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导语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偶然性,因其偶然而生发的连锁反应一直影响到当下甚至未来。这似乎让历史看起来,像一部标准的好莱坞故事片,但历史却并非像故事那么整齐。

一战爆发已有百年,但中东并未举行什么纪念仪式。除了土耳其和澳新老兵协会成员聚集在加里波利,共同纪念战争死难者之外,人们都在这百年纪念之际关注着当代更为迫切的问题——比如埃及的革命动乱、叙利亚和伊拉克内战,以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持续的暴力事件等等。曾在奥斯曼帝国战线上挣扎、牺牲的各国军队已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尽管如此,只要一战仍被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们所铭记,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就不应被人遗忘。因为正是奥斯曼帝国战线将原本的欧洲大战扩散至亚洲,世界各地的士兵随之加入战斗,才最终使这场战争演变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今天我们就通过《奥斯曼帝国的衰亡》这本书看看奥斯曼帝国战败后对中东的影响。《奥斯曼帝国的衰亡》正是从另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侧面,为我们补全了故事里没有告诉我们的历史。在尤金·罗根的故事里,中东不再是所有不安定因素的聚集地,那里曾经有一个国家,在那里,在新月旗下,不同的国籍、肤色、信仰,全都得到庇护。作者为我们综合了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社会史,汇集英国人、法国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等一战中东参战者的视角,把曾经大家忽视的领域做得更大更全一点。

一、奥斯曼帝国是如何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我们读历史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的一名青年刺杀了奥地利皇储费迪南大公,从而引起了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纷争,这实际上是欧洲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局部较量,远在中东的奥斯曼帝国在这场较量当中,并没有牵扯到自己的什么利益,它似乎完全可以作为旁观者远离战争,但为什么最终它却卷入了战争,并成为战败方了呢?

这需要从奥斯曼帝国当时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讲起。

但是到了19世纪初,这个老大帝国就已经开始没落了,它甚至已经从昔日的中东盟主沦为了“欧洲病夫”。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我们知道,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扼守黑海入海口,这是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要塞。当时的俄国经过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得到迅速增强,俄国的商品急需出口到西欧和非洲地区,这就必须要经过黑海。但奥斯曼帝国与俄国在宗教信仰上水火不容,奥斯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俄国信仰东正教,两国可谓是世仇。

同为地域广阔的大帝国,俄国一直虎视眈眈地想入侵奥斯曼,而奥斯曼也把俄国看作最大的敌人,为了控制黑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战略主导权,从而顺利进入地中海,俄国多次对奥斯曼发动进攻,已经逐渐衰落的奥斯曼难以抵御俄国的进攻。

雪上加霜的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也来趁火打劫,他们对因为疲于同俄国交战而疏于管理的奥斯曼领土展开了争夺。最终,法国占领了突尼斯,塞浦路斯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埃及的实际统治权也落到了英国手上,俄国抢走了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东部的土地,奥斯曼帝国领土缩水了三分之一。

为了防止帝国进一步被欧洲列强解体,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哈米德二世尝试放弃立宪体制,转而以专制手段巩固统治。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以土耳其党人为首发动的马其顿起义,虽然哈米德二世后来被迫宣布恢复宪政,但这次起义却激起了帝国内部行省的独立浪潮,国外势力也纷纷插手奥斯曼帝国内部事务。

到1908年10月,先是保加利亚行省宣布独立;第二天,奥匈帝国吞并奥斯曼的波斯尼亚和黑赛格威纳行省,克里特岛与希腊结成了联盟。意大利也没闲着,他们以奥斯曼向利比亚驻军输送武器威胁到当地的意大利侨民为由,对利比亚发动全面进攻,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奥斯曼毫无招架之力,利比亚失守。双方最终在1913年签订了《伦敦条约》,奥斯曼政府割让了六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失去了将近四百万居民。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至此,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了所有欧洲领土,曾经傲视欧洲的奥斯曼帝国,不仅败给了欧洲小国意大利,甚至还输给了自己统治下的巴尔干行省,奥斯曼帝国成了名符其实的“欧洲病夫”。

失去了欧洲的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成了谁都能咬上一口的肥肉,恰在这时,奥斯曼统治下的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之间又爆发了激烈的土地争端。一直在边上虎视眈眈的俄国人迅速抓住机会介入了这场战争。俄国选择支持同样信仰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他们别有用心地挑唆亚美尼亚人自治,提议将安纳托利亚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地区的六个行省划分成两个半自治行省,由欧洲列强负责治理,这分明就是想分裂奥斯曼帝国。

