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的孩子说出「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情」这种话,我要如何回应?

虹一法师


你好,我是阿彩老师,很高兴能回答您的提问。这个孩子认为“洗碗是低贱的事情”,这个思想是错误的。看来,您对这个孩子的思想教育真是迫在眉睫。

1.找反思,找原因。孩子还小,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的思想?我们反思原因。一方面大人平时在家的言行会影响孩子。比如大人认为有些工作是最底层的,不值得做。或者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对他说:“你明天书读不出来,就只有到外面去扫扫地,搬搬砖。”让孩子从小认为这些工作是最卑微的。另一方面,从小就对孩子缺乏劳动教育。很多孩子生活的像小王子、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劳动意识。

2.巧引导,知荣辱。我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我叫一个孩子去扔一下班级的垃圾。他跟我摇摇头,表示不愿意。我当时一惊,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冲着全班同学喊:“谁愿意去扔垃圾。”其他同学争先恐后要去扔。这位同学看了以后,羞红了脸,不好意思地跟我说:“老师,明天让我去倒,好吗?”我非常高兴,我知道他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羞耻的,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看,巧妙的办法比直接批评要有效多了。

3.树榜样,亲子教。老舍爷爷说过:“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许多前辈都给我们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榜样。父母可以通过讲劳动光荣的故事故事进行潜移默化教育。家长在这方面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家长都把老家里的劳动让老人承包了。那孩子理所当然觉得这些不是他干的。所以我们可以自己平时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家务劳动,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知道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4.家校合,共教育。可以联系学校,与学校沟通,让班主任老师多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爱劳动”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孩子去努力争章——爱劳动章。他在一定的活动目标指引下,完成既定的任务,达成参与劳动的结果。多次活动能促进爱劳动的意识增强。

【结束语】从小培养爱劳动和劳动的技能,是我们的基本素养。爱劳动,才会爱学习。我的回答就到这儿。最后,欢迎 ,我很愿意与你一起探讨教育方面的事。


阿彩老师


孩子说这话两种可能。一、是孩子不想干活。二、可能孩子没干过,需要父母的引导。

看我是怎么教会我的孩子初中时候做饭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学会做饭是从初一暑假开始。暑假的一天,孩子的妈妈有事不在家。我和孩子两个人在家。到中午准备做午饭的时候我去叫孩子。我家是男孩儿,我说来咱们俩一块儿做饭吧。孩子一听要一起做,随口给我回了一句我不饿。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是该教孩子做饭,时机正好。于是我也给孩子说正好爸爸也不饿。

下来就是个干个事儿。大概到下午两点左右,孩子来找我说爸爸我饿了。这是我给孩子说咱俩一块儿做,孩子说他不会我说我教你,于是开启了家教做饭篇。

记忆犹新啊!第一天做了就是鸡蛋炒西红柿下面条。我教孩子,洗西红柿我切。我把鸡蛋打到碗里头,让孩子把鸡蛋搅匀。下来是支锅热锅加油炒鸡蛋。鸡蛋炒好后盛出,再炒西红柿。西红柿快熟时候再把鸡蛋一块儿翻炒一下。出盘下面条······

当孩子第一次吃到自己参与做的西红柿鸡蛋面。可能是孩子饿了,也可能是真的有因为参与有了成就感,吃的特别香特别多。在这儿给父母们提个建议提个醒儿,关于做饭,因为切菜和用液化气,所以建议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适当的参与安全第一。

通过这次做饭,孩子知道饭来张口这件容易事,是由于父母辛苦的劳作得来的。吃完饭以后我就让孩子把锅碗都洗了,洗干净告诉孩子放到合适的位置。还和孩子说做饭前还要去买柴米油盐,这些都需要花钱去买。而钱就是父母出去上班才能挣回来。通过一次做饭,给孩子讲了很多他以前没有想到,也不太清楚的事情。

让孩子喜欢上做饭。两点来做到。首先不要逼着孩子做。当孩子饿的时候,他需要做饭让自己吃饱。孩子不饿的时候,家长逼着他做饭适得其反。第二点推崇教育。只要孩子参与了适当的表扬。让孩子在参与中产生自信,产生成就感。(现在只要是我和孩子两个人在家,饭就是孩子做,我是不是有点儿欺负孩子呀?)

