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摘要

玉璧起源甚早,從紅山時期就開始有璧、兩聯璧或三聯璧。與紅山同時的各個新石器時期文化中皆有璧的器形,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裡玉璧都是主打產品。在華夏國家開始萌芽時,東西南北中所有方向的遠古文明同時出現玉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然它就絕不會是偶然的。


第三編 第三章、天地之禮:玉璧與玉琮

  • 第一節、說璧

一、玉璧源起

璧,我們不陌生,從前面的介紹裡也能知道它什麼樣——圓形,片狀,中間一個孔。北京奧運會的獎牌就是以璧為原型設計。圓型帶孔的玉器有三種:璧;環;瑗。《爾雅·釋器》裡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好肉若一,謂之環”。“好”指的是中間的那個孔,“肉”指的是除去孔的其他部分。《爾雅》的標準就是:按孔徑與孔邊到器邊的直線距離之間的比例,來區分這三種圓型玉器。其實,不管是傳承下來的,還是考古發現的,這些圓型帶孔玉器就沒有按《爾雅》的規定區分地如此標準過。可見古籍中那些關於玉器的規制,更多隻是體現儒家的理想,在實際中並不會嚴格執行。

玉璧起源甚早,從紅山時期就開始有璧、兩聯璧或三聯璧。與紅山同時的各個新石器時期文化中皆有璧的器形,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裡玉璧都是主打產品。在華夏國家開始萌芽時,東西南北中所有方向的遠古文明同時出現玉璧,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然它就絕不會是偶然的。上古時代的制玉工藝極為簡單和艱難,最常用的方法是片切割、線切割和管鑽。玉璧的形制恰恰集合了這三種工藝:玉璧片狀,開坯須用片切割;坯料須用線切割製成玉璧的圓形;玉璧有孔,須採用管鑽工藝。很明顯,工藝就決定了玉璧成為上古時代最常製作的玉器。因為它器形簡單,同時採用的都是最熟練使用的工藝技法。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紅山三聯璧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紅山雙聯璧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紅山雙聯璧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齊家文化玉璧

玉璧在商代以前大都是素面無紋飾的,這也是受工藝能力所限。商代開始,玉璧上出現了紋飾並逐漸複雜、精美。至戰、漢,玉璧達到了它在審美學上的高峰。戰國至兩漢,在玉璧的器型方面:除本來的帶孔圓形以外,還發展出了有更大藝術創作空間的出廓璧。即在玉璧的外沿加上額外的部分,使玉璧不再是簡單的圓形,而是以圓為核心的一個立體藝術品,最常見的是在璧沿加上對稱的瑞獸、辟邪、飛龍等。在玉璧的紋飾方面:各種紋飾極盡精美,谷紋、蒲紋、虺龍紋、勾連卷雲紋、雷紋、乳釘紋等都是典型的戰、漢玉璧紋飾。玉璧的這種迅速精美化是與其登上禮器聖壇分不開的。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安陽婦好墓出土凸緣玉璧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漢鏤雕韘形紋玉璧



二、禮天之器

自《周禮·春官·大宗伯》一出,“蒼璧禮天”就把璧抬到了第一玉器的位置上。前面談過,根據《儀禮》、《左傳》,璧和圭是周代真實使用的禮器,但在地位上似乎圭還要勝璧一籌:在《儀禮·聘禮》裡,圭是主要的信物,璧是用來加持圭的;在《儀禮·覲禮》裡,諸侯用以完成覲見周王之禮的是介圭,璧只是周王使者持之迎接諸侯於郊的東西。可是,自打璧攀上了禮天的高枝,圭就難以望其項背而甘當綠葉了。

《通典·吉禮一》裡記載周制:“冬日至,祀天於地上之圓丘……祀昊天上帝,禮神之玉以蒼璧,其牲及幣,各隨玉色”。《周禮·春官·典瑞》上說:“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這個四圭有邸是什麼意思?難道禮天不是用璧而是用一種有邸的圭嗎?不是的,上面所說的其實是兩種禮天之禮。第一種是最為隆重的國之大禮,固定於冬至之日舉行。這個典禮上只使用蒼璧,使用的方法很有趣:在這個典禮中有一個叫做“屍”的角色,他並不是死屍而是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等到奏樂、宰牲這些事都做完後,“屍”就穿著與周王一樣的衣服“大裘”登上圓丘,蒼璧就擺放在他前面。之後,周王的幾次獻禮都是對著蒼璧與“屍”進行。因此,在這個大典中蒼璧和“屍”應該代表的是天與先王。

而使用“四圭有邸”的是“大旅”之禮。鄭玄的註上說:“國有故而祭,亦曰旅”。就是說當國家遇到了事情而進行的祭禮是“旅”,其中祭祀上帝之“旅”稱為“大旅”。這種“旅”禮是不定時、非正式的,因此不用出動蒼璧這種重器,使用的是“四圭有邸”。“四圭有邸”是什麼呢?鄭玄注曰:“於中央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圭本著於璧,圭末四出”。這是一種璧、圭一體的玉禮器:中央是一個玉璧,玉璧的四個方向上各出廓一個玉圭——說到底,還是以璧為核心,圭實際在拱衛著璧。也就是說在禮天這件事上,玉璧是絕對的主角、是君,而玉圭只能充當配角、是臣。整個二十四史,每一朝的《禮志》第一篇一定是祀昊天上帝。同時在很多的祭禮上也都要用到四圭有邸,玉圭拱衛玉璧的形象也就此定格在歷史上。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圭璧

不過這裡還有個歷史性的謎題,在新石器時期的考古發現中,玉璧雖然多但都夠不上頂級玉器。既然不是頂級玉器,恐怕通神的差事就輪不上它。它怎麼後來就能被選中禮天,又怎麼因為禮天就能成為第一玉禮器呢?答案是因為它的形象。《太平御覽·禮部第六》在“蒼璧禮天”的注裡有一句話:“禮神必以其類,璧圓象天”。這真是一句大實話呀!禮各種自然之神就要用長得跟它類似的東西,玉璧長得圓圓的正好跟天很像,所以就用它吧。這證明,至少在周代或者更早,“天圓地方”的思想就已經是中國人的基本宇宙觀之一。


《琢磨歷史:玉里看中國》連載(卅三)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漢早期青玉璧

很可能,在周代很久以前,甚至是在史前文化時期璧就已經是禮天之物了。只不過那個時候是巫術的時代,通神才是最大的事而不是什麼禮神。要知道史前時期的通神巫術與原始薩滿崇拜很像,所崇拜的神必是有具體所指的,而不是“天”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在本書第二編的第三章裡,我們闡述過進入王權時代後,神如何逐步降為王者的臣僕,天這個虛無的概念又如何上升為至高的神靈代表,王者又是如何成為“天之子”而統領凡世的。天的地位上升為至高,自然因象天而禮天的玉璧就上升為排名第一的玉禮器。作為“禮天”之物,玉璧也因此在所有玉器中都具備卓然出群的地位,以至於在我們的傳統語境中,用璧來指代了所有最好的美玉,比如中國最具知名度的玉器和氏璧。和氏璧因為卞和、藺相如、王莽這三位歷史達人而名聞數千年,可以說它是中國史書上唯一有招牌字號、有故事、有正式記載的玉器。但我們在第一編裡已經分析過,和氏璧的前生很可能是一塊絕佳的獨山玉、它的後世則是一枚傳世的玉璽,從來就跟玉璧扯不上任何關係,不過這些事實都不妨礙這塊石頭兩千多年來一直被稱為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