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里白孝文和黑娃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

用户69288316


这个问题若全面细致的回答,恐怕需要几千字。这里仅挑重点内容,做一简要回答。

在《白鹿原》里,白孝文和黑娃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是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所决定的。

熟读《白鹿原》的读者应该都会感知到,全书里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对应的正反两方面典型,这种方法能够比较直观的、立体的,丰满的,逼真的把各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展现在读者眼前。现举例如下:

一、白嘉轩与鹿子霖。

作为传统封建礼教的极力维护者,白嘉轩既有其刚直不阿健康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腐朽落后愚昧的一面。作为族长,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积德行善率先垂范,以一幅正人君子的正面形象,以族规乡约来引导乡民走耕读传家的儒家之道,对违反者六亲不认坚决惩罚。受到乡民们的尊崇和爱待,口碑甚佳。

但同时他也有固执愚昧的一面,他坚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观念,坚决反对女儿白灵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包括对三个儿子也同样灌输两耳不闻窗外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礼教。其实也正是他这种旧思想旧观念,把本应是族长接班人的长子白孝文,塑造成了一个畸型人。

相形之下,白嘉轩的死对头鹿子霖就恰恰相反。他阴险奸诈,狡猾贪婪,贪财好色,以权谋私。他以终生与白家博斗为使命,而且利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频频得手。他的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都对他这种卑劣行径深恶痛绝,与他的倒行逆施分道扬镳。最终他终于还是败给了白家,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惨死在屎尿堆里。

二、小娥和白灵。

小娥是勇于向腐朽透顶的封建礼教发起冲击的典型代表。她受之压迫最重,反抗的力度也最大。在以贞操为生命的旧时代,她作为一个没有文化,只以纯朴的生理反应为力量的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牢笼,敢于走出自己的道路,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只可惜命运坎坷,磨难重重,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礼教所吞噬。

白灵则不同。她是义无反顾地战胜了父辈套在她脖子上的精神枷锁,以命抗争,彻底挣脱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如鱼游大海,鸟跃蓝天,向着新时代的广阔天地尽情遨游。她以比男人还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出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成为彻底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三、鹿兆鹏和鹿兆海。

鹿兆鹏和白灵的形象同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始终不渝地与封建传统观念决裂,由始致终没有向包办婚姻低头。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后,最早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共产党最早期的革命者和领导者。如果说全书略有瑕疵,就是鹿兆鹏的人物形象略显生硬和单薄,不够丰满。但瑕不掩瑜,丝毫不影响《白鹿原》作为史诗性作品的精神高度。

而鹿兆海虽然和鹿兆鹏同样接受了新式教育,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处于混沌状态。他仅有一腔热血,却缺少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拓宽,与白灵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分别选择了相反的道路,稀里糊涂地在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中,走完了失败的一生。

四、白孝文和黑娃。

白孝文和黑娃这两个生死冤家,其纵横捭阖的大起大落,是全书塑造最为丰满的两个人物。

白孝文的形象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描述。初期阶段是个循规蹈矩的良家子弟,中期阶段是个堕落不堪的败家子,最后阶段成了风光无限的风云人物。不过,不管白孝文怎么风光,其卑劣畸型的人物形象,是全书最为不耻的典型。

而黑娃是出身长工家庭的贫寒子弟,他一开始就具有革命精神,在鹿兆鹏策划下,先是以白狼名义烧掉了粮台,接着又领导了农协运动,失败后误入土匪窝。但在白孝文的鼓动下接受收编,当上了保安团营长。黑娃骨子里毕竟是纯朴无瑕的,没有白孝文那些花花肠子,他反思前期朦朦胧胧的所作所为,认清了自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领悟了做人的道理。他主动拜关中大儒朱先生为师,成了朱先生的关门弟子。在鹿兆鹏组织下,他领导了保安团起义,成为了新社会的副县长。但是,他的耿直无瑕却被诡计多端的白孝文利用。白孝文篡夺了胜利果实,反手把黑娃置于死地。

结语:

通过全书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通过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物鲜明丰满具有立体感。

而白孝文和黑娃,就是这种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的典型代表,所以他们具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文化一家人


不同的性格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命运

孝文和黑娃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他们的性格,人品,学识,以及经历的不同,决定着他们要走不同的人生之路和不同的人生结局。

黑娃是孝文家的长工鹿三的儿子,仿佛这也是一种世袭制,黑娃从小就跟随父亲吃住在孝文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虽然白嘉轩一家对他们父子很好。作为长工鹿三很感激,很满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意识的觉醒,黑娃认识到这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因而,他自尊,敏感,叛逆的一面也随之滋生成长。后来,在鹿兆鹏新思想的影响下,渐渐走上革命道路。后来,走投无路下,又逼迫成匪,后又被招安。



虽然黑娃人生曲折,经历众多。但他的性格还是简单,粗犷型。因而,他最后遭孝文设计,有口难辨,直至死亡。

孝文从小就脑子灵活,读书好,受父亲传统教育的压迫,他的内心是有一种压迫感的。从骨子里,他是瞧不起黑娃的,内心有强烈的等级制。他是主,黑娃为奴的感觉。再加上后来的人生经历。孝文变得有些刁钻,阴险,小人的成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不择手段。


因为孝文有些奸诈,因而他始终防范着黑娃,害怕黑娃因小娥的事报复他。因而,最后设计害了他。

黑娃本性就简单,后来又娶了有文化的女人为妻。对人生有了一种幡然醒悟,浪子回头的感觉。少了一种防人之心,更谈不上害人之心。因而,遭陷害。

以上是本小编对他们两人不同结局的分析,对错与否?欢迎评论!


