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你沒讀過的王維傳(九)


人設,顧名思義是指“人物設定”,用在明星身上多數是指明星想要給粉絲們呈現的性格、愛好、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


王維究竟有沒有人設呢?有!


二十六、王維人設


王維一直以來深受三種思想的影響。


首先,是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讓王維對玄宗背後的李唐王朝有著強烈的忠誠之心;


其次,是佛家思想,“一切隨緣,摒除慾念”讓王維在鬱郁不得志的朝堂中一直堅持著,而不像其他憤然離去的人那樣性格分明;


最後,是道家思想,唐王姓李,遵老子“李耳”為先祖,以道家思想治天下,王維自然也會受其影響,雖為官,但是尚節儉,不喜排場,好與民同樂,事事無為,順應天意。

連載:你沒讀過的王維傳(九)


王維是一個善良、忠誠、有節的樸實人。他的樸實,能使人感同身受。換言之,他是一個普通人通過努力而名揚天下,又因為自己無權無勢,故而在現實中處處妥協。


他也嘗試去改變,也嘗試努力實現夢想,到最後有幸運的成功,也有不幸的失敗,和我們普通人沒兩樣,只不過他是一個名氣大的“普通人”。


被囚禁以來,王維內心十分痛苦。


一方面,他想起當初張九齡宰相直言進諫的時候,自己因為官微職輕,不敢一同據理力爭,致使忠諫之路閉塞,奸佞之徒得寸進尺,雖然實際上玄宗才是禍之根源,但是王維依舊十分後悔。


另一方面,安祿山起兵造反,顏杲卿率眾誓死抵抗,結果是滿門忠烈。雷海青身為樂師也能守大節,堅決不為反賊奏一曲,最後被凌遲而死。


反觀自己,雖然沒有投降,面對招安也從未理會,可是自己終究是苟且偷生,沒有捐軀報國。


原來赴死也是要有莫大勇氣的,他恨自己膽小怕事,他也害怕後生晚輩戳他的脊樑,像他這樣愛惜名譽的人,當然也怕自己人設崩塌,一旦知曉自己有可能為千夫所指的時候,一定是坐立難安的。


但是,如果你換個思路想想,人死了可以一了百了,於時局的發展又有何益處?堅強地活著去面對這斷壁殘垣難道不需要勇氣嗎?


既然有勇氣去死,那為何沒有勇氣活著,死人是不會反抗的,那麼活著不就是一種反抗嗎? 如果越王勾踐沒有臥薪嚐膽,而是捨生取義,那麼,吳王闔閭又怎麼會身首異處。


王維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證明自己並不是貪生怕死的機會。


二十七、百官再朝


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馬嵬兵變”楊國忠伏誅,一個月後,肅宗即位,改元至德。王維二弟王縉時任太原少尹,協助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鎮守太原,整肅軍紀,從嚴治軍,屢立功績。


至德二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在兩京及中原大部皆已收復後,叛軍再已無力南下。十月底,王維等被囚禁的“偽官”被押解回長安。


依照唐朝律法,陷賊任偽官者,視情節輕重定罪六等。最嚴重者斬首抄家,次者賜自盡,再者杖刑,其餘或貶斥流放或罷黜官職。


王維靜靜地聽候發落,不管什麼結果他都願意承擔。肅宗查處到王維時,腦海中想起了《凝碧池》裡的句子:“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想來王維並沒有二心,在獄中仍嚮往著李唐江山。


此外,薛王的女兒平恩公主曾來為王維說情,因為在洛陽時,其夫韋斌為保全妻兒同樣被授任偽職,然而並無實權,形同傀儡,其夫鬱鬱而終,死前曾託王維代傳心意,以示聖上。肅宗暗自思忖,心中已有定奪。


太原少尹王縉兼兵部侍郎王縉上書肅宗,情願以削去官職為代價請求為兄長開罪。


由此可見,王維的人品是很好的。


俗語有云:“牆倒眾人推”,而王維非但沒人去推他,而是眾人想方設法維護他,從側面說明,王維並非是貪生怕死的無節小人,而是一個無奈被俘,只能苟全性命的可憐人。


公元758年正月,肅宗改年號為乾元,六十歲的王維終於免於責難,肅宗授予他太子中允,官復原階,仍為正五品上,隨後不久,又加“集賢學士銜”,旋拜中書舍人,王維受寵若驚,接連上書《謝除太子中允表》與《謝集賢學士表》兩篇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聽說王維授官,杜甫立即差人送來一首賀詩《奉贈王中允維》:


