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仁仰(后排右三)在加蓬首都援外总部和时任加蓬大使田逸民(前排中)合影留念

“我的足迹在非洲”

-----八十年代中国援非农业专家组小组长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自1974年4月20日加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高层互访不断,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派出一支援助队伍,开展对非洲加蓬共和国的农业援助,时任武宣县农业局局长的周仁仰,就被组织派往非洲,并做为农业专家小组的小组长,对加蓬共和国进行农业项目援助。1986年3月4日,周仁仰踏上旅程,从北京坐飞机,经过17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抵达加蓬。一直到1988年4月,才结束援非工作回国。如今的老周已经退休,每天在家修心养性,但与他谈起往事,他总娓娓道来,那些难忘的人生岁月。。。。。。。。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仁仰(右三)和非洲农民合影


加蓬其国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加蓬共和国,面积267667平方公里,赤道横贯其中部,西濒大西洋,东、南与刚果(布)为邻,北与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交界,海岸线长800公里。其国沿海为平原,南段多沙丘、泻湖和沼泽,北段间有山崖临海。内地为高原,海拔500-800米,属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加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80%,被誉为非洲的“绿金之国”。

加蓬共和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2世纪,班图人从非洲东部迁入,在奥果韦河两岸建立了一些部落王国。15世纪,葡萄牙航海者抵达该地区,188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11年被转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归法国。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7日宣告独立,莱昂·姆巴任首任总统。1967年11月副总统邦戈接替病逝的姆巴继任共和国总统,1973年2月正式当选总统。2009年6月,邦戈总统因病去世。同年8月30日加蓬举行多党总统选举,老总统长子阿里·邦戈胜出,于10月16日宣誓就职。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仁仰在加蓬国的田间

老周其人

老周1943年出生于武宣县思灵乡(现为思灵镇)马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有过不平凡的历史,用他的打油诗《我的人生路》来描述,就很能看出他的人生轨迹。老周的少年时代贫病交加,“家贫命苦病缠身,死里逃生我童年。自幼不见奶奶面,外婆待我似童仙。四岁举步方为早,九岁入学岂算迟。走进学堂十六载,衣单料薄苦求学。童年如梦病在床,父母日夜护身旁。骨瘦如柴面黄疸,四岁不见鞋儿脏。尽管希望渺又茫,誓要拯救欲灭光。求医问药四处跑,父母恩深总难忘。步入学堂路茫茫,身无分文最心伤。柴蔸山药压肩膀,挑水换钱买墨砚。寒风袭来浸我心,赤脚徒步进山林。锄头举起柴根现,挑进圩亭换铜钱。笔杆破裂铁线圈,沾墨戏水写文联。恩师望见默三语,赞赏贫苦志少年。文学朋友见可怜,捐资助学他最先。劝我求学要奋进,千万不要忘党恩。”在文革时代,老周这样描述自己:“文革十年似变天,心事重重又茫然。乘车往北去串连,徒步万里到四川。知青下乡我最先,南宁晚报有记传。火车搭乘锣鼓送,兴安界首村兴田。下乡住村近两年,村民对我亲友善。教我为人要诚恳,劝我工作要奋进。下乡结束到灵川,基层蹲点近七年。科学种田树样板,温室育秧众赞扬。”在灵川县七年后,老周“七七二月回武宣,下乡蹲点在平田。高产样板做示范,跟着书记画田园。身为局长十多年,学习工作要走先。深入基层多调研,方知群众酸苦甜。”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老周在非洲买果


老周是1968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先后在灵川县甘棠公社农技站、灵川县生产指挥组、科委、农技中心工作七年时间,1977年才调回本县,曾在武宣农业局任了近十年局长职务。由于是学农出身,加上肯入基层调研,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他本人也获得多项殊荣,分别在1989年至1996年间,荣获柳州地区粮食综合技术开发三等奖、荣获广西区粮食综合技术开发一等奖、县杂交水稻制种项目一等奖、柳地行署“94—95”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示范推广先进个人等,为武宣的农业发展特别是良种水稻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由于个人思想表现好,工作业绩突出,在灵川县被选为中共灵川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回到武宣后,被选为武宣县第三届、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宣县第三届政协委员。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工作时用的皮卡


