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博士民國15年來中國考古,發現一化石,現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從首都長安(今西安)經新疆到今天的中亞、南亞甚至歐洲的陸上貿易通道。因為當時東西方主要交易的產品是中國的絲綢,所以這條商貿通道也被後世稱為“絲綢之路”。21世紀,中國再次重啟“絲綢之路”,提出沿線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得到相關國家積極響應,引起世界廣泛關注。所以,作為中國人,瞭解絲綢起源非常必要。

哈佛博士民國15年來中國考古,發現一化石,現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絲綢在古代就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那要了解絲綢,首先得了解養蠶、蠶大了結成蠶繭,再從蠶繭中提取出蠶絲,才能織成絲綢。說到蠶繭,就不得不提到位於山西運城夏縣的西陰村遺址。


哈佛博士民國15年來中國考古,發現一化石,現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西陰村遺址出名,還得追溯到1926年10月15日,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生李濟先生(後被稱為中國考古學之父)的一次考古發現。在西陰村彩陶文化遺址,李濟先生髮掘出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覺得好奇,就把他收藏起來。兩年後,在華盛頓檢驗機構檢測證明:這半個蠶繭化石已經有5600年——6000年的歷史,確定是家蠶的祖先。這個檢測結果證實中國是桑蠶的發源地,運城夏縣是栽桑養蠶的重要發祥地。


哈佛博士民國15年來中國考古,發現一化石,現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半個人工切割的蠶繭,也跟著李濟先生工作地點的變化,由清華大學考古陳列室到中內研究院再到後來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哈佛博士民國15年來中國考古,發現一化石,現珍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為何會在西陰村發現這個蠶繭呢?這個要從一個傳說故事說起。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黃帝大戰蚩尤,認識了家住鹽池附近的美麗女子嫘祖,並相互結為夫妻。嫘祖在家鄉是植桑養蠶的高手,相傳她曾為黃帝做絲綢衣服。她學到養蠶本領後,開始教化當地民眾,帶動整個養蠶業的發展,因而人們習慣稱嫘祖為養蠶始祖。嫘祖所住的地方就是夏縣的西陰村,這個村祖祖輩輩祭祀嫘祖,每逢嫘祖生辰農曆二月十八,更有為期三天的盛大集會活動。

而且這個蠶繭的歷史和黃帝時期的歷史基本吻合,這個傳說故事,也就具有一定的說服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