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裡白孝文和黑娃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用戶69288316


這個問題若全面細緻的回答,恐怕需要幾千字。這裡僅挑重點內容,做一簡要回答。

在《白鹿原》裡,白孝文和黑娃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這是作者為塑造人物形象所採用的藝術手法所決定的。

熟讀《白鹿原》的讀者應該都會感知到,全書裡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對應的正反兩方面典型,這種方法能夠比較直觀的、立體的,豐滿的,逼真的把各種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展現在讀者眼前。現舉例如下:

一、白嘉軒與鹿子霖。

作為傳統封建禮教的極力維護者,白嘉軒既有其剛直不阿健康積極的一面,也有其腐朽落後愚昧的一面。作為族長,他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積德行善率先垂範,以一幅正人君子的正面形象,以族規鄉約來引導鄉民走耕讀傳家的儒家之道,對違反者六親不認堅決懲罰。受到鄉民們的尊崇和愛待,口碑甚佳。

但同時他也有固執愚昧的一面,他堅持“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朽觀念,堅決反對女兒白靈學習新知識新文化。包括對三個兒子也同樣灌輸兩耳不聞窗外事,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禮教。其實也正是他這種舊思想舊觀念,把本應是族長接班人的長子白孝文,塑造成了一個畸型人。

相形之下,白嘉軒的死對頭鹿子霖就恰恰相反。他陰險奸詐,狡猾貪婪,貪財好色,以權謀私。他以終生與白家博鬥為使命,而且利用各種下三濫的手段頻頻得手。他的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都對他這種卑劣行徑深惡痛絕,與他的倒行逆施分道揚鑣。最終他終於還是敗給了白家,導致自己精神失常,慘死在屎尿堆裡。

二、小娥和白靈。

小娥是勇於向腐朽透頂的封建禮教發起衝擊的典型代表。她受之壓迫最重,反抗的力度也最大。在以貞操為生命的舊時代,她作為一個沒有文化,只以純樸的生理反應為力量的女性,能夠衝破封建禮教牢籠,敢於走出自己的道路,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只可惜命運坎坷,磨難重重,最終還是被強大的封建禮教所吞噬。

白靈則不同。她是義無反顧地戰勝了父輩套在她脖子上的精神枷鎖,以命抗爭,徹底掙脫了封建禮教的牢籠,如魚遊大海,鳥躍藍天,向著新時代的廣闊天地盡情遨遊。她以比男人還強大的精神力量,創造出了一個個人間奇蹟,成為徹底地無產階級革命者,為了新中國的解放而流盡最後一滴血。

三、鹿兆鵬和鹿兆海。

鹿兆鵬和白靈的形象同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始終不渝地與封建傳統觀念決裂,由始致終沒有向包辦婚姻低頭。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後,最早走上革命道路,成為共產黨最早期的革命者和領導者。如果說全書略有瑕疵,就是鹿兆鵬的人物形象略顯生硬和單薄,不夠豐滿。但瑕不掩瑜,絲毫不影響《白鹿原》作為史詩性作品的精神高度。

而鹿兆海雖然和鹿兆鵬同樣接受了新式教育,但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始終處於混沌狀態。他僅有一腔熱血,卻缺少視野的開闊和思路的拓寬,與白靈這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分別選擇了相反的道路,稀裡糊塗地在革命與反革命的鬥爭中,走完了失敗的一生。

四、白孝文和黑娃。

白孝文和黑娃這兩個生死冤家,其縱橫捭闔的大起大落,是全書塑造最為豐滿的兩個人物。

白孝文的形象應該分為三個階段描述。初期階段是個循規蹈矩的良家子弟,中期階段是個墮落不堪的敗家子,最後階段成了風光無限的風雲人物。不過,不管白孝文怎麼風光,其卑劣畸型的人物形象,是全書最為不恥的典型。

而黑娃是出身長工家庭的貧寒子弟,他一開始就具有革命精神,在鹿兆鵬策劃下,先是以白狼名義燒掉了糧臺,接著又領導了農協運動,失敗後誤入土匪窩。但在白孝文的鼓動下接受收編,當上了保安團營長。黑娃骨子裡畢竟是純樸無瑕的,沒有白孝文那些花花腸子,他反思前期朦朦朧朧的所作所為,認清了自己是吃了沒有文化的虧,領悟了做人的道理。他主動拜關中大儒朱先生為師,成了朱先生的關門弟子。在鹿兆鵬組織下,他領導了保安團起義,成為了新社會的副縣長。但是,他的耿直無瑕卻被詭計多端的白孝文利用。白孝文篡奪了勝利果實,反手把黑娃置於死地。

結語:

通過全書正反兩方面典型人物的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通過這種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使人物鮮明豐滿具有立體感。

而白孝文和黑娃,就是這種正反兩方面典型人物的典型代表,所以他們具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文化一家人


不同的性格決定著不同的人生命運

孝文和黑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他們的性格,人品,學識,以及經歷的不同,決定著他們要走不同的人生之路和不同的人生結局。

黑娃是孝文家的長工鹿三的兒子,彷彿這也是一種世襲制,黑娃從小就跟隨父親吃住在孝文家。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雖然白嘉軒一家對他們父子很好。作為長工鹿三很感激,很滿足。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意識的覺醒,黑娃認識到這是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因而,他自尊,敏感,叛逆的一面也隨之滋生成長。後來,在鹿兆鵬新思想的影響下,漸漸走上革命道路。後來,走投無路下,又逼迫成匪,後又被招安。



雖然黑娃人生曲折,經歷眾多。但他的性格還是簡單,粗獷型。因而,他最後遭孝文設計,有口難辨,直至死亡。

孝文從小就腦子靈活,讀書好,受父親傳統教育的壓迫,他的內心是有一種壓迫感的。從骨子裡,他是瞧不起黑娃的,內心有強烈的等級制。他是主,黑娃為奴的感覺。再加上後來的人生經歷。孝文變得有些刁鑽,陰險,小人的成份,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不擇手段。


因為孝文有些奸詐,因而他始終防範著黑娃,害怕黑娃因小娥的事報復他。因而,最後設計害了他。

黑娃本性就簡單,後來又娶了有文化的女人為妻。對人生有了一種幡然醒悟,浪子回頭的感覺。少了一種防人之心,更談不上害人之心。因而,遭陷害。

以上是本小編對他們兩人不同結局的分析,對錯與否?歡迎評論!


