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中华上下五千载,历朝历代都有独特的光辉,而北宋可谓是风头极盛的一颗明珠,政治开明,变法不断;经济繁荣,市井昌盛;儒学复兴,人才辈出;科技发达,突飞猛进!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当时走在思想前沿的革新者,其中就以推出“熙宁变法”的王安石最为突出。

对于这位曾两次罢相的三朝元老,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他笔下无数出类拔萃的翻案诗作,后世文人却是一致肯定的。所谓“翻案”诗。

便是以诗歌形式推翻前代对某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既定评价,由此形成的翻案文学,在唐宋时期更是鼎盛,著名诗人杜牧、苏轼等人皆有不少翻案诗名作,但若论最惊世骇俗,最发人深省,便只有王安石一人!

书明妃无怨,君恩情薄又何须留恋?

要说王安石最出名的翻案诗,便是那两则打破陈规的

《明妃曲》。这两首极尽翻案技巧,也充分展现了他超脱凡俗的性格。诗言“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不同先人将汉帝明妃的悲剧怪罪于将昭君画丑的毛延寿,而是认为美人的倾世情态本就是无法画作的,君主在昭君出塞前明明见了昭君,虽万般悔恨但还是舍了昭君,归根究底,汉元帝不分良莠、被官宦蒙蔽视听又刚愎自用,才是造成昭君悲剧的根本原因。

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明明是帝王最无情,却将自己的怒火撒在毛延寿身上,害他白白送命。诗言“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更是借汉武帝金屋藏娇却仍舍弃发妻的无情行径,从另一角度说明当时身为宫女的昭君本很难见到皇帝,还不如阿娇与汉武帝的情意,又何必执意于皇帝呢?

得宠失宠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未必去匈奴就不是好出路

后面又说“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更是突出了汉恩凉薄,胡人亦热情相待,在汉地不得君王赏识,不见得在别处也是!如此可见,昭君出塞在王安石眼中,倒是个自寻好前途、觅得有情郎的和乐归宿了。翻案翻到如此地步,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此文一出,当世儒家大成者纷纷斥他离经叛道,罔顾君主,但在后世眼光看来,王安石确实以人为本说了大实话,一言道出本质,又站在昭君的角度来思考她的快乐、思愁、得失,而不站在中原为天、帝王为尊的传统角度看问题,距今一千年前就有

人人平等的意识碎片,其思想先进性可见一斑!

言西施无罪,可叹祸国红颜并非只怪“红颜”

王安石为官的北宋时期,正值辽国、西夏交相侵犯北宋国土,甚至一年至少掳走百万货币。景祐年间更是倭寇横行,大肆侵占国土,导致生灵涂炭,西北边境陷入了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更有施宜生等谋臣因对北宋军事制度大失所望,转而向他国出谋划策。

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正当此时,王安石有意发动熙宁变法改变战事困境,可君王却被朝廷守旧势力缚手缚脚,瞻前顾后不愿变法,朝堂局势前景不容乐观。

《西施》一诗正是王安石在这种境况下写下来的,西施是越国有名的美女,越被吴国灭后,谋臣文种就向君王献出美人计,派西施做细作伴在夫差身边,迷惑吴王无心处理政事,最终导致吴国被灭。以往诗词中,大多都说西施是红颜祸水,以此警惕君主不能耽于美色。

但王安石的诗却不认为。诗言:“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胎?但愿君王诛伯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吴国的兴衰本事君主与谋臣做主,祸国殃民又岂能只怪一个小小的西施呢?

若是当日夫差听了伍子胥的建议杀了伯嚭,又哪有后来灭国的祸端呢?宫里一个西施美人,又能吹多少枕边风呢?国家安危与女色的关系是小的,与明君忠臣的关系才是大的。

王安石的翻案诗更突出了以士人对国家的重要性,由此更加发人深省。

王安石不愧当世奇才,将吴国被灭的原因直指不忠的谋臣和思虑不周的君王,再结合当时处境,点醒众人可谓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于是熙宁变法终于力排众难开始实施了,在王安石的指挥下,熙宁六年更是有了一次大捷

,也是北宋唯一一次与边疆民族战斗毫无悬念地大获全胜!可见王安石不只是有政治才能,更是军事大家!忠心谋臣!