援非其事

工作勤恳,获得领导干部的好评,周仁仰一直感到无愧于党的培养。但在这样平凡的人生经历中,他却有着一直让自己引以为豪的美好回忆。这当然是1986年的一天,他接到通知,要到非洲加蓬共和国进行为期两年的援助工作。当接到通知时,老周激动万分,一夜没有睡好,很盼望快点到非洲,用自己的所学,帮助非洲人民。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驻地和非洲小朋友合影

周老是这样写诗歌回忆在非洲的生活的:“八六三月去非洲,行程万里似神游。空中飞行十七点,仿佛闭眼一瞬间。人类摇篮是非洲,地广人稀树油油。陌生语言新鲜面,景物奇特梦难眠。炽烈阳光照非洲,树茂林密不用忧。一年四季无冬日,最冷也穿一件衣,非洲百姓多自由,深山老林四处走。肚子饿了有芭蕉,衣服湿了往河漂。非洲蚊子实在多,一扇可拍一大箩。边走边赶手莫闲,否则颈斑一片片。非洲百姓种稻难,麻雀飞来黑满山。千亩稻谷一瞬间,颗粒无收在眼前。非洲援外两年多,再苦再累我心乐。为民造福结硕果,酸甜苦辣岂耐何。非洲人民实在好,远见华人就打招。华语“您好”!音容在,终生难忘记心怀。学农虽苦我心甘,踏遍田园跨大川。非洲援外宏图展,为国争光苦变甜。”

初到非洲的时候,开始并不习惯。因为加蓬是常年温度在26度以上的,没有冬季,感觉时间过起来很漫长。加蓬在80年代,农业生产还是极为落后,加之森林茂密,鸟类众多,因此就算农民种了稻谷,如果做不好防护工作,也还是有被鸟类吃光而颗粒无收的。在加蓬安顿好后,面对异国他乡陌生的人群、陌生的语言和奇特的风物,特别是那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都让老周和同事们异常兴奋。当时,援助加蓬的一共有四个专家小组,老周这个小组驻扎在尼扬加省附近的郊区,一共有12个人。据他回忆,一个是已经想不起是那个县的农委主任韦培英,一个是时任南宁蔬菜研究所所长的蔡子泉,一个是柳州地区农业局的罗恩平(后来回国,罗恩平曾任融安县县委书记,曾任北海市人大副主任),一个是时任全州县卫生局副局长伍行宁,一个是广西南宁红光农场的卢志介,一个是翻译官杜普江,此外还有畜牧师邓永林、宋显庆和南宁的厨师郭焕祥、杨义飞。

刚安顿下来的第二天,周老和同事们就开始工作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当地办好、管好农业示范场,也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农场。每天,他们要向加蓬人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比如如何种植水稻、玉米、黄豆,如何养猪、种植瓜果菜等,以及如何使用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示范场每年要种植200亩稻谷,蔬菜50亩,以及玉米、大豆等,并且还要养殖生猪200头,在援外思路上,是走中国特色的“以场养场”的模式。老周不仅和同事们做技术员,开展指导工作,也必须亲力亲为,参加各种劳动。示范场帮助农民用机械犁好田地,还和农民一道做好秧苗、插秧工作。在加蓬,种植稻谷等农作物面临的“三害”是鸟害、鼠害和草害。这鸟多到打开门窗,一两个小时后关起窗来,就打得许多麻雀。而非洲的“麻风水草”,长势极快,有一个月时间,就可以让稻苗“全军覆没”。有一次,老周和罗恩平去耙地,中拖压死一只老鼠,拿回来称重,有八斤九两重。正因为这种情况,当地农民都不太喜欢种植稻谷,加之四季炎热,有时几个月都没有下雨,当地老百姓只要种植几亩芭蕉和木薯,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获,也就可以解决一家人的生存了。

