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律師》連載

江山文學網歡迎您:遊客 , 【退出】

《鄉村律師》連載


當前位置:首頁|長篇頻道|人生百態|鄉村律師|第一集.公西察的農民生活

第一集.公西察的農民生活

作者錢江晚潮 閱讀:32284 發表時間:2014-12-22 14:31:27

在中原西部的半丘嶺地帶,有這麼一條大河,它蜿蜒曲折的從山區,從丘嶺裡鑽了出來,在半丘‘嶺地,沖刷出一大片、一大片河灣與平地。那平地小的有幾十畝,大的幾百畝,尤似一塊小小的平原,這小平原土地肥沃,旱澇保收,是丘嶺地區難得的富庶之地。

作者筆下的這個公尚村,就是這河灣小平原上的村莊。村子被河道圍了三面,村子周圍及河的對岸,有四、五百畝的旱澇保收的莊稼地,從古至今,這片土地生產出小麥,玉米,蔬菜,油料作物,還有數量不多的水稻,養活滋育著小村人,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下去。

這個小村子叫公尚村,應該說這村裡人姓公尚,其實不是,姓公是複姓,這村人不是姓公尚,而是三個姓,一姓公西,二姓公仲,三姓公門,三個姓當然就是三個家族了。為什麼三個複姓家族會居住同一個村莊?老祖宗來自那裡?作者沒心問底刨根,也可能刨問不出,不管三姓人來源於那裡,既然同住一個村,就是同村,同鄰,鄉里又鄉親,和睦相處著一年又一年……

公尚村這村子從老祖宗起,村子的建設就很有規劃,村子東、西是條寬五十米左右的村中大路,大路北邊是公西一族,南邊是公仲一族,東邊的路兩邊是公門一族。

村子中間這條路,往東是通往外邊的大路上的,是通往外邊世界的。往西是由一座木橋過河,通往全村人賴以生存的幾百畝莊稼地。

這是一九九0年早春的一個早晨,晴朗的天空有一輪朝陽升在村子東邊的天空,朝陽向大地,向這河灣裡的公尚村,投給光明,投給溫暖,使這平靜的小村子顯得溫馨、太平、和諧,又充滿活力與朝氣。

四十二歲的壯年農民公西察從家門出來,他肩上揹一老式鏵犁,右手牽一黃母牛,他這是去河西的承包地耕田,那是有一畝的植茬地,留著今年種西瓜的,今天好天氣,剛好把地犁好整好,等待瓜秧育好,就可以栽上瓜秧,搭上塑料棚,看著瓜秧一點點的長的會結西瓜了……

公西察牽著牛走過小橋,走過麥苗泛青的田間小路,到了自己那塊平整的,撒好了農家肥的田裡,紮好犁,套上黃牛,手中鞭子一揚,一聲“嘚……喔……”黃牛開始弓腰,用力,邁步,黃牛和主人開始一犁犁翻開塵封了一個冬天的黃土地……

有一個多小時,主人和黃牛耕完了這一畝地,新耕出來的黃土在陽光下閃著亮光,冒著輕紗般的白色蒸汽……

公西察坐田頭上,從口袋裡摸出一枝香菸,用打火機點上火,吸了口香菸,望著新耕耘出的土地,他的心裡感覺到沁入心脾的舒服。他今年四十二歲,只有十三歲到十六歲走出過家鄉讀了幾年書,十六歲因為文化大革命革的他沒有讀書機會回家鄉後,他過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二十幾年的農民日子,使他成為地地道道的農民了。

