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不起!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完美了。

“我要打死你,等我長高了,我打你,你就會害怕我!”這是四歲的孩子面對媽媽、爸爸、奶奶同時批評時第一次說出這樣的話。

聽到這句話比起傷心我更多的是反思:原來他聽話只是因為我是大人,他害怕我。而我以為,他聽話是我教導有方,是他懂事了。

孩子,對不起!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完美了。

自嗨式教育弊大於利

來自一個好朋友分享的育兒經驗:

他們家女兒,當時只有兩歲左右,之前每次做錯事情都不主動認錯,直到有一次,孩子在中午吃飯時把饅頭渣子弄到沙發上到處都是,她幾經呵斥都沒有效果。就把孩子拉到陽臺上揍了一頓,但是孩子依然不認錯,後來孩子被關在陽臺上持續哭鬧一個小時左右,最終孩子承認錯誤了,並且把沙發上的饅頭渣弄乾淨了。

因為住的近,每次碰見,小孩都很懂事,會主動問好,也會主動跟小朋友們分享,幾乎沒有見過這個孩子當眾鬧脾氣。

這樣乖巧懂事的孩子大概每個父母都想擁有,偶爾有一次我們聊到這個話題,她就告訴我“不要捨不得打孩子”。

之後有一次我把這個方法試圖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可是不管我如何罰站或者揍他,他都說不出來“我錯了”這三個字,我只能作罷。

因為我看到孩子站在那裡並不是在反省自己的錯誤,他太小了,或許他的認知還無法分辨清楚自己錯在哪裡了,只是一味的在那哭,在那害怕。

朋友說我狠不下心,我只是慶幸自己沒有繼續效仿這個辦法在自己孩子身上。

孩子,對不起!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完美了。

面對家長的指責更多的是恐懼


這個經歷是不是很熟悉,初為人母,我們會跟身邊的媽媽們一起討論育兒經,一味的認為適合別人的就會適合自己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天生具有差異性,而這種差異就決定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如何判斷別人的育兒經是否適合自己:

  • 分析性格:因材施教的重點就是要分析自己孩子的性格,掌握孩子的性格特徵,針對孩子的特性去尋找最適合的教養方式。在性格完全不相同的兩個人身上採取同一種教養方式,本來就會產生落差。而一味的通過這個落差來判斷孩子的好壞,這個方式太偏激,也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
  • 分析事件:我們經常會對“天使寶寶”的家長產生天然的信服力。渴望通過別人總結的育兒經解決自己當下的問題,這本無可厚非。可是我們在選擇時一定要分析自己所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是什麼?而他人的經驗是否適合當下的狀況。
    不合時宜的教養方式不僅無法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是非觀。
孩子,對不起!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完美了。

因材施教對待每個成長中的孩子

  • 分析接受能力:每個孩子的成長髮育都是不同步的,當然孩子對外界干擾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面對同齡但是成長不同步的孩子不能採取同一種教育方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有的孩子一歲剛過就會走了,而有的孩子一歲三個月才能獨立行走。他們走路不同步的原因不僅僅是發育問題,還有一個隱藏原因那就是後者比較膽怯謹慎。所以每個孩子對教養方式接受能力是有差距的,不能單靠某一種途徑來解決所有孩子的問題。

來自閨蜜的分享:

她的孩子從小性格文靜,為了避免出門後小孩子之間的相互攻擊,她一直給孩子灌輸“推別人、打別人是不對的,遇到小朋友之間相互搶玩具了,要讓著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所以這個孩子從來沒有動手打過任何一個小朋友。

直到前幾天,孩子奶奶帶著孩子在院子裡跟好朋友們一起比賽騎車。正當玩的開心時,來了一個年齡稍微小點的男孩擋在孩子的平衡車前面,孩子幾次想換個方向繞過去,都被檔了回來。別的小朋友面對這種情況都是通過反抗讓小男孩知難而退,而閨蜜家的孩子就在那被擋的動不了。後來閨蜜家孩子就開始自己跟自己發脾氣,當場的其他小朋友看見他在那哭鬧,也有意上去欺負他,被家長給呵斥走了。認識的人都說從來沒見過這孩子發這麼大的火。

閨蜜說從這次後她反思了幾點:

1、她只教會了孩子謙讓,卻沒有教會孩子自保;

2、一味的退讓只會招來更多的欺凌;

3、選擇傷害自己的發洩方式明顯不可取。

當天晚上回家後她就告訴孩子“別人欺負你了,你一定要懂得還擊”。可是“不能打人、不能推人”已經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了,要改變還是得慢慢的來。

孩子,對不起!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完美了。

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大概每個父母在聽到別人誇獎孩子“好懂事、好有禮貌”時都會覺得非常開心,會覺得很有面子,希望孩子人見人愛。我們教會孩子大方、教會孩子禮貌、教會孩子謙遜不惹事。可是這些都是在滿足他人的心理需求後得到的結論。那什麼時候讓孩子學會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允許孩子自私有多重要:

  • 幫助孩子認可自己:經常對一個人灌輸一種思想,就會直接影響他的思維定式。不要急於教孩子做出滿足他人的行為,對於一生而言,學會認可自己,滿足自己才是必修課。學會認可自己的想法有助於孩子建立獨立自主的人格,而學會認可自己會讓孩子成長的更自信。
  • 幫助孩子尊重內心:孩子的每個想法都是他認知發展的產物,從懵懂無知到思想獨立,靠的是一次次嘗試,而我們對孩子各種想法、行為的反饋直接影響孩子認知的建立。如果我們只是強加干擾只會擾亂孩子對事物的自主判斷。
孩子,對不起!媽媽再也不逼著你完美了。

和諧有愛的家庭環境有利於孩子成長

  • 幫助孩子學會捍衛自身利益:對於孩子的教育而言,僅僅只教會他謙遜禮讓是不夠的,在我們的庇佑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等著他去冒險。幫助孩子學會捍衛自身權益也是教會他面對困難的信念。以免孩子遭受不必要的欺凌,初步形成屬於自己的權利意識。

總結:回首曾經那些焦頭爛額的育兒問題,現在看來都是一種美好、珍貴的經歷。孩子的成長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作為家長在面對任何一種育兒問題時,焦躁是無用且不可取的。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長順序和速度,輔助孩子發現自我、認可自我,從而建立全面的認知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