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達姆兵強馬壯,為什麼打不贏海灣戰爭?

威史


1991年,薩達姆的軍隊也確實是兵強馬壯,而且他那百萬雄師,還都是大部分經歷過兩伊戰爭洗禮的部隊,武器在當時也算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就這樣一個部隊,面對美軍,毫無還手之力。



美軍在海灣戰爭之前,有一段時間的低谷期,前面越南戰爭,美國打的也是非常窩囊。越戰結束以後,美國一直潛心發展,低調了很多,開發新式武器,訓練軍隊。等到了海灣戰爭那會兒,美軍已經不是那個美軍了,已經完全的脫胎換骨了。

薩達姆自認為自己比越南強一點,的確他也比越南強。他覺得美國能被越南拖住,自己也能扛住美軍,扛到美國國內抗議反戰。但是呢,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已經不是那個月亮了,美軍完全提升了一個時代。

越戰那會兒,越南和美軍之間還沒出現代差,越南和美國還能打空戰,越南面對美軍的A4攻擊機的俯衝,他還能拿著AK47對著掃一波,而等到了海灣戰爭,美國人拿出來了F117隱身戰機,雷達上根本看不見。這就是最明顯的差距,這叫代差,有了代差,那就是一邊倒的屠殺,毫無還手之力。


而作戰理念上,伊拉克和美國差的也不是一星半點。海灣戰爭前,伊拉克和伊朗膩膩歪歪打了八年,這兩夥人開著米格29、F14這類先進飛機,玩的飛毛腿山毛櫸這些導彈,結果打了一場一戰級別的戰爭。雙方大打塹壕戰、刺刀衝鋒、毒氣戰,可見這思想理念已經落後多少了。兩伊戰爭就是現代軍事的一個笑話,這種笑話和美國人玩的,又不是一個檔次。伊拉克的作戰理念落後世界幾十年,而美國的理念領先世界,這也是差距。
作戰理念天差地別,武器出現代差,國力上天差地別,這仗沒法打,一邊倒的屠殺,伊拉克能打平都算奇蹟。打起來之前信誓旦旦,打起來之後發現,根本看不見人,看不見人,根本沒法打。


軍武文齋


薩達姆雖然看似兵強馬壯,但卻是外強中乾,基本上所有手中的先進武器都是從外購買的,這種購買的武器裝備雖然能夠快速充實自己的三軍,但是究竟能否活用自己手中的武器裝備又是另外一回事。

再說薩達姆手中的武器雖然多,但卻非常落後。就好比導彈只有飛毛腿,既沒有防空導彈也沒有防空雷達。雖然從外國購買了不少防空產品,但卻因沒有反干擾的裝置,結果被美軍用電子戰壓制的毫無還手之力,最後那些防空產品只能淪為戰鬥機的活靶子。

再有就是大量的伊拉克坦克,雖然從國外購買了不少坦克,但這些坦克並不先進,科技程度完全比不上美軍的艾布拉姆斯。幾乎就是在己方還沒有發現美軍坦克的前提下,被美軍坦克在三公里之外挨個點名。

最後就是有了武器卻不會使用,明明坦克屬於是機動遊擊的裝甲部隊,但是伊拉克部隊卻挖了坑將坦克埋在地上當移動炮臺使用,結果讓美軍的A10攻擊機和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就像開罐頭一般挨個點名。

擁有大量武器並不代表兵強馬壯,只有會使用會活用才能變成軍事強國。如果只憑武器裝備的科技程度或保有數量就能變成軍事強國的話,那麼目前的軍事強國應該是沙特才對,畢竟沙特家裡面的高科技武器著實不少。


九品侍衛


海灣戰爭時期,說薩達姆兵強馬壯是要帶引號的,這是一種古老的戰爭思維認知,“兵強馬壯”的伊拉克軍隊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因為美國人用全新的戰爭思維顛覆了傳統作戰模式,形成了局部不可逆轉的不對稱軍事優勢,或者說是碾壓式的軍事優勢。

之所以強調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軍隊“兵強馬壯”要帶個引號,主要體現在一下兩個方面。第一個當時的伊拉克軍隊之所以“強”,主要“強”在軍力紙面數字上,數以百萬計的正規軍、數千輛坦克裝甲車構成的裝甲洪流,這樣一個紙面上的軍力數據不要說在當時的中東地區,就算是在國際範圍內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集群了,部分歐洲發達國家也比不了。


第二個,伊拉克軍隊“強”,“強”在陸軍實力上。還是可以通過上述的紙面數據可以看出來,伊拉克軍隊的主要作戰實力還是體現在陸軍上,或多或少有點蘇式裝甲洪流的感覺,其主要作戰樣式還是以地面坦克裝甲集群突擊為主,至於海空軍只是一個空架子,在吞併科威特的行動中就可以看出來,作戰應用中還是以地面突擊力量為主。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也算是一張殺手鐧。飛毛腿彈道導彈的確是薩達姆手中的一張王牌,但是由於裝備數量、使用戰術等諸多因素制約,飛毛腿導彈在實戰中並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因為薩達姆主要使用飛毛腿攻擊以色列意圖拉以色列下水,但是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並未達成相關的作戰目的,因而飛毛腿從實戰的角度來看,也稱不上是“強”。

