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 “ 王孟 ”,有 “ 詩佛 ” 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 “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人物生平

王維生於武則天長安元年。才華早顯,與其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王公貴族的寵兒。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王維狀元及第。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開元二十四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佈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德元載,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下獄。按理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 “ 言志 ” ,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


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文學特色

作品風格: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中有禪” 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詩如畫卷 美不勝收


蘇軾曾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東坡志林》)。

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

他的山水詩關於著色取勢,如 “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積雨輞川莊作》)“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輞川別業》)“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新晴野望》)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王維的山水詩關於結構畫面,使其層次豐富,遠近相宣,乃至動靜相兼,聲色俱佳,更多一層動感和音樂美,如 “ 松含風裡聲,花對池中影 ” (《林園即事寄舍弟》)“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 “ 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有遠景近景,仰視俯視,冷色暖色,人聲水聲,把繪畫美、音樂美與詩歌美充分地結合起來。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王詩的畫境,具有清淡靜謐的人性特徵。如《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幽靜的竹林,皎潔的月光,讓詩人不禁豪氣大發,仰天長嘯,一吐胸中鬱悶。而千思萬緒,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韻的淡遠,是王維詩中畫境的靈魂。《鹿柴》雲:“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中著意描寫了作者獨處於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陽的斜暉,透過密林的空隙,灑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紛繁的自然景物中,詩人捕捉到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有簡淡的筆墨,細緻入微地給出一幅寂靜幽清的畫卷,意趣悠遠,令人神往。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情景交融 渾然天成


王維山水詩寫景如畫,在寫景的同時,不少詩作也飽含濃情。

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閒適生活和恬靜心情。

如《田園樂七首》其六曰:“ 桃紅復言宿雨,柳綠更帶青煙。花落家僮未掃,鶯啼山客猶眠。”《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曰:“ 寒山轉蒼翠, 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在優美的景色和濃厚的田園氣氛中抒發自己沖淡閒散的心情。還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 悵然吟《式微》。” 從細微處入筆,捕捉典型情節,抒發無限深情。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王維寫情還多言及相思別離和朋友間的關懷,慰勉之情。在《淇上別趙仙舟》一詩中寫道: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濃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維詩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襯情的手法,使他寫景饒有餘味,抒情含蓄不露。如《臨高臺送黎拾遺》:“ 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 寫離情卻無一語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楊長史赴果州》:“ 鳥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時。” 既是景語,也是情名,將道路的荒涼之景與行者的悽楚之情融為一體,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長。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在王維的詩歌中,有不少採用了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而且往往顯得自然流暢,蘊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關懷體貼之情溢於言表。


王維寫情之處妙處還在於對現實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寫中,蘊含深沉婉約的綿綿情思。其《相思》一篇,託小小紅豆,詠相思情愫,堪稱陶醉千古相思的經典之作。


王維寫情,又多隱喻比興。如《雜詩二首》: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全篇不著 “ 相思 ” 二字,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句句意深。藉 “ 寒梅 ”、“ 春草 ” 喻意,相思之情躍然紙上。

詩滲禪意 流動空靈


與上述相反,王維又有很多詩清冷幽邃,遠離塵世,無一點人間煙氣,充滿禪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學,含義而進入一種宗教的境界,這正是王維佛學修養的必然體現。

王維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幾度隱居,使王維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有些詩尚有蹤跡可求,如《過香積寺》雲: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有些詩顯得更空靈,不用禪語,時得禪理。


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充滿一派親近自然,身與物化,隨緣任運的禪機。


又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一切都是寂靜無為的,虛幻無常,沒有目的,沒有意識,沒有生的喜悅,沒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是不朽的,永恆的,還像胡應麟《詩藪》和姚周星《唐詩快》所評:使人 “ 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 ” 。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繪畫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他以水滲透墨彩來渲淡(破墨)的新技法,打破了青綠重色和線條勾勒的束縛,更適宜對大自然景物的描繪。

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李思訓、李昭道),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已無真跡傳世。

王維的山水畫歷代評價都很高,他的畫筆意清潤、筆跡勁爽,用水墨作畫,不施重彩。他的畫很有詩的意境,讓人感到畫外還有畫。傳王維的代表作有《輞川圖卷》、《雪溪圖》、《江山雪霽圖》、《江干雪意圖》,均能反映出王畫的風格特色。


