖民地,國土面積至少縮水了13%,還受到了《凡爾賽條約》敲骨吸髓的打壓,所以日爾曼民族有意在戰前強軍,企圖洗刷一戰戰敗的恥辱。

德國政府自1935年開始,擴充軍備研製更多的三軍武器裝備,但德國國土面積包括資源有限,無法從歐洲其他國家獲得某些研發武器所需的礦藏資源,中國作為東方大國,成了德國所需鎢錫等戰略物資的重要來源地。

譬如德國研製的的Pak-38反坦克炮,採用鎢合金穿甲彈,是二戰時期少有的能擊穿蘇軍T-34和KV-1坦克正面裝甲的反坦克炮;製造供Pak-38反坦克炮用的穿甲彈所需的鎢,作為戰略儲備物資,長時間依靠中國的出口,北京軍博地下展廳中的那門Pak-38反坦克炮,向世人揭開了中德軍事貿易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一面。

由於德國礦產資源匱乏,鎢、銻等製造軍火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基本上都要依賴進口,缺少外匯的德國很難在其他國家購買到這些資源,加上英國軍情機構的百般阻撓,因此,德國人將目光投向了東方的中國。

當年,中國的鎢砂產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塞克特將軍曾說過,“原料問題是我們政策的焦點”。1933年初,漢斯·克萊恩,作為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的隨員第來華訪問,在廣州找了陳濟棠,洽談向德國提供礦物資源的問題,並承諾為其建造一座兵工廠,但由於德國政府的干預,最終,德國的鎢礦合作對象從廣東的陳濟棠轉向了南京政府。

由於中德雙方都缺乏外匯,於是,簽署了1億馬克的信貸合同,中國給鎢礦等資源,德國則給槍炮等軍火。中國出口德國的鎢砂礦達到了1萬餘噸,佔德國進口鎢砂礦總量的70%;此外,中國還提供德國銻、錫等原料,以及包括蠶繭、芝麻、豆油、花生油等大量農產品。

與德國是易貨貿易,換來了德國的軍火裝備,包括步槍、衝鋒槍、重機槍、坦克、榴彈炮、高射炮、水雷、探照燈、魚雷艇等,甚至一度想購買德國的U型潛艇。

國人引以為豪的德械師,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在抗戰爆發初期,87師、88師,以及稅警總團等德械師,作為國軍主力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給予了侵華日軍以極大殺傷。

但由於中德貿易時間並不長,德械師在軍中可謂鳳毛麟角,未能阻止戰略層面上的侵華戰爭,德械師也大都戰歿,但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德械師註定青史留名。

至於德國幫助中國軍隊整軍備戰,充實軍隊中的德制武器,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是中德建立在自身戰略需求上的,並非德國對中國特別好心腸,雙方可謂各有所需,都對對方有所需求,因此合作是互利的模式。

中德貿易過去由商人主導,後來上升到兩國政府間的行為,是雙方各有所取,南京政府希望能獲得先進的德國武器裝備,以及德軍教官幫助提高部隊官兵的軍事素養以及作戰能力。

同時德國政府也能從中國大量進口研製先進武器所需的鎢銻等礦藏資源,需要指出的是,二戰開始以後,中德之間的貿易就停止了,Pak-38反坦克炮1941年的蘇德前線僅裝備了100餘門,但卻有多門此炮給予了中國軍隊,說明當時德國非常重視中國這個貿易伙伴。


國平軍史


這是因為二戰前的德國地位相當的尷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是標準的戰敗國,雖然他還有其他的戰敗國,但是奧匈帝國解體了,早已不復當日之強大,只有德國還想著能夠重新找回當日的榮光。



二戰之前德國的實力實際上恢復的很快,已經不在當時的列強英法之下。戰爭的勝負並不是靠自己單打獨鬥就可以了,在一次大戰的時候,德國的實力比英法都要強,即使打英國加法國也不成問題,但是德國當時幾乎是與整個世界作戰,失敗自然就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到了二戰前夕的希特勒,自然就是吃一塹長一智。因為如果繼續單打獨鬥的話,德國只能夠走一戰的老路,所以為了能夠在二戰中取得先機,德國自然是到處去找比較強力的盟友。中國當時就入了德國的法眼,也許有人說中國當時比較弱,但是比較強的國家都是站在英法那一邊,而像中國這樣稍微弱點的國家,還是相當有一定實力的。



因此德國當時就大力援助中國,而中國當時確實在軍事這一方面有強烈的需求,而其他的列強,何並不願意把武器賣給中國,所以德國就成了中國的唯一選擇。而且德國的武器裝備說實話確實相當的優良,所以中國從德國進口武器裝備軍隊,也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由於中國當時是落後國家,那些列強肯定是都在欺負中國,只不過德國是個例外。當然德國在一戰之前,事實上也是夥同其他列強一起欺負中國,只不過一次世界大戰的變故,讓德國成了戰敗國。

成為戰敗國的德國,事實上並沒有放下自己心中的仇恨,他們時刻想著能夠報仇雪恨。只不過在世界格局中,想憑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是很難對付的德國的那些仇人的,所以必須找相關的盟友才行。一戰時期德國的盟友是奧匈帝國,但奧匈帝國在一次大戰中並沒有幫德國多少忙,事實上是德國的累贅而已。