這主要是由於當時主流對戰爭模式的認知侷限性導致的,很多國家的軍事理念還是停留在軍隊規模和地面突擊力量強弱上,這也是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的軍迷通過紙面的數據來對比,即宣稱A、B兩國中某國一定能打贏戰爭的論點。經過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很愚蠢的、片面的,今天還有人強調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政權“兵強馬壯”就是基於這一邏輯思維而得出來的。

至於為什麼美國人能輕鬆贏得這場戰爭,原因很簡單,全新的戰爭思維催生了全新的作戰模式,戰爭的切入點發生了跨越性的轉變,在傳統軍力層面對比上形成了局部不可逆轉的碾壓式或者不對稱軍事優勢,主要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美國將傳統以地面作戰力量為主體的作戰模式轉變成空地一體,以空中精確打擊為主的作戰模式。精確制導彈藥的普及化使用,使得對特定軍事目標的打擊效率成倍提升,突出了對敵軍整個作戰體系的自上而下的打擊模式,癱瘓敵軍的通信指揮作戰系統;同時空中力量協同地面突擊更加完善,傳統裝甲洪流的突擊優勢被取代,一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就幹掉了16輛伊拉克裝甲車輛,形成了空中獵殺態勢足以說明問題之所在。

其二,美國首次嘗試了基於北約體系之下的“打群架”模式。相較以往比較單純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美軍在二戰後開始嘗試戰爭打群架模式,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糾結了聯合國軍,集中參戰各國的優勢軍力,對伊拉克軍隊展開圍獵,二十幾個國家圍攻一個伊拉克豈有不敗之理。在海灣戰爭中,打群架模式的成功,為後來美國打仗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幾乎以後的戰爭美國都是以打群架為主,從而確立了更為突出的軍事優勢,同時降低了戰爭的代價。

除了主觀上的這些因素之外,伊拉克自身有存在一些很多問題,其實有關美軍的空中精確打擊、電子戰在這之前的十幾年中,以色列和美國人在局部戰爭中都進行過實踐,但那些在現在看來是經典戰例的行動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伊拉克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重視,直至海灣戰爭中美國人為世界上了一堂高科技戰爭課,這和當時的伊拉克高層思想保守落後有直接的關係。

另外,在海灣戰爭前,伊拉克經歷殘酷的八年兩伊戰爭元氣大傷,無論是從軍事還是經濟角度來看,兩伊戰爭後伊拉克本身的戰爭潛力就已經被打空,只不過空留了一個外強中乾的空皮囊,綜合實力早已非戰爭前可比。這一頹勢就算是到了十幾年後的伊拉克戰爭爆發,伊拉克也沒能恢復元氣,最終昔日的中東霸主薩達姆政權走向消亡。

因此,海灣戰爭時期的薩達姆政權“兵強馬壯”是需要帶引號的,伊拉克的失敗在現在看來是註定的,這是由內外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一個結果。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思考,還要注意美軍在軍事理論層面的研究和演變,包括在每一場戰爭中的新戰法實踐,在日後都有可能進一步完善後運用到戰爭中,這是需要警惕的。


鷹鴿分析


現代的戰爭不是兵強馬壯就可以抵擋住,憑的都是高科實力。毛主席她老人家在世的特別注重國防科技,中國是第三擁核國家,走進聯合國在世界上得到了話語權。美國雖然征服薩達姆,但未曾征服伊拉克人們,總有一天會為她的侵略買單!




用戶3313073734286我愛我家


這場戰爭薩達姆不可能打贏!從三個方面簡單來講,薩達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失敗!軍事上天壤之別,完全不在一個層級,拳王揍小屁孩!政治上,伊拉克並沒有形成一個堅固的政治主體和一群全力擁護國家的堅實民眾!外交上樹敵太多,孤立無援!薩達姆的滅亡不是咎由自取,而是嚴重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對世界的判斷是錯誤的,他採取的戰略也是錯誤的!


秋日一心


窮的一袋洗衣粉都能成為最先進的化學武器的伊拉克,被你忽悠成兵強馬壯。兵馬最低也需要糧草支撐吧? 石油換來的生活必需品也是聯合國機構監督中發放給普通市民,哪裡還有多少糧草去養兵馬呢? 否則,喜歡落井下石的美國人會冒著風險去打伊拉克?


狼之心2046


首先是戰略部署沒有遠見卓識,戰役戰術沒有跟上信息化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至於裝備就更差咯嘛,用土辦法也可以的只是要多流血多損失多維度空間的防禦而且多守少攻,因為技戰裝備不是短時間內能自我補給的,並且只能延緩覆滅的進程(因為他們的國土沒有廣闊的縱深空間達到戰略迴旋的餘地)


遊不動2


哈哈哈哈

大清朝不夠兵強馬壯嗎?

為什麼幹不過曲曲2千多人的八國聯軍?

一句話:

落後就要捱打!

薩達姆亦如此!


60頑石6


薩達姆的兵強馬壯是對與弱小國而言,做為世界的超級大國一美國,新型戰機鋪天蓋地,核動力航母肆機而動,導彈一波接一波。

這種海、陸、空全方位、立體式攻擊,薩達姆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大家怎麼看?


泉城倔三哥


說薩達姆兵強馬壯看同誰比,同美國比能堪一擊嗎,小兒科。只是在中東地區有點地方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