中允聲名久,如今契闊深。

共傳收庾信,不得比陳琳。

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

窮愁應有作,試誦白頭吟。


連載:你沒讀過的王維傳(九)


這首詩很不一般,完全是從正面讚頌王維,將王維比作迴歸故國再受元帝恩寵的庾信,又把他區別於賣主倒戈寫檄文罵曹操的陳琳,充分地為王維洗脫汙命,伸張大義。


讀過詩的王維心裡充滿感激和感動,他收到了友人雪中送炭的關懷,這種感覺似曾相識,讓他再次想起了孟浩然,這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再次讓他肅然起敬。


二月初,太上皇李隆基為新皇肅宗李亨舉行冊封大典。王維也在這個時期官復前職給事中,重新回到門下省。


丁未日,肅宗在大明宮舉行早朝盛典,百官上朝拜侍,各國使臣鹹來覲謁,群臣激動,山呼萬歲,莊嚴肅穆,生機勃勃。


所有人都盼望著能再現盛世之景,人人心中充滿期待。肅宗大赦天下,頒佈德政公文,朝堂內外一片祥和。


此情此景,諸位文官各顯其能,紛紛著寫辭文,歌頌這恢弘雄偉的時刻。其中王維的詩是《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連載:你沒讀過的王維傳(九)


細數過往,這一次已經是王維事業的第四春,花甲之年的王維能寫出如此華麗磅礴的句子是多麼難能可貴。可見他的心裡猶如枯木逢春一般,彷彿也看到了唐王朝中興的希望。


二十八、烈士暮年


令人沒想到的是,玄宗傳位於肅宗,表面上父慈子孝的二人,實際上在私下裡爭權奪勢一刻未曾停歇。肅宗想要親政,必然會將玄宗的老班底清除乾淨。


六月,宰相房琯被貶出京,杜甫因受其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與此同時,史思明再起叛亂,又將戰火燃至中原,天下再亂,生靈塗炭。杜甫在從華州回河南老家省親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別”。


看著朝中的情勢發展,工作了二三十年的王維心裡明白,再現開元盛世已是夢幻泡影,自己無緣再見到了。


面對朝綱再生紊亂,一向安於隱居的王維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主動向肅宗上書《請施莊為寺表》,為皇帝獻上自己的輞川別業。


加上在獄中的日子,王維在輞川先後住了十六年,在這裡他怡然自得、暢快灑脫,在這裡他更加詩名大噪,在這裡他送走了自己的母親。


這裡有太多回憶,還有諸多的不捨,臨行前他寫了一首《別輞川別業》:


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

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


王縉感念於哥哥的悲傷,也唱和一首詩,詩名同樣是《別輞川別業》:


山月曉仍在,林風涼不絕。

殷勤如有情,惆悵令人別。


“山月曉人在”,故人不復歸。


連載:你沒讀過的王維傳(九)


王維離開輞川前往長安,路上隨處可見逃難的百姓,他們衣衫襤褸,瘦骨嶙峋,食不果腹。


想起不久前,杜甫寄給自己的文章《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裡邊赫然寫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確是真實寫照。


遙想當年濟州治下,玄宗封禪泰山時,裴耀卿率領百姓夾道相迎,那時的百姓還是安居樂業。一晃經年,不復往昔,天壤之別。


王維為之動容,雖然知道是杯水車薪,但是仍然上表《請回前任司職田粟施貧人粥狀》,請求讓出自己的職分田收糧,煮成粥食,分予百姓。


新一年,肅宗改元上元,王維官升正四品上的尚書右丞,協助右僕射分管尚書省下其中三部,相當於距離副丞相職位只有一步之遙,是真正的位高權重。這一年,王維六十一歲,不論是朝野內外的諸多事務,抑或是王維心中的種種期許,都已經讓他感到力不從心。


不久後,他的摯友裴迪也搬離了輞川,臨行前來與王維道別。二人相識之時,風華正茂,如今分手,鬚髮皆白。正如魏武帝曹操所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即使如此,二人依依惜別時仍互贈祝福,都希望彼此“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二十九、責躬薦弟