農民生活使他愛自己的農村家鄉,愛家鄉的每一寸土地,愛他幾間瓦房、小院子的農家,愛比他大一歲的妻子,愛他一男一女一對兒女……

他看著自已的土地,看著黃牛臥黃土上在慢條斯理的反雛倒沫,他感到這個早晨很有詩意,以至他腦海裡在琢磨、醞釀著一首詩……

面前有一張閃亮的犁,

耕開荒蕪,

讓泥土噴發出芳香。

面前一頭溫順的黃牛,

無怨無悔,

永遠垂著勤勞的頭。

開懇出的黃土地上,

坐著一位,

樸實堅信的老農。

黃土地,

黃老牛,

還有它們的主人。

他們共同在編織一幅,

新農村綠色大地的錦繡……

公西察在腦海裡作著詩,這時小河的橋上迤邐走來這麼一位女人,女人身高一米六多,不胖又不瘦。細觀女人年齡,是位四十歲的中年婦女,女人頭髮茂密、黑油油的發亮,頭髮在腦後由一綠手娟紮成一把馬尾,甩在後背上。女人的臉色白嫩紅潤,眼睛大而明亮。女人上身穿藍白相間的碎花夾衣,下穿緊身的藍褲,不知這女人底細的人,完全會認為她是一窈窕少婦。

這女人是公西察的老婆,她是來給公西察送早飯,你看她左手拎一上蓋白毛巾的竹籃子,左手提一光亮的水晶茶壺。

公西察正在他渺渺沉思中,一聲親切的呼喚聲喚醒了他:“你發著呆在想些什麼?該吃早飯了!”

他回頭看是他老婆春葉送飯來了。

看到老婆把飯送來,放在面前,他也確實感到餓了,伸著手就要拿籃子裡的小麥面烙的油饃,春葉抬手推開他的手,嘴裡說:“還是這麼不知道乾淨,摸了一早上牛屁股,不洗手把牛屎味都吃到嘴裡嗎?”

春葉說著,把掂著的茶壺拎起說:“來,把手伸出來!”

公西察伸出手,春葉把茶壺裡的半熱茶水澆到他的手上,他搓洗了幾下說:“好了!”

春葉又從竹藍裡拿出一條毛巾遞到他手上,他用毛巾擦了擦手。

春葉又細心從竹籃裡取出一塊塑料布鋪在土地上,然後擺上飯菜,一盤炒豆腐,一碟醃尖椒,一盒小米綠豆稀飯,兩張烙油饃,公西察吃口饃喝口稀飯,對春葉說:“春葉!你也來一齊吃吧!”

春葉說:“我在家把我們昨天晚飯剩的一碗麵條吃了,你慢慢吃吧。”

春葉說著話,在田頭揀到一把鋤頭,就用鋤頭敲碎犁好田裡的大土坷垃。

公西察美美的吃了早飯,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套上黃牛開始耙地,這時侯,一輛綠色的郵遞摩托車來到地頭,郵遞員小查同公西察是老熟人,摩托到了地頭小查停了摩托車說:“察大叔,《東鄉日報》有你一封掛號信,你簽字收信吧!”

“哦?日報社?”公西察疑問的簽了字,小查遞給掛號信後,調了摩托車頭,加了油門,摩托車揚長而去,土路上蕩起一溜煙塵……

公西察拆了信,信是一份昨天的《東鄉日報》,這是他們縣的日報,日報第四版是文學副刊,副刊的頭條是他一個禮拜前投給報社的一篇散文,散文名字叫《十月十謁文宗墓》,這是他去年十月十趕歐陽修陵園廟會有感而寫,經過不斷修改,才在上個禮拜投稿,沒想到這麼快就見了報,報載如下:

十月十謁文宗墓

我老家正東三華里,有一廟院,老家人都叫它歐墳。

歐墳就是北宋文學家、詩人歐陽修的陵寢墓地。

小時侯,我對歐墳有恐懼感。原因是有二十畝大一片土地,被密密麻麻的,濃廕庇日的,高大、蒼翠松柏所籠罩,這松柏林裡,透出古老、灰黑的廟殿簷角,還有高深的廟院圍牆,枯朽的,又大、又厚,原木顏色的廟門……

這一切都形成歐墳的深邃與莫測,陰森森得令人有恐怖的感覺,不得不讓小孩子們想像非非,越想越害怕喲!