而且有机会就在亲戚朋友交谈时,当面夸孩子把孩子会做饭,会自己洗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做。告诉亲戚朋友,这时孩子也会因为父母发现自己的优点而骄傲和自豪。

让孩子做家务应该从小就有铺垫。像我孩子六岁六七岁的时候我就让他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再大点儿自己的短裤也是自己洗。总之教育孩子年龄越小,越好教育。如果孩子到叛逆期以后,家长一定要用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爱心、智慧。来帮助孩子,度过叛逆期。

既然孩子认为洗碗没有技术含量,那就让孩子学会做饭。


立哥聊学习


十四岁的孩子说出“我不要洗碗,因为这是很低贱的事”,那是不是可以说,妈妈洗碗,妈妈就低贱了?爸爸洗碗,爸爸就低贱了?你不洗碗,你就是高贵的了。那我们就要像伺候公主少爷一样伺候你了?

要让孩子明白“低贱的含义”。

第一个意思,是出身、社会地位低下卑贱。

出身、社会地位低下,那是旧社会中存在的等级制度造成的。统治阶级以等级制度层层分封,就有了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土地,没有权利,被看作是低贱的。他们要接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受尽欺凌与屈辱。因此就出现了不甘受奴役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农民起义。我们所熟知的陈胜起义,就是为了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贵贱之分。那么,十四岁的孩子,你就愿意成为剥削无度、贪得无厌的高贵的人吗?你就愿意成为不劳而获的人吗?你就愿意成为剥削爸爸妈妈的人?

第二个意思,人的灵魂卑鄙下贱。

那就是品质恶劣,自私自利。人都要生活,都要吃喝拉撒睡。不能自食其力,一味依赖别人,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这才是低贱。人之所以高贵,就是心有善念,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洗碗才是远离了高贵呢!周国平曾说,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灵魂,才使人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呢?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自己的事,洗自己的碗。要成为一个孝顺体贴的人。做父母的事,洗家人的碗。

新中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的。人不分贵贱,人生平等。唯有品德高尚,心有真善美,他才是高贵的人!


地球9999


孩子十四了,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平时在家惯得不轻。他之所以说这样的话,除了认识上的错误之外,更主要的是懒惰。

你应该与孩子进行一次关于卑贱和高贵的谈话,告诉孩子,为別人服务,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人和他所从事的劳动,都是高贵的。任何懒惰的人,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只想享受别人劳动成果的人都是卑贱的。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洗碗是最经常的,必不可少的家务劳动之一。每个有这项能力的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完成这项工作。如果大家都争着做家务,这个家庭就和谐,就幸福。如果大家都以为家务劳动是卑贱的,连个碗都不肯洗,这个家庭就赃乱不堪,甚至停摆,就更谈不上和谐幸福了。

一个孩子,要自幼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才是个好孩子,才能成长为健康的人。如果自小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者且不想从事劳动,长大了也只能是个没出息的人,甚至是个寄生虫。

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告诉他把他养这么大,连个碗都不肯替父母洗,(况且还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将来还能指望他做什么?

一番劝告之后孩子有所感悟,改了这毛病也就罢了。倘是不知悔悟,那就不是懒了,已经变成赖了。就得改变策略,减少供给,不能再把他当少爷养了。要有意识地泠落他,直至他态度有所转变。

已经十四岁了,该懂事了。千万別以为孩子还小,再大点儿也许就好了,如果这样想,可能就禍事了。现在他觉得洗碗是卑贱的,再过几年说不定他会觉得父母也是卑贱的呢。

培养孩子做家务爱劳动的品质,必须从娃娃抓起,而且越早越好。抓得越早,越利于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

好了,说了这么多,想必你应该知道如何回应了。


天凉好个秋A


我觉得孩子从小的教育出现了偏差。

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成为比尔盖茨、马云那样的人,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是小事。这就会给孩子传达出一种错误信号:我只需要学习,其他的事我不应该做,进而演变成洗洗盘子刷刷碗都变成了低贱的事。

不用和孩子讲什么大道理,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做这样“低贱”的事情,而你就是由我们这些“低贱”的人养大的,从今以后你也必须要做这些“低贱”的事。不要再怕伤害他的自尊心了,因为再这样下去孩子就变得自大、目空一切了,会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这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成为众人仰望的伟人,但伟人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教育孩子从小事入手,只讲空洞的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一叶落尽秋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十四岁的孩子说:洗碗是很低贱的事情。这已经不是怎么回应他(她)的话的问题了,而是品德教育出问题了,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出问题了。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出现这样的品德问题,我们一定要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

那么,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呢?