裴迪走後,王維獨自在長安的居所裡坐了很久,他手裡拿著二人合作的《輞川集》,口中默默地讀著彼此唱和的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如今離開了空山,身旁的人語也沒有了,王維看向桌上的銅鏡,只能看到一個滿頭銀髮的孤寡老人,故而寫下了《嘆白髮》: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髮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連載:你沒讀過的王維傳(九)


王維出身官場世家,太祖父是趙州司馬,曾祖父是揚州司馬,祖父是協律郎,父親是汾州司馬。為了繼承家門的榮光,他十五歲就離家奔走,尋找仕途。


人生悲慘的事他經歷過,人生榮耀驚喜的事他也體會過,本來是不該不滿足的,但是,曾經滄海的人,總是心裡有各種遺憾。


王維的遺憾和失落無處言說,他只好學母親那樣,把自己的執念和遺憾說予佛祖聽。事到如今,除了消磨這剩餘的時光,他還能做些什麼呢?


相比於祖上,王維的職位已經是創造了新紀錄,但是弟弟王縉做官一向比自己有天賦,要不是為了救他,現在應該比自己更出色。


想到這裡,王維提筆想要了卻自己最後一樁心願,就是上書給肅宗《責躬薦弟表》,在表文中,王維責備自己有“五短”,弟弟王縉有“五長”,言辭懇切,請求肅宗削去自己的官職,賜弟弟一個朝中官職,讓他回到長安做官,懇求能讓兄弟團圓。


上元二年夏天,王維的請求很快得到了肅宗成全,聖上授王縉為左散騎常侍,屬於三省六部中門下省的正三品下要職。


王維深領聖恩,感恩戴德,再上一書《謝弟縉新授左散騎常侍狀》,言辭誠懇,盡陳其意。數日後,肅宗親筆答詔,對王維兄弟褒獎有加,在當時引人稱道。


三十、曲盡相思


王維在晚年最擔心兩件事。


第一,自己為官以來,素愛維護清譽,不想一朝身陷囹圄,險些落得身敗名裂。還好自己沒有屈服,又有眾多友人和親人幫忙,才讓自己的名聲得以保全,這讓自己深感慶幸。


第二,弟弟王縉因為自己的過錯,而遭受牽連,甘願放棄官職為自己贖罪,心裡實在是覺得對不住他,幸好肅宗仁慈,並沒有將王縉罷官,只是象徵性地降為蜀州刺史。後來又成全自己的請求,對王縉授予要職,終究也是幫自己還了弟弟的情分。


這兩件事的完美結局,令王維心裡十分欣慰。或許是再也沒有什麼事讓王維魂牽夢繞,王維的精神也一日不如一直。唯一讓他遺憾的,是他沒能看到安史之亂平復的那一天。


六月末,王維感覺大限之期即將到來,於是提前寫好與親友的辭別書信,然後安然離世。一個十分璀璨耀眼的星辰,在夜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就這樣從容地與世界道別……


王維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在別人都能享受父愛的童年,他就失去了父親。在他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時候,又失去了愛妻。仕途走的坎坎坷坷,起起落落,知己零落天涯,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都沒能留在身邊。


王維的一生是幸運的一生,相比於大詩人杜甫,王維一生頗負盛名,一直頂著明星光環。其他人幾次三番名落孫山,而他二十三歲就能摘得狀元,名噪宇內。


正所謂“天下誰人不識君”,王維受到多位宰相的賞識和提攜,一生都衣食無憂,最後才能終得其所。


此外,身陷囹圄之後的他,不僅沒有受到時人的職責,反而官越做越大,最後成為副丞相級別的高官。這是多少仕人都羨慕的樣子。


王維的一生又是文化卓著的一生,經過世人網羅編纂而成的《王右丞集》收其詩歌四百餘首,還有文表碑狀若干。


著名的《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王維詩作多達二十九首,排名第二,僅次於杜甫。他與孟浩然被合稱為“王孟”,成為了唐代山水田園詩歌鼻祖。


他多才多藝,精通繪畫、詩歌、書法、音樂等,此外他還參禪禮佛,學莊信道,被世人成為“詩佛”。


王維,這個盛唐三大天王級別之一的大明星,到此就講述完了,但是,有關他的故事我們會一直津津樂道,不信你聽:“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


歡迎各位朋友留下你們的精彩評論!提出寶貴建議!


雨霽會繼續創作好看又好讀的故事講給你聽,我們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