北宋蘇軾曾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同一時期的殷璠在其著作《河嶽英靈集》中評價王維之詩,“ 在泉成珠,著壁成繪。” 明代董其昌推崇為 “ 南宗之祖 ”,認為 “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雪溪圖》畫的是冬天的景象,畫中有房舍,有水塘、有船篷,有小橋,有樹木,有人物,很像下雪的樣子,而且構圖嚴謹,遠近分明,設色平淡,充滿著文人氣息和詩意,已然不同於唐及唐以前裝飾味太重的山水畫了。所以,明代董其昌說:“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王維的人物畫畫得也很好,他喜畫面目各異的羅漢像,相傳《伏生授經圖》即為所畫。

但王維最大成就是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一代畫風,其水墨畫風幾乎影響著中唐以後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全部歷史。可以說,佔據中國古代山水畫主流的文人畫,均受到王維的影響。蘇軾的 “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的讚語,奠定了王維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明代董其昌的文人畫理論,把文人畫的內涵全部具體化於王維,稱王維是南宗畫之祖。這一畫風一直影響至今。

繪畫理論著作有《山水論》、《山水訣》。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畫論《山水論》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此是訣也。山高雲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兩頭,樹看頂頭,水看風腳。此是法也。

凡畫山水,平夷頂尖者巔,峭峻相連者崖,懸石者巖,形圓者巒,路通者川。兩山夾道者名為壑也,兩山夾水名為澗也,似嶺而高者名為陵也,極目而平者名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彷彿也。

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定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分遠近。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斷岸坂堤,小橋小置。有路處則林木,岸絕處則古渡,水斷處則煙樹,水闊處則征帆,林密處居舍。臨巖古木,根斷而纏藤;臨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凡畫林木,遠者疏平,近者高密,有葉者枝嫩柔,無葉者枝硬勁。松皮如鱗,柏皮纏身。生土上者根長而莖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節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蕭森。有雨不分天地,不辨東西。有風無雨,只看樹枝。有雨無風,樹頭低壓,行人傘笠,漁父蓑衣。雨霽則雲收天碧,薄霧霏微,山添翠潤,日近斜暉。

早景則千山欲曉,霧靄微微,朦朧殘月,氣色昏迷。晚景則山銜紅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清。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雲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鴻秋水,蘆島沙汀。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凡畫山水,須按四時。或曰煙籠霧鎖,或曰楚岫雲歸,或曰秋天曉霽,或曰古冢斷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類,謂之畫題。

山頭不得一樣,樹頭不得一般。山籍樹而為衣,樹籍山而為骨。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須顯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謂名手之畫山水也。

《山水訣》

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於筆下。

初鋪水際,忌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連綿之道。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回抱處僧舍可安,水陸邊人家可置。村莊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須是疏疏。泛舟楫之橋樑,且宜高聳;著漁人之釣艇,低乃無妨。

懸崖險峻之間,好安怪木;峭壁巉巖之通途。遠岫與雲容交接,遙天共水色交光。山鉤鎖處,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時,棧道可安於此。平地樓臺,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觀,雅稱奇杉襯樓閣。遠景煙籠,深巖雲鎖。酒旗則當路高懸,客帆宜遇水低掛。遠山須要低排,近樹惟宜拔迸。手親筆硯之餘,有時遊戲三昧。歲月遙永,頗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塔頂參天,不須見殿,似有似無,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簷廒;草舍蘆亭,略呈檣檸。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閒雲切忌芝草樣,人物不過一寸許,松柏上現二尺長。


畫作


王維畫作有《青楓樹圖》、《孟浩然馬上吟詩圖》等,著錄於《唐朝名畫錄》;《太上像》、《山莊圖》、《雪山圖》等126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雪溪圖》,絹本,墨筆畫,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無款,有宋趙佶標題 “ 王維雪溪圖 ” ,圖錄於《中國名畫寶鑑》。《寫濟南伏生像》卷(一名《伏生授經圖》),絹本設色,漢伏生像,形象清癯蒼老,筆法清勁,無款,南宋趙構題 “ 王維寫濟南伏生 ”,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王維:南宗山水畫之祖,開創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

人物評價

世有 “ 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 ” 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 “ 詩佛 ” ,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錢鍾書稱其為 “ 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 。


王維詩在其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史稱其 “ 名盛於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諸王待若師友 ”(《新唐書》本傳)。


唐代宗曾譽之為 “ 天下文宗 ” (《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杜甫也稱他 “ 最傳秀句寰區滿 ”(《解悶》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圖則贊其 “ 趣味澄復,若清沈之貫達 ”(《與王駕評詩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