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遠看山有色”被疑作者另有其人,且後面還有4句,充滿禪意

小學課本中收錄的詩不過百首,但《全唐詩》中卻有4萬多首詩作,所以被收錄的一定是詩中精品。而在年年入選小學課本的詩中,王維的《畫》則是這些精品中不容錯過的一首。但近些年,這首詩卻讓文史專家傷透了腦筋。

王維“遠看山有色”被疑作者另有其人,且後面還有4句,充滿禪意

有人提出這首流傳很廣的詩作者另有其人,因為無論是《全唐詩》還是王維的詩集中都沒有這首詩,所以不但不是王維所寫,甚至根本不是唐詩。目前部分人認為這首詩出自南宋高僧人川禪師,是他在註解《金剛經》時所寫,目前小學課本收錄的4句也只是全詩的一半,後面還有4句。於是在作者還沒有被證實前,這首詩在不少地區的課本上暫被標為佚名作者所寫。

不管是否出自王摩詰之手,這都是一首經典之作,而後面的4 句其實也挺有意思。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王維“遠看山有色”被疑作者另有其人,且後面還有4句,充滿禪意

《畫》

宋.佚名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

沒有後4句,這首詩就是一首20字的五言絕句,而加了後4句則變成了古體詩的一種,而且全詩也變得頗具禪意。

王維“遠看山有色”被疑作者另有其人,且後面還有4句,充滿禪意

顯然作者眼前有一幅山水畫,在這幅畫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於是在前4句一句一景,為我們娓娓道來。山是青翠的,遠遠看上去一片蒼茫之色;走近來聽,水卻是無聲的。這兩句用“遠看”對“近聽”,用“有”對“無”,不但對得工整,而且充滿著思辨意味。

而三、四兩句看似在品畫,其實抒寫的是詩人心中的理想之境。在那裡春去花不會凋謝,鳥與人能和諧相處。與其說這是在觀畫,不如說這是在講禪。在這一片靜謐之景中,世人能看到什麼,能聽到什麼,完全是取決於內心所感。

王維“遠看山有色”被疑作者另有其人,且後面還有4句,充滿禪意

而後面的4句顯然是針對前面幾句發出的感悟。在畫中山水花鳥都畫了出來,這就是頭頭都顯露出來了,但每種景物抒寫出來都有點兒怪。為什麼聽不到水聲,為什麼春去了花卻還在,為什麼人來了鳥不驚?這種種事情,在世人眼裡不可能的事情,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但它們此時卻因為在畫中變成了可能,這也就是所謂的“如何言不會”。

最後一句“只為太分明”則更是一語道破了禪理。我們看待事物時往往只憑肉眼,靠自己的經驗,希望將事情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但有時候太過執念反而會看不清,讓自己的心找不到清明之靜。

王維“遠看山有色”被疑作者另有其人,且後面還有4句,充滿禪意

通讀這首詩,如果沒有後4句,整首詩就像一個謎語,謎底就是詩的題目。而加上了後4句後,確實讓全詩更具禪意,說它是高僧註解《金剛經》時所寫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從整首詩的行文結構來看,其實也是頗為講究的,描寫畫中物時詩人筆意靈動,到作結時又充滿著禪意,可謂一氣呵成。目前對這首詩還有太多疑問待解,希望能有更多的史料證據被發現。那麼目前發現的這後4句,大家認為配得上前4句嗎?歡迎討論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