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

最近英國著名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KenRobinson)出版了一本新著《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已經翻譯成漢語在中國發行。書中有一個觀點是:

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孩子的創造力。羅賓遜爵士在提出這個觀點後,對英國用到人類的教育在毀滅孩子的創造力進行批判。其實很多世界知名的教育家都持同樣的觀點,都在對教育進行質詢和批評,然而從來都沒有用處。原因在於教育本質上就是不同程度的教化,教化客觀上就是抹殺孩子創造力的。孩子的創造力置根於靈魂中沉睡的天性裡,只有天性喚醒了的孩子才有創造力。而天性的喚醒是來自於江湖社會的教育本身並不具備的功能。故羅賓遜爵士的話應該這樣來說:育人成長的目的是培育孩子的創造力,培育的手段是孩子天性的喚醒。

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


那麼,孩子的天性需要誰來喚醒,怎麼喚醒呢?

人是兩棲高等動物,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側面。任何一個人生下來,都需要接受社會強力教育的文化科學知識灌輸,以及個人天性不同程度的喚醒。文化灌輸為社會屬性使然,社會需要培養適宜社會生存方法和規則的人,在社會上生存是需要智能的,這一點個人無法抗拒也必須接受。天性喚醒為自然屬性使然,任何一個人都具有36億年自然造化進化過程中連續不斷地沉積在靈魂裡的天慧寶藏,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等真善美愛的天性,人人皆有,然而很多人的天性生來死去都是沉睡的,沒有被喚醒過,天性的力量在人生旅途中沒有發揮過作用。

來自於社會教育所獲得的知識,稱之“人智”。來自於天性喚醒所獲得的覺醒,稱之“天慧”。人的“智慧”,“智”來自江湖,“慧”來自天地。我們天天在講的智慧,表面看是一個模糊的東西,其實內在含有深刻的道理。智與慧是不同的。《道德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知人者智,指的是知道他人者包括知道人堆堆的機理機竅者具有理智,能增強戰勝他人的力量,故知人者智中的“智”,稱為人智。自知者明,指的是能反觀自我,自省自我的人,內在具有真實強烈客觀如實的自在感,這是一種來自於天性支撐的、內斂的能量,使生命力強健,能增強自我自動糾錯扶正的能量,真正的強大自己。

“人智”與“天慧”,哪個的能量大呢?當然是天慧的能量大。天慧的能量為什麼大呢?因為天慧是人36億的進化演化過程中經過自然選擇公正無私的考驗過的產品,而人智的能量僅僅是人類教育產生以來5000不到的時間裡加工出來的東西,你說哪一個參量大。人類文明的力量的確是強大的,但再強大也大不過天宇的能量。這一段一個小小的新冠肺炎都搞得人類驚慌失措,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可見一斑。自然界一個小小的變動,如瘟疫、溫室效應、星體撞擊等,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毀滅人類,及至毀滅生命。

所謂創造力,指的是具體個人的某種特殊能量,這種能量基於個人的天慧,而非人智。生命是具體的,具體是個體的,個人的天慧是一種內斂的、閉環的、天性使然的特殊能量。人是萬物之靈,天慧就是靈性。人要具有天慧,必須具有靈性。人具有靈性的前提:一是個人必須具有獨立的個性,沒有個性的人永遠不會有主見;二是必須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獨立思考的人的思想只會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走,永遠衝不破別人的見地,永遠不會有自己的創造。靈性,說穿了就是人這個萬物之靈的自性。自性,是創造力的根。

我們說“育人成長的目的是培育孩子的創造力”,這個創造力是從哪兒來的呢?很多人認為來自教育。大錯特錯!教育,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本質上都是教化,與人的自性是矛盾的。創造力,來自孩子內在的靈魂磨礪,來自於孩子天性的自我喚醒。家長和老師,社會教育與家庭哺育,都是外在的引導灌輸,都不可能鑽到孩子的內在裡去直接撬動孩子的成長,所能做的只是創造一些外在成長條件而已。成長最終取決於自我內在的磨礪。我們都知道“破繭成蝶”的故事。一隻蝶蛹如果不能咬破繭殼自己爬出來,就成不了蝴蝶飛向藍天。剪個洞幫助把咬不破殼的蝴蝶拽出來,這隻蝴蝶飛不起來,即使勉強能飛很快會成為鳥、螳螂這些天敵的美餐。雞蛋靠別人從外面打破,是盤中餐;只有靠自己啄破殼衝出來,才是生命。個人的創造力,最終來自於自己。

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


人的世界是變幻無常的。對於一個變幻無常的江湖而言,家長給孩子最美好的保障不是財富,不是學位,而是創造力。因為票子有可能會變成廢紙,學位所包括的知識有可能會別成過時的垃圾。只有創造力,才是審時度勢的金剛眼,才是利害取捨的指南針,才會使孩子的人生永遠北立於不敗之地,在人生的風浪里昂首前行。所謂“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

要讓孩子保持創造力,靠教育是無望的,因為教育沒有給予孩子創造力的功能與機理。靠家長教育亦不可能,因為家長們本身就是教化的產品,身上已經沒有創造力的因素,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要給孩子創造力,是邏輯悖論。靠什麼呢?就是家長要創造條件,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

