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不起!妈妈再也不逼着你完美了。

“我要打死你,等我长高了,我打你,你就会害怕我!”这是四岁的孩子面对妈妈、爸爸、奶奶同时批评时第一次说出这样的话。

听到这句话比起伤心我更多的是反思:原来他听话只是因为我是大人,他害怕我。而我以为,他听话是我教导有方,是他懂事了。

孩子,对不起!妈妈再也不逼着你完美了。

自嗨式教育弊大于利

来自一个好朋友分享的育儿经验:

他们家女儿,当时只有两岁左右,之前每次做错事情都不主动认错,直到有一次,孩子在中午吃饭时把馒头渣子弄到沙发上到处都是,她几经呵斥都没有效果。就把孩子拉到阳台上揍了一顿,但是孩子依然不认错,后来孩子被关在阳台上持续哭闹一个小时左右,最终孩子承认错误了,并且把沙发上的馒头渣弄干净了。

因为住的近,每次碰见,小孩都很懂事,会主动问好,也会主动跟小朋友们分享,几乎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当众闹脾气。

这样乖巧懂事的孩子大概每个父母都想拥有,偶尔有一次我们聊到这个话题,她就告诉我“不要舍不得打孩子”。

之后有一次我把这个方法试图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可是不管我如何罚站或者揍他,他都说不出来“我错了”这三个字,我只能作罢。

因为我看到孩子站在那里并不是在反省自己的错误,他太小了,或许他的认知还无法分辨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了,只是一味的在那哭,在那害怕。

朋友说我狠不下心,我只是庆幸自己没有继续效仿这个办法在自己孩子身上。

孩子,对不起!妈妈再也不逼着你完美了。

面对家长的指责更多的是恐惧


这个经历是不是很熟悉,初为人母,我们会跟身边的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一味的认为适合别人的就会适合自己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天生具有差异性,而这种差异就决定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如何判断别人的育儿经是否适合自己:

  • 分析性格:因材施教的重点就是要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掌握孩子的性格特征,针对孩子的特性去寻找最适合的教养方式。在性格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人身上采取同一种教养方式,本来就会产生落差。而一味的通过这个落差来判断孩子的好坏,这个方式太偏激,也不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
  • 分析事件:我们经常会对“天使宝宝”的家长产生天然的信服力。渴望通过别人总结的育儿经解决自己当下的问题,这本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而他人的经验是否适合当下的状况。
    不合时宜的教养方式不仅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
孩子,对不起!妈妈再也不逼着你完美了。

因材施教对待每个成长中的孩子

  • 分析接受能力: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不同步的,当然孩子对外界干扰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面对同龄但是成长不同步的孩子不能采取同一种教育方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有的孩子一岁刚过就会走了,而有的孩子一岁三个月才能独立行走。他们走路不同步的原因不仅仅是发育问题,还有一个隐藏原因那就是后者比较胆怯谨慎。所以每个孩子对教养方式接受能力是有差距的,不能单靠某一种途径来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

来自闺蜜的分享:

她的孩子从小性格文静,为了避免出门后小孩子之间的相互攻击,她一直给孩子灌输“推别人、打别人是不对的,遇到小朋友之间相互抢玩具了,要让着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所以这个孩子从来没有动手打过任何一个小朋友。

直到前几天,孩子奶奶带着孩子在院子里跟好朋友们一起比赛骑车。正当玩的开心时,来了一个年龄稍微小点的男孩挡在孩子的平衡车前面,孩子几次想换个方向绕过去,都被档了回来。别的小朋友面对这种情况都是通过反抗让小男孩知难而退,而闺蜜家的孩子就在那被挡的动不了。后来闺蜜家孩子就开始自己跟自己发脾气,当场的其他小朋友看见他在那哭闹,也有意上去欺负他,被家长给呵斥走了。认识的人都说从来没见过这孩子发这么大的火。

闺蜜说从这次后她反思了几点:

1、她只教会了孩子谦让,却没有教会孩子自保;

2、一味的退让只会招来更多的欺凌;

3、选择伤害自己的发泄方式明显不可取。

当天晚上回家后她就告诉孩子“别人欺负你了,你一定要懂得还击”。可是“不能打人、不能推人”已经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了,要改变还是得慢慢的来。

孩子,对不起!妈妈再也不逼着你完美了。

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大概每个父母在听到别人夸奖孩子“好懂事、好有礼貌”时都会觉得非常开心,会觉得很有面子,希望孩子人见人爱。我们教会孩子大方、教会孩子礼貌、教会孩子谦逊不惹事。可是这些都是在满足他人的心理需求后得到的结论。那什么时候让孩子学会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允许孩子自私有多重要:

  • 帮助孩子认可自己:经常对一个人灌输一种思想,就会直接影响他的思维定式。不要急于教孩子做出满足他人的行为,对于一生而言,学会认可自己,满足自己才是必修课。学会认可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孩子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学会认可自己会让孩子成长的更自信。
  • 帮助孩子尊重内心:孩子的每个想法都是他认知发展的产物,从懵懂无知到思想独立,靠的是一次次尝试,而我们对孩子各种想法、行为的反馈直接影响孩子认知的建立。如果我们只是强加干扰只会扰乱孩子对事物的自主判断。
孩子,对不起!妈妈再也不逼着你完美了。

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成长

  • 帮助孩子学会捍卫自身利益: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仅仅只教会他谦逊礼让是不够的,在我们的庇佑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冒险。帮助孩子学会捍卫自身权益也是教会他面对困难的信念。以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欺凌,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权利意识。

总结:回首曾经那些焦头烂额的育儿问题,现在看来都是一种美好、珍贵的经历。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作为家长在面对任何一种育儿问题时,焦躁是无用且不可取的。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长顺序和速度,辅助孩子发现自我、认可自我,从而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