为了将工作做好,专家组和当地群众一道,克难攻坚。在护理工作中,当地农民就负责从早到晚做“稻草人”,看护稻谷。待收成之后,加蓬的农民把稻谷拉到示范场,由示范场负责称斤登记,并打成米,返给农民出售。余下的谷糠,做为示范场养猪用。对于援外工作人员能支配的示范场的另一个收入,就是蔬菜了。每天,12个人5点钟起床,到菜园割菜,洗好以后做简单的包装,然后就运到各地市场去卖。不仅在居住的本省,包括首都和附近的省份,他们也都去卖过菜。加蓬当时的农村居民不太固定,原住民经常迁徙,靠种芭蕉和木薯过活。当时加蓬人口120万,却相当于三个武宣县的人在管理广西的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而由于传统习惯,人民靠吃森林里的芭蕉和木薯过活,种植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水平极为低下,在中国和加蓬建交之前,台湾也曾派工作人员在当地开展工作,自从建交以后,就由中国政府来进行援助了。

然而,由于加蓬到处是原始森林,是雨林气候,空气湿度大,蚊子和跳蚤特别多。在驻地,老周和同事们必须把住房的门窗全部用纱布加层钉上,不能随便打开。早晨去菜园摘菜,要用塑料袋将头颈包起。由于天气炎热,人容易生病,所以每个星期要吃两颗奎宁。特别是非洲跳蚤,可以往人的指甲缝和脚甲缝钻,等到感觉疼痛时,这坏家伙早已经钻进皮肉躲藏,用手指一捏,脓水就流出,十分恐怖。此外,非洲蚂蚁也很可怕,那蚂蚁个子大,咬人时“宁死不放”,人拉它出来,断为两截,蚂蚁钳子还在肉里。为了防蚂蚁,不管多热,老周和同事们都要穿长筒鞋,一人一年穿坏两三双。尽管难度大,但工作组团结一心,很快做出了成绩。1987年的除夕,12人围桌喝酒,在异国他乡共同庆祝春节到来,浓浓的异乡酒,已经把思乡人的情绪给迷糊了。

在加蓬的两年,周老和当地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非洲人热情好客,每次到街上,许多人都学用汉语“您好!”和他们打招呼。更为有趣的是,当时的加蓬是一夫多妻制,那里的法律允许外国人讨“临时老婆”,只是要求在结婚生子后,给抚养费就可以了。加蓬的结婚习俗是不请客送礼的,但有老人过世,则全村人都要去送葬。由于风俗不同,观念不同,也曾闹过不少笑话。在驻地,曾经有当地妇女要求和中国的专家们结婚,但是身负祖国重托,何况组织纪律严明,所以当地百姓说:“你们中国人什么都好,不好的就是没有和我们的妇女结婚。”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4年10月6日,加蓬共和国总统、政府首脑哈吉·奥马尔·邦戈及夫人游览长城。周老到加蓬时,就是这位总统当


1986年10月14日,邦戈总统到尼扬加省进行竞选演说,周仁仰应邀参加总统的竞选演说大会,并在主席台上就座,晚上出席总统举行的晚宴,可惜当时翻译没有带相机,不能把这一个记忆留下来,这成了他的一个遗憾。1988年4月,在经过两年时间援外工作后,周仁仰和同事们乘飞机回国。因在援外工作中取得良好成绩,回国后,老周和同事们得到区农业厅的表彰。

时隔多年,回国后在加蓬的那些同事也都天各一方,周仁仰也没有和当时的同事们取得联系。因为去过非洲的缘故,平时经常关注非洲的新闻,当看到非洲很多国家在动乱之中,老周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愿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达国家都真诚的帮助非洲人民,愿非洲人民都过上安定美好的日子。。。。。。”

“我的足迹在非洲”:八十年代援非农业专家周仁仰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7年,周仁仰(左三)在加蓬和同事们一起过除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