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人铁骑碾过天长,兵锋直指高宗的扬州驻地。

据说正在后宫享乐的赵构在惊吓之间从此丧失人伦之乐。炎炎夏日,神州大地一片哀鸣。"国破山河在",滚滚的乌江从脚下呼啸而过,当女词人李清照在此高声吟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时候,那个仓皇逃至镇江的康王赵构,我们的高宗皇帝,在其"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漫慢江南岁月里,可曾有过一丝羞愧么?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首战告捷,别把豆包不当干粮

我们上文讲述了项羽养精蓄锐秣马厉兵的半年时间,创造了一支近乎传奇的骑兵部队,并辅以精良的钢铁兵器。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闪电部队,他那让人惊恐的战斗力,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汉高祖二年春,项羽亲率大军北上,曾大胜楚将萧公角的彭越却无力与项羽大军抗衡,遂节节败退,与南下的田荣合兵一处,在城阳与北上的项羽大军进行决战。在项羽军团强大的攻击之下,田彭二人兵败如山倒,迅速北遁。

彭越很快逃至巨野泽和济水之间,这里是他老家,比较熟,所以逃得也快。田荣就没这么幸运了,被项羽封死了退回老家之路的田荣无奈径往北逃去,在平原(山东平原县附近)被乱民杀死。

这是项羽军团调整后首次出击,颇为节省的司马迁先生着墨不多,但我们从田荣很轻松就横扫三齐,并帮助陈余驱逐了张耳,以及彭越连下楚国十几座城池来看。

田彭联军的实力着实不弱

尤其彭越,与韩信英布齐名,号称汉初三将。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项羽北伐,田彭联军一触即溃

但他们在项羽军团的强势打击之下,竟然毫无还手之力,田荣兵败身亡,彭越远遁河泽。由此可见重骑兵在平原战役中的压倒性优势的确让人不可小觑。

由于快意恩仇的项羽在三齐之地大开杀戒以血项梁之痛,田横组织齐人进行了反抗,面对顿城坚守的齐国军民,项羽的重骑兵使不上力,一时竟奈何不了田横。

世人多言项羽缺乏战略头脑,应该先重点对付刘邦,不应该陷入三齐之地。此论源自司马迁先生《史记》中的判断,就是下面这段。

乃遗项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又以齐、梁反书遗项王曰:"齐欲与赵并灭楚。"楚以此故无西意,而北击齐——《史记·项羽本纪》

此说张良给项羽捎去一封信,告诉项羽汉王只是想得到关中,不会继续向东扩张,还把田彭邀约刘邦一起反楚的书信一并给了项羽。因此项羽才首先北上击齐。

事实是这样吗?这种小儿科把戏可以如此简单蒙骗项羽吗?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有时候想吃馒头,但只能吃豆包

汉高祖元年四月,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

汉高祖元年五月,田荣携彭越反楚。

汉高祖元年八月,刘邦暗度陈仓,出兵关中。

汉高祖元年九月,刘邦遣将军薛欧并出武关,项羽出兵拒之于阳夏(河南太康)

汉高祖二年十月,张良归汉,刘邦兵出函谷关。河南王申阳归降,汉设河南郡。韩王郑昌降,立韩王信为韩王,河南之地归于刘邦。

汉高祖二年三月,刘邦出兵河北,西魏王豹降。河内殷王卬降,河北之地属汉。

项羽北上击齐的时间是汉高祖二年二月。秦历建亥,十月为岁首,所以这个时候离刘邦立河南郡已经三月有余,张良此信这个时候发出的话将毫无意义,那么张良这封信发出的时间应该是高祖二年十月前,而张良归汉的时间也是高祖二年十月。

这不是很矛盾吗?有两种情况吧,一是张良归汉后立刻出谋送信给项羽,然后迅速出兵河南,在一个月内将河南纳入囊中。二是并不存在这封信。

这样看来,三个月后项羽北上伐齐自然是项羽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因为当月张良那封信就已经没有了意义。又何来项羽因为张良的书信才去伐齐的推论呢?

那么项羽为什么出兵伐齐,而不是先向西阻击刘邦呢?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我们上篇文章做过分析,项羽十月杀的义帝,这个时候项羽的战略构想已经形成,兵马军队也已经成型。刘邦张良也恰恰在这个时候发信给项羽,想必他们也知道项羽要谋取天下了,因此刘邦迫不及待出兵河南。想是担心项羽会在河南重兵阻挡,所以发了这封信欺骗项羽,然后迅速出兵占领了河南。

兵者诡道也,擅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刘邦此举无非担心项羽一旦发兵占据河南这个天下之喉,汉军将缺少战略缓冲,关中的防守会很吃力。此时废丘的章邯尚且让汉军无可奈何。强大的项羽真的会是刘邦进攻的目标吗?

