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自从中国古代统治模式变为家天下之后,皇帝的位置就开始在一家一姓之中传递,只是这样的传递模式很有可能会出现幼帝无法主政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顾命大臣来辅助新任皇帝治理整个国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顾命大臣应该算是周朝时期的周公旦,顾命大臣有摄政一说,就是指代替皇帝掌管国家朝政的人,顾命大臣也不全都是男性的大臣,它只是一个代称,这个人选有可能会是太后皇后,也有可能是辅政大臣或是摄政王等等。

顾命大臣在最开始的时候单指一个人,但是到了中国古代后期出现了多个顾命大臣同时辅助朝政的情况。顾命大臣这个身份看似荣耀,但实际上历史上很多的顾命大臣都死于非命且不得善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为国家朝政做出突出贡献的顾命大臣在晚年的时候得不到善终呢?他们在权力与生存之间又做出了怎样的挣扎呢?

《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最初的顾命大臣——周公旦

顾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武成王时期,在武成王即将驾崩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得到大臣们的拥护和扶持,武成王把许多的大臣们聚集在一起对他们推心置腹,想要这些自己信任的大臣把自己的儿子康王推上皇位,这件事情的具体过程被记载在《尚书.顾命》篇中,顾命这个词也出现在了这篇文章之中。根据《尚书.顾命》记载:“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这个时候被选中的这些大臣都是武成王相对比较信任且具有才能的大臣,事实上,中国古代历史上所有被选为顾命大臣的臣子不论忠诚与否,他们的才能都是文官之中的翘楚。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才能相对比较出色,所以皇帝在临终之前才会把整个国家的政务托付于他们。相对于皇室成员扮演顾命大臣这个角色来说,那些与皇家并没有亲属关系的普通顾命大臣们显得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在掌握大权的同时,也站在了这个年幼皇帝的对立面上,就像是踩在刀尖上跳舞,一旦他们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不够恰当,就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性命。

《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周公旦算是中国的第一位顾命大臣,只不过当时并没有顾命大臣的这个说法而已。在周武王即位之后,周公成为了周武王身边最得力的辅助大臣,他在灭掉商朝的过程之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而周公之所以成为顾命大臣主要是因为在分封诸侯的时候,他看出了周武王的疑虑,在询问过周武王的意见之后,他选择留在了周武王的身边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而不是和其他诸侯王一样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逍遥快活。在周公处理政事的过程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这也是周武王为什么选择在临终之前把国家大事交托给他的主要原因。

《史记·周本纪》谓周武王死后,“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称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崩,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措)四十余年不用。”周公在摄理朝政的时候遇到了很强的阻力,周武王的兄弟对于他来摄政都有很大的意见,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执政就是想要谋害成王并夺取他的王位。为了平定这些人所造成的叛乱,当时的周公在处理好内部事务之后就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然后带兵平定了叛乱。

《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除了在政治事务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决策力和突出的能力之外,周公日常对于年幼的周成王也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他曾经在周成王生病的时候为他日夜祷告上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物,他也会抽空去关心、处理。周公执政的情况一直到成王长大成人,在成王长大成人之后,周公旦就把执政大权还给力成王,自己回到了普通大臣的位子上。虽然周公旦的任务看似完美的结束了,但其实真正的隐患才刚刚开始,在他失去顾命大臣的职位之后,有人为了得到成王的赏识,就开始在成王的面前进献谗言诋毁周公,这个时候的周公终于感到了害怕,于是他跑到了其他的诸侯那里躲避,后来在成王的极力挽回之下,才把他迎了回来。从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虽然周公旦为周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顾命大臣的身份还是让年幼的皇帝对他产生了很大的顾虑,成王的怀疑就是这层荣耀的身份所带来的潜在隐患,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顾命大臣下场凄惨的主要原因。

顺治皇帝的四个顾命大臣

《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在清朝以前,顾命大臣一般都只有一个名额,但是清朝的顺治皇帝却为自己的儿子康熙帝留下了整整四位顾命大臣,这可能是顺治皇帝的聪明之处。从小饱读诗书的顺治皇帝很清楚地知道顾命大臣对于年幼的皇帝来说是一种怎样极具威胁的存在,但是,年幼的孩子确实需要顾命大臣来辅助朝政,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真正能够等到亲政的那一刻,他选择了四位顾命大臣让他们相互制衡,而这种平衡正是康熙皇帝能够顺利亲政的主要原因,它轻易不会被打破。

顺治皇帝选出的这四个顾命大臣全都出身于满清顶级贵族,他们除了身份尊贵之外,也对清朝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都是跟随着皇太极在与明朝的斗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显赫人物,就自身实力来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独立承担处理朝政的任务。顺治皇帝虽然做出了制衡,但是他却低估了鳌拜的野心,在康熙帝即位之后,鳌拜迅速的从四个顾命大臣之中脱颖而出。巨大的权力掌握在手心的感受让尚处于中年时期的鳌拜开始欲望爆棚,鳌拜在得到顾命大臣这个职位之后,就开始逐渐展示出自己对于权力的欲望,他在不断的发展自身势力的同时还不忘狠狠地压制其他三位顾命大臣,不过这种多个顾命大臣所产生的相对平衡状态还是没有被他日益膨胀的欲望所打破,这种没有被打破的平衡也是康熙皇帝能够活到成年的主要原因。

《尚书.顾命》:中国古代顾命大臣在权力、私欲和生存之间的挣扎

其实在这四个大臣刚开始辅助朝政的时候,他们表现的还是非常忠心耿耿的,他们都一心一意的辅助幼年的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只是权力在手中掌握的时间过长之时,每个人的心理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先表现出蓬勃权欲的人是鳌拜,首辅大臣索尼年老力衰,所以在鳌拜表现出膨胀的欲望之时,他根本没有应对的办法,另外一个顾命大臣直接选择投靠了鳌拜,剩下最后一个虽然和鳌拜有一些仇怨,但却没有和他抗衡的能力,于是这个相对平衡的顾命大臣团队开始出现一边倒的趋势,尤其是在索尼病死之后,这样一边倒的局势开始真正的发展开来。很快所有的顾命大臣都失去了抵抗的能力,鳌拜成为了整个国家真正的掌权者,也许是敌人的消失太过顺利的原因,真正掌握大权的鳌拜开始放松警惕,他在没有坐上皇帝之位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皇帝以及太皇太后的不屑和轻蔑。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被年幼的康熙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是他最后下场凄惨的重要原因。根据《清史稿》记载:“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

总结

顾命大臣是一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职业,在这些人得到至高权力的同时,也收获了年幼的统治者永远的怀疑和猜忌。其实顾命大臣的选择就像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做出的选择一样,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当你选择接受的时候,就必须要承担这些诱惑所带来的危险,如果你承担不了这些风险的话,最好还是守住本心拒绝诱惑为好,不然的话,这些顾命大臣的结局就是自己未来的参照物。


参考文献:《尚书.顾命》、《史记·周本纪》、《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