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詩名句賞析: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


古代哲理詩名句賞析: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

1.名句:只為從前解言語,半生不得在山林。

鸚鵡

明·方孝孺

幽禽兀自囀a佳音,玉立雕籠萬里心。

只為從前解言語,半生不得在山林。

【題解】

方孝孺,明代學者、文學家、思想家。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疲於奔波,為才所累的倦怠心境,還含有感慨世人不可露才揚己,逞才顯能的意思,闡述了福禍相依的道理。

鸚鵡之所以被擒,乃是因為歌聲婉轉、善於模仿人類的聲音,“只為從前解言語”既是描繪“鸚鵡學舌”的自然現象,又暗含著作者讀書有得、學問有成的狀態。但是福禍相依,作者也因此遭人嫉恨,深陷牢籠,失去了自由。而獲釋之後又陷入到另外一種困境中,那就是功名的羈絆。作者此詩就是對老莊哲學中“無用之用”觀點的詩意表達。

【註釋】

a囀:婉轉。指鳥婉轉地鳴叫。

2.名句:傷瓜莫傷蔓,傷蔓子生稀。

瓜圃

明·高啟

傷瓜莫傷蔓,傷蔓子生稀。

留待驚霜露,盈筐採得歸。

【題解】

這首詩是作者借農事闡發哲理的詩作。“傷瓜莫傷蔓,傷蔓子生稀”,意思是培植瓜的時候寧肯傷到瓜本身,也不要傷及瓜藤,因為瓜藤為果實輸送養分,一旦傷及瓜蔓則有礙於其他嫩瓜的生長。這是瓜類生長的規律,如果能夠依照農業規律來培育作物的話,那麼等到“霜露”即秋天到來的時候,自然會獲得豐收。此詩所闡述的哲理是,處理矛盾應該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對於瓜類來說,輸送養料的藤蔓是“本”,是主要矛盾。而單個的瓜則是“表”,是次要矛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依照客觀規律行事,這樣才能獲得好的結果。

3.名句:殘燈黃葉下,古座青苔間

支遁庵

明·高啟

閒登待月嶺,遠叩棲雲關。

石室閉千載,高僧猶未還。

殘燈黃葉下,古座青苔間。

不見跏趺a影,鶴鳴空此山。

【題解】

首聯寫作者遊賞的情態,“閒登待月嶺,遠叩棲雲關”既是對現實景色的描繪,又是詩人對佛教修行過程的叩問。雲散月明、澄光照曠這些都是佛教常用來形容修行成就的,而“散淡如雲棲”也是對心無掛礙境界的描繪。支遁是“即色義”的發明者,所謂的即色義就是我們常說的“色不異空”說。作者在這裡運用此意來形容個人對支遁修行成就的敬仰之情。

“石室閉千載,高僧猶未還”寫得頗有佛趣,彷彿支遁庵仍在靜靜地等待著它主人的歸來。因為成佛者是唯一可以跳出輪迴的存在,他們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往來古今。作者在此尋訪支遁的舊蹤,也是希望能夠經由佛法開示獲得內心的平靜。“不見跏趺影,鶴鳴空此山”是全詩哲理意味最濃的一聯,作者面對空蕩蕩的蒲團心生感慨:支遁大概是不會再回來了,因為他已參透了“空”與“色”之間的佛理,鶴鳴之“空”也是佛法之空。

【註釋】

a跏趺(jiā fū):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稱“全跏坐”,又稱“吉祥坐”。

古代哲理詩名句賞析: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

4.名句:富老不如貧少,美遊不如惡歸

悲歌

明·高啟

征途險巇a,人乏馬飢。

富老不如貧少,美遊不如惡歸。

浮雲隨風,零亂四野。

仰天悲歌,泣數行下。

【題解】

高啟,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對世路艱難的人生感悟,是他人生體驗的總結。詩歌以辯證的眼光闡述了人世痛苦產生的原因,表現了作者對險惡仕途的厭惡和意欲歸隱而不得的痛苦之情。

詩歌的首聯就描述了作者在疲於奔命的仕途中的感受,“征途險巇”說的是人生之路的艱難,“人乏馬飢”既是對現實的刻畫也是詩人倦怠心理的表現。奔波於江湖和廟堂之間自然令作者感到“美遊不如惡歸”,這是邏輯推衍的必然結果。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作者並不是持消極的人生態度,他是在渴望內心的平靜和安穩。“美遊”象徵著出仕,作者離開家鄉,享受到了高官厚祿,但是表面的風光掩飾了背後的艱險。“富老不如貧少”則是作者時間意識的流露,“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屈復《偶然作》),高官厚祿帶來了優渥的生活,可是那些浪費在“險途”中的時光又怎麼能用錢財來衡量呢?

此詩所蘊含的哲理是,事物皆有兩面性,好壞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作者提醒世人,不要只看到表面光鮮的一面而忽視了背後的艱辛。

【註釋】

a巇(xī):險惡、險峻。

5.名句: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

探春

元·劉因

道邊殘陽護頹牆,牆外柔絲a露淺黃。

春色雖微已堪惜,輕寒休近柳梢旁。

【題解】

劉因,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這是一首託物言理的詩歌。詩歌的首聯採取了對比的寫法,“殘陽”“頹牆”本身是一種衰敗的景象,作者卻在傷感的氣氛中孕育著新的希望。“護”字所體現出的柔情正好是“柔絲”所需要的,因為剛抽出嫩芽的柳條還很柔弱,需要人的呵護與照顧。作者在“淺黃色”的柳梢身上看到了春天到來的訊息,因此作者在第三句說“春色雖微已堪惜”,這訊號雖然微弱,但其所代表的是未來的希望。作者對於新生事物倍感珍惜,他命令那些“輕寒”不要靠近這新生的弱柳,珍愛之情躍然紙上。此詩所蘊含的哲理是,新生事物在剛開始的時候力量非常微弱,但它們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最終將取代舊事物成為主宰。因此,我們要有善於發現新生事物的眼力,注意到新生事物出現的苗頭,並懂得珍惜和愛護它們,使得新生事物茁壯成長。