這廟是建在一道南北嶺的半坡,往北邊一華里,是嶺的北邊盡頭,是這道土嶺的最高處,嶺頭上有一純黃土夯成的土冢,這冢底基有十來畝地大,高有二、三十米,這冢很有歷史,是造於春秋戰國的鄭國時期。上到冢頂,往北看,平原、村莊都在腳下,在晚間,可以看到百十里處鄭州城的萬家燈火,往東看會看到馳騁在京廣鐵路線上的火車。

在特別晴天的早晨,還會從這裡看到北邊兩百里外,水氣氤氳的黃河晨霧。

我小時侯常聽到大人們議論歐墳有一奇觀,叫“歐墳煙雨”。

五歲時,當小學校長的父親帶領我去歐墳感受過一次。

父親說賞歐墳煙雨要等到一場大雨過後,大雨過後,歐墳的柏林上面會有一團籠罩住柏林的雲霧,這時進到柏林裡,從裡邊會感覺下著絲絲的細雨,太陽一大,就霧散雨息了。

“歐墳煙雨”,不是每場雨後都會有的,是很偶然的,要想看到,就要雨後觀察到了柏樹林在雨後仍霧氣騰騰,好似藏有一大塊雨雲在裡邊,這樣才會有“歐墳煙雨”現象的。

我小時侯對歐墳的恐懼,是這神密的柏林中,有一座座埋死人的墓冢,這些墓冢大大小小有幾十個,這些墓冢的組成,可怕的是夜間走到那裡,會看到廟裡邊磷光閃閃,似乎還會聽到“嘰嘰喳喳”吵鬧聲……..

因此,方圓幾里地的小孩子提到歐墳就害怕的不得了。

是解放以後,歐墳的廟院成了村公所,大殿成了會議室,西廂房是村衛生室,東廂房是村委辦公室、電話室。

奇怪!廟院裡住了人,有了人的活動,歐墳煙雨沒了,幾十座墳也不閃鬼火了。

一九八八年,縣政府和歐陽修後代,共同出資金對歐墳重建,建好後,每年農曆的十月初十歐陽寺的古廟會,歐家後裔會從福建,江西,安徽,臺灣等地,匯聚到這裡,祭祖、拜祖。

去年又到十月十,恰有閒暇,我一人赴歐陽寺拜謁一代文宗歐陽修墓。

來到時廟會已起,陵園前趕廟會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陵園對面搭有戲臺,臺上,著戲裝的藝人正演繹著幾百年前才子與佳人的故事。

購參觀券進入園內,見園內古柏參天,菊花滿園盛開,小徑婉埏迴轉,陵園顯得清幽而又寧靜。

園中中殿的廊柱上書寫著:“六一居士文學史學揚三江,歐墳煙雨嵐景靄景貫長虹”的對聯。

進陵園大殿,一代文宗的塑像孤獨冷僻地站立著,似在冥思一篇傳給後人的文章。

從大殿東側門到後院,那裡是歐陽修和夫人薛氏的墓冢,我在墓前苦苦思索著:歐陽修生於綿州,成長於隨州,為官江北,死於穎州,可為什麼會葬於一個小縣的鄉村呢?

這時一學究模樣的老人來到墓前,他垂首向文宗拜謁,等他拜畢,我就帶著疑問求教於他,老人給我揭開了謎底。

歐陽修為官開封期間,私訪來到這個崗上,他下馬向北眺望,北邊的土嶺上,一層似風似水的氣浪在微微的春鳳中霍霍閃動;他看得著了迷,就順田間小路向北走來,來到現在陵園前的溝裡,溝裡綠樹成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他詩興大發,禁不住作詩一首:

百轉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他從溝裡輾轉上來,看到腳下這片土地北有嶺靠,南有水依,就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回京城後,他向宋朝皇帝請求把這塊地賜給他為陵地,宋朝皇帝答應了他,因此他死後就葬在此了。

他死後,他兒子在陵園附近又購了幾百畝田地,安排了看墓人,賜姓歐陽。

經過了近千年的繁衍生息,這裡就有了近千口人的村子。

遊罷陵園回到大門口時,不少人帶著孩子正在進園,我問一家長為啥讓孩子來拜文宗,那家長說:“歐陽修是一代文宗,一代文豪,為讓孩子長知識,有出息,當然要拜一拜老祖先了!”

從歐陽修陵園回來的路上,我腦海中一直閃現歐公《醉翁亭記》裡的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提 交

01樓 文友:秋禾

一位農民,一位詩人,一位作者,令人敬佩。

時間:2014-12-22 16:24:29 【回覆】

共 1 條 1 頁 首頁1尾頁

Copyright © 2001-20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