本文认为,张良此信并非为了迷惑项羽让其北上伐齐,实为抢先掠得河南之地的障眼法。自然也不存在项羽因为此信的迷惑才北上伐齐的。

如果我们这时候看下整个态势就会更加清楚,彭越已经攻到济阴了,无论如何项羽都需要先解决掉济阴的彭越,谁也不会留个隐患在身后,让其可以随时切断自己后路。这是兵家大忌。既然如此,项羽还有选择吗?

况且项羽在定陶、外黄等地也布有重兵。尤其定陶重镇,由大将龙且和项它驻守。事实上战局也如项羽所料,项羽摧枯拉朽一般就将田彭联军击溃。

这个时候的项羽,只要安抚好齐地田氏贵族和民众,三齐之地将无忧矣。刘邦自当再无机会攻取彭城。

况且此时刘邦虽出关取得河南之地,但关中仍一片混乱,章邯所据废丘仍然坚不可破。英布虽有些许迟疑,但仍然派了五千士卒支援项羽。一旦破齐,摇摆的燕赵之地自然复归楚国。项羽伐齐当是首选

很可惜项羽快意恩仇的个性再一次占了上风,我们无法知道项羽此刻内心真实的感受,或许长期的戎马生涯,让项羽想起了从小跟随的叔父项梁。天塌下来都有人帮你顶着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汉军、彭越、项羽位置示意

此时的项羽不过是20几岁的少年人,与刘邦虽称兄道弟,但相对于能完全不顾亲身父亲的生死,能将子女推下马车的刘邦,其心性的成熟的确有着天壤之别。侠义胸怀的英雄思维与心寄天下的帝王之志也不可相提并论罢。

或许我们从项羽分封诸侯前的一句话可以窥到项羽内心深处的那份死一般的孤寂。

"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披坚执锐,风餐露宿,三年的时光将心比天高的少年磨砺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乱世出英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然,高处不胜寒呵。

继巨鹿之战后项羽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旷古难遇的军事天赋。

让你们看下什么是“豆包”之能

高祖二年四月,占了河北的刘邦志得意满,携五路诸侯,分三支大军共五十六万兵马,浩浩荡荡向楚都彭城杀来。

兵多将广谋士如云的刘邦军团的确谋划得井井有条,萧何镇守关中,以保证后勤供应,韩信仍继续围攻章邯所据之废丘,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四位大将联合陈余的赵军从北部进军。

刘邦则亲率夏侯婴、卢绾、靳歙、司马欣、董翳几位将军并同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几位诸侯从中路挺近。将军薛欧、王陵等走南线进攻。

刘邦军杀到外黄(河南杞县东)的时候,彭越也率军过来汇合。一时间,三路大军旌旗招展,遮云蔽日。面对如此盛景,刘邦此时想必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项羽自然不会没有防备,定陶、曲遇、阳夏一线皆驻军布防。不过最精锐的十几万军队随项羽北上伐齐了。彭城的防守却很薄弱,只在砀、萧之地有少量守军。

刘邦大军不负众望很快就攻克了楚军防守,几路大军顺利在砀萧会师,并轻而易举攻占了楚都彭城。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刘邦三路大军直抵彭城

占据彭城之后,刘邦颇有大功告成的错觉,在周边稍做了一番防守布置后,竟开始寻欢作乐,夜夜笙歌。

与艰苦奋斗的少年心性不同,已近半百的刘邦,想必有更多的对繁华的眷恋。

刘邦已经忘了,项羽的主力部队尚在,那支在巨鹿之战中以一当十的强大军队,还游离在外。骄兵必败,何况面对的是强悍如斯的项羽重骑兵军团。

项羽留下其他战将继续围攻齐地,亲率三万精骑回师彭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杀了回来,项羽又秀了一次自己的军事天赋。

这支项羽骑兵部队并没有沿着直线南下,而是走了个S形,毫不费力击溃樊哙沿途守军之后,迅速从西面对刘邦彭城大军形成合围之势,趁着夜色,于拂晓时分对汉军发动总攻。

措手不及的汉军在项羽重骑兵风驰电掣般的进攻中溃不成军,被挤压在谷水、泗水之处,十几万汉军命归黄泉。其他仓皇逃命的汉军被楚军赶至雎水之畔,落水溺亡者竟然导致"睢水为之不流"。其状之惨,无以言表。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项羽回师彭城

天不亡刘,一场突如其来的狂沙走石将追击的楚军吹得大乱,汉王刘邦"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这是继鸿门宴之后,项羽又一次错失绞杀刘邦的良机,项羽还有机会吗?