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不是無原則的放任。2019年全國高考總冠軍、廣西的高考狀元楊晨煜的媽媽談到養育孩子的經驗時說:“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時,監督養成習慣,但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我們平時基本只管好他的後勤工作,他的課業我們就交給老師了,我們就不去打擾他。”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特徵,一是愛學習,二是對學習負責,三是獨立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前提,其實都是孩子天性的喚醒。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天師。家長能做的不是給孩子無原則的愛,找好學校求好老師,更不是把家長自己本身沒有創造性因素的“人生設計”劃個框框逼著孩子去走,而是通過培養糾偏扶正孩子的學習習慣,把孩子的天性放飛。孩子的天性一旦放飛了,完美的成長就在其中了。

在抗疫隔離期間,家長們可以靜下心來更深刻地思考一下孩子成長的問題。孩子的人生終歸要自己過,孩子的時代不是家長能控制的,只有放飛孩子的天性,才能真實地培育孩子的創造力。只有創造力,才是兒女人生立於不敗之地的可靠保證!任何不利於孩子創造力形成的安排,無論家長設計得多麼自以為是,無論家長多麼盡心,其實都是愚蠢的,對孩子有害無益。

對於學生而言,“天賦的自由”其實是一個天性的喚醒過程,是一個個人靈魂內在磨礪的艱難成長過程,是一種真誠上下工夫去努力,猶如破繭成蝶一樣。對此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甚至認為是自我放縱的機會,擺脫父母監督的託詞,那就是對生之為人需要自立、自信、自省、自強的背叛,無疑是人生無可救藥的開始!

關於“學育”:學育理論,是由李從國博士於公元2009年開創推出的育人成長創新學問,亦稱“育人心學”,是王 陽明心學之於育人成長的應用。

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


育人成長有兩隻翅膀,一為教育,一為學育。兩隻翅膀一陰一陽、一心一靈、一虛一實、一內一外、一明一暗,推動育人成長。

——育人成長,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教育是成長的外因,那麼什麼是成長的內因呢?學育!對學生成長而言,如果說教育是陽光雨露由外而外的滋潤的話,學育便是自力更生由內而外的勃發。只可惜人現實的育人體系,無論東西都只是停留在單極的教育上,還沒有上升到教育與學育相得益彰的高度。開啟學育,自發由內而外的成長,扭轉人類素質下滑,全面提升民族素質的時代拐點。

在第一所學校出現之前,子女的社會化在家庭裡完成,孩子跟著父母學習成長。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成長,社會對人口素質的專業化要求日益嚴格,同時家長的教導難以滿足子女文化學習的要求,專業化的教育就產生了,原本只在皇家朝庭開設的課堂普及到社會。家庭對孩子的教導,稱之“學育”,學校對孩子的專業知識傳授,稱之為“教育”。學育比教育還古老。在家庭的學育中,有一個文化知識傳授之外的東西很重要,那就是親子影響,即血脈至親關係下父母對子女由於血脈相連靈魂糾纏所產生的上一代對下一代人格品質的潛移默化影響。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種血脈糾纏的影響是血親之外的任何力量無法取代的。這就決定了育人成長過程,是學校教育與家庭學育同時進行的雙向過程,教育和學育是育人成長的兩隻翅膀,缺一不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存壓力巨大難以抗拒,家長通常一股腦兒地把育人的現任推給學校,親子影響化為烏有,學生的成長在“只有教育沒有學育”的情景下,如失去了一隻翅膀的小鳥在艱難飛行。

教育,是由學校和老師實施,依靠人的心理認知系統,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展開,以社會認可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內容的外在灌輸傳授。教育是育人成長的主渠道,是一種陽光雨露澆灌的育人成長。 學育,是由家長和學生自發,依靠人的靈魂感應系統,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和學生內在自覺展開,以強化學生人格品性提升自我素質為內容的內在磨礪成長。教育是育人成長的催化劑,是一種自力更生奮鬥的育人成長。

給孩子的天賦以自由​


教育和學育都是為育人成長服務的,但是由於各自的起點、動力、通道、著眼點不同,兩者具有明顯的區別。主要區別如下:

主體不同。教育的主體是學校和老師;學育的主體是家長和學生。

目標不同。教育的目標是社會需要,是培養社會所想要的人;學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性質不同。教育是陽光雨露的澆灌成長,學育是自力更生的磨礪勃發。

性向不同。教育是由外而內的灌輸;學育是由內而外的磨礪。

形式不同。教育是公共的行為,是社會事業;學育是私己的內觀,是個人修為。

場境不同。

教育是在心理層面的思想意識裡,以師生互動交流的情境下展開;學育則是在靈性層面的靈感潛意識裡,以學生內在反觀的形式展開。

媒介不同。教育依靠學生的“心理認知系統”展開,學育依靠學生的“靈魂感應系統”展開。

考核不同。教育的考核指標是定量的學生的學習分數,學育的考核是指標是定性的學生的人格品質。

效果不同。教育的效果是積累知識技能,提高心智;學育的效果是提高學習能力,強化靈智。

作用不同。教育通達心理,學育淨化靈魂。

教育是外在的陽光雨露,學育是內在的磨礪生髮,教育和學育有機互動、和諧默契,共同推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是育人成長的最佳模式。然而今天的社會無論東方或是西方,都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包括素質教育在內都只注重教育而輕視學育,青少年育人成長模式嚴重扭曲,學生在嚴重的營養不全面、不充分中艱難成長,這就是當代人的素質不長反降的原因。

開啟學育,高度關注學生內在成長,是提高育人成長質量和水平的模式創新。

學習強國,學育開道!強大自己,貢獻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