我们的家庭观念非常坚定而浓烈,每年春节都要上演几亿人的大迁徙,让外国人惊叹不已。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叹为观止的景象呢?那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从古至今,我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家庭教育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像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的《诫子书》、明代朱柏庐著的《朱子家训》、清代李毓秀著的《弟子规》以及清代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家庭教育的经典作品的影响,才有了千千万万个家庭各自独立又殊途同归的家训、家风。才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成为世界家庭教育的一技独秀者。

第一,家庭教育是个人品行教育的主阵地。

一个人的品行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养成的,有句俗话叫“看人要查三代”,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品行是多元体,大到孝顺,小到扔纸屑,每一个行为都要依赖教育来养成,而家庭教育正是这些行为的生源地。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书香门第、官宦富绅,百姓人家,虽然文化、地位、贫富有别,但家庭的品行教育却是一致的。谁家也要讲孝道,谁家也要论勤俭,谁家也得待人接物,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所致。

“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因而,我们常常通过"孝”来判断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的优劣。如果一个家庭缺失孝道教育,其家庭成员必将被人不齿,其与人交往一定孤立无助,而且其行径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资。

我们的祖先是非常有智慧的,制定了约定俗成的丧事规成,并以此来惩诫后世子孙。大家大概都参加过丧礼吧。西北的丧礼中,父母离世,遗体要停放在主屋,用白纸围起来(称围灵),子女要跪在铺有麦秸的地上给亡父或亡母烧纸钱。有邻里、亲朋来吊丧,要以哭声和跪拜迎接,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五日,一直要跪到下葬为止。从家里到坟地的路上,子女手握一尺长的孝捧,孝捧一头着地,一头握在手中,非要弯曲身体才能走路。跪拜和弯曲身体走路,实际上是对子女的惩罚和告诫,也是对所有来参加丧礼的人的告诫。要让人们明白孝是天地定的规则。

"勤俭”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的父母亲是农民,小的时候,是大集体时代,生活很艰辛。记得父亲吃用谷子做的馍馍的时候,经常用双手捧着吃,一点渣渣掉到地上都要捡起来吃掉。母亲要把锅巴铲下来自已吃了。他们的行为对我的影响刻骨铭心,现在的生活非常好,可我依然很节俭,从不浪费吃的东西。这是家庭教育使然。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家训》中写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它道出了勤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的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少不了勤俭教育。

“待人接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轴。

礼数在每个家庭中都是很被重视的教育内容。有亲戚朋友到访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给客人揣茶倒水、递烟斟酒。把上座留给客人,让客人先动筷子吃饭。告别的时候,一家人都要送客人出门。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到了这样的教育,成人后自然待人有礼有节。

孩子的品行养成主要源于家庭教育。所以每个家庭都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品行教肓,尤其是一言一行的细节教育。

第二,人不可能是完人,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出现错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做家长的,要尽量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陪伴成长的终身老师。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所以,父母能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言行不要过分出格,尽量做到以身作则,是教育好孩子,做个合格父母的必要条件。

“身教胜于言传”是个口号,我,包括大家是很难在教育孩子上完全做到这一点的。我们总有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我们总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唯免要评论他人的事非,我们还有可能对一些人和事出言不逊,对某些社会现象发发牢骚,我们也少不了和亲戚朋友喝喝酒,打几圈麻将……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明白:道理是好讲的,但实际做起来又是很困难的。谁也不能是圣人,即便是圣人,也有言行不一的时候。

我要说的是,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的言行要自我控制,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说的话,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出现的行为,要力争控制在合情合理的区间。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从父母处学习到的言行规范一些,有利于今后品行的形成,不至于习得一身父母的缺点,成人后也是毛病满身。我们清楚:缺点比优点容易接受,容易变成行动的多。

有一些家长经常把麻将桌摆在家里,一个通宵地赌钱。打完麻将后,第二天还要给孩子说:你长大了可不能学爸爸(妈妈)赌钱。这样能教育孩子不要赌博吗?逢年过节了,亲戚朋友在一起打个麻将,有个彩头,我相信是不会影响教育孩子不要赌博的。因为我们把个人的行为控制在合情合理的位置上了,孩子也是能接受的。他不可能在我们教育他不要赌博了时,说你为什么过年的时候和叔叔、姑父们一起赌博呢?