到了二戰前夕,希特勒上臺之後,銳意發展軍事德國的力量有所加強,這個時候德國也在刻意尋找盟友,能夠幫他們去抵抗英法那些列強。日本和中國是他們所找的兩個比較靠譜的盟友,而且中國相對比較落後一些,所以在很多方面比較依靠德國,所以德國對中國反而更上心一些。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德國武裝了不少中國的軍隊,甚至派出軍事顧問幫助蔣介石訓練中央軍。

還有一點就是德國對中國的一些軍事物資,例如鎢礦需求比較多,而其他列強對德國在這方面的封鎖比較厲害,而中國則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德國用武器裝備和中國換了不少戰略物資。話說德國當時是想日本和中國都加入到德國的陣營中來挑戰英法等列強,只不過因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德國只能在兩者中選一個的時候,最終還是選了更強的日本。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這也許就是很多中國人對二戰德國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南京淪陷,而德國人拉貝拉出的那張被歐洲人深深唾棄的納粹黨旗卻拯救南京25萬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來,中國對德國就有著著名的一股好感,並且一直存在著軍貿聯繫,上至軍艦、大炮、武器,小至槍械口徑、軍隊制式都是採用德國制式,所以德國和中國進行軍事合作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更何況這個時候的德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資源去投入生產建設。



電影《拉貝日記》

劇照

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德國並沒有像英國那樣在海外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大量的海外資源,而德國發展工業所需要的資源都比較少,所以德國需要一塊不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能供應自己資源、但是不是很強大的國家,當時放眼全球,能符合這個條件的也就只有中國。德國鎢芯穿甲彈、以及強化裝甲的稀土資源德國都需要進口,既然橡膠資源大多被英國控制,那麼就尋找另一種能替代橡膠的資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國有資金和需求,中國則窮得只剩下這些資源,所以一直保持著傳統軍帽,聯繫的中德兩國,這時也就一拍即合。



也許有人會說雙方這都是為了利益,但是,你有錢我不賣給你資源,你有資源我也不賣你的東西。在國際政治上就是間接的打壓,合作是雙贏的,都是為了本國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合作。所以,得中國賣資源給德國,德國賣軍備給中國,並且派出軍官幫助中國的軍隊建設。我們都說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關係看待問題,雖然德國在歐洲挑起了世界大戰,但是人家也的確間接的幫助中國抗日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可以說是多苦多難。經歷了晚清時期整個中國遭受到了致命的重創。後來晚清滅亡進入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經過孫中山先生的努力雖然建立了民國政府,但那也僅僅是表面上的統一罷了。但實際上各地依舊是軍閥割據一方。中央政令形同虛無。當時的中國依舊是西方列強的“樂園”。而在眾多列強中德國卻獨樹一幟。德國也對當時的中國進行了侵略。但是德國的侵略更加的高明。也更加讓當時的主流所能接受。



我們不要看表面上德國又是賣軍火給國民政府又是派軍官組成軍事顧問團幫助訓練軍隊。但這一切都是有條件的。德國並不是無條件的幫助。首先說明一點,德國幫助中國並沒有什麼所謂的中國移民幫助過希特勒的說法。這都是一些人意淫的產物。實際上德國幫助中國就是在幫助自己。首先德國在一戰後戰敗軍事方面遭受了極為嚴重的限制。德國軍官想要繼續再本國內研究軍事技能訓練軍隊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德國玩了一個小手段。德國通過派遣軍事顧問團幫助中國軍隊訓練來保證自身的軍官素質不會降低。畢竟老話講了“拳不離手 曲不離口”。再有能力的軍人長期不接觸軍隊都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德國在幫助中國訓練軍隊的同時也保證了自身的軍事素質不會降低。



其次為德國的軍工產品打開銷路。要知道在二戰之前整個中國幾乎沒有什麼軍工企業。除了當時東北王張作霖有小規模軍工企業外,中國大多數軍事工業也就生產點子彈。武器裝備根本生產不了。而德國囤積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沒用銷路。一戰後德國人不甘心失敗一直在積蓄力量企圖東山再起。所以德國必須進行資本積累。而歐洲市場基本上被英美法瓜分了。這個時候中國市場對於德國來說尤為重要。所以德國才會對中國進行軍火交易。


最後德國之所以努力和中國交好更重要的是為了資源。一戰後德國忍辱負重開始努力發展。而軍備的發展是離不開能源物資的。德國國土面積狹小基本上沒什麼礦產資源。再加上凡爾賽條約的限定。德國的軍備發展也遭受嚴重的威脅。歐洲其他國家也不願意更不會賣礦產給德國。而中國一方面足夠弱小威脅不到德國。其次中國礦產資源豐富又有求於德國。所以德國才會交好中國。其目的就是為了礦產資源。一方面能從中國摟錢,另一方面又可以獲得其他地方獲得不了的資源。德國自然樂意“幫助”中國嘍。記住這個“幫助”是打引號的。國與國之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而且你見過狼和羊做朋友的嗎?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