九贱毒菇


令人没法高看的陈忠实式观念体系

“陕军东征”鼎盛期,我看过《废都》一次,后来又看了一遍;而对于《白鹿原》,看过就再也不想看了。感觉陈忠实的农民出身,是这部小说命运的最大制约数,他的观念体系比较奇葩,待我细说,和大家交流。

陈忠实的道德观,封建而偏执。秉承《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套路,依然“状刘备之仁而近伪”。陈忠实对于人物有明显的尊貶,尊白嘉轩,贬鹿子麟。由于写人拿捏水平的不足,白嘉轩虽然是道德模范,但显得实实在在很虚伪,鹿子麟虽然道德有亏,但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白嘉轩是正面完人,真正的道德模范,是个理想主义者。作者加入了很多光环,开头就写娶七个老婆,甚至阳具带钩,白鹿风水祖坟,甚至女儿百灵是白鹿化身。姐夫关学大儒朱先生,也是为了渲染他,死时候阳具冲天,死后坟地灵异事件,甚至都知道身后许多年的灾殃。他治家有方,名望四传乡里,哪怕出了白孝文这个逆子。

虽然也有象征主义表现的影子,但主导的却是明确的封建迷信,他的精神支柱是封建伦理与假道学。他是族长,为了维持他和家族尊严,打击叛逆,毫不手软,黑娃特别讨厌他笔直的腰板,算反击精准。

鹿子麟基本作为人家陪衬处理,是个现实主义者。在现实社会,没有什么理想与追求,就是个混日子的典型。春节期间玩游戏,可以放屁逗乐,当乡约后,私生活混乱,乱搞男女关系。但这个人有底线,与媳妇扒灰,坚决不干,亲家冷先生相信,但无奈兄弟白嘉轩坚决认为他就是畜生。

作家对白鹿两家命运的差异处理,严重暴露了其道德观缺陷。完完全全暴露了这个农民出身作家,注重品德就是考虑名声,喜好来自风化的偏执。白嘉轩虽然被黑娃打折了腰,但鹿子麟家破人亡,几近断子绝孙,尤其在白嘉轩嘲讽式看望时候,他手抓屎坨子叫哥吃,让人心酸。

为什么这么反差强烈处理人物命运呢?

说出来很可笑,不是鹿子麟坏事做尽,作风败坏,而是祖宗勺勺娃卖沟子,导致后辈德性出亏。根本不考虑受害者的痛苦,一味以所谓的假道学,居高临下看待弱者。

陈忠实的革命观,偏狭而无理。小说以乡民的眼光看待关中革命变化,这是小说的特色,也是缺陷与悲剧。

小说可以说是区域史诗性大作,先后浓墨重彩写了辛亥革命,刘镇华围城,民国十八年灾荒,渭华起义,陕甘宁边区抗战与摩擦,解放战争等。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塑造与命运安排,和主流的革命观甚至背道而驰,参加人不是死猫烂娃,就是不肖子孙。

对于早期的农民运动,极尽嘲弄。早期农民运动的参与者,那些革命积极性最高涨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流氓无产阶级色彩的不足, 我们现在看看里面五个革命者,看看作者对他们的刻画与安排。革命者是鹿兆鹏和百灵夫妇,黑娃和田小娥夫妇,伪革命者是鹿兆海,投机革命的是白孝文。

田小娥是个典型的受害妇女,和黑娃的婚姻也算自由结合,她通过革命改变命运的愿望,和黑娃一样迫切和现实,但革命失败后,让她沦为渣男们的玩物,虽然符合生活逻辑,直到被公公鹿三杀害,实际是道德判了她的死刑,甚至在伦理笑骂中掩饰了她的不屈与抗争。

黑娃和白孝文的命运逆转,完全由于作者一根筋式的处理。黑娃调皮捣蛋,没人喜欢,扛过长工,接触革命后,表现很积极,虽然失败后被迫成为土匪,除了打折了白嘉轩的腰板,别的坏事没有干多少。作者在白嘉轩被打时候,对黑娃革命的嘲弄,我还记忆犹新,朋友们不相信可随时查找,除非后续版本进行了修改。

解放后,没有叛变过的黑娃,没有被处决的理由,白孝文华丽转身变凤凰,这些都很令人费解,作者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对其他一些革命者命运的安排,也多多少少受作家爱憎影响,这个迹象特别明显。

百灵莫名其妙在整风中被杀,鹿兆鹏去解放大西北后彻底失踪,鹿兆海带兵去陕北制造摩擦,本来国民政府给了抗日英雄的荣誉,结果被亲哥哥毫不留情还原。

作家倾向性鲜明得让人无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