九賤毒菇


令人沒法高看的陳忠實式觀念體系

“陝軍東征”鼎盛期,我看過《廢都》一次,後來又看了一遍;而對於《白鹿原》,看過就再也不想看了。感覺陳忠實的農民出身,是這部小說命運的最大制約數,他的觀念體系比較奇葩,待我細說,和大家交流。

陳忠實的道德觀,封建而偏執。秉承《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套路,依然“狀劉備之仁而近偽”。陳忠實對於人物有明顯的尊貶,尊白嘉軒,貶鹿子麟。由於寫人拿捏水平的不足,白嘉軒雖然是道德模範,但顯得實實在在很虛偽,鹿子麟雖然道德有虧,但有血有肉,個性鮮明。

白嘉軒是正面完人,真正的道德模範,是個理想主義者。作者加入了很多光環,開頭就寫娶七個老婆,甚至陽具帶鉤,白鹿風水祖墳,甚至女兒百靈是白鹿化身。姐夫關學大儒朱先生,也是為了渲染他,死時候陽具沖天,死後墳地靈異事件,甚至都知道身後許多年的災殃。他治家有方,名望四傳鄉里,哪怕出了白孝文這個逆子。

雖然也有象徵主義表現的影子,但主導的卻是明確的封建迷信,他的精神支柱是封建倫理與假道學。他是族長,為了維持他和家族尊嚴,打擊叛逆,毫不手軟,黑娃特別討厭他筆直的腰板,算反擊精準。

鹿子麟基本作為人家陪襯處理,是個現實主義者。在現實社會,沒有什麼理想與追求,就是個混日子的典型。春節期間玩遊戲,可以放屁逗樂,當鄉約後,私生活混亂,亂搞男女關係。但這個人有底線,與媳婦扒灰,堅決不幹,親家冷先生相信,但無奈兄弟白嘉軒堅決認為他就是畜生。

作家對白鹿兩家命運的差異處理,嚴重暴露了其道德觀缺陷。完完全全暴露了這個農民出身作家,注重品德就是考慮名聲,喜好來自風化的偏執。白嘉軒雖然被黑娃打折了腰,但鹿子麟家破人亡,幾近斷子絕孫,尤其在白嘉軒嘲諷式看望時候,他手抓屎坨子叫哥吃,讓人心酸。

為什麼這麼反差強烈處理人物命運呢?

說出來很可笑,不是鹿子麟壞事做盡,作風敗壞,而是祖宗勺勺娃賣溝子,導致後輩德性出虧。根本不考慮受害者的痛苦,一味以所謂的假道學,居高臨下看待弱者。

陳忠實的革命觀,偏狹而無理。小說以鄉民的眼光看待關中革命變化,這是小說的特色,也是缺陷與悲劇。

小說可以說是區域史詩性大作,先後濃墨重彩寫了辛亥革命,劉鎮華圍城,民國十八年災荒,渭華起義,陝甘寧邊區抗戰與摩擦,解放戰爭等。作者對革命和革命者的塑造與命運安排,和主流的革命觀甚至背道而馳,參加人不是死貓爛娃,就是不肖子孫。

對於早期的農民運動,極盡嘲弄。早期農民運動的參與者,那些革命積極性最高漲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流氓無產階級色彩的不足, 我們現在看看裡面五個革命者,看看作者對他們的刻畫與安排。革命者是鹿兆鵬和百靈夫婦,黑娃和田小娥夫婦,偽革命者是鹿兆海,投機革命的是白孝文。

田小娥是個典型的受害婦女,和黑娃的婚姻也算自由結合,她通過革命改變命運的願望,和黑娃一樣迫切和現實,但革命失敗後,讓她淪為渣男們的玩物,雖然符合生活邏輯,直到被公公鹿三殺害,實際是道德判了她的死刑,甚至在倫理笑罵中掩飾了她的不屈與抗爭。

黑娃和白孝文的命運逆轉,完全由於作者一根筋式的處理。黑娃調皮搗蛋,沒人喜歡,扛過長工,接觸革命後,表現很積極,雖然失敗後被迫成為土匪,除了打折了白嘉軒的腰板,別的壞事沒有幹多少。作者在白嘉軒被打時候,對黑娃革命的嘲弄,我還記憶猶新,朋友們不相信可隨時查找,除非後續版本進行了修改。

解放後,沒有叛變過的黑娃,沒有被處決的理由,白孝文華麗轉身變鳳凰,這些都很令人費解,作者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對其他一些革命者命運的安排,也多多少少受作家愛憎影響,這個跡象特別明顯。

百靈莫名其妙在整風中被殺,鹿兆鵬去解放大西北後徹底失蹤,鹿兆海帶兵去陝北製造摩擦,本來國民政府給了抗日英雄的榮譽,結果被親哥哥毫不留情還原。

作家傾向性鮮明得讓人無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