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自從中國古代統治模式變為家天下之後,皇帝的位置就開始在一家一姓之中傳遞,只是這樣的傳遞模式很有可能會出現幼帝無法主政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顧命大臣來輔助新任皇帝治理整個國家。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顧命大臣應該算是周朝時期的周公旦,顧命大臣有攝政一說,就是指代替皇帝掌管國家朝政的人,顧命大臣也不全都是男性的大臣,它只是一個代稱,這個人選有可能會是太后皇后,也有可能是輔政大臣或是攝政王等等。

顧命大臣在最開始的時候單指一個人,但是到了中國古代後期出現了多個顧命大臣同時輔助朝政的情況。顧命大臣這個身份看似榮耀,但實際上歷史上很多的顧命大臣都死於非命且不得善終,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為國家朝政做出突出貢獻的顧命大臣在晚年的時候得不到善終呢?他們在權力與生存之間又做出了怎樣的掙扎呢?

《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最初的顧命大臣——周公旦

顧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武成王時期,在武成王即將駕崩的時候,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得到大臣們的擁護和扶持,武成王把許多的大臣們聚集在一起對他們推心置腹,想要這些自己信任的大臣把自己的兒子康王推上皇位,這件事情的具體過程被記載在《尚書.顧命》篇中,顧命這個詞也出現在了這篇文章之中。根據《尚書.顧命》記載:“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水。相被冕服,憑玉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爾無以釗冒貢於非幾。」茲既受命,還出綴衣於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冊度。”這個時候被選中的這些大臣都是武成王相對比較信任且具有才能的大臣,事實上,中國古代歷史上所有被選為顧命大臣的臣子不論忠誠與否,他們的才能都是文官之中的翹楚。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政治才能相對比較出色,所以皇帝在臨終之前才會把整個國家的政務託付於他們。相對於皇室成員扮演顧命大臣這個角色來說,那些與皇家並沒有親屬關係的普通顧命大臣們顯得更加小心翼翼,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在掌握大權的同時,也站在了這個年幼皇帝的對立面上,就像是踩在刀尖上跳舞,一旦他們在某些事情的處理上不夠恰當,就有可能會危及到自己的性命。

《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周公旦算是中國的第一位顧命大臣,只不過當時並沒有顧命大臣的這個說法而已。在周武王即位之後,周公成為了周武王身邊最得力的輔助大臣,他在滅掉商朝的過程之中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而周公之所以成為顧命大臣主要是因為在分封諸侯的時候,他看出了周武王的疑慮,在詢問過周武王的意見之後,他選擇留在了周武王的身邊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而不是和其他諸侯王一樣到自己的封地上去逍遙快活。在周公處理政事的過程之中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這也是周武王為什麼選擇在臨終之前把國家大事交託給他的主要原因。

《史記·周本紀》謂周武王死後,“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稱王,北面就群臣之位。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王既崩,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措)四十餘年不用。”周公在攝理朝政的時候遇到了很強的阻力,周武王的兄弟對於他來攝政都有很大的意見,他們散佈謠言說周公執政就是想要謀害成王並奪取他的王位。為了平定這些人所造成的叛亂,當時的周公在處理好內部事務之後就徵求了大臣們的意見,然後帶兵平定了叛亂。

《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除了在政治事務方面表現出自己的決策力和突出的能力之外,周公日常對於年幼的周成王也表現出了無微不至的關心,他曾經在周成王生病的時候為他日夜禱告上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物,他也會抽空去關心、處理。周公執政的情況一直到成王長大成人,在成王長大成人之後,周公旦就把執政大權還給力成王,自己回到了普通大臣的位子上。雖然周公旦的任務看似完美的結束了,但其實真正的隱患才剛剛開始,在他失去顧命大臣的職位之後,有人為了得到成王的賞識,就開始在成王的面前進獻讒言詆譭周公,這個時候的周公終於感到了害怕,於是他跑到了其他的諸侯那裡躲避,後來在成王的極力挽回之下,才把他迎了回來。從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雖然周公旦為周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顧命大臣的身份還是讓年幼的皇帝對他產生了很大的顧慮,成王的懷疑就是這層榮耀的身份所帶來的潛在隱患,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顧命大臣下場悽慘的主要原因。

順治皇帝的四個顧命大臣

《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在清朝以前,顧命大臣一般都只有一個名額,但是清朝的順治皇帝卻為自己的兒子康熙帝留下了整整四位顧命大臣,這可能是順治皇帝的聰明之處。從小飽讀詩書的順治皇帝很清楚地知道顧命大臣對於年幼的皇帝來說是一種怎樣極具威脅的存在,但是,年幼的孩子確實需要顧命大臣來輔助朝政,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真正能夠等到親政的那一刻,他選擇了四位顧命大臣讓他們相互制衡,而這種平衡正是康熙皇帝能夠順利親政的主要原因,它輕易不會被打破。

順治皇帝選出的這四個顧命大臣全都出身於滿清頂級貴族,他們除了身份尊貴之外,也對清朝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都是跟隨著皇太極在與明朝的鬥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顯赫人物,就自身實力來說,他們每一個都可以獨立承擔處理朝政的任務。順治皇帝雖然做出了制衡,但是他卻低估了鰲拜的野心,在康熙帝即位之後,鰲拜迅速的從四個顧命大臣之中脫穎而出。巨大的權力掌握在手心的感受讓尚處於中年時期的鰲拜開始慾望爆棚,鰲拜在得到顧命大臣這個職位之後,就開始逐漸展示出自己對於權力的慾望,他在不斷的發展自身勢力的同時還不忘狠狠地壓制其他三位顧命大臣,不過這種多個顧命大臣所產生的相對平衡狀態還是沒有被他日益膨脹的慾望所打破,這種沒有被打破的平衡也是康熙皇帝能夠活到成年的主要原因。

《尚書.顧命》:中國古代顧命大臣在權力、私慾和生存之間的掙扎

其實在這四個大臣剛開始輔助朝政的時候,他們表現的還是非常忠心耿耿的,他們都一心一意的輔助幼年的皇帝處理國家大事。只是權力在手中掌握的時間過長之時,每個人的心理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最先表現出蓬勃權欲的人是鰲拜,首輔大臣索尼年老力衰,所以在鰲拜表現出膨脹的慾望之時,他根本沒有應對的辦法,另外一個顧命大臣直接選擇投靠了鰲拜,剩下最後一個雖然和鰲拜有一些仇怨,但卻沒有和他抗衡的能力,於是這個相對平衡的顧命大臣團隊開始出現一邊倒的趨勢,尤其是在索尼病死之後,這樣一邊倒的局勢開始真正的發展開來。很快所有的顧命大臣都失去了抵抗的能力,鰲拜成為了整個國家真正的掌權者,也許是敵人的消失太過順利的原因,真正掌握大權的鰲拜開始放鬆警惕,他在沒有坐上皇帝之位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皇帝以及太皇太后的不屑和輕蔑。而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被年幼的康熙皇帝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也是他最後下場悽慘的重要原因。根據《清史稿》記載:“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總結

顧命大臣是一個充滿誘惑和危險的職業,在這些人得到至高權力的同時,也收穫了年幼的統治者永遠的懷疑和猜忌。其實顧命大臣的選擇就像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所做出的選擇一樣,在巨大的誘惑面前,當你選擇接受的時候,就必須要承擔這些誘惑所帶來的危險,如果你承擔不了這些風險的話,最好還是守住本心拒絕誘惑為好,不然的話,這些顧命大臣的結局就是自己未來的參照物。


參考文獻:《尚書.顧命》、《史記·周本紀》、《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