赞商鞅至诚,焉知王安石并非“第二个商鞅”

熙宁变法期间,神宗与王安石是变法的先锋,有先进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但也怕变法不得效果,所以经常在讨论政事中借古谈今,或遵循先人的优秀经验加以创新,或暗喻当时两派的立场细细思虑。

这对君臣通过引述过去来交流沟通,让彼此更加深刻的明白变法的益处和忧患,这也是王安石翻案诗的井喷时期,而其中最能表达他个人立场的,便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商鞅》了。

在七国征战的战国时期,商鞅是著名的变法改革家,他被秦孝公重用后积极施行了变法,秦国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自此变得强大一统七国,可最后却没有好下场。

王安石笔下的商鞅至诚至信

对于商鞅,历朝历代的儒学正统大家都十分鄙视、加以唾弃,比如王安石的“死对头”苏东坡就在《论商鞅》一文中认为秦国的富强跟商鞅毫无关系,而必定败亡的原因才是“鞅实使之”。王安石与他意见相左,诗中写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不同于以往儒家学者对商鞅的批判,而是另辟蹊径,对商鞅以诚信为本、立木为信的诚实人格加以肯定,极言赞赏,认为若是今日商鞅在推行变法,必能成功实施政令、落到实处,大获成功。

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这样的感叹显然是王安石感慨新法推行艰难、不得支持、不得君主信任的无奈,但其诗句中斩钉截铁跟随商鞅变法的语气,也充分展示出王安石在政治上为家为国的决心、无畏功利名禄的广阔心怀。

为何王安石的翻案诗如此出色?

王安石本就是惊世奇才,王安石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熙宁变法更是凝聚了他的毕生心血,也达成了很大的成就。

熙宁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政策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进了农业的生产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真正减轻了国民负担,造就了百年难得的繁荣昌盛。

王安石坚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终究敌不过优柔寡断的君王,自私自利的亲族,保守循旧的士大夫们,最终变法走向失败,长期的党争更是加速了王朝的衰败。但王安石其人,一个思想走在封建王朝思想发展前沿的“拗老人”,不可否认是位惊世奇才!

王安石之所以能“把翻案精神推向了极端”一方面固然跟他执拗偏僻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北宋士风活跃、善于探究的时代精神。

庆历之后,经学研究中开始盛行不盲从、敢怀疑的批判精神,王安石乐于与人为异,善于观察、并找寻新角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他的诗作中显现出来。除此之外,王安石对于历史事件、人物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

商鞅、西施、王昭君——王安石为何频给历史人物翻案?为己还是啥

王安石自小便随父四处游历,了解民间疾苦,便理解了不同阶层会为各自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事实,历史也是一样,是“任由胜者涂抹脸蛋的小姑娘”

他初步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看待事物两面性的思想,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加以怀疑、批判,他赋予了翻案文学更深刻的政治内涵,使他与一味夺人眼球的庸俗之作完全不同。

王安石通过为历史人物写翻案诗的方式,来唤醒世人的辨证观思想,既申明了政治立场,又有理有据地反驳保守派的百般刁难。王安石的翻案文学看似离经叛道,实则却贯彻落实了为官为士之道,他既想要纠正史实,又想要借古喻今,所以多给人振聋发聩之感。

王安石深知心中的思想不被世人理解、不被朝代所容、在保守派和宫廷贵族的阻拦下甚至会好心办坏事,但他还是一心为国为民,为变法鞠躬尽瘁,哪怕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王安石也被罢黜还乡。

但在后人看来,变法失败是时代大环境的必然后果,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和先进精神却让后人十分佩服。他的翻案诗,又何尝不是为自己的变法翻了案呢!

参考文献:

《明妃曲》

《西施》

《商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