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房價還會漲?

一線城市,房價基本見底。理論上仍有波動的可能,但向下空間很有限。下面說說我的理由。

我們首先分析,房子作為商品,它的資金構成,這是問題核心。

一、土地

首先從源頭講起。房子最原始的資金成本,就是土地。地產商拿地,要劃出一筆巨資向政府購買。這時的房子,連影子都還沒有呢,但成本已經產生,而且比較昂貴。

二、綜合成本
地產商拿地之後,開始設計、施工、建造、直至房子落成、銷售。這一塊產生的成本,涉及範圍最廣,生產環節也最多,從業人員規模龐大。上下游行業加起來,幾乎囊括了中國人說的360行。最大宗的建築材料,比如鋼鐵、水泥、各種線材、管材、裝飾材料供應商,皆為大型國有企業或上市公司;房地產所涉及的整個商品名錄加起來,可能幾百頁都寫不下。政府在以上流通環節中,收取各種稅收和費用,從頭到尾,全方位覆蓋。一個也不能少。

為什麼房價還會漲?

以上兩大塊,它所產生的鉅額資金成本,地產商通常只能負擔其中的20~30%,地產商向銀行貸款,取得開發資金。換句話說,銀行才是最大的金主,墊付了房子70%以上的前期費用。銀行誰開的?國家。

房子建造出來,總得要賣呀。否則地產商拿什麼去還銀行貸款?房子賣出去,業主自己掏多少錢呢?跟地產商差不多 --30%;即我們平時說的三成首付。其餘的由銀行貸款,銀行規定一個期限,設定一個額度,每個月從業主銀行賬戶扣錢,俗稱“供樓”。

房地產火爆的時候,有首付三成的,兩成的,一成的,甚至零首付都有。由於資金充裕,貸款容易,買房的人就多了。銀行前後兩頭通吃,上賺地產商,下賺買房業主,賺得盆滿缽滿。業主僅用很少的資金,就高高興興搬進新房子……皆大歡喜。地產經濟,就這麼起來了。

通過上面兩項分析,我們就清楚了:房子從建造到銷售,政府一直參與其中。並墊付了70%以上的費用。政府才是真正的老闆。而且是最大贏家。政府收益來自兩大塊:一是土地出讓金;二是各環節所產生的稅收和費用。我認識一位地產公司老總,他的個人所得稅,一年十幾萬……從公司到個人,都得向政府交錢。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在地產業十分成熟的歐美國家,也是如此。世上哪有免費的午餐?至於政府收取的費用該是多少?這已超出本文的探討範圍。交給人大代表討論更為明智。

買房子的人多,房價自然就會上漲。為了遏制房價,政府出臺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收緊銀根,提高首付比例,限購限賣,等等等。

為什麼房價還會漲?

但是別忘了這個但是:任何一位老闆,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意有效益?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幹。如果樓市繼續下滑,房子賣不掉,業主的資產嚴重縮水,地產商大規模倒閉,連帶上下游幾百個行業、幾千萬從業人員一塊倒黴……政府向誰收錢?沒有錢,政府就無法運作;業主賬上扣不到錢,倒黴的是銀行。銀行是國家開的。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如果樓市崩盤,最終倒黴的--國家。

一萬個放心吧,政府沒那麼蠢。換做你當老闆,會這樣幹嗎?放著掙錢的生意不做,非要把它弄砸鍋……除非有病。一個人有病,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有病。國家不會崩潰。傳染疫情不會一直存在。否則,人類走不到今天。早在幾千年前就滅絕了。

為什麼房價還會漲?

據報道:自樓市調控以來,全國已有400多家地產開發商倒閉。某些識字文盲,據此得出結論:樓市要“崩盤”。他們也不睜開眼睛看看,分析一下倒閉的公司背景。說直白一點,這叫清理門戶。這與前幾年打擊地條鋼,關閉小煤窯,是一個道理。把高能耗,低質量的公司掃地出門,有利於環保,有利於消費者,更有利於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幸買中爛尾樓的人,會同意我這個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