不是“豆包”不行,一个豆包难成席啊

刘邦侥幸逃出包围之后,整个战局瞬间发生逆转,不仅刘邦几十万大军化为灰烬,与他结盟的几支诸侯也纷纷倒戈。树倒猢狲散这种事,看来自古就是常态。

除了战死的殷王司马卬,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归附项羽。陈余和魏王豹与楚复盟,就连齐地的田横也与楚罢战和盟。彭越则放弃梁地,北撤至河上(河南滑县),以避项羽之锋。

仅此一战,楚汉之势彻底颠覆,项羽巨鹿大战之后渐弱的声威,再次震动天下。

不过,据有巴蜀关汉的刘邦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同时荥阳这个重镇仍在刘邦掌控之中,旁边敖仓的军粮也足以让刘邦深感欣慰。

汉高祖二年五月,彭城惨败的刘邦携残兵游勇退至荥阳,萧何继夜追韩信之后再一次显现了他伟大管家的才能。"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但在楚军强大的追击之下,汉军仍难掩颓势。

一位名震青史的战将却在此时挽狂澜于即倒,他就是被萧何追回来的韩信,此君实为刘氏夺取江山的第一功臣。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楚汉荥阳对峙时候各方态势

被韩信重新武装起来的汉军在京索之战中将气势如虹的楚军击败,刘邦才得到喘息之机。此时的汉军也意识到了楚军骑兵的威武,遂利用秦国降将组建了自己的重骑兵队伍,由大将灌婴统帅。

之后韩信北上开辟新的战线,楚汉双方在荥阳处于拉锯状态,这个状态竟然出现了一种规律,只要项羽主攻荥阳,均可破城,而一旦项羽被其他地方军事行动所累,荥阳则复归汉所有。

项羽就这样东奔西走,虽依然所向披靡,但项羽军队的战斗力在往复奔波中逐渐被消磨。

随着英布降汉,彭越玩起了游击战,频繁骚扰项羽的粮道。项羽军团的战略优势逐渐消失。虽然有几次险些一举拿下刘邦,终功亏一篑,天命如此,夫复何言?

每次读史于此,总不忍续读下去,接下来的垓下之战,在司马迁先生的妙笔之下异常生动,但我内心的郁结却总也无法逝去。刘邦和项羽,两个在秦末乱世崛起的豪杰,却最终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如笔者所持观点,

其根源在于侠义之道输给了帝王之道,似乎是一个很完美的解释。

但帝王之道难道真的是在谎言与欺诈中才能走向巅峰吗?史书上对刘项二人之间的情感未有详述,或许我们可以略去垓下之战的烽烟,重新审视下刘项两位当世豪杰之间那种微妙的情感纠结吧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豆包与馒头不只是有馅无馅的区别,关键是吃者的兴趣不同

"大楚兴,陈胜王",大泽乡星星之火,燃烧成熊熊烈火。刘邦与项羽相逢于反抗暴秦的同一条道路上。

在项梁的指派下,俩人并肩西击暴秦,此时的刘项二人虽有年龄之差,但的确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生死相依的战友。

项梁于定陶一役兵败身亡,我们无法得知二人此时的心情,在陈胜被歼灭,楚军惨败这样的态势中,覆巢之下无完卵罢,二人之间同仇敌忾之意想必甚浓。

趁着项梁战死后的政治空白,义帝重掌大权之后,项羽北上援赵,刘邦西向攻秦。二人此时仍然是同一战壕相互配合的战友。

战友和盟友的区别想必不用赘言,所以我们认为,正因为曾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俩人的关系绝非与其他诸侯之间的关系可比。

怀王一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被后世理解为将封其为"关中王",或许此说来自旁人挑拨之语"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我们很想知道,怀王说的"王之"从哪里能够看出来要设置"关中王"这个王了?

三位投降的秦将,在故土封王,难道不是最佳选择吗?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抛块砖,不做深论。

刘邦派兵据守函谷关,这个行为激怒了项羽,项羽破关后大兵压境,"鸿门宴"这件事在后世的口中不断渲染刻画,成为了一个经典故事。刘项二人此时开始分道扬镳。但如果说项羽此时应该非常忌惮刘邦,我们认为这点并不让人信服。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荥阳拉锯过程中,面对项羽欲烹其父时候,刘邦是这样说的,"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笔者认为此言不虚。俩人并肩作战时候的确应该有兄弟之情。以项羽杀伐果断,毫不留情的性格,绝不会在杀刘邦的时候反而妇人之仁了。

虽说史书所载,项羽在他人劝说之下并没有杀刘邦之父,后来又将其父归还给刘邦。项羽这样做是为什么?

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滚滚的江水似乎在向我们不断诉说着千年前那段悲壮的往事。项羽的结局让人很是惋惜,尤其读到汉军诸将争抢分割项羽尸身之时,心中涌起浓浓的悲伤。

后来汉军将项羽之头给誓死不降的"鲁"看的时候,"鲁父兄乃降""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奈何斯人已逝。

刘邦最终以鲁公之礼葬项羽于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或许刘邦心底那份曾经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在那一刻也涌出了他的心头。奈何,"最是无情帝王家",帝王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条孤寂之路呢?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英雄末路,天地同悲。可是用兵之罪?

结语:本文是有关项羽的终结篇,从另一个角度对项羽再一次进行了解剖,其中难免有笔者错解之处,见证于诸位方家,不胜荣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