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戰俘——知罃

當時的制度,是將士出征之前,先要祭祀社神,叫“祭社”。祭祀用的肉和酒要分給大家,叫“受賑”。同時要用血塗抹軍鼓,叫“恤鼓”。恤鼓的血,往往用戰俘的,而且最好是等級高貴的戰俘。知罃所謂“執事不以臣恤鼓”,其實是說楚人沒有殺他。


共王又問:那麼先生感謝我嗎?


知罃答:不感謝。兩國君臣為了國泰民安,剋制自己,寬待他人,釋放戰俘,永結友好。這樣功德無量的事,下臣不曾與聞,哪有資格表示感謝?


共王再問:先生回國後,拿什麼報答我?


知罃答:不知道。下臣心裡沒有怨恨,君上也不會居功自傲。既沒有怨恨,又沒有功德,下臣不知怎樣報答。


共王無奈,只好說:儘管如此,還是懇請先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寡人。


此處原文為“不榖”。但為便於讀者理解,凡楚王自稱“不榖”處,以後均改為“寡人”。


知罃說:好吧!


於是知罃說了三種可能。


知罃說,第一,如果承蒙貴君上的福佑,下臣得以作為戰俘,帶著這一把朽骨回到祖國,被敝國寡德之君軍法從事,以振軍威,以儆效尤,臣雖死無憾,永垂不朽。第二,如果寡君法外施恩網開一面,將臣賜予您卑微的外邦小臣荀首,任其處置,家父經寡君批准,在宗廟實行家法,戮臣於列祖列宗靈前,臣同樣雖死無憾,永垂不朽。第三,如果寡君不批准家父的請求,那麼,下臣將依法擔任敝國的職務,率領一支小部隊,鎮守邊疆保家衛國。到那個時候,如果不幸與貴軍相遇,下臣將奮勇當先拼力死戰,決不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這一片赤膽忠心,就是下臣可以報答君上您的。


共王聽了,肅然起敬,以最隆重的禮儀送知罃出境。共王甚至感嘆說:晉國有這樣的戰士,我們是無法與之爭雄的。


事見《左傳·魯成公三年》。


這是怎樣的戰俘!


事實上,這樣的戰俘在春秋時期並不罕見。魯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一個名叫臧堅的魯國戰士被齊軍俘虜。齊靈公居然派了一個宦官去看他,並對他說“你不會死”。這事做得實在不靠譜。但此公既然是一個被諡為“靈公”的昏君,離譜也不足為奇。


然而對於臧堅,卻無異於奇恥大辱。因為按照當時的制度和禮儀,宦官是不可以對貴族下命令的,更無權決定貴族的死生,哪怕只是傳達國君的命令。這樣做,不但對接受命令的人是羞辱,對下達命令的人其實也是侮辱。於是臧堅朝著齊靈公所在的方向叩首說:承蒙關照,實不敢當!但君上既然賜下臣不死,又何苦要派這麼個人來傳達厚愛?


說完,臧堅用一根尖銳的小木棍挖開自己的傷口,流血而死。


事見《左傳·魯襄公十七年》。


這又是怎樣的戰俘!


戰俘尚且如此,戰士又該是怎樣的風采,也就可想而知了。

極品戰俘——知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