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为何到现在还有人坚信日系车的吸能?

时至今日,还在有人拿“吸能”来讽刺日系车的安全性,而且这种人还大有人在,实在是让人怀疑国人对于汽车的基础认知。说这个理论的,无非就是拿着一些日系车低速碰撞受损严重的情况,来试图给日系车打上不安全的标签。但是都2020年了,判断安全性的标准还是看车辆受损情况吗?

网友提问:为何到现在还有人坚信日系车的吸能?

难道只有日系车才吸能?

很多人认为只有日系车才吸能,却不知道吸能设计是奔驰的工程师发明的,目前所有的家用车都采用了吸能设计,无论你相不相信你,驾驶舱高刚性、发动机舱溃缩吸能、发动机下沉、方向盘转轴断裂保护,是所有现代乘用车的基本设计思路。吸能设计就是在车身的非关键部位,尽量的形变以吸收动能,来保证车内乘员的生存空间。

车辆的安全性看的就是吸能设计和车身框架强度,至于保险杠硬不硬、车壳硬不硬,对于汽车安全性的影响都微乎其微。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前方的溃缩区比A柱还硬,高速碰撞时候受损的可就是A柱了。

网友提问:为何到现在还有人坚信日系车的吸能?

还有很多人拿坦克举例,说要是吸能设计这么好,坦克怎么不用?我真被你们的脑回路搞怕了,坦克使用场景是战场,防的是各种炮弹,难道防的是两辆坦克对撞?坦克没有采用吸能,是因为坦克用了更高级的东西——反应装甲,这和被动吸能完全是两个思路,是用预先储存的化学能来对抗冲击,这玩意小汽车不装,一是成本太高装不起,二是要爆炸增加不安全因素。

网友提问:为何到现在还有人坚信日系车的吸能?

“保人”和“保车”谁更重要?

到了如今,还在有人认为车辆碰撞的时候,保车比保人更重要。那你这命还没有车值钱,对于车辆的损失有一项专门的评价体系,比如说中保研的低速碰撞经济性,衡量的就是车辆低速碰撞时候,车辆的受损以及维修成本,在这方面大众品牌的车型表现都不错,点个赞。而日系车以及豪华品牌车型都在这方面表现一般,这和车身框架强度、吸能设计以及前方传感器数量、是否装配LED大灯等等因素相关。

但是在中高速的碰撞安全性方面,大众车型却表现非常一般,可以说是撞一辆翻车一辆,从迈腾、途观L再到帕萨特,一次次地刷新底线。那么,你该说大众车型吸能设计好还是一般呢?当车头前方的溃缩区强度过高时,直接受损的可能是就是A柱了,乘员舱的空间被挤压,帕萨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网友提问:为何到现在还有人坚信日系车的吸能?

所以,“为什么还有人相信日系车的吸能?”的问题本身就有错误,因为所有的现代家用车都有吸能设计,与其问为什么相信吸能,我倒想问问,为啥还有人相信铁皮厚就是安全,还相信大锤敲保险杠、车门站人这种杂耍表演,还相信关门声厚实代表安全?汽车安全工程师可能会活活被你们气得吐血,发明溃缩式车身的奔驰工程师Béla Barényi如果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