就在内忧外患让奥斯曼帝国应接不暇的时候,一战爆发了。欧洲各国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以英、法、俄、塞尔维亚为主的协约国阵营,和以奥匈帝国、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一场原本属于巴尔干地区的局部冲突演变成了欧洲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

此时,主要的欧洲国家都已参战,势单力薄的奥斯曼也不得不开始寻找一位盟友。当时的帝国执政者恩维尔一度倾向于向英法靠拢,但是一个小插曲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事情的起因是两艘军舰。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奥斯曼帝国为增强海军力量,委托英国建造了两艘无畏级战舰,为了这两艘军舰,奥斯曼帝国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公众捐款,甚至连很多小学生都为这两艘军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结果军舰造好了,却被英国以战争需要为名强行征用了,这实在是让奥斯曼帝国感到十分气愤和屈辱。

于是奥斯曼决定放弃与英法结盟,转而与德国结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本来就对奥斯曼独特的地理位置十分看好,而且他还希望能够借助奥斯曼苏丹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发起全球穆斯林圣战,以对抗协约国,所以奥斯曼的这个转向可谓是正中下怀。

虽然奥斯曼加入同盟国阵营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打仗,而只是想要寻求欧洲列强的保护,但外部的压力已经不允许他们继续做骑墙派。1914年8月末,奥斯曼政府正式投入同盟国阵营,德国开始为奥斯曼参战提供资金支持,三个月后,奥斯曼政府公开以苏丹的名义发起穆斯林圣战,并且得到了民众的积极响应。

二、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兰世界影响力巨大,又有德国军事力量的支持,为什么依然失败了呢?

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后,立即发起了德国期望的穆斯林圣战,并且得到了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大量资金支持,实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但最终却仍以失败收场,这其中既有指挥官指挥不力的主观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客观原因,下面我们分别详细说一说。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1、奥斯曼指挥官的盲目自信与错误的作战计划

奥斯曼之所以在关键性的战役中屡次失败,直接原因就在于担任战争大臣的恩维尔和杰马勒的错误指挥与盲目自信。

再来说一说,另外一位战争大臣杰马勒。杰马勒在招兵时就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他只召集到了三万人参加苏伊士运河作战,还要预留一万名士兵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增援,这就意味着杰马勒只能够派遣两万名士兵去抵抗英军,而当时的英军数量至少是杰马勒部队的两倍,悬殊的力量对比已经对杰马勒十分不利了。

但他却有着与恩维尔一样的迷之自信,而且他也同样把希望寄托在“奇袭”上,但是在兵力和装备都远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奇袭只是一场白日梦,失败在所难免,杰马勒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杰马勒本人最终只身逃出了叙利亚。

2、阿拉伯起义暗流涌动,英国瓦解奥斯曼苏丹的圣战号召

那么,为什么恩维尔和杰马勒在明知兵力和武器装备都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依然还对战争充满自信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对所谓的“圣战”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全球数千万狂热的穆斯林身上。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但事实是,奥斯曼的连败已经让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失去信心,而英国也在积极地寻求与麦加的埃米尔(阿拉伯国家的贵族头衔,相当于是最高领导者)侯赛因结成同盟,目的就是为了瓦解奥斯曼的圣战号召。

侯赛因是奥斯曼帝国统治者亲自任命的管理麦加地区的埃米尔,是一个既有合法的宗教地位,又掌握实权的阿拉伯统治者,英国如果能够与他合作,必然会威胁到奥斯曼在阿拉伯地区的统治。

当时的奥斯曼已经是四面楚歌。为了防止分裂,奥斯曼在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越来越专制,这就使得侯赛因与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关系恶化,侯赛因开始抵制奥斯曼在当地实施的各项政策,更拒绝支持苏丹的圣战号召。这进一步引发了他与土耳其党人之间的矛盾,青年土耳其党人已经开始策划颠覆侯赛因的行动。

