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時代,你是否還有機會逆襲?

1964年,一位名為邁克爾·艾普特的導演,拍攝了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

這個紀錄片記錄了14個7歲的孩子每過7年的變化。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是精英家庭,有的是中產家庭,還有的是社會底層家庭。

邁克爾想通過這則紀錄片試圖去回答一個問題:“一個人的階層,能否決定他的未來?”

50年後,這14個小孩都成了年近花甲的中年人,他們各自變得怎麼樣呢?

紀錄片給我們的答案令人感慨:幾乎所有的上流社會家庭的孩子,都延續富人的命運,繼續過著富人的生活。而幾乎所有底層的孩子都早早地輟學,從事各種低端的工作,改變不了窮人的結局。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時代,你是否還有機會逆襲?

難道在這個時代,只能是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嗎?

難道在這個世界,貧窮不僅能傳染,還能遺傳嗎?

01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不知道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幻想:如果把全世界的財富平分給每個人,結果會怎麼樣?

或許你會理所當然地想:如果真能實現,那我就成了有錢人了!

可是,在理財專家看來,即使把全世界的財富平分給每個人,這種財富平均也會在一個小時內打破。五年之後,財富還是回到以前的那種情況,富人依舊是富人,窮人依舊是窮人。

究其原因,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從來不在於錢的多少,而在於思維的不同。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作者羅伯特·清崎就從多方面對比了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

  • 第一種區別: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同

你為什麼要工作?在窮人看來,工作是為了賺錢,於是他每天想的就是怎樣工作可以讓老闆漲工資。

而富人從不為了錢工作,也不願意耗費一生為別人工作。在他們看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給我們帶來知識、技能,幫助我們建立真正的事業。一旦建立了自己的事業,他們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被動收入,讓錢為他們工作。

總而言之,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工作。

  • 第二種區別:使用財富的方法不同

窮人缺乏對財富的掌控力,他們會不停地打工賺錢,然後享受消費。等到錢花沒了,又為了錢去工作,這樣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富人最開始時也會努力工作,但在錢不多的時候他們就懂得節儉,知道理財,然後讓手上的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 第三種區別:對待免費東西的態度不同

窮人最喜歡的就是免費的東西,覺得自己佔了便宜。於是他們會對搶優惠券、砍價活動、蓋樓活動樂此不疲。

富人則知道,免費的東西免掉的是錢,耗掉的卻是時間。看似不要錢,其實卻是最昂貴的。

  • 第四種區別:買入的資產不同

窮人喜歡買入耗錢資產,比如汽車、昂貴的手機、名牌衣服。

這些資產讓你看上去光鮮亮麗,但其實卻在不斷消耗你的錢,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富人喜歡買入生錢資產,比如股票、基金、用於出租的房地產。這些生錢資產能讓錢生錢,是實現財務自由的關鍵。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時代,你是否還有機會逆襲?

02

普通人,如何才能實現逆襲?

窮不可怕,走不出“窮人思維”才可怕。

作為家境一般,能力一般的普通人,我們是否也有實現逆襲的可能呢?

當然有。

  • 跳出窮人思維

所謂思路決定出路,要想實現逆襲,首先要跳出窮人思維。

正確看待工作,不要只在乎工作能給你帶來多少錢,還要看工作能讓你得到多少成長;

正確看待財富,揮霍是貧困的預言,節儉是致富的良方;

正確衡量價值,你最寶貴的絕不是手中的錢,而是時間和精力;

正確看待資產,資產不是你炫耀的資本,而是你實現財務自由的本錢。

  • 找到自己的能力圈

當你跳出窮人思維之後,就要嘗試找到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曾講過一個俄羅斯老太太的故事,這名老太太沒有文化,不懂股票,可是巴菲特卻給她的傢俱公司投資了一個億。原因很簡單,因為雖然老太太的能力圈很小,語言不通、金融知識全無,連銀行轉賬都不會,可是她能力圈裡的事情(挑選傢俱)非常精通。

巴菲特說:“擁有這麼狹窄的能力圈絲毫沒有問題。事實上,她對那個領域看似死板的投入讓她可以集中精力。只有專注,她才可以實現如此非凡成就。”

可遺憾的是,生活中的我們很少意識到“能力圈”的問題。很多人今天聽說寫公眾號能賺錢,就硬著頭皮寫了幾篇文章投稿;明天聽說最近牛市,股票能賺錢,就趕緊研究股票。可是,這些人很可能既沒有寫作的功底,也沒有投資的知識,於是常常賺不到錢,還賠了本金和時間。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時代,你是否還有機會逆襲?

所以,這個時代並不是缺少成功的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了。因為遍地都是機會,所以我們很容易會隨波逐流,迷失自己。

那麼,我們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關注你擅長的,或你喜歡的。

就像《小狗錢錢》的作者博多·舍費爾說的那樣:“你要把精力集中在你知道的、你會的和你擁有的東西上。”找到自己的能力圈,並堅持下去,往往就能找到打開逆襲大門的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