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臺的“仙”氣(二)

我不明白為什麼九州臺至今沒有大禹的塑像?或許真有一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淡然和自信吧!因為的確是這樣,即使沒有大禹的塑像或廟宇,也阻擋不了後人的朝聖和追思。

九州臺的“仙”氣(二)

老子,西周國家圖書館長,道家學派創始人,太上老君的原型。

傳說大禹離開九州臺後又過了2000年的某一天,一位眉發皆白的老翁登上九州臺來尋訪聖人大禹的遺蹟。他就是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後西出函谷關的當朝“柱下史”、後來大名鼎鼎的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被後世譽為“百家之祖”“萬教之主”的——李耳,字伯陽,人稱老子。

九州臺的“仙”氣(二)

司馬遷說:老子騎牛過函谷關後不知所蹤。(圖片來自網絡)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老子西出函谷關後“莫知所蹤”,引得後世尋蹤探秘者紛紛攘攘。近年甘肅天水、臨洮等地學者和老子文化愛好者根據地理和民俗資料挖掘出不少老子的資料,大約形成老子西行之說:其西行目的是考察秦國民風,尋訪伏羲女媧、軒轅黃帝、大禹、周穆王、伯夷叔齊等聖人遺蹟,宣道示德,隨遇而安居。其路線仍然莫衷一是,相同點在於老子進入秦國,一路西行,經天水、定西、蘭州、河西走廊,最遠到達敦煌,因被沙漠阻攔順道返回;不同點在於進入今甘肅省界的關隘。

九州臺的“仙”氣(二)

川陝咽喉大散關之道。

我與臨洮縣老子文化研究會老會長方若英先生、副會長郭慶先生探討過老子入隴的路線,他們堅持認為老子是經散關,進入甘肅禮縣、天水,然後沿渭河西行,從敦煌返回到臨洮嶽麓山隱居終老。

九州臺的“仙”氣(二)

甘肅臨夏州臨洮縣東山,即今嶽麓山,傳說是老子修行之地。

我同意另一種說法,認為老子應是沿著當時的商道,也就是周穆王西行的“玉帛之路”,或者說是後來的“絲綢之路”北線,逾過隴山大阪,經張家川、清水縣、秦安等地到達渭河,然後沿渭河、黃河一路西行。無論何種說法,蘭州都是通往河西必經之地,九州臺又存有聖人大禹遺蹟,所以老子“到此一遊”的傳說也非空穴來風。

九州臺的“仙”氣(二)

上世紀初,終結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對“兩山夾一川,控鎖東西要道”的蘭州地理形勢也及其重視,在《建國大綱》中,稱蘭州為“陸都”,提出在九州臺建立中國的“陸都塔”,以示中國大陸的中心所在。可惜未及籌措,“仙”已西去。

九州臺的“仙”氣(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