3、传染病和蝗虫引发的饥荒导致民不聊生,叛乱频发

有道是祸不单行,在一战期间,奥斯曼士兵除了要忍受指挥官的瞎指挥,还饱受传染病的折磨,资料记载,从1914年11月到1915年5月,共有十五万身居土耳其东北部的士兵与平民患上了传染病,因传染病死去的士兵有六万人。由于士兵们的免疫力大幅下降,士兵成了传染病菌的携带者,他们又将病菌传染给了当地的百姓,如此反复交叉,最终流行病四处蔓延开来。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庞大的传染病规模,使得食物和医药迅速耗尽,很多士兵被活活饿死在医院里。士兵的大量死亡不仅摧毁了奥斯曼军队的战斗力,更使得国内民心涣散、暴乱频发。

更严重的是在叙利亚地区,这里蝗虫成灾,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仅有的少量粮食全部都送给了军队,到1916年的战争末期,仅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地区,就有三十万到五十万平民遭受饥荒的困扰。虽然恩维尔再三敦促教皇说服英法两国每月至少允许一艘人道主义救援船进入港口,为灾民发放食物,但是英法对此无动于衷,于是,饥饿难忍的民众开始参与各种针对帝国的叛乱行动,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奥斯曼帝国的根基。

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知道,是人祸加上天灾,共同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的失败。

三、战败后的奥斯曼帝国面临着怎样的命运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沙皇统治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党人掌握了国家政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并且归还战争期间夺取的土地,奥斯曼帝国不但恢复了1914年的边界线,还收回了俄军此前占领的三大行省。这虽然多多少少弥补了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但是帝国的失败命运却已经无法逆转,战败后的奥斯曼帝国面临着怎样的命运?中东的局势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往下说。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1、签订《蒙德罗斯停战协定》

一战后期,随着麦加、耶路撒冷、巴格达的陷落,发动穆斯林圣战已再无可能。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协约国阵营,美国远征军的加入更是让协约国彻底奠定胜局。当美国的二百万生力军被派往海外作战后,保加利亚最先宣布战败,这就使得土耳其和德国之间的交通中断,德国的武器和补给无法运输到奥斯曼帝国境内,至此,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战败已成定局。英国和奥斯曼帝国开始签订《蒙德罗斯停战协定》。

停战协议规定:奥斯曼要对协约国舰队开放海峡,并将达达尼尔海峡的各个要塞交给协约国控制;奥斯曼帝国陆军即刻全部复员,所有海军交给英法两国;交通通讯网络,包括铁道、电报以及无线电设施都将由协约国负责监督;之前被俘的协约国人员都应运送到伊斯坦布尔无条件交给协约国,但奥斯曼战俘则继续被协约国关押,等等。

就在协定签约的第二天,也就是1918年10月31日,双方停止了一切敌对行动。

2、同盟国损失惨重,奥斯曼帝国被瓦解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战后协约国开始对失败方同盟国进行战争制裁。协约国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条约规定,德国必须为发起战争负责,并且承担战争造成的损失。德国军队被解除武装。此外,德国还要支付330亿美元的天价战争赔款。奥匈帝国就此解体,它的领土被分给了新生的民族国家,其中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家。

3、中东陷入混乱之中

一战之后,埃及和阿拉伯摆脱了奥斯曼的统治,却并没有实现侯赛因等人渴求的独立。一群埃及著名的政治家找到了在开罗的英国当局,要求批准他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独立主张,但是遭到了拒绝。他们以巴黎和会上讨论的是战败国的命运,与埃及无关为由,拒绝了埃及人的独立要求。随后,埃及爆发了示威游行,并且蔓延到了全国,但是英国指使美国和法国声称埃及问题是英国内政,不是国际问题,最后埃及代表团的独立请求无人理会。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英国对埃及的统治依然在继续。

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现代中东的格局,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灭亡,欧洲列强取代土耳其统治了这片地区。阿拉伯地区也被划分成了很多新兴国家,接受英法两国的管制。而土耳其、伊朗、沙特等国也实现了独立。在法国的推动下,黎巴嫩建国。叙利亚民族主义者始终认为,黎巴嫩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冲突不断。

《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20世纪世界格局的形成

伊拉克虽然石油资源丰富,但是与伊朗之间的战争以及内部革命不断。此外,《贝尔福宣言》中支持以色列建国的伏笔,又导致了犹太人和阿拉伯邻国的冲突不断。伊拉克则被托管给了英国,并且爆发了抵制英国统治的运动。为了镇压抵抗的伊拉克人,英国采用了猛烈的空袭和炮击,炸死炸伤了众多伊拉克平民。

总之,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灭亡,中东地区已经彻底成为一盘散沙,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战场,成为当今世界最不安定的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