【註釋】

a柔絲:指柳條,春季的柳梢顏色發黃,又名鵝黃。

6.名句:直到半途風雨橫,倉皇何處覓前村

風雨圖

元·許衡

南山已見霧昏昏,便合潛身a不出門。

直到半途風雨橫,倉皇何處覓前村。

【題解】

許衡,元代理學家。這是一首題畫詩,作者描繪了一個在大風雨中倉皇躲避、尋覓避雨處的行人。首句“南山已見霧昏昏”寫出了畫中水汽氤氳的遠景,南山此時因為雲層的遮蔽已經顯得模糊了,這是即將下雨的先兆。大雨將至的徵兆已經顯現,這時就不應再外出了,可是畫中人卻自以為是,或許他認為自己能夠趕在大雨之前到達目的地,“天意從來高難問”,他還是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成了落湯雞。身處半途的他,進退兩難,只能狼狽地到處找尋避雨之處。

詩人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常有的情況,但經過詩人的加工和昇華,就變得充滿理趣。他所揭露的真理是,一旦在生活中發現危險的預兆,就應該及早採取應對措施。視而不見、剛愎自用或者是心存僥倖,最後都會受到懲罰。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與“見微知著”“防患未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此詩更為詳細地闡發了這個道理。

【註釋】

a潛身:藏身隱居。馬鑾《銅雀伎》:“得上高臺日已西,潛身一為故人啼。”

7.名句: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論詩絕句(三十首選一)

金·元好問

其五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a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題解】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人,金代著名詩人。作者通過闡述眼前之境與心中之景的辯證關係,闡述了詩歌創作中的虛構性與真實性的道理。

首聯直接陳述藝術創作所應遵循的原則。“眼處心生句自神”指的是描繪景物既要有實地考察的客觀經驗,又要將這種眼中所見之景化作心中構思的圖像。只有二者相互結合、相得益彰才能產生出優秀的詩句。如果只是一味地閉門造車,憑藉想象而沒有親身實地考察過所要描繪的景物特徵的話,就無法準確把握其基本外貌特徵,寫出來的東西不能令人信服,這就是“暗中摸索總非真”。詩歌的第三、四句主要闡述意識的能動性作用。古往今來有不少畫家都曾創作過“關中盛景圖”,其中不少還是流傳千古、交口稱讚的佳作。但是從畫家的生平經歷看,他們當中沒有幾個真的去過長安。為什麼作家們沒有親身經歷的實踐經驗,卻能創作出惟妙惟肖的秦川圖呢?那是因為作者發揮了主觀能動性。

【註釋】

a秦川:泛指今陝西、秦嶺以北的關中平原地帶。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

8.名句: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

月岩

宋·劉立雪

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

青山作計a常千古,只露巖前月半觀。

【題解】

劉立雪,宋末元初“江湖詩派”詩人。這是一首吟詠山岩遮月現象的小詩,闡述了“滿”與“虧”即量變與質變之間的辯證關係。“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闡述了最為質樸也最為直觀的道理,那就是“滿則盈,盈則虧”。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量的積累必定引起質的改變。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新的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質變,如此交替,循環往復,不斷轉化。首聯兩句不但闡述了量變與質變之間的關係,還包含了“謙受益、滿招損”的深刻哲理。人做事如果不留有餘地,求全責備,那麼一定會招致他人的反感。從另一角度說,只知自高自大,不為他人留有餘地,那麼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做任何事情都應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前進。

【註釋】

a作計:謀劃、考慮。

9.名句:誰能知我意,相對歲寒時

得古梅兩枝

南宋·戴復古

老幹百年久,從教花事遲。

似枯元a不死,因病反成奇。

玉破b稀疏蕊,苔封古怪枝。

誰能知我意,相對歲寒時。

【題解】

此詩內容在版本上存在差異,首句又作“有此老梅樹,君從何處移”,“玉破”又作“雪點”,尾聯作“連朝吞不足,正要看花遲”。

詩歌的首聯描繪了百年古梅的形象,老而不朽,似枯未死。這種病態反倒成為一種奇特的審美,那麼這種奇特具體體現在哪裡呢?“玉破稀疏蕊,苔封古怪枝”,嚴寒之中,百年老梅樹雖然不是繁花滿枝頭,卻也有雪花玉蕊稀稀疏疏地點綴在長滿青苔的遒勁枝條上。這種顯示出返老還童、暮年生機的奇景,令人感覺到“生生不息”一詞的真諦。詩人描繪古梅,是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詩歌的尾聯正是詩人內心的直接表達。作者暮年多病,生活困頓,但是並不因此而改變個人的志向,頗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意味。

此詩意境深邃,寄託深遠,表現了作者老有所為、壯志不休的決心,給人以奮發向上的感受。

【註釋】

a元:通“原”,原來、原本。

b玉破:指雪花。

10.名句: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寄興

南宋·戴復古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備a,妾願老君家。

【題解】

這首詩短小精悍,闡述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詩歌的首聯說明再純的黃金裡也總是含有細微的雜質,再美麗的白璧也總是帶有微小的斑點。首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具有辯證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待人和事物,應看其主流和本質,不能求全責備。

【註釋】

a求備:“求全責備”,指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是指苛責別人,要求完美無缺。

古代哲理詩名句賞析:世事從來滿則虧,十分何似八分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