从这个角度说,把自己的言行控制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就能达到以身作则的要求和目的了。

总之,家庭教育不但是人的品行养成的主要阵地,要想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就要做个有智慧的家长。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改正错误,把相互尊重放在教育的首位,让教育在愉悦的环境中运行。


张旭语文


【超姐观点】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说出“洗完是低贱的事”我觉得跟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家长也许无意间说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怎样,让孩子有工种歧视。

芸芸众生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我们做家长的先不要有偏见,都是靠劳动吃饭有什么贵贱之分?无论是靠体力还是靠脑力工作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没什么可丢人的。我们这些家长也是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做起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要好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爸爸妈妈为什么洗碗,他们是因为爱,对孩子的爱,对家庭的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是回馈父母的爱。让孩子懂得感恩,正确看待做家务。

爸妈可以给孩子讲讲你的从业经历,怎么从最底层一步步做来,只要是靠自己的能力,为了家人做什么工作都幸福。让孩和你一起做家务,从洗碗开始做起。
你好我是@普罗旺斯超姐谢谢您的关注支持!


普罗旺斯超姐


如果拒绝一件事一定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不能坦诚其实就是自己不喜欢、自己想休息真正的需求,那我们还能找出更多奇怪的理由。

我并不反对其他答主的答案,也很赞同。我只想再补充一点,人的需求与喜好都值得被尊重。但若从小在表达自己真实需求或想法时,得到的是其他人的“道理”或其他哲理性的间接反驳,那会慢慢形成曲折拒绝的交流模式 。

建议题主把注意力从“低贱”转移到孩子正在“拒绝”这件事上:你的意思是你现在不想洗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平等地去理解交流是更有效的。他们的措辞也许会激进、尖锐,但更深层的渴望是:我希望你能理解我说的。而不是跟我说一些我知道的道理。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是的,我不仅是现在不想洗碗,以后都不想洗。

那可以继续:好,我知道了。不过,我想告诉你,我也不想洗碗。只是碗还是需要洗的,那接下来我们怎么处理?我们需要商量一下我们每个人低贱的频率。

在年轻一代,很多新生的措辞已经丧失了传统意义,他们有时会将这些词贬义褒用。所以理解言语背后孩子的渴求会更有利于缩小代沟。


Xin精神领地


你应该说好吧!我们都不想做低贱的人!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家谁都不去洗碗了。然后就真的不要去洗!直到家里真的没有锅碗可以吃饭。等到那一天,孩子一定会让你去洗!你就告诉他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我们都不想做低贱的人。所以你不会再洗碗的!僵持一段时间,不论他说什么,怎么闹脾气!你什么都不要再和他说。只要让你洗碗!你就坚决拒绝!并且问他为什么选择让你去做这种“低贱的事”?让他说出自己的理由。如果他说不出来或是说不清楚。你就不要去洗碗。你一定要让他认识到你和他是一样的人!直到他的态度开始改变!直到他开始用和你商量的口气说话。这时候你就要告诉他让他做一次角色互换,与你互换!让他替你洗一次碗。等他洗完了,可以夸他干的非常漂亮!并且全家人都要很诚恳的谢谢他把碗洗了!并强调因为他把碗洗干净了,大家才能放心的开心的吃饭!给他报以感激的微笑😊!这样!他在洗碗这件事情上面就得到了尊重!你再告诉他为家人洗碗也是一种对家人的爱的表达方式。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奉献精神!是非常值得人们尊重的!这样他今后就不会排斥洗碗这件事情了!以后出门在外面的时候,遇到饭店的服务人员也都报以感谢和尊重!他自然不会再歧视洗碗……这些事情了。[笑]


在世界的这头洞悉一切


说实话,欠管教,做父母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不要宠溺孩子,这样只会害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